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必读的,直到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是这样。”“很可能有人会批评他没能显示出理论上的全能本领,指责他在晚年没能够甚或不愿意更多重视瓦尔特·泰勒的'结合法'。但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考古学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在达到最高学术典范这一点上,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随着他的过世,一个巨人消失了。”
石璋如在野外考察时情形(陈存恭提供)就在李济去世25年后,台湾岛内传出了有关石璋如病逝的消息。据《联合报》2004年3月19日报道:
被誉为“考古人瑞”的第一代中国考古学者和中国考古学泰斗、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石璋如,3月18日上午10时52分因心脏衰竭,在台湾国泰医院病逝,享寿104岁。
石璋如不但是中国考古学的奠基者之一和中国考古学泰斗,也是台湾当代考古工作的奠基者,他的逝世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第一代划上了一个彻底的句号。
石璋如一生展现了一个学者的“韧性”,他在70岁以前发表的著作都是单篇的研究,但在70岁以后却开始发表著作,愈老愈努力,愈有成就。据说,石璋如在生命晚期仍对大陆充满眷恋,对学术充满雄心,他在病中的梦话常是安阳、小屯等地名,或是与考古伙伴在田野工作的情形。在后辈学人的眼中,石璋如是一位“一生唯一念”的学者。
躺在病榻上的石璋如,在梦中经常梦见安阳、小屯的同时,于清醒时分也经常忆起他在大陆走过的山山水水,特别是抗战八年万里流徙越过的高山大川。从他留下的回忆文章和自述传记可以看到,尽管后半生托命孤岛,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四季如春、花鲜果美的春城昆明,还有那敌机轰炸的凄惨情景;更没有忘记居住六年之久的四川李庄板栗坳,以及留下了他的生命印记和温情的山间民居;没有忘记扬子江尽头那滔滔江水和滚滚波浪给他带来的澎湃激情……当然还有那融入他血液中的山野田畴与乡土人情。就在去世的前三天,石璋如托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存恭,把最新出版的《石璋如先生访问录》拿到医院病床前,用颤抖的手亲笔签名,叮嘱该著的访问者之一陈存恭,务必把这部有大量篇幅记载抗战时期史语所与自己在长沙、昆明、李庄居住与活动内容的回忆录,寄往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人民政府,以示对这块土地与人民的感激、怀念、拜谢之情……这是石璋如在临终前所留下的最后笔迹,也是与祖国大陆最后一次交往的一曲绝响。
注释
①胡适说的所谓“围剿”一事,是指1961年11月6日,胡适的英文演讲《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探讨了科学在中国生根,应该如何改革的问题。这篇讲演稿由徐元高译成中文发表后,曾受到台湾学者徐复观、叶青等人的“围剿”。同时还有一位叫廖维藩的“立法委员”,竟在“立法院”对胡适讲演中的观点提出了质询。李济在讲话中旧事重提,并表示胡的讲演“其中一些小地方,与我自己的看法,也不完全一样”。又说:“我感到科学思想在中国生根不成,是最大的问题。经过五十年提倡,今天我们的成绩如何?一切科学设备是向外国买来的,学生最后必须出洋去,我们有什么中文的科学大著作?还比不上日本。我真不敢乐观,科学不能在这里生根,就总觉得它是舶来品。”李济此言,引得胡适不快,他想到自己的观点遭到社会上无聊之徒的“围剿”已令人气愤,想不到连自己人也不赞成,遂有些恼火,后面的发言就是冲这件旧事而来。
②关于胡适的死因,台大医院魏火曜医师的诊断是:“先生久患心肌阻塞症,因兴奋过度,心肌阻塞导致心室震颤。心脏失去了输送血液的功能,心跳越来越弱,终告不治。”
③关于李济的这些主张,据考证最初始于安阳殷墟发掘。李济到职伊始,就跟董作宾商定,向全体工作人员作了严格规定:一切出土物全属国家财产,考古人员决不购买、收藏古物。这条约定在盗掘古物成风,收藏古物成癖,且大有越演越烈之势的特定社会环境下,对保护文物、加强考古人员的自律,以及防止倒卖文物等等,起到了极其重要的遏制作用。对这条规定,李济除本人身体力行,终生不渝外,还通过他的弟子和年轻的同仁延续下来,成为海峡两岸考古界、文物博物馆界乃至民俗学界一条不成文的铁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