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移民全球- 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随即,在仍然保持整齐队形的情况下,两列重骑兵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跟随退后。

    边退边射,等到敌军阵线散乱时,轻骑兵抽身移向两侧,重骑兵上前完成致命一击,同时轻骑兵向敌军两翼迂回包抄。

    这种战法,也被现在的建奴所掌握。

    这就是震惊欧洲的蒙古军队常用的战法,他们极其擅长被古罗马人称为曼古歹的战法。

    即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

    这种战法,一是不和敌人短兵相接,免格力;二是可以持续不断的攻击,不停顿;三是不给敌人还手机会,无败局。

    你看见蒙古人打败了,乘胜追击,追着追着,发现自己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个光杆司令。这是一种十分恐惧的局面,你不崩溃也没办法。

    实施这个战术需要非常强的战术素养,一般的军队根本做不到。

    因为一般军队一旦后退,队伍就会立刻溃散,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但蒙古军强有力的纪律和战术素养,让他们能够收放自如。

    这种骑兵战术是一种用兵如神、出其不意和施展诡计的演练。

    它使敌人大惑不解,从而可以将军队置于敌人最没有料到的决胜位置。

    我把它总结为分进合击,各个击破,最后歼灭。

    我们以后在参战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军队分散成几个分散的纵队,同时威胁敌人的多个重要目标。

    这样敌人不得不分兵,保卫多个目标而分散兵力或者集中兵力,保护某些目标而不得不放弃其他目标。

    如果敌人分散兵力的话,我军分散的纵队,会突然集结起来以优势兵力发动攻势。

    如果敌人不分散兵力的话,我军可以轻易的夺取很多战略要地,而使战局越来越有利于自己。

    大家可以回去翻翻书,这一战略,在成吉思汗的花刺子模战役,和速不台的匈牙利战役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以后你们对于战略战术上的研究,要多研究研究蒙古人的骑兵战术。

    我们以后的骑兵战法,当以这种战略思维,战术指导为主体。

    最后我的总结是,我们怎么把步骑结合好,冷热兵器搭配好。

    让我们拥有当世效率最高的战争机器,它必须建立在四个重要基础上:极强的机动灵活性、武器的优势、完备的战术体系、将帅的战略眼光。

    这是我对军校学员的要求,也是我们头一个五年,军事转型期的首要任务。”

第294章 五年计划(四)() 
“王盼、黄龙、柳海、张炯。”

    “到!”四人立正回答道。

    “你们几人今后的主要目的,分别是研究步战马战、海战、和船只战舰的建造。”

    “是!”

    “咱们接着说,其实,赵老先生对火器方面的研究还不止这些。

    他还发明了几件火器发射架。

    其中最重要的是火箭溜,用此器则火箭永无斜冲逆走之患。

    可见这是一个使火箭飞行稳定的发射装置。

    它实际上是一条滑槽,火箭循槽滑出自不致歪斜了。

    在此之前,火箭的发射没有固定的支架,随便靠在一个带枝枒的物体上,命中率很低。

    火箭溜的发明,使得火箭发射有了固定的方式,命中率大大提高,这是我国火箭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对于火器局部性能的改进,赵士桢也做了许多工作。

    据当时人郭子章的记载,赵士桢曾根据朵思麻所藏的枪型而加润色之,置机床内,拨之则前,火燃自回。

    如遇阴雨,用铜片作瓦覆之,成了当时最远、最毒的一种枪型。

    他的三长铳,后尾小环钩着鞓带,负之肩上,即穷日跋涉,亦不觉其累身劳动,便于携带,利于行军。

    他的九头鸟特别适于夜战;翼虎铳则以体短,可以藏匿见长,这其实就是后世的手枪。

    由于赵士桢收集的火器图式多,见识广、善于采用最新技术,又能从实际出发,所以研制出来的火器性能精良。

    例如他的震叠铳为上下双筒,其筒可以按目的物之远近而调节。

    鹰扬炮装有水溜,即采用水冷却装置。

    其精良程度,有佛郎机之便。

    而准则过之;有大鸟铳之准,而便则过之。

    对垒之际,敌一举放,我已三四发弹(续神器谱)。

    把它装到车上,其威力足可和当时的重武器大将军相当,而其机动性则大大超过。

    据说在战场上,倭见我兵举铳,辄伏地上。真使敌人见之丧胆。

    而且他还改造了开花弹。

    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

    他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

    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

    这玩意儿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

    “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

    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

    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

    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的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后,大体在南宋后期。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后世的新闻:

    据新华社,出土地雷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古代称之为东胜州)。

    地处黄河岸边的山梁台地,起着雄踞高地、扼守黄河的重要作用。

    当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边界贸易繁荣。

    元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

    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破后,为了荡平北部元军,明军曾在这里与元军发生激战。

    该城出土的地雷,正是这时明军攻城用的武器。

    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

    明朝的“地雷”?根据武经总要记载。

    当时的地雷,是先在敌人的必经之道上挖一大坑,埋入火药,上面覆以碎石,以盘香引爆。

    这些所谓“地雷”根本就是开花弹!“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就是证据。

    他们挖到的是一个火炮的弹药库!“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

    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

    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

    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

    这些数据也表明了开花弹的本质,试想,地雷需要两种规格,并且铸造精度在一毫米以内?

    只有火炮才要求炮弹有如此的精度,因为大家知道:如果炮弹大于火炮口径就无法发射,而小于火炮口径会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射程和精度都无法保证。

    感谢这些数据让我们知道当时那里的火炮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口径为85毫米的,另一种是口径为110毫米的。

    从这些数据,我们还知道了东西方的开花弹有一个区别。

    西方的开花弹是在铸铁弹体上开一个口,以木制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内装上缓燃火药来引爆。

    而明朝的开花弹则是;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估计是在小孔里插上“药捻”来引爆。

    因此“信管”、“药捻”都是现代炮弹引信的始祖,也证明了东西方是各自独立研制出开花弹的。

    两年后的一个战例值得研究一下: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五日。

    努尔哈赤率后金军13万人以锐不可挡之势,度过辽河,长驱西进,围攻宁远城。

    袁崇焕率领坚守宁远的明军,仅有一万多人,以十倍之差的力量与之抗衡。

    袁崇焕得报兵临城下,便召集将士,集宁远城外民众于城内。

    杀猪宰羊,“刺血为书,激励军民将士,誓与城共存亡”。

    命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分守四门,军民同仇敌忾,并严辞拒绝努尔哈赤的劝降。

    袁崇焕有胆有识,忠勇谨慎,指挥全城军民英勇抗击,多次打退后金军的凶猛进攻。

    又命令点燃红夷大炮(荷兰产铁炮),一炮摧毁后金军军营一角,努尔哈赤身受重伤,只好收兵,退至宁远城双树堡。

第295章 五年计划(五)() 
后金军重整旗鼓,次日又攻,依然遭致惨败。

    两军相持20多日,后金军见破城无望,加之伤亡甚重,士气大落,无法再战,被迫收兵回师。

    袁崇焕率胜兵追击30余里,又斩杀后金兵万余,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在兵败退回沈阳途中叹道:“我自25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战,惨败而归”。

    并于同年八月,因身患痈疽,病死于距沈阳40里的云爱鸡堡。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即位,一心雪耻,又亲率大军攻击明军宁锦防线。

    清军渡过大凌河围攻锦州城,袁崇焕派兵增援以牵制清军的行动。

    清军未能攻下锦州,便转而攻打宁远。

    明军在城头密排巨炮,总兵官满桂出城接战,引诱清军进入大炮射程,然后猛烈轰击清兵,又打的清军死伤无数,仓皇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宁锦大捷”。

    这时明军的火炮除了装备开花弹,还装备了实心弹(又称“葡萄弹”)和霰弹。

    实心弹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块磨成球体。

    这种弹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墙工事,射程远但是对杀伤人员而言威力不大。

    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实心弹直接命中的话非死即残,但努尔哈赤并没有肢体断裂,因此可以排除是被实心弹打死的。

    再看霰弹,霰弹在当时是野战火炮的大威力弹种,由数升铅铁小丸构成,射击时可以形成弹幕,杀伤力极大。

    但是霰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射程太近,一般不超过一里。

    努尔哈赤是不会将军营设在离城墙如此接近的地方的,所以霰弹也可以排除。

    如此一来,只有开花弹是杀死努尔哈赤的“真凶”,开花弹是铁壳,可以及远,同时爆炸时威力大。

    推测当时的情况是一枚开花弹落在努尔哈赤附近爆炸,他被弹片和冲击波击成重伤,不治身亡。

    令人深思的是,在明代大放异彩的开花弹,到了鸦片战争时中国竟然无人知晓。

    连清朝当时的火器专家丁拱辰也不知开花弹为何物,以至于李鸿章向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订购开花弹。

    曾国藩设立安庆军械所,也引进西式开花弹。

    想到这里,陈远宏不仅抬头向人群中看了看。

    “谁是刘汉?”

    一个虬胡戳立的魁梧汉子,排众而出,他拱手抱拳道:“小人便是。”

    陈远宏看着眼前的汉子,不仅感慨万千,这人就是被满人俘虏后,帮助建奴造炮而声名鹊起的。

    “刘师傅,不要生气,听闻你是北地铸造高手第一人。

    我这里是求贤若渴,因此用了一些不当手段,把大家找来,请大家海涵。

    以后刘师傅就跟着赵大哥吧,铸造红衣大炮就靠你了。”

    陈远宏对着大家,连连抱拳鞠躬道歉。

    “下面,我再说一说带刺刀的燧发枪步兵与骑兵的相互关系。”陈远宏拍了拍,几幅步兵图说道。

    “相信这种三棱形的刺刀,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老祖宗在刀耕火种的渔猎时代,就有三棱形和四棱形的骨刺了,废话我就不多说了。

    下面我来说说刺刀对于我们军事改革带来的意义。

    刺刀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这样就无须再用长矛手来保护火枪手了。

    由于火绳枪改成了后装膛线燧发枪,它的发射速度快,射程远,这是一种跨时代的技术。

    那么,武器自身的任何改进,都对战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欧洲人首先将滑膛枪作些改进,装上了刺刀,让它成为一杆短的长矛,这对陆地作战的战术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滑膛枪的第一步改进,是在枪管上加装一把1英尺长的短刀。

    在17世纪中叶,这种被称为刺刀的短刀,最先在法兰西军队中出现,而后在其他国家军队中也相继出现。

    一位当时的学者曾将这种短刀描述为,这是一种没有任何护手盘的宽刃短剑,只是将其一端简单地加工成圆锥形,以便插入滑膛枪枪口固定。

    这样,滑膛枪就可以取代长矛以对付骑兵的攻击。

    在装上刺刀前,士兵们首先可发挥滑膛枪射击的优长,而装上刺刀后,滑膛枪手又都变成了长矛兵。

    即使滑膛枪装上刺刀后,其总长度也只不过6…7英尺。

    可见,滑膛枪这一武器系统的不足不在于长矛的长短问题。

    事实上,在与骑兵的对抗中,步兵是把装有刺刀的滑膛枪。

    当作类似于短矛和利剑那样的刺杀武器使用的,而不是像密集方阵中的长矛兵那样使用长矛的。

    但是,对付手持长枪的骑兵,带刺刀的滑膛枪就不那么有效了,因为,这时需要的是防御者,用长矛构成的一道带刺的防护屏障。

    但对于只装备马刀而不是长枪的骑兵,只要所有步兵都装备上长矛型武器,哪怕性能不如长矛也行。

    骑兵就难以突破,这种可以取代传统重步兵的步兵阵形。

    但是,对于滑膛枪兵来说,如果放弃成排齐射的优势,就容易受到骑兵的攻击。

    因为,他们往往还来不及装上刺刀,敌骑兵就已经到了。

    直到17世纪90年代,卡座式刺刀替代了插入式短刀,长矛兵才彻底退出了战争舞台。

    卡座式刺刀是将刺刀的刀身,插入固定在滑膛枪,枪头一侧的金属套筒上。

    这样,滑膛枪就可以带刺刀射击了。

    这样,装备这种武器的步兵,就可以同时担负以往由重步兵和轻步兵分别担负的任务。

    到1700年,当步兵中已普遍装备了卡座式刺刀后,骑兵就不可能从正面再对步兵队形实施有效的攻击了。

    如果骑兵仍想从正面接近步兵,它将首先遭到来自滑膛枪队形的排枪齐射,之后,还将遇到像长矛兵队形一样的有力抵抗。

    手枪在与马刀结合使用后,使得骑兵成为同时具有了重骑兵和轻骑兵双重功效的武器系统。

    骑兵武器的这一发展,增强了骑兵对步兵的攻击能力,而成为在开阔地带最厉害的武器系统。

    除非轻步兵和重步兵能密切配合作战,可以对骑兵造成一定威胁。

    但是,步兵装备上卡座式刺刀以后,情况就倒过来了。

    由于骑兵手枪不敌滑膛枪,马刀更不能有效地对抗由刺刀构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