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一国尚如此,若秦国攻灭六国,等六国反噬起来,很可能秦国会元气大伤,甚至得不偿失。
蒙恬盯着魏缭,上上下下打量,在后世,魏缭这样的人,可以成为顶尖的预言家,一流的未来学者。
魏缭的担心,在嬴政驾崩之后,确实成为了现实。秦国攻灭六国,但六国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亡国的仇恨,深深的隐藏在他们的心里。对故国的怀念,使得他们可以原谅故国君主的昏庸,选择性的遗忘故国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的梦想,最后只为他人做了嫁衣。
古往今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结局往往不大好。得到实惠的人,往往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才会投入重注。
女人分娩新生命的时候,往往很痛苦,并且是人类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痛苦。可为了避免这种痛苦,就不要分娩了吗?
统一国家的诞生,伴随着痛苦,可列国并存,战争不断,苦的还是普通的老百姓。若时间久了,列国并存的局面延续下去,中国成了欧洲,遍布着星罗棋布的国家,只会将痛苦延续得更久。
秦朝的灭亡没有必然性,而是存在着诸多的偶然。
走在回蒙府的路上,淡淡的月光,洒在蒙恬的身上,拉得他的影子,老长老长······
第110章 蒙恬月下追魏缭(一)()
国君与贤臣的相识相知,不会如言情剧的一见钟情那么简单。商鞅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以孝公的胸怀胸襟,仍然经过了多次磨合,两人才能合作无间。
魏缭与嬴政的初次相遇,并不那么愉快。
心高气傲的魏缭,会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行为?
蒙恬无法确信,只能让人小心看着魏缭。
本来,让魏缭到蒙府歇息最好,但魏缭得到嬴政的赏识后,担任了国尉一职。秦朝建立后,三公九卿中的太尉,就是由国尉发展而来,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长。
统一大战开始后,蒙家必然会成为嬴政手下的重要将领,与朝廷中枢大臣关系太过紧密,反倒容易平白引来猜忌。
“魏缭心有韬略,只不过,他仍然在试探嬴政吧!”
就着油灯,蒙恬摊开秦国官府制作的天下地图,细细打量着战国七雄的势力范围,思考着魏缭的话。
战国时代,秦国的地图制作技术,领先于六国。蒙恬手里的这幅地图,四四方方,画在结实的帛布之上,大体勾勒出了后世中国的轮廓。黄河、长江,高山、峻岭,森林、湖泊,上面已经有了详细的勾画。只有南边的百越,北边的匈奴,地图上的信息寥寥。
从地图上看,除了韩魏的国土很小之外,赵国、燕国、齐国、楚国仍然占有大片的土地。这些国家,经营了好几百年,政治、经济、文化有成熟的制度,对军事和外交的组织运用能力,远比乱世而起的割据势力要强得多。
简单的说,这就是所谓的底蕴。
秦国要想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其实颇有难度。后世的时候,蒙恬每每读到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似乎寥寥数笔,奋六世之余烈,然后就轻轻松松的实现了天下一统。真正融入这个时代,蒙恬才切实明白了第一次实现真正统一的难度。
统一国家的意识还没有产生,人们对统一的抗拒,程度,远不是后世的人所能想象的。就像要获得女人的第一次,需要花费些周折,有过经历之后,后面反而简单了。
“公子,魏缭悄悄逃走了。”
蒙恬正在凝神思考的时候,甘罗带来了魏缭脚底抹油的消息。
“负责监视驿馆的人传来消息,魏缭从后窗跳到街上,往函谷关的方向去了。”
来不及通知大人,蒙恬匆匆忙忙,提起佩剑,连鞋子都来不及穿,风一般的跑到马厩,选中了最近的一匹马,一跃而上,疾驰而去。
“公子,你的鞋——”
甘罗提着蒙恬的鞋子,望着蒙恬没入黑暗中的身影,不由得有些奇怪。这个魏缭为何要半夜逃走呢?
嫪毐叛乱的时候,卫尉竭、内史肆带头攻打咸阳宫,身死族灭,不少门客、舍人,连同家属,就被流放到了蜀地。人心惶惶之下,咸阳城的安保工作,出现了不少的漏洞。好在关中位居死塞之中,不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
魏缭寻着一个空当,出了咸阳城,行色匆匆,健步如飞。
用则留之,不用则杀之。为了吸引嬴政的注意,他可以放出大话,可嬴政急并天下的决心,却让他不敢小觑六国反噬的危险。
覆水难收,说出去的话,不容反悔,他害怕嬴政不用他,而真的杀了他。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兵家,在国君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可那只是一种游说方法,先声夺人。越是自认为有才的人,越不想早死早超生。魏缭的兵法还没有写成,因此他很珍惜自己的生命。
骤战而骤胜,骤胜而骤亡,呜呼哀哉,谁又能真正悟透这个道理呢!
魏缭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心里向身后的咸阳城,说了一声抱歉。
“哒哒哒——”
突然,空气中传来了隐隐约约的马蹄声,似乎战鼓在敲响,魏缭的脸色为之一变。
他猛地回过头来,只见月色之下,一名年轻的骑士,踏霜而来,显得颇为急切。
“蒙恬?”
待离得近了,魏缭才觉得,这人的身形,有些熟悉,定睛一瞧,原来却是送他回驿馆的蒙恬。
魏缭的心里松了一口气,蒙恬给他的印象不错。来的人既然是蒙恬,那就应该不是来追杀他的。只是,魏缭的心里感到非常疑惑。他悄悄离开咸阳,蒙恬为何会这么快就知晓?!
难道驿馆里,早有秦人的眼线?这个时候,魏缭才发现自己大意了。
对于用间,他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秦人却实实在在的用到了他的身上。
“月光清冷,寒夜漫漫,先生为何如此匆匆?”
蒙恬勒住胯下的坐骑,一跃而下,稳稳地落到地上,一阵冰凉的味道,刺激着他的脚底。
“将军来得更是匆匆,跣足而出,就差短发纹身了。”
注意到蒙恬光光的脚底板,魏缭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能想象得到,为了前来挽留他,蒙恬走得是多么的急切。
“如果先生能回心转意,尽心效力秦国,辅佐大王扫灭六国,蒙恬就算断发纹身,也全凭先生的一句话而已!”
说实话,披着一头长发,蓄着胡子,蒙恬觉得分外不习惯。只不过,这个年代,谁要把头发剃了,把胡子刮了,出门之后,只会迎来人们鄙视的目光。天下各国,战国七雄,虽然文字、口音差别很大,但某些方面仍然高度雷同,比如剃头发、刮胡子,可不是为了显示特立独行,而是作为犯罪的刑罚。
有一次洗头的时候,蒙恬实在觉得分外麻烦,想要将头发剪短,结果甘罗、蒙虎、蒙豹等人,一个个像阻止因失恋而跳楼的男子一般,说什么也不让蒙恬如此虐待自己。陪葬秦始皇的兵马俑,上面也是画了胡子的。
“哎,我就知道,你是为劝说我而来······”
魏缭转过身,沿着驰道,继续迈开了脚步。
蒙恬也不生气,牵着马,厚着脸皮,跟了上去。还好关中的驰道,平坦宽敞,即使光着脚丫子,蒙恬也不觉得脚下有多么痛苦,虽然有些冰凉。
要想富,先修路。秦国统一六国后,大修驰道,说起来,也算是为全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只不过,落在六国人的眼里,反倒成了暴政的象征。
“先生心中的忧虑,蒙恬能够理解,但是,先生的应对方式,蒙恬却不能赞同。”
蒙恬不知道能不能说服魏缭,但开口总比不开口的好。万一最后不能说服魏缭,蒙恬不介意采取强制性的手段,绑也得把魏缭给绑回去。
第111章 蒙恬月下追魏缭(二)()
魏缭平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却泛起了无数波澜。
白天遇到蒙恬的时候,他学习古代的贤者,放声高歌,吸引了蒙恬的注意。可自他遇到蒙恬之后,他隐隐约约有些直觉,认为蒙恬似乎看透了他。
魏缭没有什么证据,但直觉却告诉他,这个蒙恬不简单。
“我的应对方式有什么问题?”魏缭撇开心里的疑惑,沉吟着问道。
“先生选择了逃避。”
“世道不合我心意,我选择隐居又有什么不好。”魏缭的语气坚定,似乎从此要采菊东篱下。
中国的隐世文化,源远流长。上古三代,传说中的尧在位的时候,想要传位给许由,许由却躲了起来。商代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不愿继承君位,隐居于首阳山,留下了不食周粟的美名。
蒙恬偏过头,眯着眼睛,盯着魏缭,轻笑了一声,说道:“恕蒙恬之言,避世隐居,恰恰是最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伯夷叔齐的贤名,可是代代相传。”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活活饿死,但在我看来,却有些迂腐了。生存与死亡,有时候,死亡恰恰是最简单的一种选择。”蒙恬回想着伯夷叔齐的故事,显得有些不屑,“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武王伐纣,大势所趋,谁也不能改变。伯夷叔齐与其轻生而死,还不如留着有用之身,运用他们的影响力,减少伐纣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破坏。”
对于隐士,蒙恬尊敬他们的自由选择,在他却不会欣赏这种任性的做法。逃避现实,认为现实不如意,就像鸵鸟一般,蒙恬认为,这些人并没有给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
真正值得人们尊敬的,反而是那些面对现实,在狂暴的风雨大浪中,努力挽救航船,而不至沉没的人。
“自周室衰落以来,列国征战不休,互相兼并,战争旷日持久,城郭毁坏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战国以来,七雄兼并更烈,战争越来越残酷,受苦更多的,仍然是各国的百姓。先生心里明白,要真正结束列国征战不休的局面,只能由一国发动统一战争,实现天下归一。”
蒙恬停下脚步,回望着月色下的咸阳宫,巍峨壮丽,透着无名的威严。
魏缭受到影响,也不由得回过头来。
“大王小的时候,困在邯郸,邯郸之战的影子,在大王的心里面挥之不去,所以大王才想要迅速的攻灭六国,实现九州一统。这份决心,就像武王决定讨伐纣王一样,谁也不能阻挡。先生如果真想为天下百姓做点事情,那就不要学伯夷叔齐,而是尽心辅佐大王,用你的智慧和谋略,减少统一战争给天下人带来的伤害!”
不知不觉间,蒙恬的心思,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内心深处,他也害怕骤战而骤胜给秦国带来伤害,但嬴政的决心已定,跟嬴政对着干,只能跟历史上不懂方法的忠臣一样,身死族灭。
既然嬴政兼并六国的决心已定,那就做好一个领兵将领的本分,深度的参与进去,减少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害。军功爵制度运行这么多年,秦人对首级的喜爱,深入骨髓。攻灭六国的战争,换成白起那样的将领主导,只怕真的会流血漂橹,血染大地。
“六国易灭,亡国之恨、复国之思短时间不会消失,万一局势有变,六国反噬,争相复国,又当如何?”
魏缭仰头望天,紧紧地闭着眼睛,脑海里闪过六国国君的信息,与嬴政相对比,恰若猛虎与土狗也。他自幼熟读兵书,满腔才华,施展才华的地方,想来想去,只有秦国。
蒙恬的话,回响在魏缭的耳边。这一刻,他的心动摇了。或者说,他归隐的心思,本来就没那么坚定。
“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事,我相信,大王的有生之年,宵小不敢妄动。”蒙恬转过头来,看着有些动摇的魏缭,心里更有了把握。“先生还是想想,怎么给大王留下更多整合天下的时间吧!”
军中调度上百万军队,南征百战,如臂指使,挥斥方遒,几乎没有什么战略错误。短短十年时间,一一攻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
嬴政的成功,不仅震撼了秦人,更极大的震慑了六国人民。有没有来者,天下人不知晓,但嬴政的功绩,的确算得上前无古人。儒家的人士,经常宣扬,早在尧舜禹的时候,天下便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儒家的宣扬,连自己都有些不相信,远古社会,生产力那么地下,尧舜禹根本不可能将权力延伸到率土之滨。
真正将国君的权力,拓展到率土之滨的,嬴政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次日一早,等嬴政用过早膳,蒙恬便请求觐见嬴政。
魏缭跟在蒙恬的身边,显得颇为有些不好意思。昨夜,为了防止魏缭反悔,蒙恬选择了在驿馆歇息,有些看守人质的味道。
“蒙爱卿,怎么这么早?”
嬴政显得有些惊讶,一般来说,蒙恬可不会这么早来打扰他。嬴政曾都蒙恬抱怨,说早朝的时间定得太早,蒙恬深表同感,认为保证睡眠,还是很有必要。
“昨夜,先生不辞而别,臣前去相劝,回到驿馆之后,彻夜无眠,担心大王错失良臣,就擅自将先生带来了。”
魏缭半夜遁走的消息,无法隐瞒。咸阳城中,自有嬴政的消息渠道,蒙恬没有打算隐瞒。
“先生何苦如此?”
嬴政并没有生气,让宋午给魏缭看座。秦国人才济济,魏缭又有些高傲,嬴政没有表示特别重视。不过,蒙恬特的将人带了回来,嬴政也不得不有所表示。
“臣闾左之人,不免有些迂腐。避世容易,做事却难,臣只是想明白了,愿意踏踏实实的做一些事而已。”
魏缭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遵行了臣子的礼节。古人有君择臣,臣亦择的说法。魏缭行了臣属之礼,表明他选择了投靠秦国,愿意为嬴政效力。
“哈哈,爱卿不必多礼。寡人听闻爱卿熟知兵法,还请爱卿教寡人攻灭六国的策略?”
第112章 灭国大计(一)()
逐客令取消之后,咸阳再一次恢复了平静。
秦国的宗室大臣们,拜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书之后,再也提不出强有力的反对理由。不得不说,秦人相当务实。李斯的作品坏了他们的好事,但李斯的文采真没话说。
很快,宗室大臣们反应过来,开始临摹、誊抄这部足以流传千古的作品。
古代做官,写得一手好文章,名声很容易流传出去。李斯一炮而红,成了咸阳的名人,很多人都说,李斯可能会当上丞相。
吕不韦罢相之后,昌平君升为右丞相,但左丞相一职却空了出来。由布衣而升为丞相,在秦国不是没有先例,范雎、吕不韦在担任丞相之前,可没有什么爵位。
只是,最后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
李斯只是担任了廷尉,负责司法工作,而原来的廷尉隗林,意外的当上了左丞相。一同任命的,还有一个名不经传的魏缭,被任命为国尉。
廷尉,已经是秦国中央的中央官员,进入了核心权力圈。
咸阳城南城的一处府邸,得到秦王任命的消息,李斯却有些闷闷不乐。人最怕期望过高,李斯不是没有想过丞相的位置。
“大人,从客卿升为廷尉,手里有了实权,大人应该高兴才对呀?”李斯的首席门客尤虞见李斯情绪不高,不由得开口问道。
“大王任命我为廷尉,但负责收买六国豪臣的事务,却交给了魏缭负责,说明大王认为我的能力还不够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