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太尉新传- 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哥……这个……蓉娘已经有了!”
“这么快?”高俅自己是婚后数年都没有动静的,实在没想到燕青居然这么快就开花结果,一时间竟有些难以置信,“已经让大夫瞧过了?”
燕青尴尬地挠了挠头:“大夫说已经有两三个月了。”
“你小子,媳妇怀了身孕,你居然还带着她在外边游山玩水!”一想到路上马车地颠簸,高俅便感到一阵心惊肉跳,“此事你姐姐知道么?”
“要是知道我岂不是死定了?”燕青作了个鬼脸,情不自禁地低头看着蓉娘平坦的小腹,“若不是她回京后感到恶心呕吐,我才去请了大夫,恐怕如今还不知道呢。”
“到时候再跟你算帐!”高俅连忙唤来一个仆妇,一连声吩咐了几句,这才对蓉娘道,“既然如此,你就先和小七住着,到时候等到南苑收拾出来,你再和他搬进去。你是有身子的人了,从今往后需得每日进补,凡事一定要小心。我拨了两个服侍过夫人的有经验仆妇贴身跟着你,以免有什么意外。”见燕青蹑手蹑脚准备开溜,他又大声喝道,“从今往后,小七你没事不准乱跑,在家陪着你媳妇!”
“大哥,你真是……”燕青闻言立刻苦着脸,勉强答应了一声,“总之没事我就在家里呆着好了。”下一刻,他立刻换上了一幅殷勤的笑脸,“大哥,如今师傅已经去了辽东那边,等蓉娘生下了孩子,我也去凑个热闹怎么样?”
高俅简直拿这个义弟一点法子也没有,但是,一想到今日廷议,他又有些心动。辽国是一定要派妥当人去的,如果事情有变,很可能自己还要亲自走这么一遭,到时,恐怕免不了要燕青陪着。见方蓉娘在那边掩嘴偷笑,他却不好立刻表明态度:“这事情到时候再说,你现在最大的任务便是伺候你媳妇,到时候我可等着抱侄子侄女!”
第二部 经略 第十三卷 战云密布 第二十四章 应制举子廷回京
过了正月,苏元老终于匆匆赶到了京城。他很早就收到了高俅的信,言说荐了他应试制举。当听说江南士子一拨拨地到官府求取官凭,希望能够进京碰碰运气时,他方才知道这名额弥足珍贵,心中不由暗暗下了决心。
作为蜀中有名的才子,又是赫赫有名的苏氏一族,制举的重大荣耀他当然心中有数。当年苏轼苏辙同应制举,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有吴育与苏轼两人而已。而制举已经有多年未曾举行,此番天子突然下诏开制举,又大力提高中试人数,求贤若渴的心意不言而喻。
他往来京城向来都是住在苏府,此番当然也不例外。安顿好了之后,他便单身一人安步当车地去了高府。
然而,才到太平桥,他便被那景象吓了一跳。尽管如今高府门外早已不像当日那般士子云集,但还是有不少人在那里投递文卷,甚至还有人试图向门上打探消息,端的是热闹非凡。由于他一身青白长袍,看上去和寻常士子没什么两样,是以根本没人注意他。
见门口根本挤不进去,他不由摇头苦笑,遂向旁边一个年轻士子问道:“这位兄台,此地怎么会有这么多人?”
那士子犹如看怪人一般看了苏元老一眼,好半晌才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你大概是刚刚到京城来吧,这么大的事情居然不知道?这制举最难的不是文章,而是公卿荐举这一关,历来从官府那里得到官凭赶到京城的,大概十个之中只有一个能够得到推举。而高相公自年前开始,便打开大门接受士子行卷,从此之后各家公卿纷纷仿效。虽说名额有限,但谁不想碰一碰运气?你来得却是晚了,如今制举便快要开考,这里的人大多都是来打探消息的。就算没有得到推举,万一因文章而受到赏识,也许能够求得一个出身。”
“原来如此。”苏元老见场面虽然热闹,秩序却是不错,心中不由暗自点头,只是立马犯起了踌躇。这样一个景象,究竟该怎么进去?上次他来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满打满算。自己来此地也不过三回,那些下人哪里会认得他?
“苏公子!”
乍听得这声叫唤,他不由转头,见来人赫然是高升,当下便笑了:
“高升,高相公在府上么?”
高升早知道自家主子一向对苏元老另眼看待,此时毕恭毕敬地行了礼:“相爷今日正好不当值,眼下正在家里。相爷早说苏公子就快回来了,想不到这么快。不过也是,眼看便要开阁试了。苏公子也得回来准备准备!”
两人这番对答自然落在了别人耳中。尽管大多数人不知道这苏公子是何方神圣,但是,高升的言下之意别人还是听得明明白白。人人都知道高俅推荐了无锡李纲李伯纪应试制举。如今怎么又冒出来一个?
突然,一个江南士子叫出了声:“是蜀中苏子廷!如今任盐官县令的那个苏子廷!”
听得这个声音,不少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须知李纲的父亲虽然在朝为官,但祖上并无显赫声名,此番由于奇石案而一举声名直达天听,受到高俅器重,不免有些暴发地味道。然而,苏氏一族却是不然。苏询、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乃是人人公认的文坛泰斗,而苏元老这个苏氏族人自从中了进士起。就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
高升见所有士子的目光都集中在苏元老身上,心中不免有些后悔,早知如此,便该先把苏元老领进门再说这些的。他乃是极为聪明伶俐的人,此时连忙上前给所有士子行了一礼,满面笑容地道:“诸位公子,小人知道你们都是来打听结果的,只是各位的文章各有千秋,不会这么快有结果。制举名额虽然有限。不过,倘若策论真正出彩地,我家相爷同样会向圣上举荐,也请各位耐心些。如今虽然开春,却还是天寒地冻的,各位不妨在门上先喝一口热茶暖暖身子,然后还是先回去等消息吧!”
一杯热茶自然是不稀罕的,稀罕的是这种态度,见多了宰相门人七品官的架势,高升这番话无疑让这些士子找回了自信,个个心头妥贴。
不一会儿,相府门口便空出了一条路。
苏元老心中纳罕,进门之后方才对高升道:“往日你也是这般行事?”
“苏公子,不瞒你说,相爷规矩大,若是知道底下人有仗势欺压别人的,头一桩便是销去契约逐出府去。这相府之中的月钱比别的地方多好几倍,若是知道是这府里赶出去的人,京城还有哪家人敢留用?所以,即便是前些日子门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敢对那些士子吆五喝六摆架子!”
这番话无疑让苏元老分外满意,当下也不再多问,跟着高升一路到了书房,此前,高升早就派了人一溜小跑地送了口信过去。
一进书房,苏元老便瞥见李纲也在那里,微微一怔便朝主位上地高俅行礼道:“高相公!”
“子廷终于也来了!”高俅亲自上前把苏元老扶了起来,又示意他落座,这才笑道,“前两日子由公才有信过来问你地情形,这回你来了就好。盐官县的事,可都交待好了?”
苏元老欠身答道:“已经都交待完了。只是事情繁杂,恐怕我试完制举便得赶快回去!”
“唔,如果你有空,不妨去大名府探望一下子由公,他如今年岁大了,大名府又是北地重镇,再加上辽国那边不太平,他肩上责任重大。”高俅犹豫片刻,终于还是开口问道,“倘若你此次制举中第,可愿意到大名府佐理子由公么?”
苏元老闻言大惊,他虽然对于自己的文章有相当地自信,但是自忖远远不及苏轼苏辙兄弟当年,而能够参加制举的无不是各地才俊,要从此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高俅此问如此直截了当,他却有些不好回答了。
犹豫许久,他方才正色道:“高相公,朝廷对此向来有制度,我既然是叔祖族别,去大名府任职便是违制,恐怕……”
高俅含笑摆摆手,一脸的轻松自如:“你不必担心,我只是随口问问。就算你不去,我也要上奏圣上调两个年轻官员过去的。如今河北的防备甚至要重过西北,所以分外需要有能力的官员,圣上下旨裁汰整顿河北禁军,你们可曾听说过?”
这句话却是针对李纲和苏元老两人的,当下两人自然点头,却没有立刻开口说话。辽国连番大变,纵使是瞎子也知道朝廷的举措针对的是什么,更何况是关注时局的他们?
“辽国新主即位,但这新主不过两岁余,朝政由两位太后决断,而之所以出现两位太后,无疑是一种妥协。只有这样,各道地契丹贵族宗室方才不会起冲突,但尽管如此,不服的还是大有人在。”见底下两人已经竖起了耳朵,他不由微微一笑,“刚刚传来消息,辽国义和仁圣皇太叔,南京留守,宋魏国王和鲁斡薨!”
李纲和苏元老齐齐一怔,须知自耶律延禧即位以来,对耶律和鲁斡这个皇叔一向礼敬有加,一开始便册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虽然都不见得是实权地位,但是,和鲁斡那一头的宗室和贵族却不少,尤其是和鲁斡之子魏王耶律淳,更是号称宗室第一人。和鲁斡在世也许还能压住这个儿子,如今和鲁斡一死,此人又怎么会屈服于两个妇人之下?
“这么说来,辽国可能还会有内乱?”李纲稍稍前倾了一下身子,神情紧张地问道,“如今女真已经占据了辽东,怕是他们怎么都会先一致对外吧?”
“这就要看他们的眼光是否短浅了!”高俅冷笑一声,不紧不慢地道,“倘若他们还以为女真不足以为惧,那么很有可能再内斗一场。之倘若他们知道先一致对外,那么也许还有药可救。总而言之,吊丧的使者已经在去辽国的路上,只是贺登位的使者圣上迟迟未决,便是因为这个缘故。”
苏元老琢磨了半晌,终于隐约得到了一个答案,一时脸色大变,一句话脱口而出:“莫非相公有意亲自使辽?”
“不错!”见李纲同样脸色剧变,高俅遂笑道,“这只是意向,你们无需担心,我是否走得了还未必可知。须知向来使辽之臣最多不过馆阁学士,从来没有国家重臣亲自前去的,但此番事情非同小可,若不能将事情摊开了,或者针对辽国局势对症下药,恐怕便会错失时机。无论是辽国那两位太后还是魏王耶律淳,都不是好对付的,使臣向来没有决断之权,所以很可能错过机会,所以……”
“相公千金之躯,岂可轻易冒险?”李纲霍地站了起来,斩钉截铁地道,“相公若真有意派人使辽,我愿意前往一试!”
第二部 经略 第十三卷 战云密布 第二十五章 议出使天子阻行
对于李纲的自荐,高俅没有立刻做出表态。毕竟,李纲虽然算得上文武兼通,但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没有经验。不管口中说得如何头头是道,一旦缺乏了实践经验,那么,在真正面对难题时,做出的选择就很有可能出问题。
与此相比,他自己在朝堂政局中浸淫了十几年,此中经验当然要远远胜过李纲,最主要的是,他想要出使的一大目的便是要接触辽国两位执政太后和魏王耶律淳。那两位太后固然在历史中声名不响,但是,耶律淳却不一样。
历史上,天祚皇帝耶律延禧在东征失败之后,耶律章奴等人图谋废黜天祚皇帝,立耶律淳为帝,而耶律淳却出人意料地亲自将阴谋禀告耶律延禧,平息了这一次政变,由此晋封为秦晋国王。但是,当耶律延禧再次兵败后,在宰相和一干宗室力主下,耶律淳终于登基称帝,成为了北辽的开国之主,并废天祚帝耶律延禧为湘阴王。
从所了解的这些事实来看,高俅绝对不相信耶律淳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在他看来,耶律淳之所以会对辽主告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实力不够,以及事情败露后的后果,否则,他后来也不会一登上帝位便废了天祚皇帝耶律延禧。由此看来,这样一个人绝对是可以图谋的。
由于此番放宽了限制,参加制举阁试的足足有三百人,而一场筛选过后便只剩下了一百人,尽管不少落榜者的文章同样是花团锦簇。然而,这两百人中仍有不少人获得了官员候补的机会,因此虽然懊恼,却也不无所得。
而真正的殿试无疑是最大的考验,一日之内为一道三千字的策论,而且全都是由国中最著名的文学之臣审核,虽说三等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只要入了四等,现职官员便可立刻得到升转拔擢,而无出身的士子则可获得进士出身,由此一步进入官场,是以所有人都卯足了劲。
原本苏辙也在此次评卷官之列,但是,考虑到苏元老也在此次考生之中,因此赵佶便从善如流地用了别人。这阅卷地阵容空前庞大。最终取中的人也同样不少,以往制科不过每科四五人,而赵佶一举将名单扩充为三十人,已经是莫大的恩遇,而评卷官最终呈上来的名单足足有三十八人。
虽然比预计的人数更多,但赵佶在一一看过卷子之后龙颜大悦,大笔一挥便取了所有人。不过三等仍然空缺,计有四等十二人,五等二十六人,全都是文章出众之辈。而在蔡京高俅的建议下。赵佶干脆下旨将此次制举试卷全部刊印成册。谁料五千册刚刚印好,便全都被抢购一空。须知这些策论全都是精彩纷呈,谁不想去学学其中精髓?
崇政殿中。说起此次的制举,蔡京便恭维道:“四五等未有出身者全都授进士出身,圣上此番可是花了不少的代价!”
“只要天下英才尽入朝堂,朕有怎会吝惜区区进士出身!”虽然一晚上只睡了两个时辰,赵佶脸上依旧是神采飞扬,“此番看了那么多墨卷,朕深有体会,天下关心国事地,远远不止朝堂大臣,士子求上进之心。确实不可阻挡!”高俅也在旁边笑道:“圣上此番下旨仿琼林宴的例子,更是加重了制科的分量,今后若是再开,只怕更是应者云集!天下士子本就有报国之心,圣上将他们的策论刊印出去,更是大扬他们的声名,哪怕是那些没有取中的人,也同样会心中满意。”
“伯章所言甚是!”这种场合,蔡京自然是最凑趣的。哪肯让高俅把好话全部说完,“此次取中的都是一等一的才俊,将来只要历练几年,便都能独挡一面,朝堂上又可多不少英杰!”他斜睨了高俅一眼,突然笑吟吟地道,“伯章此次推荐的五人中,竟取中四等三人,五等两人,无一落马,这眼光也是颇有独到之处!”
高俅知道蔡京并非意指自己作弊,只是借此一抒心中郁闷,因此丝毫不带烟火气息地回了一句:“元长公又何必说我,你推荐地五人还不是中了四个?”
“蔡薿中了四等,不过他原本就是状元,反倒显不出来了。其他地都是五等,不过聊胜于无而已。”
“元长公,落榜的考生更多,他们已经算是很有福分了!”
见两个重臣你来我往地斗嘴,赵佶不由觉得好笑。如今的弥封誊录制相当严格,再加上他用地评卷官都是不偏不倚的人,所以绝不担心此中有什么猫腻。见两人告一段落,他这才笑道:“两位卿家推荐的都是良材,这是毋庸置疑的,又何必为孰多孰少而有所争议?倒是现职官员该授何官,得了进士出身的士子又该如铨栓选,你们还是去考虑这个吧!”
天子官家心情大佳之下的调侃,蔡京和高俅当然不会听不出来,两人对视一眼便会心一笑。闲来拌拌嘴没什么不好,至少好过背后捅刀子,攘外必下安内,这是他们眼下的一致看法。
蔡京想的更简单,既能够揽权又能够有机会成为一代名臣,他干嘛非得费心和高俅去做对,顺顺当当一路干下来就好。再说,这些年高俅在朝中安插的人远远没有他多。
见高俅和蔡京不再就制举之事喋喋不休,赵佶便岔转话题道:“刚,刚传来消息,本来耶律淳已经准备动身前往上京谒见新君,但因为父丧,遂往南京析津府奔丧。你们俩对此怎么看?”
“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