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南京的秦淮河是分为内城、西廓、东廓三个部分的,其中最为繁华的当然是西廓部分,三山门外,店铺林立,繁华无比。可这一片繁华之中,又参杂了太多的市井烟火,少了几分高雅逸趣。所以最受才子佳人们喜欢的,还是三山门内的这段秦淮河。

    一座庭院,就建距离在三山门瓮城不远的秦淮河畔。三进三出,面积不大,却极为雅致。

    这庭院,背靠秦淮。

    不仅可以欣赏秦淮风光,还自带着一处小小的码头,可以让泛舟而来的客人,悄悄的来去,颇具匠心。

    在院中一座小阁楼上,松江大公先生罗大公,正背靠栏杆,手持折扇,和黄宗羲,还有两个白面书生一块儿在高谈阔论。

    “你们听说了吗?投靠鞑子的阉党头目孙之獬已经到了山东了,再过几日就能来南京了。他现在已经剃了头,结了辫,一身胡虏的装扮,不再是儒门子弟了!”

    “孙之獬这个阉党余孽早就不是儒门子弟了!要不然怎么会投靠鞑子?”

    “听说北京这段时日正在驱逐汉人百姓!北京城内的汉人百姓统统被驱赶出来,好替鞑子腾房子!北京周遭300里内的田土,只要鞑子看上了,就跑马圈地,上面的汉人百姓都要投充为奴。。。。。。不愿为奴的,也立即驱离!”

    “那岂不是要驱离上百万人?”

    “什么驱离啊,分明就迫着北直隶的汉人去死。。。。。。”

    “哼,这还不是抛弃北京南迁造成的!南迁,就是弃了祖宗之土,祖宗之民!”

    “太冲。。。。。。”

    罗大公造了半天舆论,却被黄宗羲一怼,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就在这时,楼下忽然传来了寇白门的声音。

    “白门见过郑公子,这位是。。。。。。”

    这所“白门阁”就是郑森替朱慈烺置办的会所,交给寇白门这个秦淮艳妓主持——搞这么个会所,当然是为了方便和东林、复社的小字辈们打交道了。

    所谓秦淮八艳,其实就是这些无耻文人捧起来的交际花。东林、复社的小字辈都迷她们这些妓女。

    而朱慈烺现在也不打算将这些东林、复社的小字辈立即一网打尽,而是要领导他们。。。。。。因为只有成为他们的领袖,才能最有效的把他们慢慢清洗一遍!

    如果把他们放在对立面,一上来就残酷镇压,就怕一时消灭不干净,鞑子又打过来,这帮无耻文人再当个带路党什么的,朱慈烺的麻烦就大了。

    所以他现在觉得让钱谦益、侯恂、魏藻德当新一届的东林三君,而自己则当下一届的东林魁首。。。。。。以后东林党就要团结在以朱慈烺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周围啦!

    “这位是从北京来的朱耀飞。”郑森报了朱慈烺的“化名”。

    “朱公子,里边儿请。”寇白门秀眉微蹙,眼眸也不看朱慈烺,只是做了个肃客的手势,然后就在前面带路了。

    而朱慈烺对这个秦淮艳妓也没什么兴趣,虽然寇白门用后世的审美观看,也长得很漂亮。但是她爸爸既不是首富,也不是军阀,更不是鞑子摄政王。。。。。。所以胸怀天下的朱大太子是不会收她的。

    朱慈烺回头看了跟着他的封思忠一眼。提着宝剑封思忠立即就走了进来,跟着寇白门上了楼。门外还有十几个侍卫和东厂净军,都是和朱慈烺同船抵达的。在陈世芳的指挥下,将白门阁四下都围了起来。

    封思忠之后,就是郑森,他也带着宝剑,大步走在封思忠身后。换了一身儒服的朱大太子,摇着纸扇子就跟着上了二楼。

第268章 黄太冲,你怎么也叛变了?() 
秦淮河畔,白门阁,杳渺的丝竹之音,从二楼传出。经历了白天的喧嚣之后,夜幕降临,秦淮河变得格外宁静。暮秋晚风徐徐,让人格外舒畅。

    化名朱耀飞的朱慈烺非常自然的坐在寇白门身边,喝着美酒、吃着寇白门亲自下厨做出来的小菜、时不时还说笑几句,却没有一点被这个秦淮尤物迷住的迹象——这种程度的逢场作戏才到哪儿呢?朱慈烺的前世又不是没见识过。

    而他这么一个嘴上没毛的少年,居然禁得住寇白门的撩拨,真是大大出乎几个东南才子的预料了。

    他们当中只有罗大公知道“朱耀飞”的真实身份,而侯方域、黄宗羲、冒襄、张煌言他们虽然也知道“朱耀飞”的身份不一般了——看看郑森讨好的态度就知道了。郑森什么人啊?大明首富的儿子!而且人家的首富爹还不是当官的能随便宰了吃肉的肥猪,哪怕是大明抚军太子对郑家也只能拉拢,不敢打压欺凌。

    不过他们几个并不知道他这样一个少年,就是如今大明半壁江山真正的主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靡靡之音也听得差不多了,会聚于此的几人,就开始高谈阔论了——这就是东林、复社这些东南清流进行政治生活的方式。

    挑起话题的还是罗大公,话题当然还是和北京人民最近遭遇的苦难有关。

    而接着他挑起的话头发表高论的,则是黄宗羲。在几位才子当中,最有想法的大概就是这位写出了明夷待访录的黄宗羲了。而在后世名声最臭的,居然也是这位黄宗羲!因为他被扣上了明末公知的帽子,已经臭不可闻了。

    “燕京之失,乃是天子守国门之误和削藩废封建之罪也!所谓天子守国门,其实是国门守天子,设九边重镇,靡费数百万,环卫天子四周,一旦燕京有急,九边兵马就会为之调动,疲于奔命。而天子之都,又有数十万乃至百万生民,日费米面无数,靠北直隶贫瘠之地难以供应,只能以12万运粮军万里调运,实在是疲敝天下之政!若论其守边之功过,实在不如昔日太祖高皇帝所设之九塞藩王。若九塞尚在,建虏之祸由辽、宁二藩就足可弥平,何来今日之巨祸?”

    “好好好!说得好!天子守国门的效用,的确不如九塞藩王!”朱慈烺拍了拍巴掌,笑着道,“只是成祖文皇帝以藩夺国,自开恶例,担心子孙之中有人效法,才不得已迁都北京。此事归根结底,还是建文削藩之过!建文重儒臣而轻藩王,想要效法赵宋之政,却又没有赵匡胤的手腕。结果坏了太祖高皇帝所布之局,也为国家埋下了隐患。不过即便建文能以杯酒释了藩王之权,然后行以文御武之法,也就是一个孱弱之宋。”

    听了朱慈烺的话,在场的侯方域、黄宗羲、冒襄、张煌言等人都是一惊。

    这少年还真敢说啊!他是。。。。。。难道他就是太子殿下!?

    朱慈烺目光在室内一扫,然后又笑着道:“在我看来,国门守天子只是迁都北京的两大弊政之一。还有一大弊端,则是都城远离了东南富庶之地,使得东南之富处在了朝廷的长鞭之外!

    在明君忠臣之朝还可以努力为之,使国用不至于匮乏。若是遇上孱弱之主,奸佞之臣,则东南之肥水就要流入他人之田地了。久而久之,国家也就日益贫弱,而九边将士自然会限于贫困,无力承担兵役。胡虏之猖獗,也就成为必然了!”

    他说到这儿,目光已经聚集到了黄宗羲那张颧骨突出的面颊之上,微笑着道:“太冲兄对抚军太子之所为,如何看待?”

    黄宗羲拈着胡须,注视着朱慈烺,沉默半晌,才道:“抚军太子有雄才少无仁德,乱世之雄主,治世之暴君!”

    “黄太冲!”罗大公低吼了一声,“请慎言!”

    黄宗羲笑道:“此乃直言!如今天下,乱世也!得雄主当国,乃大明之幸,士林之幸也!如果换成一个空有仁德而无雄才之君,天下就要有倾覆之祸了!”

    这话说的。。。。。。应该是知道本太子的身份了!朱慈烺微微笑着,心说:你这个黄太冲不是应该冲出来当出头鸟的吗?你不是明末三大公知吗?怎么也拍本太子的马屁?难道也想要投靠做官?

    黄宗羲看着朱慈烺的笑脸,心里那个得意啊!看来这次恩科可以高中了——公知什么的,黄宗羲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要眼前这位少年可以给他官做,是他的君父。。。。。。就是他亲爱的朱爸爸!而且这个朱爸爸那么凶,手握十万大军,东南士大夫根本斗不过他的。这就是英明神武的朱爸爸啊!黄宗羲是公知,又不是脑残,怎么会跳出来送死?

    朱慈烺又问:“依先生看,东南之事,何以为先?”

    “东南之事,当然是理财为先了!”黄宗羲笑道,“东南本就是财富汇集之地。居于东南的朝廷如果连财都理不好,还有什么事情能做好?”

    “理财,何以为先?”

    黄宗羲道:“理财当以废金银为先!”

    朱慈烺笑道:“变通货之法,必须慎重行事。太冲兄还是说说其他的办法吧。”

    朱慈烺知道黄宗羲说的是明夷待访录中财计篇的观点:废金银,铸铜钱,而且还有行铜禁,铸良币——看着很好,但是却没有可行性。

    因为劣币驱逐良币那是经济现象,而行铜禁必然会造成铜价高昂,铸良币又会让铜和钱的价值倒挂,到时候毁良币取铜和私铸劣币的现象就会泛滥。当然了,这些问题在18世纪中叶以后都会得到解决。因为在那以后,欧洲人运用了更高效率的炼铜技术,同时在美洲发现了巨大的铜矿。如果在那之后,大明继续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又不能锁国闭关,那么铜钱一定会大幅度贬值!

    黄宗羲想了想,又道:“若金银不能骤废,那也应该更易征税之法。古之征贵征贱,以粟帛为俯仰。故公上赋税,有粟米之征、布缕之征是也。”

    朱慈烺道:“朝廷征银于田,的确使民劳苦,一定要改。”

    其实征银于田对商品经济发达的东南而言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西北中原的银子太少,征银于田对农民就是负担了。明末起义由西北而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征银于田。

    黄宗羲又言道:“理财之次,当属清田授田!“

    居然上干货了!朱慈烺一愣,笑道:“愿闻其详。”

    黄宗羲道:“先说清田。天下田土共有四类,一曰屯田,二曰官田,三曰民田,四曰隐田。

    就以万历新政清田之后所造账册为例,天下实在田土七八余万顷,其中屯田不到一成,约六十四万余顷,官田居十分之三,曰二百余万顷。官田加屯田,总共占了天下实在田土的十分之四也!如果再算上隐田未查明着,天下过半之田土并非民有,都是可授之官田。

    民田为富户士绅所有,朝廷为笼络士林计,可以不问。而官田为朝廷所有之产,所征收的不是税,而是租!富户士绅都赞成免税,但绝不会赞成免租吧?

    如果朝廷可以清查东南之官田,而后授之于民,一户授50亩,田租以什一为则。只收田租,不收丁税及其他。而且只收米面,不收银钱。

    以南直隶、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总计不下万万亩的官田,什一之租,每亩便是两三斗米面,年入下下2500万石。而生民、士绅、富户,都不会感到困难。如果再算上盐税1000万两白银,关税一百余万,朝廷年入米面2500万石,白银有1100万两,国用还会不足吗?

    而且50亩授一户计,万万亩官田当授200万户生民。。。。。。200万户民,一万万亩田,就皆在雄主掌握之中了!

    这还仅仅是掌握了东南的田土,如果算上湖广的两亿多亩,北伐中原之用也足够了!”

    这话一说完,不仅侯方域、冒襄、张煌言这仨正直君子傻眼了,连一心想要当官的罗大公都被惊呆了。

    这个黄宗羲一天到晚怼天怼地的好像不畏威权,今天见了抚军太子本人怎么不怼了,不仅不怼,而且还一个马屁接着一个马屁的拍,还献了清田授田之策。。。。。。你这是要出卖东南士林啊!你这是叛变!你是叛徒啊!

    “哈哈哈!”朱慈烺大笑起来,“好一个黄太冲!你是状元之才!”

第269章 这才是好君子啊!() 
这就是状元了。。。。。。还没考呢!

    罗大公看着黄宗羲那个火大啊!这个状元应该自己来当的,现在被黄宗羲这个阴险小人给抢了!你不是“黄太冲”吗?今儿怎么一点都不冲,反而还替朱大太子出谋划策呢?

    你应该挺身而出,为民请命的!你怎么投靠了。。。。。。你是个伪君子啊!

    而侯方域、冒襄、张煌言三人则表情复杂的看着黄宗羲和“朱耀飞”,他们现在也大约猜到“朱耀飞”是谁了?

    这位肯定就是大权在握的抚军太子啊!

    对于东南的士绅而言,抚军太子这个外来户就是来抢钱抢人的!

    可太子现在又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可以派发状元、进士和官帽子。。。。。。想要中进士,想要当官,就得和太子殿下合作!

    而只有当了官,才可以贪,才可以保住自家的世代富贵啊!

    现在太子微服而来,和大家一起畅谈国事,这就是礼贤下士啊。在座的几位“士”如果顺着杆子往上爬,荣华富贵就唾手可得了。

    如果不往上爬,而是要选择对抗,那就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了!

    朱大太子不仅轻而易举就铲掉了南京的勋臣、勋贵,而且抄家还抄出花儿来了——让各家想活命的公子自己去抄!抄得好有奖,抄得不好就得去台湾岛和各种传染病作斗争了。。。。。。

    这样一来抄家的效率一下提升了不知道多少倍,把东南勋贵、勋臣二百多年辛辛苦苦贪污侵占来的土地都挤出来了,总数有好几千万亩啊!

    也就是说,太子集团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牢牢掌握好几千万亩土地和这些土地上面至少70万户的人口。

    虽然这些土地、人口,仅仅占了南直隶、浙江、江西等地实际田土数目的一成多,人口的约一成。

    而且朱大太子还有五万克难新军的陆师——五万新军和七十万户百姓以及三千五百万亩土地一结合可就厉害了,能不能北伐中原不好说,反正东南半壁是稳了。

    既然朝廷在东南的局面稳了,那不投靠还能怎么办?

    “朱公子,在下以为朝廷初到东南,还是应该恩威并施,而施恩之法,又以免赋免积欠为上。”

    失了头筹的罗大公这个时候也开始献计献策了。状元没有了,榜眼和探花还可以争取一下!

    必须得好好表现,可不能让黄宗羲这个伪君子太得意了。

    他说:“东南各州府绅田、隐田极多,税赋摊派都与之无关。而东南又素来重税,南直隶的税粮总额高达600余万石,浙江、江西两省都在二百五六十万石。这还只是正额,如果加上三饷和各种摊派、羡耗,负担就更加沉重。

    而这些税粮、加征、摊派、羡耗,大都被转到了少田或无田的贫户身上,所以东南贫户的负担极重,民怨极大!如果朝廷在东南清田查户,这些怨愤之民就有可能被宵小蛊惑,群起闹事。

    为东南稳定计,不如免民田税赋和加派三年,并豁免之前年度的积欠。人心稳了,朝廷才好清屯检地,把官田、军田、隐田全都收回,收回之后,就能均田了。均田之后不仅可以收租,还可以如隋唐时一样实行府兵之制!”

    朱慈烺笑着点头,心想:南直隶实际上的田土数目可能有1。5亿亩!税粮总额仅仅600余万石,平均一亩连半斗米面都不到。。。。。。还嚷嚷什么重税,真是可恶!

    不过这个罗大公的办法还是可行的。因为现在最要紧的事情是扎根。。。。。。克难新军的五个师的分田分地还没有完成。李岩、红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