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鬼"为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与"鬼"为邻-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预报随时通报风、雨对本地樱花影响的程度范围。至于走在路上,不时被派发小广告的塞给你一份去某个樱花名所的旅游指南,更属于见怪不怪的事情了。此时整个本樱花盛开,各公司纷纷放假,以便职工可以携家赏花。各观光地的樱花树下,不时可以看到留连的赏花人群。大多树观花者会在树下铺设席子,留连于纷纷飞落的樱花瓣中,更有人携酒在树下畅饮以至醉卧。即便是晚上,来树下观赏“夜樱”的游客也络绎不绝。这段时间因此被称为“黄金周”,当然,交通部门的紧张也不亚于中国的春运了。从观赏角度,东京的上野动物园,大阪的造币局和大阪城公园,都是观樱花的极好地方,而我个人更加欣赏的是京都的円山到岚山一线。京都,本的故都,是本古代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因此观赏樱花的传统胜地众多,比如平安神宫,八坂神社,都有大量的樱树。円山,地处京都近郊,自古便有“樱花名所”的美称。其独特之处是在此处有一株古老的“枝垂樱”,此树植于平安京时代,树围4米,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一树花开,可覆数亩之地,被称为“樱王”。从円山经过哲学小道可以前往岚山。哲学小道两侧樱花直拂人面,一阵风过花瓣飘满路面,与王者风范的“枝垂樱”又是别样风情。岚山则樱花满山,就不是可以很容易找到词语来形容它的美丽了。而且,岚山的樱花树下,真的有和服的女孩子在殷勤奉茶,所说“樱花树下醉胡姬”倒也不全是传说。本的同事平时循规蹈矩,若喝得多了便会胡闹,据说他们古代有一派叶隐武士,还常常在喝多了以后脱光衣服满街跳舞。这种景象想象一下也不堪。然而,樱花树下喝醉的却不会让人觉得讨厌,反而增加一份不醉不归的风雅。醉酒的人,不也是风景中的一个点缀?“举国若狂观樱花”么。这一点上中两国国人的想法倒是相通的。还有一份点缀便是在樱花树下着和服,如同穿花蝴蝶般的奉茶下女们。记得第一次遇到这样穿着和服劝茶的女孩子,就是在岚山,周恩来总理诗碑的旁边。花瓣飘落的樱花树下,翩然一盏红伞,下面立着几个青春正盛的古装女孩子殷勤地捧着黑漆托盘和精致的茶盏,便是我这样的外国人,也忍不住花上一百文钱,讨一杯樱茶来喝。樱花灿烂,正当青春花季的女孩子,还有梦回唐朝的美丽的和服,加上石板路上的一抹青苔,红尘间的一切烦恼,一时都已忘却。在古代的本,樱下奉茶的,多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艺伎之流,穿着举止有很多讲究。当然达官贵人对她们的赏赐也极为丰厚。今天奉茶的女孩子则多半是在校的大学生,一半是利用观樱花的好季节挣一点儿上学的零用钱,一半,大概也是有意无意的借着樱花的美丽在众人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青春吧。穿和服的本女孩子,是很容易让人心动的。和服用材或缎或锦,红,蓝,或粉色作底,红就红得夕阳残照,蓝就蓝得碧海如洗,粉就粉得柔情似水。缀以牛乳洗过一般清丽的花、云、霞、水……青春正盛的女孩子着了和服在樱花树下一立,不须言语便是一首诗。个人感觉各个民族都有自己适合的衣着,比如欧洲人穿西装就绅士气十足,土耳其人穿长袍大袖飘飘,假如让他们换过来就难免让人想起孙悟空倒抡九齿钉耙。本的女孩子长相和身材多属平平,但穿上和服就气质为之一改,东方的典雅,东方的婀娜,东方的神韵,都在那一低首的温柔中呼之欲出。本传统的女性多勤劳温柔而善解人意,世界上对于本女子的评价比本男人高得多,那倒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曾有人开玩笑说本民族如果只有女子,大概就既不会有战争,又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美丽呢。不过要说樱花树下的茶,却不免让人失望,和本饭馆里盘子的精巧永远比菜的分量让人满意一样,樱花美女之下,茶却只能算是差强人意。樱茶是樱籽泡成的茶,味道并不出奇。樱本身并不是什么经济作物,它没有桃杏那样美味的果实,和能结榆钱儿的榆树都不能比。面对这种不足,本人努力地想让它更加完美,所以硬是弄出了樱籽泡的茶,樱树叶子包的“樱饼”,这都是“花见”中常见的。其实茶还是茶,饼还是饼,和樱依然是关系不大,仅仅借樱花的美名多了几分联想而已。这一点大概本人心中总有几分遗憾的感觉吧。好在,到樱花树下无论喝茶还是喝酒,喝的都是那种感情和气氛,茶和酒的水平,反而在其次了。(2006040312:34:06)

从照片新娘到纪念写真——说说日本的结婚照(…
在东瀛有了些时,发现本人对于“纪念写真”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偏爱。! ,超多电子书下载。不过,我跟小魔女结婚的时候,却有一个协定是不去照本的“结婚纪念写真”。有这个念头,是因为看了妻姐那时候的相片。要说我们大姨子大魔女,那是大阪大学的博士,本少有的英姿飒爽个性女子,直到今天我们那当省长(本小,县就算省)秘书的姐夫一说老婆还是“托拉来敌”。本人英语发音不正,要说“Lady”就是这味儿,“托拉”呢?看过偷袭珍珠港的电影儿没有?那电影的名字,就叫《托拉,托拉,托拉!》,啥意思?《虎!虎!虎!》啊。既然如此潇洒人物,婚礼自然办得花团锦簇,虽然不曾列席,听讲过来,大有惊心动魄感觉,说完后大魔女余味未尽,又拿过“结婚纪念写真”的相册来给我们看。这相册有一寸来厚,铜色硬封面一看就是上档次的好东西,及至打开,萨就觉得自己的眼睛不够使了——不是看不过来,是谁能告诉萨我们大姨子在哪儿啊?真是对面不相识,大魔女一手指着每张照片中间都有的一个白脸怪物——这个,不就是我么?萨语塞,那画面上的人物,脸上的粉只怕没半斤也有四两,白白的配上扇子状固定的发型,你说她是千年老妖也罢,是巫女作法也罢,就是没法和我们单车横穿美利坚的大姨子联系起来。与此相比,我国恶名昭着的“艺术照”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经过解释,才知道这个是本新娘传统的“花嫁妆”,用于“结婚写真”,也用于婚礼,有一班老婆子精擅此道,花上几个钟头,无论你是方是圆,保管在镜头前给你拾掇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制式新娘子来,若是赶上集体婚礼,假如多有几个萨这样粗心大意的家伙,拉错老婆的事情在所难免。这种化妆颇为费时费力,好在本的风俗是先拍“结婚纪念写真”,随即就办婚礼,新娘子一辈子多半只需要折腾这么一回。大魔女的“结婚纪念写真”,是在饭店拍摄的。按照本的古代婚俗,婚礼前一天新郎去迎接新娘,而后要住宿在新郎家附近的朋友家,以便整顿车马,第二天风光回家。这个风俗到今天有所革新,结婚前新郎新娘住进一家高档饭店共度良宵,第二天盛装直奔婚礼现场。照相馆的人,便在他们换了婚礼盛装之后,为他们在宾馆的房间和附近风景优美处拍摄若干两个人的照片。传统的“结婚纪念写真”中,新娘穿着红白两色和服,头戴称为“角隐”的白冠,新郎则着称为“纹付羽织”的和服。这样照完后去参加结婚典礼,典礼后举行婚宴。典礼和婚宴间,照相馆还要拍摄参加婚宴的来宾与新人合影。而后将两次拍摄的照片经过挑选,制成相册,即为新郎新娘永远的纪念。本的摄影师水平精湛,拍摄的照片光,影,物搭配得极为精美,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大魔女说人家这也是套路了,和中国影楼的新婚摄影一样,该举怎样的伞,该举哪只手,早有规范,拍起来也是驾轻就熟。翻着,挺厚一本纪念相册就完了,不觉一愣,回头看看,总共不过七八张的样子么,原来每一页的照片,都是如小佛龛般立体镶嵌的,做得极为精致。看大姨子的意思,对照片上的人像不像自己,实在是不怎么在意。不过,话里话外还是有点儿遗憾,那就是本当时已经兴起了穿西方婚纱和西服的新婚纪念摄影,她心目中的婚礼应该是那个样子,不过因为姐夫家相当保守,只认为抹上半斤粉装修出来的才叫新娘,她也只好遵循这种传统的路数了。

从照片新娘到纪念写真——说说日本的结婚照(…
干吗不多照一套西洋式样的纪念照呢?我疑惑地问道。!!被小魔女在桌子下面踩鲶鱼鳍,明白这个话题不太好回答,算了,不问,岔开话题指着新娘头上戴的叫“角隐”的白色头盔向大姨子请教那东西沉不沉。下来问这话题怎么犯忌,小魔女笑说你知道另照一套要花多少钱?本的婚礼,都是包给固定的婚礼服务公司,属于一条龙服务,“结婚纪念写真”,是包括在这一条龙服务中的,虽然每一项有分别的报价,二十万三十万地算,但相对来说“结婚纪念写真”这些项目都是不可或缺,类似“霸王条款”,若不选会让人笑话的,本婚礼上的摄影师不但是工作人员,也是一道风景线。否则,以姐姐的个性,她才不会对这种看不出自己是谁的事情感兴趣呢。当然也有些人现在不搞传统式婚礼了,可依然要到照相馆去拍“结婚纪念写真”,当然,那里的服务就灵活的多,可以选择不同的服装,很像中国的婚纱摄影了。只是这种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明治年间,比我国近些年才满街影楼林立,四处发小广告相比,历史悠久得多。不过这样可能更麻烦,新婚夫妇自己要弄一套,新郎家要弄一套,新娘家要弄一套……不搞婚礼也要不怕麻烦地弄几套照片,看来奇怪,其实,到本没多久,我就注意到本人的这个风俗,他们结婚砸锅卖铁也要弄一部漂亮的纪念艺术照。本人对一切“纪念写真”都颇有偏爱,大概与爱好留痕的儒家传统有关,而对“结婚纪念写真”越发异样的执迷,还有一个不知是否权威的说法。按照一位语老师所讲,本人的结婚纪念照片,当年曾经有特别的意义。在明治时代后期,本崇洋媚外也很严重,有大量的本人到美国等地洋插队,这些人多半是身强力壮的单身汉。在美国收入不少,而娶妻则成为他们的烦恼。本人个矮,在当地泡美国妞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当时明治政府还明确法令禁止本人与西洋人结婚,于是这些单身汉们只好回乡娶亲。然而,以当时本的法令,回国一不留神就会被征兵。在美国的本人没了武士道的社会环境,这方面十分开通,几乎统统是反战分子——抑或称为怕死分子,能不回国就不回国,那就只能通过家乡的亲戚,用信件介绍对象了。这时,男方所见到的,不过是一张照片。这种情况下女方往往是急于攀洋亲戚,于是,在本和婚姻有关的艺术摄影,突出优点,掩饰缺点,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职业了。这种奇特的婚姻,在本历史上称为“写真(照片)婚姻”。有趣的是,美国政府这方面还曾经推波助澜,1908年,在美的本单身汉大力推动下,美签署“绅士协约”,承认“照片婚姻”,允许本新娘凭着一张新娘妆的照片入境。然而,大约是照片上的本新娘都长得太相似了难以分辨,不久美国人就修改了这一协约,规定“照片新娘”必须在上岸后于入境处和新郎补行婚礼,由美国牧师带着宣誓,同时拍照留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正年间美国开始限制本移民。这样的照片传回故里,并没有本人认为是美国佬搞一刀切形式主义,而作为文明上国的风俗大肆介绍,并成为了新娘家炫耀的资本。于是,眼红这种新玩意儿的本土新娘新郎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结婚要照相的观念,并且发展成套路化艺术化的“结婚纪念写真”了。那大姐为什么不去再补照一套西洋的呢?如果她喜欢的话?嘿嘿,小魔女当时信手给我看了份报价,一时找不到小数点的萨终于看明白,就拍一个老姐那样七八页的照片集,10万元未必下得来。这个价格,至今也没多大变化,到网上查,以实惠着称的平民摄影馆Laquan,挑个星期天去玩两人的婚纱摄影,价格是2万5千元。哦,才合人民币一千多不到两千,不贵么,嘿嘿,照片,只有一张的说……要想照像样的,十万八万算是少的,大魔女结婚的时候整个婚礼耗资几百万,把我们那姐夫折腾得中午连热饭都不敢吃,这种节外生枝的事情肯定是不会做了。看了报价萨沉吟半晌。当时已经和魔女定了去江南旅行结婚,算算这十万八万的,还够再去趟海南的。萨是个缺乏浪漫细胞的,尤其是涉及到这些本的礼节习惯之时,大脑直接宕机,就和小魔女商量,你看,要这个纪念写真呢?还是下海南呢?你看,我肯定是穿不了你们那个和服,穿上拿把扇子跟剃头的待诏似的……还是海南吧。犹豫半晌魔女下了决心,不过看得出来很矛盾,毕竟是一生的事情么。好办,只要你通情达理,咱就不能让LP吃亏不是?我们俩的婚纱摄影是在北京拍的,人民币一千多,换了四套衣裳,魔女也穿了和服只是没抹白脸,虽然折腾了一下午,收获的照片却是老姐的三四倍,质量比本的更好,还多了送的一个大油画效果,扛着上飞机魔女得意万分,趾高气扬。风风光光扛这么个大家伙下飞机,让接机的大姨子暴走差点儿就改劫机了。结果就是魔女的几个小姐妹结婚的时候纷纷奔了北京,找我们拍照的那家影楼去照相,说中国的婚纱摄影便宜,花样还多。估计也就是现在了,隔几十年前,只怕路口的警察就得琢磨——这影楼不会是本特务的窝点儿吧?要知道当年汪老板刺摄政王,王亚樵刺委员长可都是用照相馆打掩护,连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面,塞尔维亚蛮子吉斯都是开照相馆的,这可是危险的行业……一笑。想想,要是能把本人对“结婚纪念写真”的热衷转化为对我国影楼婚纱艺术事业的支持,那该是多好的一大块市场啊……(2006110215:09:48)

玩棒球棍的鬼子——我所见日本黑社会
本的黑社会是有名的,一般说法叫“暴力团”,尤其是“山口组”,在本提起来就像拉登一样。!!神户滩区的六甲山麓有一座双子星形状的酒店,豪华气派,到本第一年年底,公司抽奖撞上狗屎运,我和小魔去住了一天,才发现这里是山口组的老巢。发现这个,是因为我们入住的时候,大堂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精美的东西,花篮、好酒、水果,还有新鲜的海鱼龙虾,外面的人还在不断地送进来。好奇之下一打听,才知道山口组关西支部就设在这个楼里,送这些东西是因为一位老大刚被人家一枪给打残了(原因好像是跟另一个什么组的老大的老婆“不伦”),底下各个分舵的弟兄送礼来慰问。这不过是小意思,据说阪神大地震的时候,来慰问的黑社会小头目把慰问品从酒店一直堆到山下,兵库县出动了好几十名县警帮忙维护秩序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