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王朝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塞北王朝金-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别以为老朱这是矫情,皇上赏赐了一圈人,就是没赏赐老朱。而且老朱已官居宰相之位,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再赏的了。

    所谓:携不赏之功就是遭难之日。

    现在下去还有一个坡,不知道就坡下驴,等待自己的就是一个大嘴巴,把自己从云端扇到臭水沟里。

    当然话说回来,对于作为宰相的朱胜非来说,不能预防祸乱,确实给人留下口舌。当时就有人弹劾老朱,说他作为宰相,不能预见苗刘叛变就是失职。

    高宗皇帝看到老朱的上书,几乎没什么犹豫,就罢了老朱的宰相。

    当然了,对于老部下还得给一点面子,皇帝让老朱推荐下一任宰相。

    老朱也就不客气了,再客气就真是矫情的嫌疑了,于是列了两个人的名单:吕颐浩,张浚。

    这两个人也是高宗皇帝想用的人,但心里还有些犹豫,于是就追问:“俩人谁更好一点。”

    朱胜非心理明白,皇上更中意张浚,于是说:“颐浩练事而暴,浚喜事而疏。”

    这话看似各五十大板,其实老朱偏向老吕,当宰相就要残暴一点,否则怎么统领百官,评价张浚的话,就是想说明张浚不是宰相的料。而且他的评价也是中肯的,以后的日子会证明张浚就是个夸夸其谈的牛逼大王。

    高宗皇帝想了想,说:“张浚太年轻了。”

    这话也很有学问,看似点出了张浚的劣势,实际是为张浚辩驳,年轻人嘛,难免浮夸。

    朱胜非明白了高宗的意思,只好附会皇帝:“臣向被召,军旅钱谷悉付浚,此举浚实主之。”

    这话的意思是:我之前被召回为相,军队钱粮都交给了张浚。苗刘二人之所以被拿下,也是张浚出力最多。言外之意,是有能力之人,是不需要计较年龄的。

    老朱不被后人推从的原因就在这里,不是他能力有问题,而是他的性格,他太柔顺了,太顺着皇帝了。

    高宗皇帝觉得老朱很上路,有眼力价,虽罢免了老朱的相位,但还是任命其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洪州,不久之后,授任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

    老朱的故事,咱们以后在说。

    (本章完)

第148章 148失去汴梁() 
高宗皇帝心中有了谱,就找张浚谈话了。

    这次谈话很直接,高宗皇帝明白的告诉张浚,我打算让你当宰相。

    张浚当即力辞,表示自己还年轻,还需要在领导身边继续学习,不能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高宗皇帝见张浚推辞的如此诚恳,在加上手上还有一个预案,也就作罢了。

    于是乎,朝廷任命吕颐浩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

    不久之后,朝廷正式任命吕颐浩为尚书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吕颐浩正式做了宰相。

    大宋这边动乱刚解决,金兵就南下了,两朝配合的真是默契。有的时候,你不得不去想,金宋之间的火并,其实是在为蒙古服务,将来蒙古人会这哥俩一勺烩了。

    金兵攻陷京东路各郡,青州守将刘洪道弃城逃跑。

    也在这个时候,完颜昌把在河南打下的地盘,都给了刘豫。

    刘豫那个爽啊,在金国过的是春风得意。

    之前咱们说过,金兵占据了徐州,金兵离开徐州的时候,被武卫都虞候赵立率军截杀。

    金军有点范蒙,没想到还有宋军敢于前来劫杀,不知所措中全军溃败。

    赵立军夺取大量舟船金帛,趁机收复徐州。

    这个功劳不小,朝廷下诏封赵立为忠翊郎,代理州事。后来又升任右武大夫、忠州刺史。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早年在乡里就以勇敢著称,骑射功夫一流,而且为人不好声色财利。

    赵立是英雄,在下不否认,但是说不好色,不好财,在下不敢苟同。只要是男人,谁人不好色?谁人不好钱?当下的不好,是为了将来的大好吧。

    参军抗金之后,赵立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每次作战,总是冲在前边,对临阵退却的人严惩不贷。总之能身先士卒,且赏罚分明。

    靖康初年,金兵南侵。赵立屡立战功,被任为武卫都虞候。

    金兵攻徐州,知州王复率军民拒守,赵立负责督战,身中六箭,但越战越勇。

    城陷以后,王复全家死于战乱。

    赵立坚持巷战,被金兵打昏,苏醒后杀死看守,进城找到王复的尸体,用手挖土将其掩埋。

    之后,赵立在徐州秘密活动,发动乡民,计划收复徐州。而后,就有了截杀金兵一事。

    在徐州期间,赵立平定山东各处贼兵,累迁官右武大夫、忠州刺史。

    后来因为完颜昌攻打楚州,楚州守臣贾敦诗扛不住了,打算投降,已经南逃到健康的杜充,命令赵立援救楚州。

    赵立一路之上不停的和金兵交战,连胜七战,到达楚州。

    当时赵立两颊被流矢射中,已经不能说话了,强忍着剧痛,用手指挥攻城……

    入城之后,才得以拔掉箭头。

    朝廷下诏,让赵立驻守楚州。后来赵立也在楚州战死,当然这是后话了。

    徐州虽然收复,但是金国南下的势头却越来越猛,明眼人都知道,金兵到达杭州是早晚的事情。

    高宗皇帝又急了,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办。

    到了这个时候,没有人建议皇帝抵抗,因为杭州不适合作为军事屏障,跑成了大家的共识。

    只有新宰相吕颐浩,提出了不同的建议说:“皇上避难是应该,但是我们也应该做出抵抗的样子,否者金国人会越来越得寸进尺,臣愿意留在常州、润州驻守。”

    高宗皇帝说,朝廷都依赖于宰相,怎么能让爱卿远离朕呢。

    于是令韩世忠守镇江,刘光世守太平。

    高宗皇帝慌慌张张的逃离了杭州,到达平江后,杜充被王善打败的的消息也传来了。

    杜充扒开黄河后,把一些亦正亦邪的义军给惹火了,寇贼王善、曹成、孔彦舟等人集众五十万人攻打汴梁城的南薰门,估计这五十万也够虚的。

    话说回来了,虚也好、不虚也好,十万人是要有的,把当时汴梁城里的大宋官兵唬的是一愣一楞的,没人敢出战。

    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英雄岳飞站了出来,左手挟弓,右手运矛,横冲敌阵,抽插搅拌,顿时惨叫连连……

    这帮义军绝对算的上是乌合之众,所谓的五十万人陷入了混乱,大败而散。接着岳飞又在东明活捉贼首杜叔五、孙海。

    因此岳飞被提升为英州刺史。

    王善被称为巨盗是有原因的,用两个字总结:够狠。

    他刚刚败退不久,就开始攻打陈州,被岳飞拦截,两军战于清河,岳飞再次击败王善,活捉贼军将领孙胜、孙清。

    岳飞再被授予真州刺史。

    岳飞虽然取得了局部战争的胜利,但整个河北的形式,越来越不利于大宋了。

    杜充也看的明白,他就准备南下了,但是南下需要理由,苗刘兵变来的很及时,有这么好的一个理由,他肯定不会浪费。

    岳飞力劝杜充说:中原之地尺寸不能遗弃,如果南下的话,这些地方就会被金军占领,将来再想收复,没有数十万军队难以办到。

    杜充心里那个恨啊,你Y的烦不烦啊,世界那么大,能认识你,好不幸啊。

    见杜充水波不仅,岳飞很无奈,只好跟着杜充一起南下,军队行至铁路步时,遇到贼军张用所部,至六合又遇李成。

    杜充的命真不错,在狼狈之际还有岳飞可以依靠,得意顺利突围。

    李成败的不甘心,派遣精兵企图夺取杜充的军用物质,又被岳飞所败。李成心灰意冷逃往江西。

    杜充南下之后,当然不会说自己不战而逃,只是说被金兵击败方才南下的。

    到了这里,这就接上前文了。

    汴梁丢失,还是高宗皇帝吃了一口大惊。

    对高宗皇帝来说,他是不愿意抵抗,但是也不愿意汴梁城丢了。

    有个汴梁城在北方矗着,金兵总有一些后顾之忧,你把汴梁城给丢了,那金兵南下就不存在丝毫顾忌了。

    高宗把问题交给了吕颐浩。

    吕颐浩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就给高宗上了一个下海出巡的建议。

    高宗皇帝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只好采纳这个办法,毕竟金国士兵过长江都已经很困难了,下海不太可能。

    从这方面来说,也确实是解决当下问题的办法。

    (本章完)

第149章 149皇太子死了() 
高宗皇帝没有其他办法,只好采纳这条建议。

    金国士兵过江都是费劲的事情,下海不太可能。

    从这个方面来说,下海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最好办法。只是海中苦日子,并不好过。当然了,再苦不能苦皇帝,再穷不能穷皇家,受苦的人,是跟随他的底层随从。

    金军侵犯山东,弃城逃跑刘洪道,再次放弃潍州出逃。(潍州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潍坊市)

    莱州守将张成举城投降。(莱州就是今天的莱州市。)

    七月十一日,赵构唯一的儿子皇太子赵旉夭折了。

    赵旉出生后,一直处于逃亡状态。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也很差,所以小孩子的身体一直不好。

    苗刘兵变的时候,又被弄成来折腾了一番,身体就更不好了。

    在这次逃亡之中,又受了惊吓,最终导致夭折。

    高宗皇帝大哭了三天,赐谥号“元懿”,后世称之为明受太子或者元懿太子。

    高宗皇帝的痛哭是可以理解的,之前咱们说过,皇帝在扬州的时候,因为惊吓过度,失去生育能力,现在太子又没了,这就成了高宗皇帝不可碰触的难言之隐。

    后宫是一个最为豪华的妓院,皇帝是唯一的嫖客。或者说,后宫是一个女儿国,皇帝是唯一的人种。本来这就是不公平的格局,但皇帝的无能,让这个格局更加尴尬了。

    尴尬的何止是那些欲求不满的可怜女人,还有正直壮年的皇帝。

    有一个不开眼的进士李时雨,此人是母牛撞上高压线,牛逼带闪电的。竟然请求再立皇太子来安定人心。

    皇帝唯一的儿子死了,你说要立太子,立谁?

    高宗皇帝年方二十五,英年早泄的事情,可以是天下皆知的秘密,但秘密就是秘密,不能拿到台面上说的。

    别说作为一个皇帝,要一张皇家的脸面,就说一个男人的尊严,你也不能这么践踏!

    高宗皇帝是忍无可忍,把李时雨给一撸到底,打发回家了。

    不过话说会来了,高宗皇帝最终的接班人是自己的养子,当然这是后话了。

    还有一个人,我们要交代一下他的结局。

    在靖康之变的时候,我们说过一个汉奸,此人名叫范琼,这个家伙也在今天被下狱了。

    靖康之变之时,干过那么缺德的事情,范琼也没受到任何处罚,反而被任命为定武军承宣使、御营司同都统制。

    后来平定了李孝忠的叛乱,也算是用功之人了。

    建炎二年的时候,被任命为代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驻屯真州。

    后来完颜宗翰进攻濮州,范琼曾率兵到东平、开德府,进行抵抗。

    看这个兆头,范琼还真有点重新做人的意思,但好事也就做到这一步了。

    从东平出来后,这孙子有开始造孽了,为了占领寿春,就杀了寿春守臣邓绍密。

    苗刘兵变的时候,范琼接受了苗刘赐予的官职:庆远军节度、湖北制置使。

    不过范琼的气数还算不错,朝廷也没计较,让他率兵进屯洪州。

    没过多久,范琼来到行在,朝廷任命他为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

    这小子可能觉得朝廷好欺负,依旧嚣张跋扈、不可一世,惹毛了当权派,被逮捕下大理寺狱,手下的军队也被分散,隶归神武五军。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是千古的至理名言,不管你是人渣还是圣人。

    七月十六日,有人上书说,范琼逼迁徽宗及迎立张邦昌。

    范琼到也爽快,供认不讳,我们知道这是事实。

    这个大罪下来,你的小命还能长吗?

    范琼这种有前科的人,最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自个儿数数脑细胞儿,可是范琼的脑细胞太少了,经不起数,没一会就数完了。无聊之时把天给捅破了,最终被赐死,子弟都被流放到了岭南。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株连家人是不对的,尤其岭南那个穷山恶水之地,没有苏东坡的那种豁达,能活活郁闷死。

    八月,济南知府宫仪和金军在密州多次交战,最终金兵胜出一筹,宫仪兵败和刘洪道一起逃向淮南。

    密州守将李逵据举密州投降金朝。草,你也配叫李逵,你该叫李鬼!懂?!

    九月,金兵攻陷单州、兴仁府。

    “走狗”刘豫带兵攻打应天府,应天府面对数万金刘联军,作出象征性的抵抗,随即就陷落可。应天府守将凌唐佐被俘。

    金国还是招降,这招肯定不是永远灵验。

    凌唐佐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反使金兵统帅非常敬佩。

    前面我们说过,金国人对于这种铁骨铮铮的汉子,虽然大多都是杀害,但对这种精神却是十分敬仰。

    其实任何一个民族,对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豪杰都是敬仰万分的,不为别的,就为那一身的嶙峋傲骨。

    金人对不愿投降的凌唐佐没有赶尽杀绝,而是让刘豫继续对凌唐佐进行劝降。

    凌唐佐本来就鄙视刘豫这种小人,面对这种小人的劝降词,自然是坚决不答应。

    金人无奈,就让他继续留守应天府,以图感化于老凌。

    凌唐佐明里留任应天府,暗下秘密整理了金兵的军事情报,封成蜡书,派人送给南宋朝廷,准备请求援军前来,里应外合,收复南京。

    此事不幸暴露,凌唐佐再次被捕,押至汴梁。

    金兵也搞笑,又让刘豫审问,刘豫问凌唐佐时说:“金国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出卖金国?”

    刘豫这种猪脑袋也只能问出这种问题,你劝降也弄一点有技术含量的问题,比如国家,皇帝,臣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有哲学感的东西,往往才能让人困惑犹疑。

    你用利益来劝降,那最后只能如孔老夫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很不凑巧,凌唐佐是君子。

    于是凌唐佐反问道:朝廷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你为什么做汉奸?

    汉奸最怕别人说他是汉奸,你只能说是曲线救国,否则就会如凌唐佐一般,被捆绑起来,吊了数日。

    (本章完)

第150章 150小人和伟人() 
君子终究不会为不义之利所动,也不会为骇人刑法而不屈,凌唐佐始终坚持操守。

    绍兴二年,凌唐佐被杀害。

    南宋朝廷诏赠凌唐佐徽猷阁待制,并御赐白玉碑一块。

    凌唐佐死后归葬商丘,坟地占地约十五亩,立有石人、石狮子、石马等塑像。

    因为御赐的白玉碑,象征着皇威尊严,凡到凌唐佐墓碑处的后人,无不肃然起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此坟在文革期间作为四旧而被毁。

    在明代的时候,为了纪念历史上的忠义之士。商丘古城内建了一座褒忠祠来褒奖凌唐佐等人。

    商丘的凌姓后裔,至今仍对凌唐佐敬重有加。

    凌唐佐的事迹在《宋史》及《宋史演义》等史籍中均有记载。

    凌唐佐,字公弼,约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