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军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崛起军工- 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纪大了,算是稍微收敛点,可遇到事情,他还是该做做,该说说,根本就不知道怕是什么东西。

    要不然换做其他人,就算着急,也不可能坐着运输机去京城找柏毅。

    此时此刻也是一样,当他听了技术人员对一分厂和所承担的生产任务的介绍后,茫然的脸渐渐沉了下来,他要的是能上场杀敌的利器,可不是新瓶装旧酒的西贝货,柏毅张口闭口的中正式,难道他就不知道这款枪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他想干什么?考验大家伙儿的智商吗?

    于是朱英启早已平复下的火气,立刻又涌了上来,“啪”的一声将手上的笔记本一合,极为严肃的说道:“我不同意柏毅同志的意见,中正式的情况,我想在座的同志们都很了解,我就不多说了。

    我着重强调的还是后勤,中正式所使用的是7。92mm步枪弹,虽然也有一部分洋中正用的是7。26mm,但这部分枪械的数量太少,连样本的几本数都达不到,所以也不用考虑。

    那么问题就来了,把7。92mm改成7。62mm,与造一把新枪又有什么区别?之前王德化同志就说过,改口径说起来简单,真要做起来,跟造一把新枪其实没多大区别……”

    “理论上是这样,但我要说的是,一分厂那边对‘中正式’并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依照我军枪械口径的制式化现状,对口径进行了改膛处理,也就是说,目前一分厂正在翻新‘中正式’全部可以使用总部新制定的7。62mm口径的制式化步枪弹。”

    没等朱英启把话说完,柏毅便抬手将其打断,这让朱英启很是不满,可当他正准备继续反驳时,却突然发现,自己已到喉咙的话,就像被堵住了一样,怎么也吐不出去。

    被什么堵住了?自然是柏毅那句话。

    可以发射总部制定的7。62mm制式弹药,这意味着什么?

    朱英启就算在技术上再白痴也知道,那等于每一支被白云厂翻新的枪,在口径上都成为标准的制式化。

    至于所谓的后勤,在经过改膛的中正式面前简直就是个笑话。

    而这只是表面上的口径问题,在其背后却是一整套围绕改膛建立起来的生产线,换句话说,白云厂一分厂是将中正式当做他们工业化生产的样本,改膛看上去是为了民兵也有制式化装备。

    实际上只需让这条生产线稍稍精细一些,那改膛过的中正式的性能便会有极大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配合上白云厂所积累的几项提高枪械精准度的新技术,那这款中正式……

    朱英启有些不敢想象,脸上更是火辣辣的,只觉得自己之前的话简直跟放屁一样,羞愧的真想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第五百二十二章 布局越南() 
朱英启能想到其中的关键之处,屋里的众人又如何想不明白,不仅如此,他们这些终日专研技术的骨干,管中窥豹之下,朱英启看得更多,也更透彻。

    正如王德化所说,枪械改膛并不是一件小工程,枪管、陂膛、枪机的组成结构都必须调整,毫不夸张的说,除了外壳之外,内部的核心部件就没有不动的。

    说是重新造一支枪也不为过。

    而一分厂却不声不响的将改膛的事情就这么做了下来,哪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分厂最起码得拥有可靠的生产设备、高效的工人队伍、可靠的管理制度,总而言之,他们必须有技术成熟且运行可靠的生产线,否则决不可能拥有这样的能力。

    那可是一条足以制造全新枪械的生产线呀,类似的装备,全国也没几条,可白云厂的一分厂却在总厂之外又建了一条,这是巧合吗?

    王德化眼神似有所悟,恰在此时同样有些恍然的孔瑞也望了过来,四目相对之下,两人都从对方的眼眸中看到一丝了然,旋即齐齐轻声道:“是陈耀阳!”

    没错,的确是陈耀阳,自从列宾时间后,陈耀阳及其妻子恢复了工作,不过陈耀阳只是短暂的在技术科主持了一个星期的工作,之后便被厂里提拔为副总工程师,之后就很少有人能看到陈耀阳的身影。

    人们都以为陈耀阳是接到了什么秘密研制任务,需要隔离研究,这种事对军工单位来说太过平常,所以也就没有太在意。

    而如今,一分厂竟然具备生产全新枪械的能力,如此大的进步,想要取得自然要有高人指点,而这样的高人白云厂也只有两个,一个是柏毅,另一个就是陈耀阳。

    柏毅自不必说,现在主抓大方向,一天到晚面对的都是首长级别的任务,自然没时间去管什么一分厂,所以让一分厂有如此成就的也只有陈耀阳了。

    王德化和孔瑞的猜测的确很准,陈耀阳的确是在一分厂。

    其实早在列宾开始在白云厂掀起批斗风浪时,柏毅便把陈耀阳调到了一分厂,在外人眼里,陈耀阳是因为胳膊拧不过大腿,而被发配边疆。

    实际上从那时开始,柏毅就已经为下一步发展开始布局。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把一分厂给立起来,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因为苏制装备的冲击,让柏毅不得不为自主装备留一条生存的后路。

    没办法,实在是苏制装备太强势了,庞大的二战剩余装备,让本就产能不足的自主装备根本无法抵挡,哪怕有着102首长和军备首长等人的力保,可自主装备在无法满足军队全面换装的大背景下,也只能黯然让位。

    为此柏毅不是没努力过,可除了已经投产的50式自动步枪外,其他的研发计划上级根本不予批复,理由很简单,研发投入和制造费用加起来,比苏制装备要高出三分之一,这还不算,在时间上也来不及,而苏制装备一个个都是现成的,直接拿过来就能用,既然如此,又何必劳心劳力的研制什么自主装备?

    面对这个理由,柏毅真的无话可说,研制自主装备费钱、费事、费力,接收苏制装备简单快速,对部队,特别是身在朝鲜的志愿军来说都是天大的利好,柏毅其实也很想走这样的捷径,可问题是这种轻松能持续多久?

    别人不知道,可柏毅却很清楚,持续不到十年,之后随着苏联将所有的技术和专家撤走,中国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便陷入了巨大泥沼之中,以至于某些工厂因为缺乏技术资料,连一个最基础的螺钉都生产不出来。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无他,只因为中国军事工业并没有形成自主的生产体系,就好比大病初愈的病人,没有拐杖就根本无法走路一样,苏联在最关键的时候,撤下的中国最需要的拐杖。

    一切从零开始,一切被打回原形,尽管最后中国人靠着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逐渐赶了上来,但为此所耽搁的数十年,却让中国不止一次的阵痛。

    柏毅怕麻烦,但更怕阵痛,既然无法兼得,那就只能选择麻烦。

    所以在总参拟出全面换装苏制装备时,他跑到京城,赖到军备首长家里不走,硬是将总参的即刻换装变成了逐渐换装,为50式自动步枪留了一线生机。

    但也仅此而已。

    没办法,在铺天盖地的7。62mm苏制枪械面前,6。5mm的50式实在太过另类,哪怕它是一款自动步枪,可依旧难当苏制武器的大潮,更何况几年后以SKS和AK为代表的新一代7。62mm枪械的涌入,50式的生存会更加艰难。

    102首长和军备首长或许出于保护自主装备考虑,会争取部队保留50式的列装比例。

    可这种施舍似的列装根本形成不了良性的装备新陈代谢,也就是说50式极有可能会成为白云厂自主枪械的绝唱。

    最基本的枪械都是如此,其他装备自然会更加糟糕。

    正因为如此,想改变这一切的柏毅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对策,以缓冲苏制装备的冲击,而柏毅应对缓冲的关键点便是正在抵抗法国的越南。

    之所以选择越南,不是因为那里是热点地区,而是因为越南对装备的选择很有限。

    除了苏联就是中国,其他国家就是想给,也没那个魄力,更为那个能力。

    因此越南对装备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打出去子弹,杀死敌人,还在游击队状态的越军就会使用。

    这么不挑食的孩子,柏毅自然不能放过,中国这么多年战争积累下来的老枪老炮,改吧改吧给他们,既能清理库存,又能维持生产线的持续运作,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如果有什么新创意,新想法,也可以大胆的尝试,反正越军不挑食,给他们新款装备,高兴还来不及,还敢说什么抱怨话?

    当然,新装备进入越南,势必会跟苏联同类装备冲突,不过柏毅对此并不担心,冲突就冲突,反正好不好越军说了算,只要他们满意,就算冲突又如何,反正自己已经把技术锤炼成熟,管你老毛子叽叽歪歪!

第五百二十二章 具有德国品质的高精准度步枪() 
下定了决心,剩下的就是落实。

    柏毅不是个拖泥带水的人,更何况他也没有拖泥带水的时间,因为他很清楚,朝鲜的战事已然定型,反到是越南方面借着中国解放之际,开始积蓄力量,准备给进攻的法军迎头痛击。

    为此中国的军事顾问团早已在越南北部展开工作,遴选越北游击队的精锐老兵进行正规化训练,用不了多久一直拥有相当技战术素养的正规化越军便会出现在越北战场。

    如果柏毅想要赶上这支越军装备进度,也只能争分夺秒。

    可问题是,柏毅就算全力以赴,因为种种原因,一时半刻也找不到合适的发力点,毕竟白云厂不是他柏毅一个人的,哪怕他的影响力再大,也必须服从国家的整体安排。

    而如今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点就是装备的制式化,这方面因为数量的影响以及国家整体战略的偏向性,全面苏式化的趋势很难避免。

    白云厂也不例外,随着中苏交往的日益广泛,白云厂也被纳入学习苏联技术的重点厂,正因为如此,除了铸造车间和化工车间等一两个技术性较强的车间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外,绝大部分车间都已经被上级部门规划了相应的苏制装备的仿制任务。

    哪怕列宾事件后,这股仿制风潮也没有减少,反而在逐步增加,对白云厂而言,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以及部队多到咋舌的订单是无与伦比的好事。

    可对柏毅这个看中自主创新的人来说,却无异于是受困于牢笼,实在没法施展。

    更何况在列宾事件后,苏联的专家们也不再一味的强势,而是用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办法,在仿制任务不断加码下,将白云厂的产品彻底苏化。

    对此,柏毅无力阻止,也没想阻止,毕竟这个过程是历史的必然阶段,但他可以在某个历史节点上,让属于中国的东西闪光。

    于是他就把目光投向了一分厂,因为那里不单单有着接受过德国专家培训过的年轻人,更有着总厂都不具备的韧劲儿和朝气。

    所以,柏毅在列宾闹得最欢的时候,让陈耀阳去了一分厂,哪怕列宾被赶走,所有人恢复工作,也没让陈耀阳回来。

    就是让陈耀阳把一分厂的韧劲儿和朝气给激发出来,从而成为白云厂的先锋队和排头兵。

    为此,柏毅对一分厂是要设备给设备,要物资给物资,可谓是有求必应,弄得厂党委都有些看不过去,几次党委会上都提出是不是暂缓对一分厂的投入。

    可不管会上的决议怎么样,柏毅总能找出空档,给予一分厂最大的帮助。

    连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就别说苏联人了。

    可问题是他们就算有脾气也不敢说半个“不”字,列宾他们还在西伯利亚组团挖土豆呢,其他苏联专家可没心思和他们组队,所以对一分厂的作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没看见。

    而这也让柏毅不受掣肘的支持一分厂的建设。

    只不过这些事情,都只是厂里的高级干部知晓,像王德化和孔瑞这样的中层,顶多也就知道个皮毛罢了,所以当得知一分厂已经利用生产线再对“中正式”翻新时才会那样的震撼。

    当然在此之余,他们也都很庆幸,自己忍住没去提意见,否则今天这脸不知道得肿多高,这就是柏总的风格,所有的事情环环相扣,没啥他老人家想不到的,与其多提意见,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多干点事来得自在。

    “为不明就里的朱代表默哀三秒钟吧!”

    两人在暗道庆幸之余,也不免感怀下可怜的朱大代表,这脸打得,真是啪啪的,从进门开始,就没停过,真不知道这脸有没有打烂。

    烂了,这回彻底烂了。

    就算朱英启再怎么不懂,也明白改膛是怎么回事,哪里还不知道一分厂的枪械生产线已经非常成熟可靠。

    朱英启心里骂了一万句娘,有技术、有设备、有想法,你倒是交代一声呀,干嘛藏着掖着的,把压力全往他一个人身上丢?诚心欺负他这个粉嫩嫩的新人是不是?

    朱英启是越想越生气,很想冲过去对着始终淡然处之的柏毅吼两句:又欺负人的,但没这么欺负人的。

    然而想归想,朱英启终究没敢这么做,因为从之前的几次尝试,他已经很清楚自己估计还没吼完,就能被一句“谁让你不做调研的。”就给打发了。

    是呀,谁让他成天窝在总厂的一亩三分地,却对只隔两个山沟的一分厂视而不见呢?

    一分厂哪儿老枪翻新干得是如火如荼,甚至还玩出了新花样,可他这里却毫无所觉,这能怪谁?

    就算官司打到中央,朱英启也不占理,朱英启心里那个悔呀,可也没办法,之前的话都已经说出去了,还能怎么办?只能做一只闷葫芦,默默的让脸消肿呗。

    只不过朱英启沉默,却不代表柏毅就此住口,相反的,还没等大家伙消化完一分厂的枪械生产线时,另一颗重磅炸弹便从柏毅的嘴里抛出:“其实一分厂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将翻新的‘中正式’与机械光学瞄准镜结合起来,试验高精准度射击的可行性。”

    “这……这……怎么可能?”

    这下不止是朱英启,就连白云厂的技术骨干们也不淡定了,孔瑞更是难以置信的叫出声来。

    柏毅却是淡然一笑:“没什么不可能的,哪里的年轻人你们又不是不知道,天马行空的,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咱们之前的光学设备加工组搬到那边后,他们就做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设想,其中之一就是将仿制德国的瞄准镜放到枪械上,他们的手上只有‘中正式’,所以也只能按照这款枪的规格做了。”

    “仿制德国的瞄准镜?‘中正式’又是德国的血统,那岂不是说,我们也会有不输德国品质的高精准度步枪?”

    朱英启显然更关心产品,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一语道出了重点,而这也让柏毅很是满意的点点头:“虽然我不想吹牛,但你的话却真的是事实!”

第五百二十三章 张口一百万() 
朱英启并没有太过吃惊,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他要是还不知道枪型的基本轮廓,朱英启这么多年的后勤工作也就白干了。

    正因为如此朱英启不是吃惊而是兴奋。

    堪比德国品质的高精准度步枪,其他人不知道,他这个接受过苏联高等军事学院短暂培训的高级军却清楚,德国在二战期间的狙击战非常成功,所使用的狙击型98k更是二战当中经典的狙击步枪之一。

    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德国利用狙击型98k给予盟军极大杀伤,单单是这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