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 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人到走背运的时候,喝凉水也塞牙,就在薛仁贵人困马乏,粮草不济的时候,吐蕃人又来了,而且一下来了四十万。

名将薛仁贵就此败了,大非川就是他的麦城。

惨败之后,薛仁贵和吐蕃大将议和,双方各自收兵,这次西征就这样以惨败收场。

因为这次惨败,薛仁贵被开除官职,再次成为一名白丁,这一年薛仁贵五十六岁,时隔二十五年之后,他又回到了白丁的起点。

此后,薛仁贵又经历了宦海沉浮,曾经出任过鸡林道总管,经略高句丽,也曾经被贬出长安,迁徙象州。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皇帝李治又想起了薛仁贵的好,于是再次召见,说了一番肝胆相照的话:

当年九成宫遭遇洪水,没有你,我就成了鱼了。后来你北伐九姓,东击高丽,汉北、辽东如今都遵从大唐的领导,这里面都有你的功劳,你虽有过,朕岂可相忘?有人说你乌海城下贻误战机,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今西边不静,卿岂可高枕乡邑,不为朕指挥耶?

薛仁贵听后,无言以对,君恩至此,自己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随后薛仁贵官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再次踏上远征之路,突厥叛乱的部众听说他复出为将,很是忌惮,纷纷逃窜,躲避锋芒。

这一年薛仁贵六十七岁。

两年后,薛仁贵病逝,享年六十九岁,在他身后,李治追赠其为左骁卫将军,其灵柩及墓地,由朝廷一手包办。

白袍老将就此随风而去,后世却长留他的传奇。

相比于苏定方、薛仁贵,刘仁轨这个名字更加陌生,难道这个人也是唐朝名将吗?

从战功而言,刘仁轨算得上唐朝名将,不仅能文而且能武:文,他能官至尚书左仆射;武,他能平定百济叛乱,并赢得了中日交战史上的第一战,因此他又被称为“中国抗倭第一名将”。

要说刘仁轨,还得从贞观年间说起。

贞观十四年,时任陈仓县尉(正九品)的刘仁轨让李世民发了火,起因是县尉刘仁轨居然将陈仓折冲都尉(从四品)鲁宁乱棍打死了。

李世民一听十分生气,当即下令将刘仁轨处斩,不过下令之后,李世民还是疑惑不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县尉打死折冲都尉呢?

李世民下令将刘仁轨押解到长安,由他亲自审讯。

刘仁轨被押到了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铁青着脸问道:“你算什么县尉,怎么胆敢打死我的折冲都尉?”

刘仁轨不卑不亢地回应道:“鲁宁因犯法被羁押在陈仓监狱,但他自恃官阶较高,经常出言不逊,而且当着我下属的面对我不断辱骂,所以我就把他乱棍打死了。”

刘仁轨说完,脸色平静如常。

李世民正想发落,魏征在一旁说话了:“陛下知道隋朝为什么灭亡吗?”

李世民问:“什么原因?”

魏征说道:“隋朝末年,强人遍地,经常有人凌辱朝廷官员,这就是隋朝灭亡的原因,而鲁宁与他们一样。”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世民也明白了,这是魏征在保刘仁轨。

仔细想想,也有道理,如果纵容鲁宁这样人凌辱朝廷官员,那么朝廷的颜面何在?不过乱棍打死还是有点过了,下次得注意了。

经过魏征的开脱,刘仁轨非但没死,反而调到另外一个县出任县丞,以前他是正九品(正股级),现在他是正八品(正科级)。

后来刘仁轨因为不断进谏,深得李世民和李治的赏识,一路从县丞升任给事中,显庆四年,又出任青州刺史。

不过在青州刺史任上,刘仁轨栽了一个跟头。

显庆五年,刘仁轨受命组织海上运输,配合各路大军进攻高句丽,不料海上运输却发生了意外,海上刮起了大风,大量船只倾覆,损失很大。

李治闻讯后大怒,于是开除刘仁轨的所有官职,同时命令他以白丁身份在军中继续效力。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刘仁轨这辈子恐怕再无法翻身了,不过意外很快又发生了。

在苏定方征服百济之后,郎将刘仁愿奉命镇守百济王城泗沘城,中郎将王文度出任熊津总督,安抚百济亡国军民。

然而王文度在渡海到达百济之后,便在军中去世,一时间军中无人做主,群龙无首。

就在这个时候,百济王国的和尚道琛和前百济王国的大将扶余福信产生了复国的念头,他们派人到倭国(日本)接回了原本在那里当人质的王子扶余丰,然后发动叛乱,将留守的刘仁愿包围在了泗沘城中。

消息传到国内,李治想起了那个白丁从军的刘仁轨,这个人不正是替代王文度的最佳人选吗?

于是李治下令,委任刘仁轨以白丁身份代理带方州刺史,统御王文度的部队,另外征调新罗部队,一起增援刘仁愿镇守的泗沘城。

刘仁轨高兴地跳了起来,嘴里说道:“上天这是把荣华富贵赐予我老汉啊!”

刘仁轨随即渡海出发,在熊津江口与百济叛军遭遇,结果百济叛军根本不是刘仁轨的对手。刘仁轨与新罗军队两面夹击,百济叛军溃不成军,被唐军杀死以及赶到海里淹死的有一万多人。

消息传到叛乱和尚道琛耳朵里,道琛坐不住了,连忙解除了对泗沘城的包围,退守任存城(朝鲜半岛大兴城)。

这时如果新罗军靠得住,刘仁轨就能带领本部人马与新罗军一起趁胜追击,然而没想到的是,新罗军队实在靠不住。

不久,新罗军队撤了,理由是军粮吃完了。

李治得到消息之后,再次下令新罗军队增援刘仁轨,然而新罗军队走到半道遭遇了百济叛军的阻击,被打的大败,然后便狼狈地逃回了自己的国内。

新罗是靠不住了,想要平叛百济还得靠刘仁轨自己,不过此时百济叛军的势力已经大增,单靠刘仁轨的兵力还是不够的。于是刘仁轨索性进入泗沘城与刘仁愿会师,按兵不动,休养生息,以静制动。

很快,百济叛军内部发生了内讧,和尚道琛和大将扶余福信打了起来,最终扶余福信诛杀了道琛,自己掌握了兵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仁轨的压力越来越大,原本还有几路唐军在高句丽境内作战,现在苏定方和契苾何力已经收兵班师回朝,整个朝鲜半岛只有刘仁轨一支孤军,守着一座孤城。

考虑到这个局面,李治便下诏给刘仁轨:最好全军移师新罗境内,暂避百济叛军的锋芒,如果新罗国王需要唐军协防,那么就留在新罗境内,如果不需要,那么就渡海返航。

接到诏书,刘仁轨犹豫了,是听从诏令渡海返航,还是原地坚守呢?

考虑再三,刘仁轨决定留下来,他知道一旦返航,那么苏定方平定百济之功将毁于一旦,更别说日后对高句丽的征战了。

不,我们要留下来。

其实,以当时刘仁轨的处境,他们已经很难坚守了,他们的对手扶余丰和扶余福信已经看出了他们的窘境,甚至派人送信:你们什么时候走啊,我们一定给你们送行!

刘仁轨和刘仁愿就此断定,百济叛军必定以为唐军归心似箭,已无战意,这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应该能收到奇效。

随即刘仁轨率部发动突袭,连败百济叛军,攻陷真岘城,打通了与新罗运输粮草的通道,这下粮草问题解决了。

随后刘仁轨上书李治,请求往百济增兵,李治立刻下令征调民兵七千人前往增援刘仁轨。

在刘仁轨请求增援的同时,百济叛军内部又发生了变化。

大将扶余福信自恃拥立有功,大权独揽,与新国王扶余丰渐渐产生了矛盾,两个人都开始算计对方。

扶余福信对外宣称有病,睡到了一个地窖里,他的理想算盘是等扶余丰前来探望时,就将他斩于地窖之中。

不料,扶余福信的暗杀计划还是泄露了,扶余丰听到了这个惊人的消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带领亲信向扶余福信发动了突袭,抢先一步将扶余福信诛杀,然后派人向高句丽和倭国请求增援。

大战一触即发。





第三十一章 白江口之战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九月,唐朝增援刘仁轨的大军赶到,远征军士气大振。

此时远征军有两个选择:一是攻打百济的加林城,二是攻打百济叛军的临时都城周留城。众将纷纷主张攻打加林城,因为那里是水陆交通要道,兵家必争。

刘仁轨摇了摇头,加林城确实重要,但是地势险要,城防坚固,攻打不易,会给大军造成很大损伤,而周留城是百济叛军的临时都城,百济国王扶余丰就在里面,拿下周留城,加林城就不在话下。

在刘仁轨的主张下,刘仁愿等率一部人马由陆路挺进,刘仁轨率另一部人马由海上挺进,双方在白江会师,然后一同进军周留城。

刘仁轨不会想到,就是这次进军,让他永远载入史册他率军打赢了中日交战史上的第一仗。

就在白江口,刘仁轨率领的唐军与倭国军队遭遇,双方随即展开交战。

一天之内,双方连续交战四次,唐军水陆联合,四战四捷,焚毁倭国战船四百余艘,火光冲天,蓝色的海水被染红,倭国援军溃不成军。白江口之战,唐军获得全胜。

凭借此胜,刘仁轨被誉为“中国抗倭第一名将”。

白江口之战对于中日两国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有唐一代,日本遣唐使络绎不绝,为什么?

理由就是白江口之战。

正是白江口之战,打出了大唐的威风,也打出了倭国的求学之心,在白江口海战之后,倭国开始向唐朝学习,并对后世的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日本字,比如日本的建筑布局等等。

就在刘仁轨在白江口把倭国援军打得落花流水之时,感到情况不妙的扶余丰已经逃到了高句丽,他的儿子扶余忠胜走投无路,无奈地向刘仁轨投降,百济境内基本平定,只剩下一个任存城在坚守。

这时,唐朝历史上另外一位名将出现了,这个人就是百济人黑齿常之,有唐一代,黑齿常之与哥舒翰等人都是有名的外籍名将,而黑齿常之投入唐朝的怀抱,正是从跟随刘仁轨开始。

原本黑齿常之与唐军誓不两立,他还跟苏定方的部队有过交战,而且并不落于下风。现在百济全国基本平定,黑齿常之看出百济气数已尽,于是便向刘仁轨投降。

不过在收降黑齿常之之前,刘仁轨给黑齿常之出了一道难题:率领所部人马攻打任存城。

刘仁轨随后补充了一句:所需粮草由唐军提供。

其实,刘仁轨此举是有风险的,倘若黑齿常之拿着粮草跑了呢?那不成了以粮资敌了吗?

于是便有属下劝告刘仁轨,夷狄人面兽心,不能信任。

刘仁轨却摇了摇头,说道:“我看他们忠勇智谋,可以信任。”

果不出刘仁轨所料,黑齿常之很快便替唐军打下了坚守的任存城,并从此成为对唐朝忠心耿耿的名将。

现在百济的叛乱完全平定,征伐的矛头该指向高句丽了,这一次不打则已,一打就要让高句丽灭国。





第三十二章 离间亲兄弟


在刘仁轨平定百济叛乱三年后,高句丽国内发生了内讧,确切地说是渊盖苏文的三个儿子发生了内讧。

身为高句丽中央执政官的渊盖苏文去世了,长子渊盖男生继任中央执政官,继续掌握高句丽的权柄,主持国家政务。

渊盖男生身下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渊盖男建,一个叫渊盖男产,原本兄弟三人很和睦,不料他们的身边却遍布着很多别有用心的人。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五月,渊盖男生离开平壤到各地视察,临走前委任两个弟弟留守,然后他就放心地踏上了巡查之路。

令渊盖男生没有想到的是,他前脚刚走,就有人开始离间他们兄弟。

离间的人对渊盖男建和渊盖男产说:“你们的大哥不能忍受你俩对他构成的威胁,想要除掉你们,不如你们先动手吧。”

起初渊盖男建和渊盖男产并不相信,然而架不住离间的人忽悠,他俩越想越怕,越怕越想,越想越像真的。

与此同时渊盖男生身边也出现了离间他们兄弟的人,这个人对渊盖男生说:“你的两个弟弟害怕你夺取他们手中的权利,打算关上城门,不让你回平壤了。”

渊盖男生的心里也开始发毛,不会是真的吧?

越想越怕,越怕越想,渊盖男生便派出密使回平壤探听消息,没想到一进平壤,密使就被渊盖男建的人抓了起来,渊盖男建准备动手了。

随后渊盖男建便以国王的名义召唤渊盖男生返回平壤,这次召唤遭到了渊盖男生的拒绝,渊盖男生不知道平壤城里发生了什么,自然不敢贸然回去。

双方的矛盾在相互试探中升级,渊盖男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自己当了中央执政官,然后发动军队,征讨自己的大哥渊盖男生。

内讧就此爆发。

远离平壤的渊盖男生一路逃亡,暂时逃进了一个城池保命,随后开动脑筋想对策。经过分析,他发现以自己现有的势力,根本无法与盘踞在平壤城的两个弟弟抗衡,他们控制国王,手握全国兵权,而自己呢,几乎两手空空,要对攻的话,无异于鸡蛋去碰石头。

想来想去,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找外援。

渊盖男生想了一圈,最后无奈地选择了唐朝,在他看来,只有唐朝这个外援能够打败自己那两个弟弟,其他国家都不济事。

唐朝会答应吗?渊盖男生心里也没有底,不过事已至此,死马也得当活马医了。

随后他派出自己的儿子渊盖献诚通报唐朝,请求增援。

渊盖献诚这个名字起的真好。





第三十三章 七十二岁再出征


当渊盖献诚把父亲的请求通报给唐朝政府时,皇帝李治的心中写下了三个字:我愿意。

随即李治下诏,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安抚大使,渊盖献诚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大军向导,同时命庞同善和高侃一同出兵,讨伐高句丽。

两个月后,庞同善的大军大破高句丽军队,随后与渊盖男生的部队会师。

局势正在朝着有利于唐朝的方向发展,但李治还是有点心里没底,想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人,如果让这个人出山,那么这次远征高丽必定大获全胜。

谁啊?李勣。

这一年十二月十八日,李勣接到了李治的召唤,这一年李勣七十二岁。

让一个七十二岁的老人出征,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李勣却摆摆手,不,不,我愿意。

说起来,李勣一直对贞观十九年那次远征耿耿于怀,当时他们被阻挡于安市城下,本来有机会攻克安市城,没想到这时李勣却说错了一句话。

李勣看到安市城的守军谩骂李世民,便请示李世民说:“等攻下安市城后,男女老少一律坑杀。”李世民点头表示同意。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就是这句话让安市城的男女老少众志成城:反正要被人家坑杀,那就不如坚守城池,与他们血战到底。

这句话让贞观十九年的远征以失败收场,也让李勣一直耿耿于怀,现在皇帝把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交到他的手里,因此他忙不迭地说:我愿意。

随同李勣出征的还有郝处俊、郭待封等人,郝处俊担任副帅,郭待封负责运送粮草。

在李勣出征之前,他还想把自己的女婿杜怀恭带上,指望着通过这次远征让杜怀恭跟着建功立业。

令李勣没想到的是,他的安排却遭到了女婿的拒绝,理由是穷,没钱买装备;李勣连忙派人给他送去了钱,没想到杜怀恭又拒绝了,理由是没有奴仆和战马;李勣连忙又派人送去了奴仆和战马,这下杜怀恭无法拒绝了吧。

杜怀恭直接跑了,跑进山里躲了起来,然后跟别人抱怨道:“老头子不过是想杀了我,以壮军威。”

李勣哭了,他没想到自己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