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将魂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将魂歌-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当年,韩赵魏三国转向东方发展的时候,没有想到秦国会重新崛起。这样一来,他们西面的防务却是更加薄弱了。”

    邯郸靠近齐魏边境,没有险要的地形作为屏障。魏惠王的时候,魏军曾经攻占过邯郸,如果没有孙膑围魏救赵,邯郸恐怕就会成了魏国的邯郸。

    秦国获得陶邑之后,从侧翼威胁着邯郸。长平之战的时候,邯郸还得防着西面的齐军,小心盯着陶邑的秦军,始终不能放开手脚。

    乱世之中,国都还是定在险要之地为好,至于经济上的负担,只能咬着牙,忍受这不得不承受的负担。

    “哗哗哗······”

    这时候,天空中,成群的鸟儿从北方飞来,掠过秦军上方的天空。

    傍晚的阳光,斜斜的洒在大地之上,拉得人马的影子又细又长。远远望去,好一片美丽的暮色之景。

    夕阳无限好,只有闲情逸致的诗人才能欣赏。

    “打出旗语,全军戒备,准备迎战!”

    蒙恬没有兴致好好欣赏美丽的夕阳,目光之中,反而多了一丝凝重之色。

    “前军有什么消息传来没有?”

    “到现在为此,赵婴还没有消息传回来。”荆苏摇了摇头。

    赵婴手下的一千骑兵,在太原郡作战日久,熟悉地形,担任着先锋之职,发挥斥候的作用。

    可打下太原郡后,太原就成为了秦国的地盘。嫪毐封侯的时候,封地就在太原,号为“毐”国。在自己的国境内行军,赵婴可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将军,有什么问题吗?”荆苏问道。

    “人往往在认为安全的地方栽跟头。吴起曾说,出门如见敌。每次行军,我都会安排前军斥候,就是为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蒙恬指着远去的飞鸟,解释道:“已近黄昏,飞鸟没有归林,反倒向南飞去,我怀疑前面的路上,应该有了赵国的伏兵。”

    荆苏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一声大意了。内心深处,他也将太原郡当成了秦国的土地,才放松了警惕。

    秦军在国内行军,从来没有担心过,会遭遇敌人。太原郡则不一样,秦军尚没有完全控制太行山道,赵军完全可能借助其中一条道路,穿插到汾河谷地来。

    太行山那么大,长期属于赵国的地盘,赵国熟悉太行山的地形。没有本地人作为向导,秦军只能走熟悉的井陉道。

    准备迎敌的旗语,很快就传递了开去。为了避免打草惊蛇,蒙恬没有选择吹响牛角。

    训练骑兵的时候,蒙恬设计了两套指挥系统。交战之时,光线不明之时,以声音传递指挥命令。视线无碍的时候,则有旗语传递信号。

    蒙恬军的旗语,自有内部的一套体系,没有大阵仗的摇旗挥舞,只是不同颜色的旗帜,重新换了位置。

    “戒备!”

    秦军信号旗的变化,李必、骆甲远远的瞧见了,右手不自觉的摸了摸腰间的环首刀。换了新兵器之后,还没有在战场上检验过呢。

    悄然无息之间,秦军骑兵的军阵,变得更加厚重起来。

    “蒙恬搞的什么鬼?装模作样!”

    传令兵奔马前来,传递了加强警戒的命令。赵婴的脸色一沉,他作为前军的二五百主,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消息,蒙恬的命令,犹如一个重重的耳光,打在他的脸上。

    “大兄,谨慎一些,总是好的。”

    赵亥觉得蒙恬有些过于谨慎了,虽然赵军刚刚击败秦军,可据间谍传来消息,赵军的伤亡同样不少。短时间之内,赵军没有能力向秦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秦军的兵员物资不缺,赵军以残缺的土地,供应南北两路大军,捉襟见肘,已经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

    “算了,我们不用管他,继续前进!”

    赵婴没有理会蒙恬的提醒,反而加快了行军速度。作为先锋的骑兵,他行军的速度可快可慢。早一点回了晋阳,他就可以早一点脱离蒙恬的指挥。

    秦军军阵,缓缓的逼近了祁之地。按照计划,秦军将会在祁县宿营。

    “扑腾腾······”

    祁县东北方向的树林,突然有几只飞鸟,扇动着翅膀,盘旋着飞了出来。

    赵婴仰着头,目光落在飞鸟的之上,突然笑了。

    “蒙恬担心有援兵,小心过头,可树林里这个时候还有鸟儿往外飞,哪里会有人在。如果有伏兵的话,鸟儿不都飞光了吗?”

    赵婴驱动前军,放心大胆前进的时候,树林深处的一处平凹地里,扈辙的亲兵悄悄的摸了回来。

    “将军,我等已将提前准备好的鸟儿放了出去······”

第143章 秦赵骑兵遭遇战(一)() 
兵法有云,飞鸟惊林,内藏伏兵。扈辙正因为懂得兵法,才反其道行之。

    出发之前,扈辙特地派亲兵捕捉了一些飞鸟,等到秦军出现的时候,才放归自然。

    赵婴的前军,眼见暮色苍茫,有少许几只鸟儿飞出,完全放松了警惕。若真有伏兵,林子的鸟儿应该早已飞走。

    “将军,这是怎么回事?”亲兵将领蒙虎感到有些疑惑。

    “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虚实实的技巧罢了。”

    类似的战例,蒙恬读过不少,只是这个时代,知识传播途径狭窄,一些战法根本没有流传开来。

    “赵军的领兵将领,读过兵法,还有些狡猾,不好对付,主意警戒!”

    “如果赵军没有来呢?”蒙豹昂着脑袋,左顾右盼,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他也不大相信赵军会真的深入秦国境内。

    “有备无患,做好万全的准备,即使敌人没有来,我军也没有什么损失······”

    轰隆隆······

    蒙恬话音未落,地面传来了震耳欲聋的响声,蒙恬一听,就明白这是万马奔腾的声音。

    “赵军来啦!”

    蒙恬的亲兵,立刻取下身上的牛角,呜呜的吹响。雄浑的牛角之声,飘荡在整个军阵上方的天空。

    “准备迎敌!”

    骆甲的重骑兵很快结成紧密的阵式,骑兵们取下秦弩,放置好弩箭,齐刷刷的朝向了斜上方的天空。

    李必的轻骑兵,如一阵风,分作两队,从左右两翼,飞驰了出去。他们并没有冲向赵军骑兵,而是远远的释放弩箭,迟滞赵军的冲锋。

    赵军想攻击秦军的侧翼,却被李必的轻骑兵纠缠住了,双方开始相互对射。

    赵国北地的骑兵,从小胡服骑射,骑术精湛,弓箭射技高超。单论骑射之术,蒙恬短短训练了几年的骑兵,确实比不上赵国人。

    蒙恬训练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点,不会以己之短,攻人之长。秦骑兵的优势在于秦弩的射程,李必的轻骑兵,适度的拉开了和赵军的距离。锋锐的三棱弩箭,破开空气,如圆锥状的子弹,狠狠地扎在赵国人的身上。

    赵军骑兵射出去的箭矢,要么超过射程掉在了地上,要么成为强弩之末,即便射中秦军,也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继续冲锋,狭路相逢勇者胜,给我猛冲猛打!”

    秦军的快速反应,出乎了扈辙的意料之外。秦军前军惊慌的表现,给了扈辙信心,可前军崩溃之后,秦军却没有丝毫慌乱,应对井井有条。

    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扈辙不相信,这些由步卒训练而成的骑士,会打败代地土生土长的骑射之士。

    赵军的骑兵之中,招募了不少胡人。这些人从小生活在马背之上,骑射之术,精湛无双。

    “秦弩,放!”

    “秦弩,收!”

    “骑枪,举!”

    不用蒙恬继续传递战斗命令,秦军自觉地完成了规定的战斗动作。经过无数次演习,这套战术动作,已经深深地内化为秦军的潜意识。

    蒙恬的骑兵,骑射之术比不上赵军,就只能通过先进的武器,更加严明的纪律来弥补。

    秦军的骑枪,平举在胸前,超过了两丈。密密麻麻,如同发怒的刺猬。

    赵军同样不甘示弱,长戟压在身前,闪着寒光,没有丝毫畏惧。

    骑兵冲锋,两军交接,这个时候,就看哪一方更加勇敢,更加敢于拼杀了。

    “杀啊!”

    “杀啊!”

    两股巨浪,狠狠地撞在一起。军阵前排的骑士,纷纷掉下马来。没有人想要去抢救,也没有人停下自己的脚步。

    秦军骑兵落到地上之后,手里有骑枪的,举着骑枪,继续向前冲杀。手里没有骑枪的,则举着秦弩,或者抽出腰间的环首刀,奋力寻找赵军的影子。

    蒙恬发不过一条军规,骑兵交战的时候,掉下马的骑兵,只要没有丧失战斗力,就不能忘记战斗的职责,直到战死。

    “赵国骑兵,果然冠绝天下!”

    蒙恬抚摸着胯下战马的脖颈,安抚着它的情绪。战斗的气息,连后方的战马都感受到了。

    可惜,如此精锐的骑兵,慷慨悲歌的赵国之士,英勇善战的老秦部族,最终却在内战之中,战死无数。要是能统合起来,一致对外,该有多好······

    蒙恬的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笑容:我怎么也有了儒生似的妄想。

    战国七雄并立,天下一天没有实现统一,各国就根本不可能放下自己国家的利益,华夏的力量也就无法实现统筹协调。那种大义高声一呼,你好我好大家好,欢欢喜喜放弃自身利益,整个人类历史,几乎没有出现。

    成长总要付出代价,蜕变总要付出鲜血。没有必要为凋谢的花朵感到伤心,花不谢,果子怎么结出呢!

    “蒙虎,你率领你部,加入战局!”

    “诺!”

    蒙虎没有丝毫犹豫,率领卫戍主将的骑兵,加入了混战之中。

    “蒙豹,将我的将旗举得更高一些!”

    蒙恬策马奔上一块高地,目视着激烈的战局,面无表情,显得一身轻松。

    偶尔有流矢飞过来,蒙恬拔刀一斩,轻而易举的化解了。

    任风云变化,两军厮杀得多么强烈,主将不可轻动。只要主将保持镇静,将旗不倒,一直训练有素的军队,可以展开艰苦的持续战斗。

    亲兵护卫在蒙恬周围,荆苏、任固率领剩下的骑兵,保护大军的后方。赵军没有可能迂回到秦军背后,但这个时候,没有人敢大意。

    “噗——”

    骆甲的环首刀,狠狠地劈在一个赵军骑兵的身上。那人手里的青铜剑,碰上环首刀,很快起了一道长长的裂痕。

    “军队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是由武器的锋利程度决定的。”

    骆甲眼角的余光,落在手里的环首刀上,刀刃之上,只是起了几个口子而已。回想起蒙恬对武器的论断,骆甲不由得有些庆幸。秦赵两军同样善战,可真正短兵相接的时候,拥有锋利武器的一方,却是占了极大的便宜。

    骆甲的感受,正是全体秦军骑兵的感受。随着战斗的进行,秦军骑兵越战越勇,他们对手里的环首刀,充满了绝对的信赖。

    赵军骑兵,不可谓不英勇,不可谓不善战。可勇气在鲜血面前,总会渐渐流失殆尽。

    “将军,我军偷袭失败了,准备撤吧?”

    赵军的一个校尉,骑马转了回来。他的手里,举着一把断剑。想到跟他交手秦军,一刀切断他手里的宝剑,对这场战斗,他就再也没有了信心。

    “这······”

    接过校尉递过来的断剑,扈辙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从军这么多年,他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怪不得秦军骑兵越战越勇,赵军骑兵却开始后退,似乎害怕跟秦人接触。

    扈辙没有输红了眼的赌徒习惯,迅速做出了决定。

    “撤退吧,没有想到,蒙恬舍弃了青铜,换上了铁制兵器!”

    只是,蒙恬军队的铁制兵器,为何会如此锋利,扈辙一直没能想明白······

第144章 秦赵骑兵遭遇战(二)() 
夜色降临,赵军骑兵遁入山林。幽深的太行山道,弯弯曲曲,秦军打着火把追击了五里左右,终究没敢继续深入。

    长平之战的时候,白起利用上党的山地地形,包围赵括率领的赵军,殷鉴不远。

    “派人守住山口,不可放松警戒,剩下的人负责建造营地,打扫战场。”

    火把照耀之下,狼藉的战场,看起来更加血腥,鲜血尸体到处都是。伤兵的呻吟声传来,弥漫着一股悲戚之感。

    “还活着的人,妥善救助!”

    “那赵国人的伤兵呢?”蒙豹离去之前,突然问道。

    “一并救助!”蒙恬没有理会蒙豹的暗示,态度坚定。

    秦军尚首功,对首级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偏爱。征战当中,不少秦军甚至将伤兵的首级算作斩首的功劳,将军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魏缭成为国尉后,秦军的记功体系变得更加完善,首级不再是功劳的唯一认定标准。只是,秦军斩首的习惯,根深蒂固,一时还不能改变。

    秦军扎下大营,立好栅栏,深挖战壕。蒙恬有过军令,军营立好之前,即使士兵再疲累,也不能休息。

    密林深处,赵军斥候悄悄隐去身形,退回到太行山的深处。

    “将军,秦军很谨慎,守住了山口,秦军大营戒备甚严!”斥候禀告道。

    “撤退吧······”

    扈辙叹了一口气,暗道蒙恬也太小心了。他本来还想趁秦军胜利之后,松懈之时,再偷袭一次,先败后胜,一举扭转乾坤。现在看来,蒙恬是不会给他机会了。

    两军交战,只有胜利者才有打扫战场的权力。秦军进入战场,搜寻还活着的人,不管是赵军,还是秦军,通通收容回营地救治。

    战死的袍泽,一一登记,确定明细。蒙恬手下的秦军,可不敢割了袍泽的首级,充作军功。任固领着军法官,四处巡查,仔细检查秦军脖子上的木牌,记下上面的名字。

    一将功成万骨枯,枯萎的万骨,他们的名字,没有人记得,史官也不会关注他们。记载历史的时候,史官一句,某年某月某日,蒙恬战于祁县,胜赵军,战死若干。战死的人们,往往被遗忘于历史的深处。

    小兵们的性命很廉价,什么都没有的人,只有烂命一条最值钱了。蒙恬领兵之后,让军中的工匠制作士兵身份牌。

    小小的圆圆的木牌,上面记着士兵的名字,即便战死了,血肉模糊了,军法官们,也能凭借着备案的身份牌,辨认出士兵是谁,而不是一个个冰冷的伤亡数字。

    “火把拿过来,这位的狗牌,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了!”

    任固摸下一位秦军士兵的身份牌,鲜血凝固在上面,成了一个血牌。

    蒙恬设计的身份牌,好像乡里黄犬身上的辨认牌,秦军亲切的称之为“狗牌”。蒙恬自己也戴了一个,跟士兵们的一模一样,大家也就没有了任何意见。

    “哎哟,轻点!你这位庸医,怎么笨手笨脚的!”

    后营深处,赵婴高声叫唤着。他的肩膀,不小心被流矢伤到了。给他包扎的医者,不小心的扯着了他的伤口,惹来了他的一顿喝骂。

    赵婴身旁的赵亥,沉默着不发一言,任由医者处理他背上的伤口。

    “蒙恬年经轻轻,便能率军独当一面,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大王信任,他的身上,确实传承着蒙氏一门的带兵风范······”

    赵亥这样想着,对大兄赵婴与蒙恬的不和,就感到有些头疼。

    这时,秦军士兵抬着一批红绿相间的伤兵挪了进来。赵氏立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