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蒙恬全力防御,你自然不能轻易攻破,但是,以蒙恬的剑术,他却有反击的能力,而我却没有看到任何反击的尝试。”李信不卑不亢,继续说道,“两人比剑,如同两军对垒,一味的防守只会陷于被动,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不可因为对手是殿下,就没有取胜的决心。”
“李屯长教训得是!”李信入宫之前,担任屯长,蒙恬可不能像嬴政那样直呼其名,想了想,还是称呼屯长最为合适。“我想,殿下刚刚学剑不久,现以切磋为要,就没有争个胜负的心思。等殿下得了李屯长的真传,我一定全力以赴,和殿下比试一番!”
“那等过段日子,我再邀请蒙恬进宫!”蒙恬的武艺,嬴政亲眼所见,如果蒙恬全力出手,嬴政连输几次,只怕嬴政会失了学剑的信心。嬴政没有责怪蒙恬放水,反倒是觉得,蒙恬陪他在新手村打怪升级,实在是理想的陪练。不过,嬴政也没有责怪李信,短短的时间相处过后,嬴政多少了解李信的性格,这个精于骑射的屯长,崇尚进攻,言谈之间,颇有一股锐气。或许是嬴政对自己的进步沾沾自喜,李信希望蒙恬能够出手,让嬴政知道他的剑术还差得远呢。
蒙恬没有出手教训嬴政,但嬴政已经懂得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李信再教授剑术的时候,嬴政的态度恭恭敬敬,再不见欣喜之态。蒙恬没有排斥李信的教导,而是认真的聆听李家的剑术传承。蒙家世代习武,却没有拿得出手的剑术,卜兴的剑术,如高高在上的歌剧,儒雅中缺乏杀伐之气。
可李信的剑术不一样,更简单,更直接,处处透着军人的气质。长期与草原人的争斗,李家的剑,带有自己独特的色彩。
“剑是杀人之剑,不管怎么冠以君子之名,拔剑的目的,总归是要杀人的。”蒙恬、嬴政练剑之后,坐地休息,李信的声音传了过来。
蒙恬回过头,见李信也坐了下来,解下了腰中佩戴的青铜剑。剑身修长,有三尺左右,差不多九十厘米。以这个时代的铸造工艺,秦国出产的这类青铜剑,代表了战国时代兵器铸造的最高水平。六国之中,还没有哪一国能够铸造这么长的青铜剑。荆轲刺秦的时候,嬴政无法拔出腰间的佩剑,有焦急心慌的一面,另一面却是因为佩剑太长。
这家伙肯定杀过不少人,蒙恬心里腹诽,很好奇李信现在是什么爵位。按理来说,能够成为屯长,至少应有不更的爵位,只是蒙恬毕竟已经不是土生土长的蒙恬,秦国的爵位制度,他却是并不熟悉。
“李屯长入宫前,在哪个兵种?”蒙恬喝了一口热汤,询问道。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军制不断完善,后世王朝变更,不管怎么变换,始终没有突破秦朝军制的内核。传统的轻车、车兵,这个时候,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秦军编制当中,尚有相当数量的车兵。出了函谷关,面对广阔的黄河中下游平原,车兵仍有用武之地。车兵之后,数量最多的便是材官,也就是步兵,构成了秦军主力。楼船士(水兵)主要布置在巴蜀,不过,上岸之后,仍然是当步兵使用的。
蒙恬最感兴趣的骑兵,有蒙家北地抗击匈奴的传承,但骑兵仍然没有得到蒙骜足够的重视。蒙恬暗地了解过,中原各国,除了赵国胡服骑射,建设过真正有战斗力的骑兵队伍,哪怕是长期与胡人战斗的秦国,也没有建立起庞大的骑兵队伍。长平之战,白起手里的骑兵,与其说是骑兵,不如说是骑在马上的弩兵。
“我指挥的是骑士。”李信抬头挺胸,脸上带着骄傲的神情,但口里却不是很有底气。他心里发着牢骚,好好的带着队伍,李家的长辈不知怎么想的,却让他来陪王太子练剑。
果然,善骑射的李信,果然加入了骑兵。陇西李家,跟骑兵颇为有缘,只是李家的后代李广,却不是一名精干的骑兵军官。或许,李信要比他那个心胸狭窄、老打败仗的子孙要强上许多。
“可是,我听说,骑兵并没有什么前途。”蒙恬没有说谎,秦国历次战争,尤其是进入战国之后,辉煌的战果属于步兵,出身骑兵的高级将领,不是凤毛麟角,根本就没有。公子卬、魏章、司马错、白起、将军樛,哪一个是从骑兵干起,然后进入秦军高层的。
“哼,我认为骑兵在秦国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给我一万骑兵,我可以击败十万步兵。”李信有些懊恼,不少的李家子弟,精于骑射,但却并没有在骑兵中长期发展,后来都成为了步兵中的将领。
“一万骑兵,击败十万步兵?”嬴政放下手里的小鼎,显得很有兴趣。
蒙恬没有说话,人类战争史上,少量精锐的骑兵,击败、歼灭数量庞大的步兵,战例层出不穷。汉武帝北击匈奴之前,中国并没有建立真正的骑兵队伍,骑兵战术一片空白,蒙恬很想听听李信的高论。
“只要妥善加以训练,配以适合搏杀的武器,骑兵就不仅仅是只能释放弩箭的弩兵,而是可以成为冲击敌人军阵的骑兵。”李信沾着鼎里的热汤,在地面比划着。“这是敌人的军阵,我方先以精锐步兵发动攻击,等敌军方阵出现缺口,再以骑兵冲锋,就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天才呀,蒙恬在心里赞叹道。李信没有明确说出冲击性骑兵的概念,但却指出了未来骑兵发展的方向。巨鹿之战,项羽能够击败王离、章邯,正是英布、蒲将军率领精锐步兵拖住秦军军阵,再亲自率领骑兵冲锋,一举奠定了巨鹿之战的胜局。后世的史家,不通军事,过分重视项羽破釜沉舟的精神力量,却忽视了项羽所采用的战术。
“可惜,现在秦国没有足够的骑士,也没有合适的武器。”李信用手涂抹掉地上的演练图,显得有些无奈。
骑兵的培养成本高,箭手的培训周期长,更别说还要在马上练习骑射。冲击敌军方阵,骑兵没有趁手的兵器,往往事倍功半。马镫出现之前,适合马上劈砍的马刀出现之前,世界各地的骑兵,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种辅助兵种。只有亚历山大大帝手中的伙伴骑兵,才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霍去病纵横草原的时候,汉军手里的环首刀,已经是十分趁手的骑兵兵器。
“戟不行吗?”蒙恬突然问道。三国时期,张辽八百骑兵,冲散东吴的军阵,张辽使用的,正是戟。
“戟太长!”李信摇了摇头。
“改短一点不就行了!”嬴政呵呵一笑。
李信、蒙恬相互看了看,苦笑着摇了摇头。秦国的兵器铸造,不是由军方控制,而是由丞相为代表的官僚管理。长戟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轻易不能改动,哪能说改就改。李信私下里做过尝试,马上使用长戟的难度非常之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马上搏杀的技巧。秦军高层,目光盯在低成本的步兵身上,自然没有兴趣大规模的发展骑兵。
嬴政转念一想,明白了李信雄心壮志面临的难处,拍了拍李信的肩膀,“等时机成熟了,我一定支持你建立一支真正的骑兵!”
第12章 伐魏()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不知不觉,三年时间匆匆而过,到了庄襄王执政的第三个年头。
“陛下,经过三年休养生息,府库物资充盈,将士们摩拳擦掌,渴望立功,是时候攻打六国了。”朝堂之上,蒙骜又一次提议对外用兵。三年前,蒙骜准备攻打赵国,可赵国适时送还赵姬母子,秦国再去攻打,总觉得有些说不过去。邯郸之战,秦国损兵折将,现在赵国中枢,有廉颇坐镇,又有李牧辅佐,硬骨头不好啃。赵国北方攻打匈奴的那场战役,蒙骜或多或少听到了风声,认为李牧不那么好对付。内心深处,蒙骜不愿意去攻打赵国。
庄襄王登基后,吕不韦主政,秦国对外攻伐的步伐明显缓了下来,尚没有发生大的战事。没有战争,就没有军功,蒙骜代表着军方,知晓战士们内心的渴望。
“蒙老将军的提议,丞相怎么看?”庄襄王很聪明,把皮球踢给了吕不韦。作为君主,广泛听取臣子们的意见,轻易不作最终决定,这是朝堂廷议的惯例。
“昭襄王时期,秦国几乎年年有战事,虽说胜多败少,可却损耗了秦国的国力,打下的土地,很多都不能守住。长平之战为争上党而起,但现在,上党之地并没有在秦国的版图里。”吕不韦脸色平静,古井不波,心里却不愿意蒙骜领兵出征。成为丞相后,吕不韦深知自己根基浅薄,一直在运营自己的势力,数次向蒙骜示好,希望能获得军队的支持,但蒙骜、麃公、王龁几个老资历的将军,不为所动,暗中抵制吕不韦向军队的渗透。赵姬母子回国后,除了蒙恬偶尔进宫陪嬴政练剑玩耍,蒙骜、蒙武却躲得远远的,不愿意介入朝堂上的政治斗争。“长平、邯郸之战后,秦国已经引起了六国的警惕,无论攻打哪一国,势必会导致山东六国新一轮的合纵。”
“丞相此言差矣!”麃公出生反驳道,“邯郸之战后,燕国趁机伐赵,反倒损兵折将,两国仇怨颇深,不会轻易和解。自乐毅破齐之后,齐人心气已失,坐看楚国蚕食鲁国,故齐人不足虑。楚国地处南方,现楚王年迈,太子未定,春申君轻易不会离开郢都。缺了燕、齐、楚,三晋合纵,不足为虑。”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一流的政治家中,有一流的军事家,而一流的军事家中,亦不乏一流的政治家。蒙骜、麃公、王龁征战多年,经历了宣太后、昭襄王、孝文王时代,多次廷议过后,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对各国局势的把握,或许没有职业纵横家那么准确,却足够制定一个妥善的军事计划。
蒙骜来自齐国,吕不韦来自卫国,两人都是在秦国的客官,多少还给对方一些情面。麃公则为地地道道的老秦人,在秦国军功体系中,一步步获得今天的地位,心里根本不惧吕不韦。
几个老家伙,半截身子都入了土,看你们还能折腾多久?吕不韦很有城府,麃公的话,让他很难堪,面上却没有什么表示。军队是老秦人的天下,朝堂却是充斥着六国之士,明里暗地,双方或多或少的有些矛盾,只是秦国国势蒸蒸日上,国君并不昏庸,双方的合作才没有龃龉。吕不韦心里清楚,几个将军都决定出兵的话,没有秦王的支持,他根本阻止不了,接下来,就看庄襄王如何决定了。
“蒙老将军,这次我秦国出兵,当攻打三晋之中的哪一国?”丞相、将军意见不一致,麃公甚至怼了吕不韦一番,庄襄王没有丝毫的不高兴,反而轻松不少。如果他的将军们,在朝堂上附和吕不韦的意见,庄襄王可就无法安坐钓鱼台了。
“魏国。”蒙骜略一沉吟,迎着庄襄王探寻的目光,道出了秦军攻伐的目标。
“魏国?为何不是实力最弱的韩国?”武将行列的末尾,张唐发现吕不韦的目光飘过来,不得不出声询问。张唐资历尚浅,本来不想发言,但既然投靠了吕不韦,却要有所表示。就算不能阻止蒙恬伐魏,也要上点眼药。秦国朝廷,早在惠文王时期,就有攻灭韩国的声音,张仪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秦国的不断攻伐下,韩国国势日衰,早已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一个,秦国国内灭韩的议论尘嚣日上。
“对呀,柿子都捡软的捏,为何不选择进攻韩国,甚至灭掉韩国?”
“战国七雄并存的局面实在太长,韩国的国土仅剩一隅,当不起七雄之一的名声,是时候攻灭韩国了。”
“以韩国的实力,我秦国可一战而下。”
······
张唐一开口,朝廷中的灭韩派,纷纷站出来,列出各种理由,要求首先灭掉韩国,吹响秦国统一天下的号角。这个局面,吕不韦没有想到,丞相府呆了三年,他心里十分清楚,秦国这个时候表面看起来强大,内里却有些虚弱,只是山东六国被打怕了,没有发现秦国的国力大不如前。主张灭韩的人,属于秦国的激进派,希望秦国早日总动员,加快统一天下的步伐。吕不韦深知战争打的是国力,主张稳扎稳打,静等秦国恢复实力,再大规模的发动统一战争。
“我倒要看看,蒙骜、麃公、王龁这几个老头子,会怎么应对?!”吕不韦不赞同立即灭韩,但他却神神在在,形似假寐,任由激进派勾画美好蓝图。
“好啦,大家都别吵!”朝堂上议论纷纷,人声鼎沸,成何体统,庄襄王制止了大臣们的争吵,转向蒙骜,问道,“蒙老将军,你给大家说说?”攻灭韩国的提议,庄襄王心里多少有些心动,自己在位三年,就能够攻灭韩国,那攻灭魏国还会远吗?要知道,自惠文王灭巴蜀之后,秦国再没有灭国之举。昭襄王时代,彻底征服了义渠,但义渠只是松散的游牧民族,与攻灭中原诸国比起来,没有什么荣誉感。
“诸位说得不错,山东六国中,韩国的实力最弱,正因为韩国的实力最弱,才不能灭掉韩国,最好是不断的削弱它,等时机成熟的时候,韩国就会像熟透的桃子一样,自然而然的落到我秦国的手里。”蒙骜环视着朝堂上的同僚,目光炯炯,声音洪亮,掷地有声。“现在攻灭韩国,只会起到打草惊蛇的效果。山东六国,唇亡齿寒,韩国灭亡教训在前,六国就会一心合纵。况且,韩国背靠赵国、魏国,贸然灭韩,赵国、魏国发兵相救,秦军的侧翼得不到保障,很可能会重演邯郸之战的结果。”
“那老将军为何主张伐魏,而不是伐赵呢?”
“赵国有名将廉颇主持军事,李牧用心辅佐,平原君居中协调,信陵君出谋划策,赵人的单兵战斗能力,不逊于秦国,贸然伐赵,很难取得战果。可魏国不一样,魏王昏庸,没有会打仗的名将,唯一有帅才的信陵君,却受到魏王猜忌,甚至不敢回国。所以魏国才是最适合攻伐的对象。”
“这次伐魏,如果能打通与陶邑的通路,就能让陶邑和秦国本土连成一片。”蒙骜说完后,王龁补充道。
五国伐齐的时候,秦国获得了陶邑,后来作为穰侯魏冉的封地。陶邑四通八达,商业兴旺,人民富裕,可惜却是一块飞地,秦人想要充分利用陶邑的财富,势必要打通通往陶邑的通路,而魏国正好挡在了秦国和陶邑中间。
“既然如此,这次出兵,就攻打魏国吧!”庄襄王按捺住灭韩的诱惑,同意了攻打魏国的军事计划。或许,短时间之内,不能收获灭国之功,可只要蒙骜的计划能够成功,韩魏两国,迟早会落到秦国的手中。
第13章 兄弟()
秦国即将对外用兵的消息传出后,咸阳顿时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山呼海啸,人们尽情释放着内心的期盼。“打仗啦!”“打仗啦!”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奔走相告。
人民的性格是由制度塑造的,秦人本就尚武,秦国的军公爵制度,保证尚武的秦人能够获得公平的上升通道,久而久之,习惯了军功荣耀的秦人,闻战而喜。战争,对于秦人,就像鲨鱼闻到了血腥味。
秦国的制度运转高效,具体明确的量化考核,各个岗位的官员都不敢懈怠偷懒。战争动员令发布后,秦国的战争机器高速运转,兵器粮草均在规定的时间就位,秦国军队,雄赳赳,气昂昂,直奔函谷关而去。士兵们不知道这次攻伐的目标,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内心对军功的憧憬。
秦国的军功文化,让蒙恬想到了后世足球强国的足球文化。秦人年纪尚小的时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