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将魂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将魂歌-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秦国的军功文化,让蒙恬想到了后世足球强国的足球文化。秦人年纪尚小的时候,父母长辈就开始战场立功封爵的教育,官府专设的法吏,不厌其烦的讲解、宣传军功爵制度。等秦人长大成人后,制度早已成为了血液里的习惯。秦人普法可不是嘴上说说,商鞅之后,最好的执法就是最好的普法,成了秦国君臣的共识。当一个又一个带着军功荣耀的士伍回到家乡,获得了规定的田宅、奴婢,更胜过法吏口中的千言万语。

    “秦国能够崛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严格执行了一套公平的制度。”守法是一种习惯,当习惯了秦国的生活后,蒙恬觉得,秦国的法律,远远没有后世宣扬的那么残暴,跟六国比起来,秦律反而显得更为公平合理,尽可能的在限制官员行政的随意性。在秦国当官,远比后世辛苦得多。秦人力求精确化管理,要求官员不得拖延处理政务,土地、钱粮、人口、牲畜等都要求明确具体数字,如果只是记载“若干”,肯定通不过年终考核,还会受到上级的训斥。平常的时候,跟着蒙武,蒙恬遇见了不少秦国官吏,他们学习法律、户籍管理、计数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形而上学的兴趣。特别是管理钱粮的官员,个个熟背九九乘法表,倒是让蒙恬相当吃惊。两千多年前,秦人已经编制了完善的九九乘法口诀。

    越是了解、习惯秦国的制度,蒙恬越是觉得秦制蕴含了一定程度的现代性。数字化管理,黄仁宇一直批判中国人不能进行数字化管理,秦人却在努力尝试,甚至做得相当不错。专业、高素质的官僚队伍,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限制官员的权力,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仍然面临着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的难题,秦人早早的提出,制官更甚于制民。广泛设置的法吏,深入基层,不仅起到了普法的作用,更监督着基层的官吏。秦人不明白法律,会向法吏寻求解答,拿着法吏出具的法律解答,普通秦人也能分辨得明白,同他们打交道的官员,行为到底合不合法。秦国官员知道百姓懂法,有法吏监督,同事举报违法行为,就不敢有违法压迫老百姓的行为。想想后世,中国基层的政府,农民要交费才能收取田地里的玉米,蒙恬心里就感到十分无奈,轴心时代,中国出现了自己的法治文化,不仅仅是古希腊、古罗马啊!

    大军出征后,咸阳平静了许多,蒙府更显得有些冷清。秦国军制,指挥军队和管理军队的人分离,将军们负责征伐,但不负责训练军队。出征的时候,分散训练的军队才会聚集一处,由将军们稍加整合后,就开往战场。蒙骜、蒙武平常呆在咸阳,这次攻打魏国,两人带走了蒙府的亲兵,偌大的蒙府,只剩下了蒙恬、蒙毅,还有一些仆人。

    “秦国的这套军制,只有刻板严谨的秦人才能玩得转,只有秦人才会不折不扣的执行官府制定的法律。”蒙恬觉得,古代的秦国人,和后世的德国人,具有某些相似的品质,同样务实、守法、重视秩序,做事一板一眼,一点也不偷奸耍滑。连粮仓里出现了老鼠洞,该如何处理,谁的责任都规定得很明确的国家,不得不让蒙恬心生敬佩。后世的人,极端推崇古罗马的法治,中世纪更掀起了罗马法复兴运动,可中国早期的法治,代表中国古代法治实践的秦国法治,却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蒙恬一边翻着手里的竹简,一边感叹。同样的兵将分离,赵宋王朝落得个积贫积弱的局面,秦国却造就了虎狼之师。只怕后世那些读圣贤书出身的官员们,整天忙着填诗作词狎妓,少有心思留在具体办实事上吧?!

    这样一想,蒙恬就觉得,当初商鞅燔诗书、明法令,确立法家的制度,确实代表了国家治理的实际。搞文学的,就好好去搞文学,不要来掺和国家治理。文学家治国,想想后世的王莽,过于理想主义的人成了政治家,想要建设天堂般的美好社会,往往却会把地狱带给了人间。儒家的思想,确实要结合秦国的法治传统,进行变革,儒生们不能老想着建设尧舜禹那样的社会。

    等卜兴回来后,再和他好好探讨一番。蒙恬收拾好竹简,伸了一下懒腰。这次出征,卜兴以子夏学说不排斥兵家,说服了蒙武,带着他去见识真正的恢弘战场。如果卜兴能结合法家、兵家的学说,实现儒学的变革升华,蒙恬不介意支持卜兴在秦国拓展儒学。

    “大哥,你怎么又在看书呀?”蒙毅撅着嘴,提着剑,满脸不高兴,气呼呼走了进来。蒙恬每天花了更多时间看书,听卜兴讲学,陪嬴政练剑,貌似陪蒙毅的时间少了很多。

    “蒙毅,练剑贵在持之以恒,不需要每天花那么多时间的。”蒙恬敲了蒙毅的头一下,不由得笑了,神话的导演,只怕没有想到,武勇无敌的蒙毅,小时候,却是这么一个小气鬼。“练剑练得再好,不过能敌十来人罢了,阿父有没有教你学万人敌啊?”

    “阿父没有教我学兵法,却让我背秦律,好无聊,都是某甲某乙的。”

    蒙武为何不让蒙毅学兵法?蒙恬心想,或是蒙武不想两个儿子都从军吧。战场无情,刀剑无眼,风云变幻,谁也说不清楚。蒙武私下里曾透露,希望蒙毅从文,继承家业,蒙恬则可以随自己的心愿。有多个子女,中国人往往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李嘉诚严格规划李泽钜的道路,却不干涉李泽楷玩女明星,蕴含着类似的道理。蒙毅,以后应该不会往军队发展了,等自己手下带领着几十万军队后,蒙毅更不可能带兵,只能长期留在中枢。想想历史上的蒙毅,长期呆在始皇身边,未尝没有安抚蒙恬的意思。要知道,蒙恬可是统领着秦军最精锐的部队。

    “哈哈,秦国以法为治,别说你要学,大哥也要学的。你可不想哪一天犯了法,斩你的手、斩你的脚,在你脸上刺字吧?!”

    “嘶——”蒙毅倒吸了一口凉气,似乎被吓到了,不自觉的摸手摸脚又摸脸。

    “好啦好啦,大哥跟你开玩笑呢!”见蒙毅小小的心灵吓得不轻,以后背秦律的时候,肯定不会心不在焉了,秦国未来的司法部长,不通秦律可不行。“就算你犯了事,大哥也会替你出赎罪钱的!”赎罪钱,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罚金,既惩罚了犯罪,又充实了国库。想到这里,蒙恬心里觉着,有机会还是攒点钱好,想想后世的太史公,口袋里没钱,只能悲催的交出宝贵的蛋蛋。

    “大哥要出钱,那就不要以后出,现在就出!”蒙毅反应过来,蒙恬在逗他玩呢,顿时起了心思,叫道:“我要吃糖葫芦!还要吃牛肉!”

    这个时候的牛肉可不便宜,秦国法律规定,只有超过一定年岁的牛才能再杀,还要获得官府审批。以蒙家在秦国的地位,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回牛肉。糖葫芦,这个时代就有糖葫芦啦?会是什么味道?

第14章 甘罗() 
人无百样好,花无百样红,世事无常,谁曾想到,曾经风光无限的秦国丞相,甘茂一家,如今会这么落魄潦倒呢?推着轻车,缓缓走过一处豪华的宅子,何氏偏过头,出神的望着宅子的高墙华门,叹了一口长气。

    “阿母,你在看什么呢?”甘罗仰望着高高的宅门,心想,为何每次经过这里,母亲都会出神的望着这处府邸,叹息不已。

    “没有什么。”何氏回过头来,笑里带着温柔,更带着无言的坚强。甘罗还小,等他长大了,再告诉他的身世吧。“甘罗,阿母教你的书背了吗?”

    “背了!”甘罗记忆里没见过父亲,与母亲何氏相依为命,很孝顺,母亲让他背书,他一点也不敢悖逆。“阿母,我背给你听。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轻车咕噜噜,童音缥缈,何氏听在耳里,倍感欣慰。黄金万两,不如典籍一卷。甘家虽然败落,失去了田地房宅,好歹传下了一部典籍。据说,当年甘茂缠着张仪,才手抄了这么一卷,当做了传家之宝。想着夫君弥留之际,一再交代,振兴甘家的钥匙,就在这卷书里,何氏不敢怠慢。甘罗稍微懂事的时候,何氏就开始引导甘罗识字背书。甘罗从小懂事,聪明伶俐,从何氏这里学了一些字,秦国咸阳宫前,高高的阙门,发布着秦国的各项法律,甘罗常去那里转悠,有法吏解答,有学人讨论,甘罗竟然学到了不少东西。

    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常来卖糖葫芦的小孩,却是甘茂的后代。甘家败落了几十年,秦武王之后,甘茂遭樗里疾排挤,再没能回到秦国政坛。

    “出示验、传!”

    咸阳北市,市场监验过何氏的经营凭证,何氏推着轻车来到了自己的摊位。甘罗搬来一块小石头,固定好车轮,帮着何氏撑起黍草棒,插上一根又一根的糖葫芦。甘茂发迹前,生活同样落魄,曾在楚国郢都以卖糖葫芦为生。等甘家落魄了,何氏又重新拾起了这门手艺。

    “糖葫芦,不甜不要钱,保准让您清爽香甜,整天都有好心情!”晚春的太阳,哪怕是午时,也没有一丝酷热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无比温暖。这个年代,除了少数贵族之家,人们还没有吃午饭的习惯。市场上,来来往往的人这么多,总有些人肚里有些饥饿,不能吃饭,随便吃点什么充饥也是好的。甘罗这么一叫喝,有人就开始流口水了。

    饥饿的时候,吃点甜的东西,会极大的缓解饥饿感。

    “给我来一串!”

    “我也来一串!”

    ······

    不一会儿,何氏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

    没想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也这么热闹,还这么规范。陪着蒙毅,蒙恬左瞧右看,平常家里不需要他买什么东西,这还是他第一次来逛集市。街道很宽阔,可以容四辆马车并排而过,街道两边,一排店面整整齐齐。小本经营的摊贩,呆在露天的摊位里,规规矩矩,热闹却不混乱,熙熙攘攘却很有秩序。想起后世的市场,占道经营,堵塞交通,蒙恬觉得,这古代的集市,倒显得井井有条。

    “大哥,你看,卖糖葫芦的就在那里!”顺着蒙毅手指的方向,蒙恬看见了何氏的摊位。鲜红的糖葫芦,沐浴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光芒。女人微笑着,一边递给客人糖葫芦,一边收钱找零,还有人用手里的货物交换。女人身边的小孩,口里吆喝着,多么温馨的一对母子。

    蒙恬心里感叹,这个时代的女人,还没有受到儒家思想的束缚,抛头露面,做生意,尤其是在秦国,只要不违反法律,没有人来管你。法无禁止即允许,详细的法律规定,人们不仅更明确自己的行为,更限制了官府的随意。如果有人以道德跳出来指责别人,只会被人当做跳梁小丑。

    当蒙恬、蒙毅赶到何氏摊位的时候,前面还有五人,蒙恬老老实实的排到了队伍后面。

    “大哥,会不会轮到我们后,就么有了?”蒙毅歪着身子,盯着糖葫芦一个个减少,心里十分焦急。

    “不管有没有,还是要排队的,你想市场监过来抽你一鞭子吗?”蒙恬没有想到,中国人在二十一世纪都没有排队的习惯,两千多年前却能规规矩矩的排队。也难怪,秦人几乎全民皆兵,长期的军事训练,秩序已经成为了秦人的潜意识。军队里排队吃饭,排队领取物资,自然而然的养成了排队的习惯,当形成了习惯之后,就内化为人们素质的一部分。偶有犯事的,扰乱了秩序,挨了几鞭子后,再也不敢放肆。

    “让开让开,你们给老子让开!”待轮到蒙毅,刚好只剩下最后一串糖葫芦的时候,一阵喧嚣声突兀的传来。蒙恬回头一看,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年人,衣着华贵,身后跟着两名仆人,趾高气扬的大踏步走了过来。

    “说的就是你,看什么看,没见过有钱人啊!”少年人吸了吸鼻子,满脸不屑的哼道,“哪里跑出来的野小子!给老子让开!”

    阿,蒙恬满脸不悦,心想,哪里来的恶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秦国贵族,为了获取军功,总体素质较高,也不排除有那么几个败类。看眼前这小子,有保镖护卫,衣服镶了丝边,满脸傲气,定是咸阳城里某个贵族家的纨绔子弟。蒙家将门之家,为了体验普通士卒的生活,蒙家平常衣着饮食都很朴素。蒙家可不希望蒙家子弟,到了军营,却受不了军营的苦。少年人见蒙恬衣着很干净,却朴实无华,身边又没有保镖护卫,就把他当做了市场里某个小店主家的小孩。

    “胖墩!”

    “诶,公子?”少年身后,身材有些圆鼓鼓的护卫,谄媚的笑道。

    “最后一串,我要了!”

    “好嘞,我去给公子拿来!”胖墩大摇大摆的走上前来,挤开蒙毅,单手向前一伸,“拿来!”

    蒙恬心里有气,伸手稳住蒙毅的身子,正想上前理论,可卖糖葫芦的女人说话了。“这位客官,市场有规定,先来后到。这位小公子先到,这串糖葫芦,应该是卖给他的。”

    “呵,什么小公子?”少年人歪着头,斜着眼睛,十分不屑,“贱民就是贱民,公子是能随便称呼的吗?我看,叫竖子还差不多。”

    “你才是竖子,你全家都是竖子!”竖子是骂人的话,蒙恬再怎么脾气好,也忍不住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出门不看日书,怎么这么倒霉,遇见了高衙内一般的人物。

第15章 私斗() 
商鞅变法,在秦国很成功,造就了一大批军功贵族,其中不乏原本是奴隶、平民的人。这批新贵族成了商鞅变法的支持者,老贵族们不得不转变态度,但心里面的隔阂,一百多年过去了,仍然不能完全消除。

    很多老贵族的心里面,其实有些看不起迅速崛起的新贵族。在他们看来,贵族可不仅仅代表爵位,更代表着历史,代表着传承。秦国立国几百年,秦国的老贵族一路走来,哪一家背后没有光荣的历史。认真起来,往前追溯,甚至可以上溯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反观这些新贵族,不少人连贵族礼仪都搞不清楚,粗鲁不堪,一副暴发户的样子。秦国的老贵族,心里面一边咒骂着军功贵族,一边不得不送子弟从军。军功爵律有规定,没有军功,祖先的荣耀可不能在秦国换取爵位。

    樊天壹所在的家庭,正是秦国典型的老贵族,历史悠久,樊家的祖先,在秦穆公的时候,已经是秦国的将军,跟随着孟明视,屡败屡战。秦国施行军功爵律之后,樊家自有兵学传承,樊家子弟从军,起步比平民高,不愁没有获取军功的机会。秦军的上升通道很公平,基层军官几乎都是通过斩首获得提拔,可高层将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老牌贵族家庭。像白起、王翦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不仅需要特别的才干,更需要特别的机遇。秦国君主或许是为了抑制老牌贵族的势力,秦军的中枢将领,少有老贵族出身,更多是从平民、客卿中任命。秦昭襄王时代的白起、将军樛,庄襄王时期的蒙骜、麃公,有将才,但却不是来自老贵族家庭。

    樊天壹不知道,眼前的蒙恬、蒙毅,正是来自新贵族家庭,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樊天壹心中的贵族优越感。老子是贵族,你们这些平民就得对我恭恭敬敬的,允许我插队,好的东西也要让给我。他哪里想到,蒙恬可不会在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