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2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自成的确挑了个好日子出兵江汉,正好是崇祯十八年秋收之后和米粮被贩运到汉口、武昌之前的这个点。

    东南现在人多地少,而且经济作物种植得太多,粮食是不能自给的,需要从盛产米粮的湖广购入。

    从经济角度而言,这是没有问题的。湖广有两亿亩土地,其中水田近半,人口又不算太密,所以哪怕田土地收成不是很好,也有足够多的富裕粮食可以卖给东南。

    而东南的人口太多,土地不宽,又沿着大江大海,水运便利,赶上大航海时代后正好可以大量出口丝棉茶叶换取白银,然后再购入湖广米养人。

    这就是明末南方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朱慈烺统治东南后虽然知道这种经济循环是存在风险的——湖广地区并不在朱慈烺的牢牢掌控当中,而且还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但是他又有什么力量去对抗东南自由化的市场?

    他能用一纸令旨就迫着下面改桑为稻吗?这是夺人钱财,是杀人父母。。。。。。

    而且一旦东南改桑为稻,南京、苏州、杭州、扬州、松江等五大纺织中心就得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城市贫民又得闹腾起来了。。。。。。他们可是朱慈烺这个封建皇太子最害怕的无产阶级!

    站在朱慈烺背后的湖北巡抚丘瑜听了太子爷的话,也没什么好的建议,只好安慰他说:“千岁爷,现在已经有不少米商愿意在水军的保护下去湖北收米了。。。。。。到下个月,应该就能有几百万石运去江南了。”

    去年湖北的收成其实还行,如果不是李自成出兵的时间太好,左梦庚那杀千刀的又把汉口、武昌的商船掠走了,现在早就有上千万石湖北米运去江南了。

    而这些日子因为江南米价上涨,许多东南的商人都四处搜罗木船,现在正陆陆续续向武昌、汉口而来,准备贩米而下,大发一票了。

    朱慈烺回头看了眼丘瑜一眼,然后又将目光投向了湖南巡抚何腾蛟和知荆州府堵胤锡。

    “何卿,堵卿,你二位在湖广为官多年,了解地方情况,说说看吧!”

    何腾蛟道:“丘世伯(丘瑜是伯爵)言之有理,现在只要湖北地方能够安定下来,粮商敢下去收米,几百万石总是有的。虽不及往年,但也能稍解东南缺粮之困。

    另外,湖南去岁收成也不错,只是因为武昌、汉阳二府失陷,长江粮船大多被左梦庚所掠,才无法将粮食运出来的。只要朝廷能打通湘江和长江之间的航道,湖南至少能运出一千万石白米!”

    堵胤锡却摇摇头,面色凝重:“千岁爷,民以食为天!粮食的事情可不能有半点疏漏。现在东南人口云集,而粮食又不能自给,全赖湖广努力供应。湖广虽然田宽,但是这两年被流寇所扰,产出亦大不如前。湖南收购一千万石白米许是能够办到的,可是湖北。。。。。。臣觉得不行啊!”

    朱慈烺问:“为何?”

    堵胤锡道:“因为计口均田!”

    朱慈烺沉默不语。这个问题在武昌行宫这边争执了不少时间,到现在也没最后的结论。

    堵胤锡说,“绅商本是一体,绅亡则商不存!如果殿下想要尽快恢复湖北粮道,那就请殿下在恢复荆襄全境后立即拨乱反正,还湖北一个朗朗乾坤!”

    堵胤锡的观点当然是有点道理的!朱慈烺不是流寇,也不是鞑子,他是大明抚军皇太子,代表的就是旧世界,而不是砸烂之后再重建的新秩序。

    所以收复湖北的荆州、承天、襄阳、德安、汉阳等府后,理所当然要将土地归还旧主。

    堵胤锡又道:“太子殿下,朝廷为政必须要公私分明!公田就是公田,私田就是私田。否则受害的不是湖北缙绅,还有追随太子殿下南来的北方壮士啊!”

    跟着朱慈烺跑路到江南的北人中有不少也是地主,如果朱慈烺不能为湖北缙绅拨乱反正,他又怎么会在北地拨乱反正呢?如果他承认了李自成在湖北的“土改成果”,他当然也会承认多尔衮在中原计口均田的结果。

    这样一来,朱慈烺的北府军将,还有什么北伐中原的动力?

    朱慈烺瞅了一眼军师李岩,他是河南人,当然是大地主了!

    “太子殿下,”李岩当然明白朱慈烺的心思,连忙开口道,“北地有旗地四千余万亩,足够筹壮士之功。至于东虏均给平民百姓的土地。。。。。。若要复归原主,那一千多万北人恐怕就都是东虏的腹心了!”

    朱慈烺微微一笑,这个李岩当过流寇,觉悟到底是高的!

    “是啊!”已经是克难诚意伯的刘孔昭附和道,“千万北人当有百万壮士,如果皆为东虏前驱,中原还有恢复之日?臣以为朝廷应该承认流寇所均之田为耕者所有!”

    刘孔昭虽然是南方的勋贵地主阶级出身,但他现在已经完全投靠了朱慈烺,屁股当然也要跟着挪地方了。

    “可粮食从哪儿来?”堵胤锡道,“如果不拨乱反正,湖北粮道就没办法完全恢复,一年至少减少几百万石,东南百姓就要挨饿了。。。。。。这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啊!”

    “这个。。。。。。”朱慈烺笑了笑,“左班监察御史纪坤和吏部员外郎黄宗羲到了没有?”

    纪坤、黄宗羲是代表督察院和内阁来向朱慈烺汇报“南京抢米事件”情况的,大元帅府也派了人来,是孝陵卫新军指挥使张定边。

    李岩回答道,“纪坤和黄宗羲是昨日到武汉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笑着:“此二人是有点想法的,可以叫他们参加明日的行宫合议,大家都听听他们的意见吧。”

    其实朱慈烺心里面早就有了主张,把湖北土地还给所谓“原主”是不可能的——且不说生活在荆州、德安、承天、汉阳四个农业大府的几百万口人会怎么样,单说那些“原主”在过去那么多年中为大明朝交了多少税,就决定了他们的私有财产无法得到保护了。

    湖广那么老大,一年才二百多万石的税粮总额,就是这个数目,又有几年是收齐的?而每年从湖广输往江南的米粮怎么都在一两千万石,大明朝廷在长江上的税关又收了多少?

    这帮湖北地主都没给钱,还想朱大太子派克难新军来保护?想得美!

第542章 这不是赎买式土改吗?() 
对于湖北的土地问题,朱慈烺已经有了决断,不需要听取黄宗羲和纪坤的意见。不过整个湖广地域广阔,情况复杂,还有赶蛮拓业的后遗症,一刀切是不行的。所以他才把比较有想法纪坤和黄宗羲召来武汉,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臣以为万事都要讲大义,定名分,堂堂正正,如此才能通顺兴旺,上下和谐,中外欢悦。本朝所失者,就是重大义而轻名分,有封而无建,因而上有天子,下无封君,无封君则无封臣,则卫所之封,名不正,实则烂”

    正在讲大义名分的人是纪坤!他是讼棍加酷吏的人设,自然重视法度。同时他又是军籍出身,祖上也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给封在了扬州卫。

    在他看来,朱元璋搞得卫所制其实就是个半封建半官僚!而半封建半官僚就是卫所制的败笔。

    如果是完全版的封建那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卫,既不需要,也控制不了,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君主直辖领地的封建。

    所谓封建,其实就是管得了的地方直营,管不住的地方发包。

    以明朝的情况,最多在国土周边地区封上几十个藩镇,或以诸王镇守,或以功臣为君。余下的地方,还是得由官僚政府直接管理了。

    这样外藩内官,互相牵制,保持压力,也容易保持活力。

    另外,封在边境上的外藩如果没有造反的实力,就只能往外发展,去折腾蛮夷鞑虏了。

    当然,内官外藩玩砸了也是有可能的!大明立国之初的九塞藩王就有点内官外藩的雏形。不过九塞王的体制也是半封建半官僚,没有堂堂正正的法度可以约束上下,各种变扭就不断了。

    如果是完全版的官僚统治,那就和赵宋差不多了

    “以臣之愚见,国家大事,就应该有名有实,堂堂正正。藩镇者藩镇之,官府者官府之,公田者公田之,私属者私属之。”

    纪坤接着说道:“如今东南之名实稍正,因而为政比之以往大为通达,百姓稍安,朝廷所入也增加不少,可以勉强维持二三十万之新军。然而湖广、巴蜀、山东、云贵之地,名难符实之事重多。譬如实为藩镇,但名为巡抚、总督、团练大臣者有之;实为封臣,名为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者亦有之;名为军屯官田,实为封臣私邑者更有之。

    朝廷如欲长治大安,就应该先正名分,再固根本,以强干御强枝!”

    他的话似乎有点离题了,不过明朝土地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封建体系的混乱!

    “如何正名实呢?”朱慈烺问。

    纪坤道:“可官府者官府之,可官田者官田之。”

    他的意思能拿在手里的,那就别客气了朱太子的为人谁不知道?但是拿不了的,也没办法啊!

    大明现在只是在东南稍安,要收拾的对手还多的很,怎么可能在湖广这里和一帮赶蛮拓业历练出来的土军头打烂仗?

    湖广的平原地带当然好搞,但是湖广西部、南部还有大片的山地,原始森林那是接地连天的,真要扫平没有十年八年就别想了。

    纪坤又道:“不可官府者,当行封建,立法度,君君臣臣,各尽其责。”

    如果说人话,这番话的意思就是没有办法直辖的,也不能放任,而要堂堂正正的封建。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法度,让封君封臣们各自尽职,为朝廷出人出力。

    别以为封建主一定会反抗中央,在历史上的大明末世之中为朝廷辛辛苦苦打了那么多年的秦良玉老太太不就是个封建主嘛!她是石柱土司的“老太后”啊,她的白杆兵就是土司家兵。论起功劳苦劳,京营都比不过他们。

    朱慈烺不置可否,又将目光投向了黄宗羲。黄宗羲也当了年余的“酷吏”,整个人看上去都有点阴沉了。

    “太子殿下,”黄宗羲沉吟着道,“您到底想将湖北之田当成官田还是民田?”

    朱慈烺看着黄宗羲,“黄卿以为呢?”

    黄宗羲道:“计口所均之田理应是官田。均田是为了抑兼并,弥贫富,所以应该是官田,不许私自转卖转租但是如今朝廷的官田军田却不为抑兼并、弥贫富而设,不仅允许转租,而且还会因为佃户欠租而驱田,并且所收之官租甚多。如此官田之法,真的可以在湖北施行吗?”

    朱慈烺不是开国雄主,所以他不能走“重启循环”的路,而只能憋憋屈屈的试图带着一亿几千万离乱之民,去摸索一条走出治乱循环的出路。

    所以他不和李自成、多尔衮一样计口均田计口均田的实质就是重启治乱循环,前提则是人口因为“乱”而大幅减少,人地矛盾得到充分缓解。

    一个老百姓你给分个十亩八亩的好田,自然是安居乐业了。而且在人口膨胀到一定数目之前,兼并土地的利益也不大封建官僚兼并土地是为了收租,人多地少租金才高啊!没有人你租给谁去?

    同时,当土地足够宽裕的时候,农民也不容易种地种亏了本,小农经济也就容易维持了。

    但是当湖北回到大明东南这个人多地少的总盘子当中后,计口均田的成果怎么维持?如果把湖北那几个府的土地都归入军屯司,那么不仅租子高了,而且还有驱佃的问题。那些湖北农民能满意?他们可都是从李自成那里分到田的,以后他们还不得日日夜夜思闯王啊!

    可如果不收那么多租子也不驱佃那么别处租了公田的农民就该叫屈了。

    黄宗羲又道:“如果将湖北流贼所均之田皆列为私田,那么私田五年免征之策,是不是要在湖北执行?如今湖北商绅数量大减,短期内难以恢复,小农所种之米卖不出去也没有什么意思的如果卖不出去,他们何不少种一些?”

    “黄卿可有良策?”朱慈烺笑问。

    黄宗羲道:“臣建议将湖北流贼所均之田列为私田,但是湖北小民必须向缴纳一笔买田之资。买田之资可定为一亩土地两年所产白米之数。约在一石五斗到四石之间,可分五年付清。

    湖北所均之田,约有三四千万之数。以三石均之,可得白米九千万石到一亿两千万石之间!

    朝廷可以将其中一部分补偿给有田契的失田之主,这样朝廷也就不必用武汉府的官田去补他们的损失了。而所余部分,可尽归朝廷所有。臣估计五六千万石还是有的一旦买田之法全面在湖北实行,朝廷在数年之内,都能从湖北得到二千万石,不仅可以缓解东南粮荒,而且可以增加大笔财入。”

    这不是赎买式土改吗?朱慈烺心想:应该能行吧?后世不知道谁采用过的既然经过实践经验,应该是错不了的!只是这办法还是个远水,毕竟整理湖北四府的土地,和农民订立买田之约也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儿。

    “黄卿的办法不错!”朱慈烺点点头,“纪卿的建言也不错都有可取之处。

    就设立一个湖北清田司,归在兵部军田司下,这个清田司就由黄卿主持吧过一阵子要办个湖广招贤科考试,也由黄卿担任主考,顺便为清田司选拔一批官僚。”

    “至于纪卿!”朱慈烺看了一眼纪坤,后者一脸渴望期待的表情,显然想脱离酷吏队伍,成为一位名受人尊敬的大明文官啊!

    朱大太子笑了笑:“赏银两千两!”

第543章 路在何方?() 
大明崇祯十九年六月中旬的时候,李自成还在继续装活,李过则已经夺了巫县,开始攻打夔门险要瞿塘关。高一功和罗虎则已经从另一个方向突入夔州,占据了太平县,还推进到了通川江畔。而大西国老万岁张献忠则大掠成都之后北上而去,准备走阳平关——大散关这一路去实现他的关陇之梦了。

    而位于长江汉水结合部和长江中游,控扼着九省通衢之地的大武汉府,现在正是百废待兴,元气渐渐恢复的时候儿。

    设立江都武汉府的令旨,是在几日前的六月初十那天,由远在南京的内阁府和大元帅府共同发布,并昭告天下的。

    朱慈烺的令旨之所以由内阁府和大元帅府共同发布,是因为现在的大明朝政又恢复到了洪武初年宰相辅弼君王的模式了,而且更加成熟了。中书省的名号并没有恢复,而是用了内阁府的名称。

    因为第一任内阁首辅魏藻德兼任吏部尚书,为了方便管理,内阁府和吏部就合二为一,以后的内阁首辅也将会兼任吏部尚书。除了吏部这一摊之外,内阁府下还设有左通政司、钱业司和条例司等三司。

    其中左通政司管辖的是诏令、奏章和行文的传递,凡是大明民政体系内的诏令、奏章、行文,一律由左通政司负责传递。

    另外,大元帅府下还有一个右通政司,管辖的是军事体系内的命令、军报和文书传递。

    由六部之中的兵部现在是由大元帅府和内阁府双重管辖的部,所以和兵部有关的诏令、奏章和行文,也都由右通政传递。

    钱业司则是一个类似银监会和中央银行的衙门,负责监管银行业和钱币铸造。其中钱币铸造又分为官铸和官督商铸两种,前者由钱业司自营的铸钱厂负责铸造。后者则授权给海商银行、盐商银行铸造,但是只限银元,不能私铸铜钱。

    条例司则是一个筹划国家经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