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匠头对视了一眼,也吼道:“拼了!”
第110章 我只想炼一炉好铁()
五天。
十天。
半个月。
铁厂里的人越来越多,开头只是皇庄的工匠,后来连昭应大学城的人也来了。
李晔拨付的银子很快用光,但是很快齐三又收到黄金1千两,白银2万两。
收到这笔钱时,齐三整个人都傻了。
毕竟以前他只是一个窑工,在那些官爷面前连屁都不算。
可如今却大不一样了,负责安全的换成了东厂内卫不说,还专门派了个消防队过来。
这还不算,朝廷的大员也频频视察,工部尚书更是把这里当成家一样,两三天就要过来一趟。
面子是有了,但齐三却一点都兴奋不起来,甚至人都变得抑郁了。
“这次到底能不能成?”
本来铁厂的人还准备偷鸡,将煤气炉率先用到原来的土炉上。
但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光是焦炭炉就花费了他们无数的心血。
现在连窑口都建了27个,这才确定合适的炉窖样式。
然而,齐三的兴奋并没有维持太久,蒸汽发生器又连接出了问题。
先是漏水,然后是水垢变厚导致出气量降低。
后来用了李晔的办法,在水中混杂了石墨才解决问题。
加水也不再是直接灌冷水,而是用烧开的沸水,这就不会影响出气量。
将这些完成之后,齐三决定在小炉上先炼一次铁,结果弄出了大事。
焦炭的温度果然远超木炭,再被煤气、热空气一吹,那火直接到了炽白。
就在众人嚷嚷着成功的时候,那个该死的小土窑直接塌了。
还好人们都躲在沙包后面,才没有造成伤害。
事后检查时才发现,整个土窑的内部都给烧化了。
从此以后,齐三就断了把煤气、焦炭用在小土窑上的心思,专心的制造耐火砖炉。
现在高炉、平炉都已经修筑好了,只是看着它们那硕大的体积,齐三心中又觉得没有一点底。
齐三的犹豫并没有影响其它的人,尤其是那些匠头如今都跃跃欲试。
“厂长,已经试验过了,两座炉子确实耐得住高温。”
“是啊!已经热了一天的炉子,连个裂缝都没有看见。”
“厂长就下令吧!某用人头担保,一定炼出好铁来。”
听所有人都这么说,齐三一咬牙说道:“装窑!”
都到这份上了,还怎么打退堂鼓?
毕竟皇帝也是要面子的,花了那么多的钱,连个响动都没有,那必然要有人来承担过失。
算来算去,也只有齐三是最好的靶子。
想到这些,齐三恶狠狠的说道:“都仔细点,如果出了茬子,爷爷掉脑袋前,一定会把他扔到炉子里烧成灰。”
“是!”匠头们神色一凛,有人立即说道:“如果真出了什么茬子,不用你扔,爷爷自己跳进去。”
齐三没有再说话,只是用力的摆了一下手。
“哗。”
一层层的炉料按照秩序,被送进高炉当中。
“轰”的一声爆响,高炉上方冒出了一团暗红色的火焰,仿佛是什么炸开一般,这让所有的人都心头一紧。
等到烟雾散去,看到高炉还巍然不倒,人们又松了一口大气。
“呼呼呼!”
鼓风机在水轮的带动下,已经转动到最快速度。
只是几个呼吸的时间,那些乌黑的焦炭开始变红,然后就成了炽亮。
“齐厂长如此离经叛道,就不怕落得顾家一样的下场?”
就在所有的人都在兴奋的时候,一个声音忽然涌进耳中。
齐三的眉头骤然锁紧,但他也只能转身恭敬的说道:“不知简公远道而来,齐某有失迎迓,还请简公莫要怪罪。”
如果说这辈子最不想见到谁,齐三绝对会说出“简公达”这三个字,也就是刚才说话的这个人。
说起来,简公达还曾是齐三的东家。
因为饱读诗书,他还曾参加过科举。
也不知道是运道差,还是水平有限,反正每次考都在榜外。
可越是如此,他就越看不起家中的匠人。
认为他们是粗俗下贱之辈,经常是非打即骂。
久而久之,简家原本红火的铁器作坊日益衰败下去。
可简公达非但不反省自己的过失,还天天痛骂匠人狼心狗肺。
要不是还有几个奴仆撑着,简家的铁器作坊早就关张大吉了。
“哼。”面对齐三的笑脸,简公达不屑的哼了一声,冷冷说道:“你是什么东西,居然敢妄改炼铁之法,就不怕天下铁匠群起攻之?”
这幅面孔让齐三想起以前受到的虐待,他的眼中浮起几分怒火。
但是想到现在的任务,齐三忍气吞声道:“好叫简公知道,此次炼铁是奉了皇命……。”
“胡闹!”简公达打断了齐三的话,愤怒的吼叫道:“今上废礼仪于当朝、逐忠良于野外,现在又要废先法于厂坊,如此昏聩暴虐其可久乎,其能成乎,吾大唐危矣!
就算你这个粗鄙小人,并不知道礼仪、大势,但也该知道好歹,如果今上继续作恶多端,你们也将被他的野心之火烧成灰烬。
齐三,某现在命令你灭掉窑火,不得再助纣为虐,否则长安城中正人君子是绝不会放过你的。”
这是一长串训斥,听得齐三再也压抑不住心头的怒火,他大喝道:“够了,今上有多暴虐某不知道,但是炼铁之事如何能用先法?以前蒸矿还要人殉,今天是不是也把你简公达扔进去?”
简公达愣了好一会儿,喊道:“贼子你敢!”
齐三喝道:“简公达,你们家祖上也是打铁的,应该知道一旦开炉就不能停的道理。再他么胡咧咧,信不信用你祭祀炉神爷爷!”
简公达被吓了一跳,但还是犟嘴说道:“某就不信,你们能炼出铁来。”
蒸矿炉越大,装的铁矿石也就越多,出铁量自然会翻倍增加。
但这个道理只是说得通,想把它落到实处是不可能的。
简家先祖早已经试过,最后炼出的铁跟渣子一样,根本就不能用。
想到这些,简公达心中忽然一阵兴奋。
最近士林在筹办一份报纸,由原来的清流领袖张顗主笔,如果把炼铁不成的消息写成文章,是不是会博得他们的青睐。
毕竟简公达连举子都不是,想融入那个圈子必须得拿出有价值的东西来。
想到这些,他心中一阵大喜,转身就往铁厂门外走。
“文章名字就叫好高骛远,国将不国。”
齐三没有再搭理简公达,他专心致志的用一片墨色琉璃观看窑火。
这可是皇帝赐下来的宝贝,只有看火匠头才有资格领上一片。
齐三也是厚着脸皮才拿到一片,如今宝贝的不行。
“熔了。”
忽然间,他看到了一点金黄慢慢的滴落下来,然后它变成了一条火红色的溪流。
“这就出渣了!”有人禁不住惊叫道。
往常铁矿石出渣都得几个时辰的时间,怎么现在才过了两刻钟就开始出渣了。
所有的人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因为眼前的情况已经超出他们的认知。
齐三等人傻呆呆的看着炉窖,甚至都忘记了时间。
“厂长,炉料已经烧空了。”
这时候,有人小声说道。
“空啦!”
齐三惊呼了一声,把手里的琉璃片放下。
他看了一眼炉膛,果然炉条上面已经没有多少东西。
“出铁!”齐三用颤抖的声音喊道。
“咯吱、咯吱。”
一辆小车被推到出铁口边上,才打开阀门,火红的铁水就流了出来。
“成了!”齐三大吼道:“快运到平炉里,爷爷今天要炼一炉好铁出来。”
现在,什么简公达都已经不重要了,齐三只想炼出好铁。
但他转念一想,又恶狠狠的说道:“这件事必须保密,不然让他到东厂住个够!”
第111章 军队的高度()
“大家,铁厂的改建已经成功,一炉能出铁5百斤,他们还在改进争取一炉能出铁千斤。平炉冶炼也取得成功,如今生产的熟铁坚硬无比。”
杨守平的脸上满是兴奋。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作为一个一心想辅佐明君的有志宦官来说,杨守平的目光一直盯着所有的战略物资。
如今粮食问题已经解决,铁、铜就成为重中之重。
“大家,一个高炉一天可以出铁千斤,如果建成百座就是十万斤,一年下来便是3650万斤啊!到时候可以给第一军所有的人都披上铁甲。”杨守平的眼中闪出异样的光芒。
李晔哑然失笑,这位杨大秘书果然是冶炼的外行。
现在他缺的是钢,而不是那种软绵绵的生铁。
再说了,铁厂的产量再高又能如何!
下游的工厂不能把钢铁铸锻成各种器物,那还不是白搭。
杨守平并没有注意到李晔的神色,他兴奋地说道:“只要新军有了精良的器械,那些强藩就不足为凭。”
李晔道:“朝廷手上没有铁矿,盲目扩大生产,一定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
杨守平的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笑容。
长安的铁矿石都是从商州运来的,如今哪儿被金山节度使杨守宗控制着。
虽说杨守宗是名义上的养兄,但他与杨守平的关系并不亲热。
其人对养父杨复恭比较忠诚,只是能力太过于平庸。
白白守着金州、商州两个繁华之地,却只养了2万兵马,战斗力比起神策军还逊色一筹。
想到这些,杨守平狠狠一咬牙说道:“大家,是不是……。”
李晔打断了他的话,正色道:“杨公正在调停顾彦郎和陈敬瑄的争斗,如果对金商下手,他必然会心生忧惧。万一铤而走险,与王建合兵一处,新军那点人马决不是对手。”
战乱后的京兆府无法维持太多的军队,李晔能选择的只有精兵路线。
但他最大的问题是时间紧迫,目前第一军战兵每日训练的强度只有大纲的一半。
这并不是他们懒惰,实在是营养不足,造成士兵的身体素质低下。
猛然增加体能训练的强度,只会得到两个结果。
要么是把那些士兵逼反,要么是把他们累死。
李晔当然不会这么做,他在降低训练强度的同时,还想法弄来牛肉,保证每个战兵每顿饭能吃2两。
其余的辅兵虽然吃得差些,但吃饱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每三天也能吃二两肉。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提高了士兵的身体素质,还对军心、士气起了极大的作用。
杨守平楞了一下说道:“大家,新军唯一的问题是战兵太少,辅兵太多。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战兵数量已经降到8000余人,辅兵则增加到4万。再这样下去,恐怕再无打仗之人了。”
李晔摇了一下头,目前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的比例是1:5,还没有达到1:10的目标。
毕竟将来的战争模式将会大大的改观,对后勤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想到这些,他笑道:“这个你大可放心,从这个月开始,战兵的薪水将提高2倍,吃的伙食标准还要再提升。一旦勋章等等配饰生产出来,他们就是整个大唐的偶像。等到荣誉大于一切的时候,他们就是所向披靡的强兵。”
杨守平愣住了,他根本不知道李晔说的是什么,半晌才呐呐说道:“新军的辅兵某也看了,如今已经能做到令行禁止,甚至能在骄阳下站立半个时辰不动。大家,这已经是天下的强兵了,只要让他们披挂上阵,绝对可以打败三藩。”
李晔再一次哑然,在太阳底下站一个小时,也就是后世小学生的水平。
等到他们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时,已经具备了令行禁止的能力。
如果再训练几个月,干翻新军的战兵都不成问题。
毕竟他们读过书的人,接受能力也比较强。
不像现在的士兵,训练半个月之后,连左右不分的都大有人在。
气得训练军士们,每天都用军棍进行“爱的教育。”
想到这些,李晔苦笑道:“差得太远了,第一军现在还有一大半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呢!”
军队的文化层次决定了将来的高度,一千多年后的华夏,在这个问题上是栽了大跟头的。
那些文盲士兵就是拿到最先进的武器,也依旧不是东、西洋人的对手。
就算凭着一时血勇的冲杀,也会被对方的先进武器杀个尸横遍野。
杨守平不解的问道:“大家,士兵就该打熬身体,现在天天都上文化课,是否本末倒置?”
李晔摇了摇头,心中暗暗说道:“你不懂啊!”
新军将来的依仗是火器,目前铸炮厂每天能生产75毫米火炮2门,如果扩大生产,生产10门都不成问题。
但是能操纵的士兵只有6人,虽然已经训练了要2个月,这些人的技术甚至都谈不上熟练。
首发命中目标基本是不可能的,一般都要在5发才能命中。
要知道,他们射击的靶子是个直径达到15米的硕大圆形,距离也不过在1000米开外罢了。
按照第一军参谋长陆彦的估算,要达到训练标准,至少还得一年的时间。
想到这些李晔嘴里一阵发苦,现在挑选的炮兵已经是军队中文化最好的人。
他们尚且如此,那些文盲士兵又会怎么样?
而且在下一步,李晔会给一个营的士兵率先装备火枪,谁知道那时候又会遇到什么幺蛾子。
当然这些是不能告诉杨守平的,因为他的骨子里还是士大夫那一套。
天知道他听说火枪的事,会把它曲解成什么样子。
想想后世我大清那些士大夫的表现,李晔对杨守平并不抱任何的希望。
“精兵政策虽然好,但京兆府四面受敌,一旦四方皆有敌情,新军恐怕无法支撑。还请大家放宽限制,在短时期内急剧扩张新军的数量。如此一来,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必然会有所收敛。”
看皇帝不说话,杨守平又劝诫道。
李晔道:“此事已经由总参谋部做出决定,朕也无权更改。”
看杨守平要追问到底,李晔立刻把张濬搬出来。
反正这家伙在军费问题上已经背了不少的黑锅,再多一个好像也没什么。
杨守平愤愤道:“张濬就是一个妄人,大家岂可听他胡乱摆布?”
李晔一摆手道:“治大国如烹小鲜,朕已经下了圣旨,守平就不要再追究了。”
老实说,张濬虽然打仗不行,但在谋略方面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尤其是学会玩战棋之后,他经常把自己闷在屋子里研究。
随着水平的增加,也不会再像原来一样,净出些不能用的馊主意。
就在杨守平还想再说几句时候,张濬毛毛糙糙的跑进来,嘴里还嚷嚷道:“圣人,火……火枪造出来了。”
132220 。
13222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