赤嵌农业基地的中医院,要五千个小竹管,一厘米粗细……听说是要装什么清热正气散。
李四当时就安排那两个哼哼山歌的土著加紧制造……看你还拿着我们的工钱唱山歌?!
五千个毕竟是小数目,没几天便做完了……过了几日,李四去热兰遮城的财务公司核销账目,在市场闲逛时,便听到有人叫卖此物,他当时好奇,一打听价钱,才五毛钱……
那五毛钱是一枚比指甲盖大一些的圆铁片,不知道上面涂了什么,不过又好像是锡物,但又不知道怎么涂的,很是均匀……那上面本来压制的是伍角字样,却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叫五毛。
他掏出一枚五毛,便购买了一管,拔下塞子,将管内之物倒入手心一些,轻嗅了一下,哇,一股清凉沁入心肺,浑身都觉得舒服……这里一定有薄荷之物,这是李四的第一判断。
第二百一十七章 我们给公平公正下定义()
李四浑身这一舒坦,脑子变得更灵活了。
他忽的就想到了,汉唐集团的人可以卖清热正气散,那么我等家传的驱蚊药不是也可以卖吗?!
汉唐集团的人可以用竹筒制成药盒,那么我等岂不可以也用竹筒、木盒装置?!对的,用那些物件定比瓷陶之物更省银子。
李四一路无语,只是低头想事。待回到河口基地后,便和王三细细地商量。
王三听完后大喜,连忙说:“若是我等制作不完,还可发包给山里的熟蕃们,那山里还有一些人……小竹筒,简单之物,女子,小孩,都可以轻松完成……”
李四哈哈大笑道:“甚好,我等也还可以发包给新来的人家……我见那热兰遮市场多了许多人!”
李四办了一桌酒席,请宋士达董事赴宴,说是要有重要的事情相商。
当时宋士达董事轻声细语地说:“你就在我的办公室说,晚间我还有事情,现在大家都在忙……”
李四无奈,只得把想卖驱蚊药的事全都说出来了。
宋士达董事想了想说:“汉唐集团有规定,五年之内进口销售中医药品,我们都不收海关税,就连医生之类的也不收营业税……驱蚊药当然也属于中医药品了,如果你的驱蚊药效果好……出售是没有问题的……如果确实比我们的驱蚊药的效果还好,我们汉唐集团都可能大量采购。”
太好了,太好了,李四千恩万谢地出了宋士达董事的办公室。
驱蚊药的配方早都烂在李四的肚子里了,随时可以拿出来。
那药方和其他人家的驱蚊药方不相同,李家祖传的配方异味甚少,可制成膏药涂抹;可制成散剂焚烧……驱蚊效果同样好,而且还不会惊扰到猎物。
但是,那药里面有一味重要的配料只在闽南山区里才有,在别处,李四尚未发现。
李四想了想,便对王三说:“三弟,我必须回老家一趟……时间必定长些,这里就辛苦你了。”
王三道:“无妨,四哥尽管回去,我一人可以应对过来……好在如今船只来往方便。”
李四心里盘算了一下,便带上二百两白银,匆匆赶回闽南。
他一方面着人去山区里挖他所要的草药,然后雇佣他们晾晒好,等自己回来处理……幸好此物现在正是根壮茎粗之时,药性最好。
另一方面,他自己亲自去福州购买其他配药……那热兰遮城市场倒是有几家药房,吓,那里的药材竟比寻常价钱贵了一倍有余……还不如自己亲自去购药,可以省却一大笔钱。
还有一些工匠托他将他们的家眷带到河口基地,他自然照办,也许这些人将来还可以用得上。
安排妥当后,他便首先去了福州。
战乱早已经过去了,商贾又是重新云集,鞑子的剃头令看来还没有传到这里。李四不管其他,只是快速去寻药店集中之处。
还好,那里果然还是药店如林的地方,如果不是因为赶时间,他无法货比三家,也许购进得那些药材还会更便宜些……但效率就是银子,就是马票!这句话他能记一辈子…本来他还想购进一些杜仲之物,听说汉唐集团对此有多少要多少,至少可以把自己的花销挣出一些来,然而市面上却很难寻到了……于是他匆匆把所需药材购齐后,雇佣了人手运回家乡。
家乡的人早依着他的安排一一准备妥当,当李四赶回后就一起上船出发,前后不到一月,便又匆匆返回了河口基地。真不放心自己的产业。
配制药物,完全是李四一手操办,王三当然知道这是四哥的祖传之物,他没有亲手参与调配,待李四在密室里调制完毕后……木匠们有得忙了,还搭上了家眷。制盒的制盒,研磨的研磨,不得闲了。
不过也好,这些劳作李四都是要给他们算工钱的。
那个时候,汉唐集团的人没有关心两个猎人在忙着什么,他们正就着河口基地的两个明人木器制造厂,对新设备的不同态度展开了讨论。大家的态度都是随意而轻松的,想到哪说到哪。
红星工业区的一个技术员得意地说道:“以我给他们安装设备的经历来看,他们至少都是愉快地接受了……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哪里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另一个技术员说道:“得了,潘家那是投靠的一种表现,你信不信?就算我们卖他们狗屎他们都买……类似厦门郑家吧。至于那两个猎人,从宋士达董事发回的资料看,他们是被形势逼的,也属于赌气一类,不能看成自动自觉的主动行为……”
红星水泥厂厂长张明澄少有的发言道:
“他们明人看问题非常现实,从我手下的明人劳工看,他们不会相信你说的任何方法,就是按照自己的老办法做。
比如人工铲料时,我按照泰勒铲料法的动作,从握锹的位置,铲料的姿势上一点点教他们,可是一回头,他们还是按照老办法做,于是我当场监督,谁差一点就踢谁,结果他们最后都发现这个方法好了,才真正的照做了……省了力气,又提高了效率。
所以只要他们看到了你做的方法有了成效后,立刻照着学,可能还有突破……但是个人总想单干的思想比较严重。”
在计划中,大家都知道张明澄厂长不久后要亲自到高雄地区去主抓水泥生产工作,那里将被确定为水泥及附属产品的生产基地了。
建国安董事乐呵呵地接过话题说道:
“张厂长的话有道理,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一点来,明人们现实而又功利还擅长投机,使之然的方法并不好,引导之的方法更好。这一点与我们事先的预判极为相符。我们的准备工作做得好啊。”
范伟业老师早都忍不住了,他说道:
“教育才是关键,让他们懂得真正的原因才是正道,欺负古人,让他们盲目地学,我看效果不大……”
姜雪也跳出来了,说道:
“那你打学生,逼人家古人死学怎么算?!最厌烦你这样用双重标准的观点看问题……”
范伟业老师很高兴有人回自己的贴子,哪怕是姜雪,他说道:
“我那是基础教学……能一样嘛?!”
姜雪立刻说道:
“你还是好好看看叔叔们的分析吧……”
论坛里一时间有些冷场。
伍大鹏董事长马上发言道:
“大家各说各的,没关系。明大陆历史上有各种神奇设备的传说,比如指南车,木牛流马之类的,却在理工上没有造就;有各种数学成果,勾股法啊,圆周率啊,却没有数学上的发展;有火药和各种中药,却没有在化学上有造就;有百家争鸣,也有独尊儒家,却没有成体系的思想哲学;有各种各样的宗教,却无法统一。
无论是思想还是技术,都是破碎化,片断化发展……甚至无论那面世界出了什么新事物,我们都能从明大陆的祖先那里寻找到只言片语……然后说,你们看,我们祖上早就提到过这一点……产生这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经验主义还是祖先崇拜?”
众人的发贴速度一下子提升了。
“农耕文化必须依靠经验主义,或者经验主义绑架了农耕文化……”
“没法子,在这种文化下不管做什么大胆的尝试……都可能危及生存。”
“对对,所以把经验主义仅归罪于儒家蔑视‘奇淫技巧’上,至少不全面。”
伍大鹏董事长乐呵呵地总结道:
“生存和文化永远是互为映射的,想要改变文化,靠宣传,靠镇压那都是改朝换代的手法而已,当然这样可以把一些表象问题改了……也许见到当官的真不用下跪了,文明了,但是,可能在心里,在别的场合跪得更深了……由此,破解掉只会依靠经验主义的办法就是: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或者说是维生手段。我看,这第二点我们可以解决。”
梅乐芝经理也发了言:“我可以说祖先崇拜是迷信经验主义的衍生物吗?如果儒家思想在经验主义这一点上,作用是非主要的话,那么儒家在祖先崇拜的现象上则是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他们追求礼,追求在礼为核心思想的一套制度管理体系,至于其它的要点都是由此生发……那么什么时候才可以有这么一个管理系统呢?而且还能操作良好,运行良好呢?那只有在虚无飘渺的上古时期了……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祖先崇拜与儒家思想产生了良好的适配性,如果再考虑到他们的生存方式,那么一个具有超稳定性的民族文化出现了。
这种文化尊重和追随强者并以此来确定自我的位置,对改变和创新具有天然性的敌视……所以事实上,我们只能也必须以强势的面目来出现……”
在停顿中,有个技术员问了一句:“梅经理,我们现在的产业结构怎么样……”
梅乐芝经理笑了一下,他知道这个技术员担心什么,他说道:“目前粗略统计,我们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第一产业,尤其是以农业为主的周边产业占了我们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伍大鹏董事长接过话题说道:“这个产业结构说明不了任何事情,这只是一个阶段性需要而已,是发展的刚性要求……这个阶段很快会过去。”
李子强董事此时心情甚好,他得意地提问道:“我看你们都忘了最重要的一点……诚信啊,我们的妹子还被人黑了啊!”
梅乐芝经理很快的答到:“孔子所言‘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孟子所言‘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我们先不去管他们的话是针对法家墨家所言,也不管后来,诸多大家做出的善意的解释……这里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为礼义都是他们下定义。我相信我们今后有能力,也必须让公平公正这两个词自己来下定义……”
李子强董事愣了半天,说道:“我咋只知道‘言必信,行必果’呢?”
伍大鹏董事长说:“那就是具有特色的双重标准了,那是要求你做到的……”
有技术问道:“那谁给公平公正下定义呢?”
伍大鹏董事长意味深长地说道:“我们……”
梅乐芝经理想了想,放弃了再想说点什么的念头。
第二百一十八章 现代中医VS明代中医(上)()
李四在热兰遮市场上买的清热正气散,其实早都开发出来了。只是当时包装和现在不同罢了。
大概那还是七月份的时候吧,郑德生医生建起了赤嵌中医院后,首先开发出来的几种药,清热正气散算是一种了,它当时仅仅属于平民用药。
当初,郑德生医生来到赤嵌地区筹建中医院的时候,一个人忙坏了。
他不光要整理带过来的中成药和一些贵重药材,还要把一些这个时空难以得到的中药材的种子种上,这个可不能推到后面,郑德生医生对药材的种植略通一点,但那都是自学的,没经过实践检验,不敢保证效果。
好在赤嵌农业基地里,有相当多的技术员还是非常配合的,他们对中医也许比西医更相信,完全听从郑德生医生的安排,所以赤嵌中医院建起来也并不算费事情,累一些,忙一些也算正常。
待到正式开业那一天,郑德生医生发现,除了汉唐集团的技术员们来看看,开点清凉油之类外,竟然没有一个明人农民来……而先前郑德生医生决定这个中医院对全体人员开放的。为明人治病,也许是最简单,最快捷了解这个时空疾病特点的办法了。
郑德生医生的中医院是在赤嵌农业基地的办公区里,汉唐集团的人把临街的墙开了一个大门,用石灰和水泥粉刷了一遍……这里的干净程度不亚于热兰遮城的医疗中心。
而且他还尊重本时空的风俗,挑出了一个阴阳幡,示意这里有中医坐堂。
可怪了,没有一个明人农民进来。不是明人不敢来这里,时常就看到明人农民从门口经过……但就是没有人进来。
一开始他还没当回事儿,新店开业嘛,有个认识期,这也正常……再说,他来这里,本来主要就是为汉唐集团服务的。
于是,他抽出时间,正经着手办起了中成药的加工厂,没有什么设备,只需要雇佣几个明人女劳力便可以了。
虽然这个中成药厂暂时是作坊级别的,但也可以生产出必要的产品。
郑德生医生想都没想,便首先加工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的方子最早见于北宋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此书最早曾名《太医局方》。徽宗崇宁间(1102…1106年),药局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后来经过众多医官校正,最终成五卷21门、收279方。
南渡后绍兴十八年(1148年)药局改“太平惠民局”,《和剂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那时,南宋在全国主要大城市成立了惠民坊,算是当时的一种医保手段吧,药费价钱低廉,主要为方便贫民就医,也负责整理各地的药方,几经增补几乎达到上千药方后方成。
郑德生医生当然没有完全依照古方,他根据台湾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改动。这改动则是建立在现代技术对中草药的药理分析上。
藿香,含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食欲和消化机能,并对胃肠有解痉、防腐作用,故有芳香健胃之功,因而成为了本方的主药。
这挥发油其实就是藿香酮,它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那面世界的复方实验证明,本方对流行性感冒病毒在鸡胚中的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所以郑德生医生准备对藿香进行简单加工来增加它挥发油的浸出量。他当然不会像古人那样直接用藿香配药了。
桔梗,它所含皂苷及陈皮所含挥发油均有剌激性祛痰作用,同时陈皮又对气管及支气管有轻度扩张作用而有除淤平喘的效果。半夏的镇咳作用明显。甘草则既能祛痰又能镇咳。诸药配合,共同达到收宣肺祛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同古方比,郑德生医生又加大了厚朴的份量。厚朴,有广泛抗菌作用,其抗菌成分较稳定,不易被热、酸、碱等所破坏……那面世界的试验证明,厚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就此,郑德生医生重新设计的一份新的中成药的配方就出现了。
他选了精制藿香2250克,白芷2250克,大腹皮2250克,茯苓2250克,紫苏叶2250克,陈皮1500克,白术1500克,厚朴1500克,半夏(姜制)1500克,桔梗1500克,甘草7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