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任命我为廷尉,但负责收买六国豪臣的事务,却交给了魏缭负责,说明大王认为我的能力还不够啊!”
李斯并不在乎手里的权力,扪心自问,情报工作,太过黑暗,他并不擅长,这个时候交给魏缭,刚好甩了手里的烂摊子。李斯真正在乎的是嬴政的态度,他希望成为嬴政手下的第一大臣。
与李斯的惆怅不同,隗林的府邸,却是另外一番局面。
“恭喜大人荣升丞相!”
得到隗林成为丞相的消息,早有一些人前来祝贺。秦律不允许官员拉帮结派,相互送礼,不过工作之余,光明正大的前来拜访,秦律并不禁止。
隗林的脸上堆满了笑意,丞相为文官之首,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秦国的官员,努力的尽头,就是登上丞相之位,载入史册。
没有期待,隗林才觉得分外惊喜。
隗林作为土生土长的关中老秦人,登上丞相之位,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心里面的最后一丝不满,也就烟消云散了,看来大王的心中,还是有老秦人的位置。
嬴政还真是深明为君之道,无师自通。
得知嬴政的安排,蒙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属于天生的政治家,别人学都学不来。历史上的伟大君主,根本不是教育能够教育得出来的。
嬴政刚刚亲政,扳倒了嫪毐、吕不韦两大权臣,人心不稳,迫切需要老秦人的支持。嬴政提拔隗林成为丞相,而不是王绾,还考虑到隗林没有从军经历,与军方没有什么瓜葛。
李斯到廷尉府履职后,便释放了郑国,让他继续修建郑国渠。
一时间,慌乱的人心迅速安定下来,秦人的生活再度恢复了正轨。
用一句话来形容嬴政刚刚亲政后的政局的话,那就是秦国无战事。
关中的人力,几乎都投入到了伟大的郑国渠工程中,嬴政亲自审问郑国后,明白了郑国渠的重要性,决心征调更多人力,加快郑国渠的建设。
蒙恬考察郑国渠的时候,那热火朝天的局面,让他有些恍然。
******
咸阳宫,廷议殿。
“蒙爱卿,王爱卿,这位便是寡人新任命的国尉魏缭。”嬴政坐在中间国君的位置,指着左首边的魏缭介绍道,“以后攻灭六国的战事就由国尉缭与两位爱卿一同规划。”
蒙武、王翦的军职提了一级,成为秦国仅有的两名最高将领,蒙武担任左将军,王翦担任右将军。两人回到咸阳后,还是第一次得到嬴政召见。
蒙恬、王贲跪在两位将军的身后,列席旁听。很明显,嬴政有培养后备将领的想法。
“国尉有何高见?”王翦很有自知之明,从全局出发,进行战略规划,并不是他的所长,加上他性格谨慎,并没有为难魏缭。
换了别的人,只怕脸上会表现出一百个不服。
蒙武同样没有质疑魏缭,蒙氏一门,素有忠义之名,秦王做了决定,他便不会反对。
“两位将军,魏缭承蒙大王信重,担任国尉一职,缭自当尽心谋划,以辅佐大王尽早扫灭六国。”魏缭一边说,一边让人铺开一副大大的地图,指着秦国的版图说道,“这段时间,缭在国尉府,悉心研究过往的资料,大体有了一套战略构想,不过在细节方面,还需要两位将军完善。”
“愿闻其详!”
蒙武、王翦两人相互对望一眼,看到了对方眼里的惊讶,这个魏缭,真有了扫灭六国的战略?!
“试问两位将军,商君变法之后,秦国国力日强,昭襄王时期,兵强将勇,为何没能成就灭国之功?”
察觉到蒙武、王翦眼里的疑惑,魏缭抛出了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
号称人屠的百胜名将白起,活跃于昭襄王时代,但最后的结局却不大好。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两人还记忆犹新,但华夏人有为尊者讳的传统,作为子孙,不能言祖上的过错。
“那时,六国的国力尚强,善战的将领同样不少,秦国才不能建立奇功吧······”
王翦曾在白起手下为将,得到白起的赏识,但白起可不能说,是因为秦国君臣之间的矛盾导致功亏一篑,只能将责任推到敌人身上了。
“昭襄王时期,唯一能给秦国造成麻烦的赵国,赵武灵王、赵惠文王非等闲之君,又有赵奢、廉颇等名将辅佐,与秦国相持多年,死死的拖住了秦国。”
魏缭指着赵国的位置,继续解释道,“但在我看来,秦国未能成就灭国之功,最主要的原因却是战略失误,没有找到突破的方向。”
第113章 灭国大计(二)()
静静的廷议殿里,飘荡着魏缭有些沙哑,却又有些魔力的声音。
蒙恬跪直了身子,叹着脑袋,目光随着魏缭的指挥棒,在地图上游转。
“天下如棋局,灭国大战,以争势为主,取得有力形势后,大军征伐,形如泰山压顶,一战而国可灭。昭襄王时期,将军们四处出击,打了不少胜仗,斩首惊人,看似无比风光,却没有找到破局的关键······”
自家人自知自家事,嬴政继位后,看到了只有国君才能看到的档案,当然明白昭襄王后期,穷兵黩武之后,秦国早已成为强弩之末。擅杀大将白起之后,秦军的士气格外低落,只是六国并没有乘胜进攻关中,才得以休养生息。
“战争的目的,不在于斩首,而在于胜利,在于夺取关键的要地,实现战略的目标。”内心深处,魏缭不赞同以斩首记功来评价领兵将领,尚首功走到极端,便是一些将领利用军功爵制的漏洞。
漂亮的斩首数字,其实含有很大的水分,里面肯定有不少的普通百姓。
“国尉说了这么多,还是直接说攻灭六国的战略吧?”跪在王翦身后,见魏缭有些卖弄的说了这么多,有博士讲课的意味,王贲有些不高兴了。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王翦的这个儿子王贲,性格火爆,很是直接,与王翦谨慎滑头的性格大为不同。
“是啊,国尉的开胃菜已经馋得我直流口水了。”蒙恬玩笑着说道。
借着喝水的空隙,魏缭掩饰着尴尬的神情,一时间,话说得太多,没有考虑到听众的情绪。
“攻灭六国的战略,说起来很简单!”魏缭调整了情绪,恢复了自信,“那就是拦腰斩断山东六国的脊梁,阻断合纵的道路。然后以赵国为突破,步步推进,包围邯郸,待时机成熟后,再直抵邯郸城下。”
“拦腰斩断山东六国的脊梁?”王翦口里喃喃着,盯着面前的地图,突然眼前一亮,“国尉的意思,莫非是沿着大河,一直向东打,直到卫国的濮阳?”
“不错!”魏缭赞赏的看了王翦一眼,心里感叹,秦国的将领,真是一茬又一茬的冒出来。
“这样一直打到濮阳,难度太大了!”蒙武表示了担心。
“这是为何?”嬴政开口问道。
“大河沿线,处在赵国和韩魏的中间,侧翼单薄,一旦三国铁了心夹击,前线的军队,就会陷入危险。”
蒙骜曾经提出过类似的思路,只不过没有魏缭这么明确。或许是查看了蒙骜的方案,魏缭才更加完善了自己的思路。
“韩魏已经破了胆,倒不用担心,唯一担心的,只是赵国。”王翦开口说道,“赵国的李牧,不好对付,只要从北方牵制住赵国,斩断山东之脊的计划,就有九成的把握能够实现!”
魏缭的构想能够实现的话,韩魏就如同熟透的果子,六国就再也没有联合起来的可能。
王翦的内心,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不由得豁然开朗。昭襄王时期,秦军执着于邯郸,操之过急,反倒浪费了机会。
基于魏缭的构想,蒙武、王翦添砖加瓦,不久,一份完整的战略计划,便呈现在嬴政的面前。
按照计划,秦军将分为南北两路,北方的大军,度过大河,沿狼孟,走晋阳,居高临下,威胁邯郸。待调动赵军之后,南方的大军,则沿大河,一直往前打,沿途不理会韩国的新政、魏国的大梁。
韩魏两国的都城受到威胁,势必不敢救援赵国。楚国与秦国刚刚联姻,韩魏没有主动求援,楚国轻易不会北上。
隔离赵国、楚国后,南北两军向邯郸方向移动,实现对邯郸的完全包围,再回头解决韩魏两国,清除后患,三晋之国可下。
战略没有问题,但实施起来,却颇有难度。南北两军,需要默契,相互配合,极为考验两军的主将。秦国中枢,也需要展开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稳住齐楚两国。
******
“举弩,放!”
“骑矛!”
咸阳近郊,上林苑的跑马场上,蒙恬率领麾下的秦军骑兵,继续展开了训练。
“将军,又要打仗了吗?”
蒙豹紧握着手里的骑矛,使劲挥舞了两下。回到咸阳之后,他的胯下,都长出赘肉了。
“只管训练,打仗的事,哪里轮得到你来管!”蒙虎在一旁呵斥道。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即使没有战事,训练也不能落下!”
蒙恬回想着魏缭的战略构想,想来,等秦国国内稳定之后,嬴政便会大举伐赵。南北两路,两边都不好打,赵国的骑兵不是吃素的,两国的骑士,少不得正式交锋。
不知道留在南阳的李必、骆甲等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荆苏不在,蒙恬也显得消息很不灵通。打探消息的事,甘罗并不擅长,倒适合成为隐于幕后的幕僚。
没有战事的日子,蒙恬就只管练兵。在工匠森的努力下,蒙恬手下的骑兵,都换上了马蹄铁。只是森沉浸于锋利铁剑的研究,仿佛着了迷。在他身上,蒙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古人的科学精神。
平静的日子里,也会有惊愕的消息传来。半年之后,蒙恬得到了吕不韦自杀的消息。
罢相之后,吕不韦回到封地,非但没有低调做人,反而在家接待诸侯国的使者。或许,吕不韦只是不甘彻底远离权力中心,或者说,这本来便是他大商人的性格。早在邯郸的时候,他便习惯了奢华热闹的生活。
吕不韦门下的门客,不知轻重,竟然四处宣扬吕不韦的贤名,这就犯了嬴政的忌讳。想来想去,嬴政终于下定决心,索性将吕不韦迁到蜀地去。
得知嬴政的命令,吕不韦彻底绝望了,蜀地那样的蛮荒之地,形同流放啊!吕不韦有他的高傲,选择了用一杯毒酒结束了生命。
哎,吕不韦一生英明,他的门客却不懂事。
吕不韦死后,他的门客,选择了高调的为吕不韦送葬,挑战了嬴政的权威。
结果可想而知,嬴政再次驱逐吕不韦的门客,六国之人,尽数驱离。身为秦人的,迁离原籍。
“哎,门客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啊!”
得知吕不韦的结局,蒙恬唏嘘不已,又深深的悲哀于吕不韦门客的素质。身为高官,招揽门客,不是不可以,但却不能仅仅以学而优为准,最重要的还是得有政治头脑,否则,连死后都得因为门客受累······
第114章 匈奴寇边()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
远远望去,塞外的草原上,秋草漫漫。微风吹过,荡起一片金黄色的波浪,贴着草地蜿蜒而去。
上郡的长城沿线,戍守的士伍,站在长城的垛口上,居高临下,眺望着茫茫无际的河套平原,不由得有些痴了。
没有到边关之前,听乡里人传说,长城之外,属于化外蛮夷之地,似乎寸草不生,环境恶劣,但常年驻守边关的士伍们,每年都能欣赏塞外的美好风景。如果没有匈奴人的话,这样的日子,其实也不怎么辛苦。
戍守长城的士卒,以上郡本地的人为主,他们的家人、土地、财产,就在长城后面,由不得他们不重视长城的守卫。
突然,一个眼尖的士卒,注意到远房的天际出现了一条黑线,明显不像是草原的风浪,隐隐约约还有马鸣嘶嘶。
“匈奴人又来寇边啦!”
随着士卒的喊叫声,烽火台上,一道滚滚狼烟,直冲天际。
塞外的匈奴人,几乎每年都会来寇边,抢夺些人口和财物,用匈奴人的话说,叫做打秋风。赵国强盛的时候,赵国边境的云中、九原,威胁着匈奴人的侧翼,匈奴人尚不敢大举进犯。近些年来,赵国国力衰落,北部防线逐步收缩,匈奴人的压力大为减轻,寇边的次数越来越多。
去年的时候,匈奴人向上郡进攻,有蒙武率领的主力军团为后援,匈奴人没有讨到便宜。可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一年,匈奴人再次大举进攻。
“报,匈奴寇边,边关危急!”
上郡通往咸阳的官道之上,身后背着小旗的信使,策马飞奔,快如闪电,直向咸阳奔去。
得到匈奴进犯的消息,秦国的行政系统高效的运转起来。丞相府的舍人四处奔走,不久,咸阳城的重要官员,纷纷急急忙忙的赶往咸阳宫。
战国时代,各国做出重大决策,素有廷议的传统,集思广益,秦国也不例外。
“匈奴人年年寇边,黔首、财货损失无数,即使有长城独挡,也无法完全挡住匈奴人。”嬴政将手里的战报一放,重重的拍在案桌之上,厉声说道,“边关战死了两个都尉,上郡郡守竟然不敢迎敌,任由匈奴人肆掠,真是丢了秦人的脸!”
殿中的大臣们,一个个低垂着脑袋,不敢说话。嬴政清除了嫪毐、吕不韦后,权势逐渐稳固,身上的帝王之威也越来越浓厚。
“众位爱卿,你们都说说,现在该如何应对?”嬴政心里痛恨无能的官员,这个上郡郡守,在他心里,已经上了黑名单。
“这些匈奴人,太不像话了,竟然敢犯我大秦国威,臣以为,应当发大军征讨!”一个官员高声说道,发出了主张派的声音。
“臣以为然。”
“确实应该征讨这些胡人。”
······
秦人尚武,秦国的官员,早年几乎都上过战场,不怕打仗。不像宋朝的官员,一听说打仗,个个都不知所措。
秦国崛起的历史,伴随着与戎人征战的血泪史,秦国的地盘和人口,大部分都是通过征服戎人而得来的。秦国灭亡义渠后,与中原各国的战事越来越激烈,很久没有和胡人发生大规模的战事了。
可关外的匈奴人,如讨厌的苍蝇,挥之不去,年年不请自来,秦国朝堂之上,早就有讨伐匈奴人的声音。
“大王,匈奴人占据河南地,一入长城,一马平川,威胁都城咸阳,臣以为,应当攻伐匈奴,夺取河南地,解除匈奴人对国都的威胁!”昌平君熊启沉吟良久,站在了主战派的一边。
熊启在秦国长大,但心里仍然惦记着楚国。如果秦国大举攻伐匈奴,或许,秦国就不会攻打楚国。熊启存着些许私心,只是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左丞相的意见呢?”年轻的嬴政,一时有些冲动,不过,新任的左丞相还没有说话,嬴政转过头看,目光望向了隗林。
“大王,臣不知兵,还是问问国尉的意见如何?!”主战派气势汹汹,雄性荷尔蒙激发,隗林这个时候表示不同意见,只会被认为是懦夫。索性,他把皮球踢给了魏缭。
魏缭没有从军经历,突然成为国尉,有人心里肯定不服。秦国的国尉,常由秦军的知名将领担任,比如曾经的白起,可这个魏缭,却是突然从地里冒了出来。
嬴政有意让魏缭在群臣面前露脸,没有责怪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