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在税收改革的同时,花钱的改革也在进行当中——在朱慈烺看来,明朝不仅是收钱的效率低下,花钱的效率同样很低!

    提升花钱效率的第一步,则是大幅削减宗禄的支出,同时增加各级官吏实际的俸禄所得,并且取消“折色”和实物俸禄,一律改发白银。同时再研究设立职田——就是将清屯查田所得到的土地中的一部分充做职田发放给文武官员,以便让他们获得一笔可观的田租收入。

    虽然加俸未必能制止贪污腐败,但是之前那种在本来就低的俸禄水平上再加各种折色的做法,很有一点黑心老板克扣工资的意思。对于老家在东南,可以通过诡寄和免税优待获利的官员倒是无所谓,可是对于跟着朱慈烺南下的“官僚无产阶级”就不行了。

    朱大太子可不会让自己人吃亏!

    至于削减宗禄的支出,在某种程度上是托了李自成、张献忠的福。现在明朝绝大部分的宗藩所在之地,都被这两位打破。朱家的宗室子弟,要么死去,要么失联。侥幸逃亡到南京的宗室人数本就不多,而藩王、郡王的死亡、失踪比例更高!即便跑到南京,也是“失藩”的王爷,根据祖制就有罪过。

    朱慈烺能在南京赏他们一座王府,给个代降的王爵,再给点打了折的俸禄,他们就已经感激不尽了。

    而在削减宗禄支出的同时,朱慈烺还决定中止“宗禁”和“永世皇族”这两项给大明财政造成极大负担的制度。

    而作为一个重要的花钱部门,工部的改革同样刻不容缓。明朝工部管辖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个清吏司及营缮所、文思院、皮作局、鞍髻局、宝源局、颜料局、军器局、节慎库、织染所、杂造局、竹木局、柴炭局等。

    这套配置在明初的时候是不错的,毕竟明初时期工商业经过多年战乱和蒙古人的摧残,元气没有恢复。所以“匠户”上番服役加上官营手工业的方法是合适的。

    而到了现在,匠户制早就名存实亡。在江南这种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地方,情况更加突出。没有了匠户,官营手工业也就没了廉价劳动力,再加上文官缺乏管理手工业的能力,所以工部下辖的官营工场效率极低——那些炸膛枪、炸膛炮就是他们生产的!

    这个情况必须加以改变!

    而改革工部的思路,当然就是别无选择的市场化——朱慈烺现在既没有能够管理手工业的官员,也没有多少手艺娴熟的匠户,根本就不可能全面振兴官营手工业。虽然有一些天津追随而来的“义从匠户”,但是这些的手艺并不怎么样,明军使用的那些炸膛枪不就是他们的杰作?而且他们是“义从”,是有功劳的,工部还得发他们一份高薪!

    依靠他们,工部最多也就设立一个火铳工场,一个甲胄工场,一个刀盾工场,一个铸炮场和一个弓箭工场。这些工场使用的原材料还得采购,而且产量也根本不可能满足需求——这个时代用简陋的钻床加工一根枪管需要二十天到一个月,生产一张优质的复合弓需要几个月也许更久!而在南京这里,短期内能够投入使用的钻床也就一二百台。能够雇佣到的造铳良匠就更少了,毕竟江南本就造不出多少能用的火铳,也就没什么匠人了。而手艺活也没办法开金手指,所以在工场开设的初期,产量不高是肯定的,而且良品率肯定也很低。

    所以大规模的武器供应,还得依靠市场,特别是吸引佛山的铁匠北上创业来解决。

    至于刑部,倒是暂时不必大改,虽然明朝刑律、刑部不合理的地方不少,但毕竟不是当务之急。

    而这一大堆的改革项目,都是要得罪人的。。。。。。虽然朱大太子不怕得罪人,但也不能总当恶人啊!

第266章 你来当张居正吧() 
魏藻德这些日子的心情不错,但是也有一些儿烦恼。

    他不过是崇祯十三年的状元,做官不过几年,并没有多少实际工作经验,甚至都没外任过一方民之父母,就在京师漂着。也不知道崇祯皇帝看中他什么了,四年时间就把他从新科状元拔到了内阁首辅的高位。面对一团乱麻般的局面,他这个才当了四年京官的书生能有什么办法?还不是混一天算一天?而崇祯皇帝的首辅真心不好当,这位皇上看中某人的时候,那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提拔起来跟飞似的。可要看不上你了,那你就是全天下最奸的奸臣!杀头就是从轻发落了。。。。。。

    所以莫名其妙坐上首辅宝座的魏藻德真是有点度日如年,上朝的时候话都不敢多说,生怕触了崇祯的逆鳞,从堂堂首辅沦落为阶下之囚。

    而就在他的首辅地位和北京城都岌岌可危的时候,原本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太子千岁忽然发了飙!整个儿就是太祖高皇帝,不,应该是大唐太宗皇帝再世了——本事不小,同时对手下的功臣也颇为照顾。

    所以魏藻德这个首辅,总算过了几天不那么提心吊胆的日子。

    可就在朱慈烺镇压了南京勋贵之乱,又狠狠捞了一大笔钱财土地,看上去可以稳稳保住一个偏安局面的时候,让他有点意想不到的改革风潮又起来了。。。。。。

    好吧,改革就改革吧。只要能让本首辅混混日子,当个“三旨相公”就行了。

    可是太子爷也不知怎么想的,在昨日的独对中,太子爷却突然夸奖起张居正了,还说:要有张居正这样的首辅就好了。。。。。。

    这是什么意思?魏藻德回家后就琢磨了一宿,太子爷是想要更换首辅,换一个张居正那样有担当的。还是想让自己当张居正?

    这个张居正可不是好当的!自己才当了几年官?怎么干得了张居正的活儿?而且张居正死后家里就被抄了!

    “首辅,魏首辅,你在想什么?”朱慈烺那张总是挂着灿烂笑容的面孔凑了过来,关切地问。这时魏藻德才发现自己走了神,手里握着的酒杯倾斜了,酒水洒到了桌面上都不知道。永春阁内伺候的小太监都忍着笑在看他的傻模样呢!

    原来今天午朝后,朱大太子把魏藻德留下共进午餐了。。。。。。而在吃饭的时候,朱慈烺又问起了朝中谁最像张居正的问题。这才让魏藻德陷入了沉思。

    谁最像张居正?魏藻德心说:肯定不是自己啊!

    “千岁爷,”魏藻德道,“臣鲁钝,不知朝中谁似张居正。”

    朱慈烺轻轻点头,“魏首辅你并不鲁钝,而是如今朝中根本没有张居正这样的能臣了。”

    魏藻德松了口气。

    朱慈烺接着又来了一句:“要不你就来当个张居正吧!”

    啪嗒一声,魏藻德手里的酒杯都没捏住,落在桌面上了。

    “臣失态。。。。。。”魏藻德连忙起身就要下跪。

    朱慈烺却摆摆手道:“坐坐,做大事不拘小节。首辅是做大事的人,将来是要名垂青史的,不必拘这些小节小礼。。。。。。”

    “臣怎配名留青史。。。。。。”

    朱慈烺笑着:“配的,配的。。。。。。只要你做好张居正,以后这青史咱们自己来写,就照着诸葛亮传来写你的传,怎么样啊?要不就照着萧何写也行啊。”

    “这这这。。。。。。”魏藻德手足无措,连话都说不利索了,“臣哪儿能和诸葛孔明和萧何相比?臣,臣真当不了张居正啊!”

    “当得了的,”朱慈烺笑着招呼他坐下,“本宫最能识人了,一看你就是张居正这样的改革名臣。本朝的新政,就靠你来主持了!”

    “臣,臣不知该如何主持。。。。。。”

    朱慈烺一伸手,旁边伺候的黄小宝已经递上了个线装本,朱大太子取了过来,又交给了魏藻德。

    “魏首辅,你看看这个,”朱慈烺笑道,“这是本宫所拟,你照着去做,就能当张居正了。”

    魏藻德听了这话,真有点哭笑不得——到底谁是张居正啊!

    不过朱慈烺递上的线装本他还得仔细看啊,一看之下,额头上的汗珠子就一片一片冒出来了。

    朱慈烺提出的新政的力度,比张居正改革的力度大多了!

    而且魏藻德还从户部改革的条款中,察觉到了朱慈烺想要大大侵犯东南士大夫在商税、田赋上面所占有的利益——如果不这么干,他哪儿来的银子给官员加那么多的俸禄?

    这可是张居正都不敢大刀阔斧去干的事情啊!

    “魏首辅,你觉得本宫提出的这些改革如何啊?”朱慈烺看着魏藻德额头上的冷汗,依然笑着发问。

    “这这这。。。。。。”魏藻德说话都结巴了,“只怕会大遭非议,对千岁爷的名声大大不利,千岁爷还要登极呢。。。。。。”

    朱慈烺笑着:“登极的事情不着急,本宫还年轻,等得起!得先把大事儿办妥了,要不然登了极也坐不稳。

    至于大遭非议之人,应该是首辅你吧?”

    这是要自己背黑锅啊!魏藻德哭丧着脸,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朱慈烺又道:“首辅放心,本宫和父皇不一样,不会为谗言所惑,无论如何都会力挺你的!”

    挺得住吗?魏藻德想想都悬啊!东南士林的公敌哪里是那么好当的!

    朱慈烺看他一脸惶恐,接着又安慰道:“而且本宫做事是有分寸的,不会操之过急,也不会把东南士林的利益都吃干抹净的。。。。。。本宫所求的,无非是让咱大明能在东南半壁生存下去。

    如果不改革,等本宫从扬淮盐商和南京勋贵那里抄来的钱花完了,东南半壁就维持不下去了!”

    “臣也知道千岁爷的苦心,只是臣势单力薄。。。。。。”

    朱慈烺笑了起来,“魏首辅是想结党吧?”

    “不不不,臣不敢结党营私。。。。。。”

    “怕什么?”朱慈烺用手指轻轻拍着桌面,“咱们得结党,没有党。。。。。。就掌握不了清流物议。没有清流物议的支持,朝廷的新政就会遇到极大的阻力。”

    “那,那臣要怎么结党?”魏藻德问。

    朱慈烺看着魏藻德,“你要加入东林党!这一届的东林三君,该有你一个!”

    “可是,可是东林三君也不是朝廷委派的。。。。。。”

    朱慈烺笑道:“的确不是朝廷委派的,而且本宫也没有想要委派,只是想让东林党人推举出本宫意属的三君!现在本宫只问你,愿不愿意当三君?愿不愿意当本宫的张居正?”

    “臣,臣愿意!”

    魏藻德哪儿敢说不愿意啊!要说了没准就有左班御史来查贪污受贿了!虽然他是个清官,但最好还是别查。

第267章 本宫决定要领导东林() 
“师弟殿下,这就是您要的转轮打火铳。。。。。。是家父从红夷国商人那里买来的。”

    魏藻德走后,朱慈烺的师兄郑森就前后脚到了永春园,还给朱慈烺带来一把欧洲出产的燧发枪,明朝这边叫转轮打火铳。这种火铳其实早就出现了,不个因为技术不成熟的原因,一直没有能大量生产。而对朱大太子的大明而言,火绳枪产能都大大不足,就别想什么一步到位发展燧发枪了。

    “哦,拿给本宫看看。”朱慈烺接过火铳,一边把玩着,一边问郑森道,“令尊什么时候能来?”

    “快了,快了。”郑森道,“家父这些日子在替殿下采买火铳,等凑齐了5000之数,就一并送来。另外,另外。。。。。。”

    “另外什么?”朱慈烺问。

    郑森道:“臣有一个同胞妹妹,名叫茶姑,今年十四岁。。。。。。家父想把她带来南京,让千岁爷瞧瞧。”

    “茶姑?”朱慈烺听了这名儿就是一笑,郑芝龙还真会给儿女起名字啊!郑成功叫“大木”,他妹妹叫“茶姑”,都和植物干上了。

    郑森看见朱慈烺露出笑颜,连忙又道:“师弟殿下,我妹子颇有颜色,而且知书达礼,若能侍奉师弟左右。。。。。。”

    朱慈烺笑着点点头,“好好,本宫向来看重安平郑家,早就想要结亲了。现在令尊有意让令妹入宫,本宫自是求之不得!”

    又得一媳妇,还是大明首富的女儿,当然是好事儿了!其实朱大太子早就在惦记郑芝龙的女儿了,大明首富嫁女儿,怎么都该给个一两百万的嫁妆吧?

    老郑自己不提,他都会让郑森出面去保媒的。

    见朱慈烺欢天喜地的答应了,郑森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他知道朱慈烺和吴三妹感情很好,担心朱大太子不肯纳自己的妹妹为选侍。

    看朱大太子现在的态度,显然是个成熟的“床上政治家”——帝王之家的婚姻,本来就是政治筹码!大明朝过去二百余年都不玩政治联姻,专门从小门小户娶大小老婆,其实是浪费资源!

    而朱慈烺现在没多大本钱,当然不会拒绝和郑首富联姻了。

    说完了联姻的事儿,朱慈烺差不多也把玩好了那支打造得跟工艺品仿佛的燧发枪——枪是好枪,就是仿造起来不易啊!

    朱大太子这些日子已经着人在整顿随军而来的天津匠户了,还想从中选出一些手艺真好的组成一个小小的“皇家打铁作坊”,让苏子文、李祖白和李实三个人去挑人了,到现在也没答复,估计是找不到太多让人满意的好手。如果这个“高技术”作坊能成,也许可以让他们试着打造几支燧发枪。

    不过江南这边现在是织造和瓷器中心,生产不出多好的铁器。这个时代中国铁器生产的中心在广东的佛山镇,朱慈烺已经打听过佛山铁业的情况了——这个时代罗定一带出产优质的铁矿石,粤北地区又盛产石灰(去渣济)和木材,而广东发达的水运又能将这些东西都运到佛山进行加工。

    另外,佛山因为靠近澳门,这百余年来又吸收了许多西洋的技术,以至于佛山铁业冠天下!

    而江南的冶铁业,则因为佛山铁业的竞争而逐渐衰弱,现在已经没有多大的竞争力了,想要复兴得好好花费一番气力才行啊!

    说起来这科技树啊,还真不是想攀就攀得上去的。。。。。。

    “小宝,”朱慈烺将火铳交给了黄小宝,“拿去给陈世芳收着吧,再让他和封思忠一起过来。”

    “喏。”

    看着黄小宝拿着火铳走了。朱慈烺又挥挥手,将永春阁里伺候的小太监们都打发了,只留下郑森和自己二人。

    “师兄,安排得这么样了?”朱慈烺笑着问。

    “殿下,都安排妥了。。。。。。”郑森压低了声音,“今晚上就在白门阁摆酒,已经请了侯方域、黄宗羲、罗大公、冒襄、张煌言,还有李昱霖和张静漪这两位女校书也会前去。”

    “罗大公?他是谁?”朱慈烺问了一句。侯方域、黄宗羲、冒襄他都知道,唯独这个罗大公没听说过。

    “他是咱们的同门,”郑森笑道,“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人称松江大公先生。。。。。。其实是个官迷。臣已经和他说好了,到时候他会替千岁爷说话的。”

    “官迷好啊?”朱慈烺笑了笑,“那么老师为何不举荐他做官?”

    “举荐的官哪有考出来的进士官好?”

    “也是啊!”朱慈烺忽然看着郑森,“师兄,明年春天的恩科,你也去考吧,也中个进士!”

    郑森闻言大喜,正要谢恩,门外响起了通报的声音。原来是东厂提督陈世芳和领班侍卫封思忠到了。

    朱慈烺笑着对正欲行礼的郑森道:“自己人,不必谢了。。。。。。时候不早了,咱们该微服私访去了!”

    。。。。。。

    南京的秦淮河是分为内城、西廓、东廓三个部分的,其中最为繁华的当然是西廓部分,三山门外,店铺林立,繁华无比。可这一片繁华之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