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首长- 第6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要我知道,就一定会改正,并且追究到底。”

    “好,有包主任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

    “只要包主任在这里,我就从来没有不放心过。”陈福明等人都笑着说道。

    包飞扬道:“临临港经济开区的定位与望海县不一样,展潜力与空间更大。我在这里跟大家交个底,海州要展成为地区工业重镇,海州湾地区要成为大江经济带的北翼,而且要挥6桥经济带的龙头作用,将这条潜龙带动起来,当然,这是远景,不过基于这个远景,我们欢迎各类投资入场。”

    “哈哈,是是是,海州有了包主任您,这个以后的展肯定是一日千里啊!”陈福明等人自然又是一通阿谀奉承,不过诚意明显差了很多。

    包飞扬笑了笑说道:“好了,我知道大家没有什么信心,我也只是临港经济开区的主任,咱们还是谈谈临港经济开区的事情。”

    听到包飞扬这样说,陈福明等人也连忙认真起来,他们对包飞扬有一些了解,知道他是一个特别重视规划的官员。虽然现在很多地方上的官员都在讲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往往都没有什么长期性,不要说换了领导规划就会跟着变,就是同一个领导,自己打自己脸的事情也不少干。

    而在包飞扬这里,只要确定了规划,至少在他任上,一定会按照规划来,而且他的执行力非常强,在望海县的时候,就用短短两三年时间,将望海县成为一个以造纸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工业城市,现在不管换成是谁主政望海,都不可能变更这个规划,因为整个格局已经形成,当地的主要都集中在这一块,想要另起炉灶的成本非常高,失败的风险也很大,所以明智的人都知道应该怎么选择。

    其实作为商人,他们也比较喜欢这种情况,起码可以确定他们投资的项目未来几年内相关的政策不会生改变,可以一直做下去,这也是他们主动跑到海州来的原因之一。

    现在包飞扬要跟他们谈临港经济开区的展规划,这些之江商人当然非常重视,因为这很可能会决定他们有没有可能在临港经济开区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

    见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包飞扬笑了笑大家轻松一点,然后才开口道:“临港经济开区的产业规划,实际上也是要看大海州湾、看海州地区的规划,大体上,临港未来的重心是临港产业,我们临港经济开区拥有十多公里岸线,不过海州多山,这十多公里岸线被分割成几个部分,大概只有七八公里岸线拥有良好的腹地,这七八公里岸线及其三五公里腹地就是我们展临港工业的核心区,目前我们的计划是要展炼化、造船、能源、钢铁、汽车制造等重化工业与制造业。”

    “另外在望港乡与五滩乡,地势比较平坦,还有比较大面积的冲积滩涂,但是因为河口泥沙淤积严重,岸线并不好,那边我们就打算建轻工,展出口加工业,目前规划的是一个出口加工区、电子产业园区、机电工业园区和一个塑料工业园区。”

    “再往南,就是冠东县,冠东县墟沟拥有不错的港口条件与岸线,那边将会展造船工业和粮食加工产业,再往南就是望海县,大家都知道的,那边的重点就是造纸产业,然后望海与南边的滨城和向海的粮食加工与水产品加工业也都做得很好。”

    “从临港经济开区向北,就是海州港,海州港的北侧是海东区,海东区的海滩很不错,山与海的景色非常优美,那边的重点是旅游业。”

    “另外沿6桥线向西,就是海州的主城区,海州以西的腹地就更加广阔,可选择的项目会更多。”

    “大体上,整个临港经济开区及其周边的产业布局就是这样。”包飞扬说道:“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抓龙头,海州的经济布局看似庞大,纸面上的都很好,但是哪一项都不是特别有力。从海州的格局来说,龙头就是临港经济开区,只有将临港经济开区搞上去,海州才能有突破,否则的话,海州地区就会被南部的通城等地区抛得越来越远,而且相比齐鲁南部的城市,虽然我们现在还有一些优势,但是在展度上,也可能会被齐鲁省南部这些城市赶。”(……)

    。。。

第九百九十六章 投资基金() 
“而临港经济开区的龙头又在哪里呢?我认为由两个,一个就是重化工业项目,这种项目的规模效应与带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凡大型港口城市,都必然会有重化工业项目压阵。”在众人兴奋的目光中,包飞扬侃侃而谈:“第二个则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港口的优势在哪里?就是大宗原材料与大宗商品的进与出比较方便,我们临港开区布置出口加工业,原料的进与商品的出都很方便,另外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海州、靖城作为江北省经济欠达地区,也有优势,而且作为欧亚大6桥的桥头堡,有陇海铁路这个大动脉强大的运输能力做保障,我们海州地区还可以利用陇海铁路对中西部强大的辐射能力来承接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与原材料。”

    陈福明等人相互看了看,然后笑着说道:“包主任果然是………m大气魄啊,海州地区展得越好,我们的机会也就越多,这是好事啊。”

    “这次来海州,就听说海州地区要搞造船基地,这大概也是包主任您的手笔吧?”许建东也笑着说道。

    包飞扬笑了笑:“这事我们正在做,目前主要是想将海州地区的造船业都集中起来,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另外也在跟国外的造船公司联系,希望上合资或者外资的项目,你们要是对这方面感兴趣,也欢迎你们来投资。”

    “包主任,我听说望海县的县属企业在改制整合的时候,引入了不少民资,那这次海州市造船业的整合是不是也接受民间资本呢?”陈福明问道。

    望海县县属企业改制基本上都实现了股份化,其中引入外部资本,充实公司的资本金。增加企业竞争力与展能力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这些公司现在的情况都不错,起步比较早的几家已经开始回馈股东,其回报之丰厚很多但是没能够参与的人扼腕痛惜。

    包飞扬道:“市里对船舶产业的整合方案还没有出台,但是应该也会引进外部资本,原则上我们不会拒绝符合要求的资本参与。不过造船业和其它项目不一样,需要的投资很大,一般小资本肯定是没有办法进来的。”

    陈福明不由讪讪地笑了笑:“我就是问一问,说实话,我们对造船这一块业不熟悉,但还是希望海州的造船能够做起来,我们说不定能够介入零配件供应这个领域。”

    陈福明等人都是颇有实力的之江商人,拿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出来投资都不是问题,但是这点钱在造船业确实也不算什么。

    包飞扬说道:“如果陈总你们真对造船这一块感兴趣。其实也不妨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投资公司,有一千万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参与造船项目的投资了。”

    陈福明等人相互看了看,然后才由陈福明开口说道:“包主任,其实也不怕您笑话。来了海州以后,听说到这个消息,我们几个人商量一下。确实有点兴趣。”

    “我们几个人做的产品跟船舶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对能够参与这种大项目。也很向往,我们也想过几个人凑一凑,然后入个股什么的。”陈福明说道。

    包飞扬点了点头:“你们有这个想法,很好,等方案出来以后,我一定让林局跟你们联系。”

    “另外。我觉得你们的步子其实还可以迈得更大一点。我打个比方,这次你们想要投资造船项目,资金量可能有点小,你们也完全可以联络其他之江商人,大家一起来投资。你们将资金收拢到一家投资公司。然后以这家投资公司的名义进行入股。”

    “再反过来说,你们不但可以投资这一个项目,以后有合适的项目,也可以投资,这也是你们之江人的优势。”

    “这是不是就是私募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了?”陈福明问道。

    当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管控还比较严厉,私人想要这个领域,限制还很多。目前国内也存在一些投资基金,大部分都是国有的,以各地的信托公司为主,私人还不被允许成立这样的公司。

    不过理论界和投资界已经在呼吁放开这一块的市场,规范并鼓励投资基金包括产业投资基金的展。

    包飞扬笑了笑:“有点类似,具体应该怎么办,你们还是要研究一下相关的法律,要按照规定来。”

    “那当然,我们都是守法公民。”陈福明笑着说道。

    是基金还是公司,这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大概就是看公司自己有没有实体业务,因此真的想要规避的话,也很容易。

    不过产业基金的运作对陈福明等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东西,如果只是大家凑一点钱投资某个项目那还好运作,如果要一直运营下去,如何进行投资决策,如果对基金的运作进行监督,这些事情都不那么好办。

    陈福明等人暂时还没有想到这一块,但是包飞扬的话也提醒了他们,那就是之江商人的优势就在于抱团,他们可以找更多有兴趣的人一起来投资海州的造船业。当然最终是不是要投资,还要看海州地区对造船业的整合计划,是不是真的可行,是不是在预期的时间内可以看到收益。

    包飞扬看到的则是陈福明等人代表的之江商人这个群体,陈福明等人来海州地区投资,固然也可以推动海州的展,不过这些小老板的实力有限,还没有实力参与到重化工业项目当中来。

    但是之江商人这个群体的整体实力非常雄厚,而且又喜欢抱团,这简直就是展私募投资基金的最佳选择。不过国内目前对私募基金是不认可的,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如果国内的私募,甚至公募基金能够展起来,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能够获得他们所急需要的资金。

    众所周知,华夏国一向是一个储蓄率比较高的国家,这往往意味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并且可以用来进行投资经济获得比较快的增长。华夏这些年的迅展,与高储蓄率的关系密不可分。

    但是在储蓄到投资的转变当中,我们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这一种间接的方式,而缺少投资基金这种更为直接的方式。而国内银行体系的效率并不高,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缺钱、借不到钱,但是银行却有钱借不出去,能够借到钱的大部分都是国企,包括很多效益很差的企业。

    包飞扬不清楚华夏国内这方面的政策什么时候会放开,但是如果陈福明等人能够很好地解决组织和的问题,以公司的名义,筹集一笔资金参与投资,从法律上来说,也是没有问题的。通过这种方式,或许可以撬动之江的资金海州,解决海州展中紧缺的资金问题。

    海州下一步要展重化工业,项目很关键,但资金才是关键当中的关键,只要有资金,就能找到项目,反之如果没有资金的话,就算找到了项目也做不起来。

    包飞扬和陈福明等人谈得很投挈,他们明显对包飞扬的这个提议很感兴趣。不过他们对船厂的投资只能算是财务投资,毕竟他们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并不多。他们更关心的,还是实体投资,那才是他们的根本。

    在国内的招商引资活动中,对外资的重视,要远远过民营资本,这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民营资本实力弱小,而且从那个年代过来,对民营资本有一种天然的提防,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对民营资本经济的展会不会改变社会性质,都有争论。

    从一开始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再到抓大放小,控制国民经济核心产业,国退民进的过程中,民营经济越来越达,在华夏的五百强,甚至世界五百强中,都开始出现民营经济的身影。

    包飞扬很清楚民营经济的活力,所以他要鼓励海洲人当老板、当股东,同时也要将民营经济搞得最好的之江民营资本带到海州来他们参与临港经济开区的建设,实现多方共赢。

    与望海县相比,临港经济开区的产业格局更大,也能够容纳更多的产业,陈福明等人的项目也都是开去将来要进行展的,因此这次会谈的结果也是皆大欢喜,陈福明等人表示,这就开始准备投资事宜。

    包飞扬让林子琪与陈福明等人保持密切联络。同时包飞扬也相信,陈福明等人回去以后,也必将带动越来越多的之江商人来临港经济开区投资。

    有了梧桐树,还怕引不来金凤凰吗?

    有望海县的前车之鉴放在那里,包飞扬相信自己这块金字招牌还是管点用的,陈福明这些之江商人这次绝对不会错过这次到临港经济开区来投资的难得的机会的!(……)

    。。。

第九百九十七章 马来西亚华商考察团() 
月底,马来西亚的华商考察团终于抵达海州地区,这个考察团的成员多达四十多人,包括了二十多家企业和投资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鼎峰集团集团的郭柏年。郭柏年虽然不是鼎峰集团陈氏家族的嫡系,却是鼎峰集团这些年从家族向职业经理人转变的代表性人物。在马来西亚华商圈,有不少熟悉鼎峰集团的人都认为,郭柏年将很快鼎峰集团集团的核心层。

    马来西亚华商考察团在海州地区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考察与交流,部分华商确定了在海州地区投资的项目与规模,前后签订了十几份项目投资协议,主要覆盖粮食加工、电子制造、港口服务等领域,东南亚的华商都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在重化工业与高科技产业领域的优势并不是很明显。

    =除了已经敲定的项目投资协议之外,华商考察团和海州政府另外还签订了十几份投资意向书,这些项目需要更长时间的论证与探讨,但是华商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诚意,也有很大可能投资。

    鼎峰集团集团也确定了一个投资项目,他们将会在海州地区食品加工产业园区投资兴建一个油脂加工厂,这个项目其实比较出乎意料,就连包飞扬也没想到鼎峰集团会在国内上油脂项目,他还为此专门向郭柏年请教过。

    目前国内油脂市场产能相对过剩,油脂加工能力出每年油料作物的产量,油脂产量又出消费量,产能过剩、库存积压,而且国内油脂价格还比较高,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好的投资项目。

    但是郭柏年则认为。国内油脂市场虽然已经饱和了,但是总量饱和并不等于这个市场就真正饱和。他认为国内油脂市场还存在很多机会,比如精炼油并不高,规模化不够,所以油的成本比较高;另外国内的食用油油品主要还是菜籽油、大豆油,包括玉米胚芽、小麦胚芽、米糠在内的谷物油料利用率太低。而谷物油是天然的营养保健品,未来的市场空间会很大。

    还有就是国内的炼油厂虽然很多,但是目前来看,并没有什么全国性的大品牌,这个时候进来,时机非常合适,如果再过一段时间,等国内油脂市场上出现影响力比较大的品牌,马来西亚鼎峰集团再想进来。成本与难度都要成倍增加。

    和郭柏年深谈过之后,包飞扬不得不承认,郭柏年看得很准,而且抓住了市场的空隙,而且上来就是十万吨的规模,显然郭柏年对这个市场是充满了信心。

    至于包飞扬更关心的另外“一桶油”,则是鼎峰集团这次考察谈判的重点,郭柏年表示鼎峰集团有兴趣投资。但是鼎峰集团一家撑不起整个炼化项目,所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