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领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领主- 第4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内阁首相米淳已经三年三次召开内阁各部大会,并且发行了达到了三十亿华夏元的债券,用来筹款,支持各地的建设和大清国同西方人的战争。

    六位副首相,年年都在叫苦,有的人已经迫不得已想要叫停支援大清国的战争,让华夏帝国休养生息下来了。

    随着地盘的扩大,人口首先赶不上移民的速度,被移民的地方,移民去的人口不是当年就能生育,当年就能增长人口,而是得休养生息好几年,全靠华夏帝国中央补贴,并且不断移民过去少量的人口,填补因为水土不服,因为环境恶劣而造成的自动的人口减员。

    毛皮贸易的利润很好的支援了财政的亏空,每年大约三个亿华夏元的利润,总体市场份额在十个亿华夏元,这每年能弥补发行到达三十个亿的华夏元的债券利息,内阁研究之后,认为可以放开商人去西伯利亚的限制,把利润收回来。

    而军方,萧飞等人觉得可以一边让商人们赚取,一边探索西伯利亚,为以后进入人口,移民,占领哪里做准备。

    于是就有了商人们前赴后继的来西伯利亚,每个商队军情部和民情部强行安排一到两人在里面,有的还官方专门组织自己的商队进行勘探。

    商队的到来,设立的商站,使得情报人员可以非常便捷的将情报一战接一战的传递到国内,在西伯利亚大清国和高句丽,日本人占领的地方构建了一张巨大的情报网络,对大清进行了很好的渗透。

    而大清国对此一无所知,他们现在正在焦头烂额的应对西方联军的进攻,虽然在一次行动中,在基廉斯克城进行了一次反击,乘着寒冷带来的效果,击退了俄罗斯人,但他们现在依然在不断的收拢物资,向前移动人口和兵力,准备再一次彻底清剿中伯利亚的俄罗斯人的残余,需要对西伯利亚进行地毯式搜索。

    同时筹划着进攻西西伯利亚,夺回乌拉尔山脉,守住哪里,而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得解决东南波利亚的奥匈帝国人,以及往哪里派遣兵马解决因为日本人全灭而造成哪里的实力空白。

    七月份,他们向东伯利亚和高句丽人的地方派遣了一百万汉民组成的汉军旗兵马,扫荡和镇压哪里的反叛和逃亡,同时迁移汉民去东伯利亚和海参崴,赤塔等地,大约有六百万人被迁移到那些地方,他们只能这样办了,因为满足人口不过一百来万了,还都是妇孺,真正的兵马不多了,不过五十来万人,这些人要控制高句丽人,日本人残余,东南亚残余百姓,南洋汉人不多的百姓,很是吃力。

    (本章完)

第九百八十六章 不能杀死就之能同化了() 
    大清国最后一次发起对中伯利亚的俄罗斯人的进攻,已经集结了百万兵马,将最后的一点日本人青壮和东南亚青壮,南洋汉人青壮,以及三十万大清国满族青壮全部聚集起来,身后跟着百万的高句丽兵马和百姓运输物资,一个月时间,在中伯利亚打的俄罗斯人残余的兵马仓惶撤退,一个半月时间收复了整个中伯利亚,消灭了所有外来人人口。

    把高句丽人和日本百姓打散了分散在东伯利亚和中伯利亚之后,大清国带着大量的兵马围攻布莱茨克城,最终拿下了布莱茨克城,这中间,作为主攻的高句丽人死亡五十万人,对方死亡了一百五十万人,仓皇撤退。

    奥匈帝国能逃回去的不过千人,东伯利亚最终被高句丽和汉人,日本人百姓占领了,汉人一百万青壮驻军东伯利亚,三百万高句丽人,三十万日本人,十万满人百姓,五百万汉人百姓在中伯利亚,东伯利亚定居点定居下来。

    随着他们的安定,华夏帝国的商人们也到来了,收走了他们缴获的毛皮,药材和金银,带来了华夏元和华夏物品,同时带来了华夏帝国的工程队,大清国掏钱,工程队出钱,让这些同俘虏们一起修路,华夏帝国的工人和工程人员监督和护理,道路在延伸,华夏制式的道路。

    随着道路的延伸,华夏帝国对这里的掌控越来越得力。

    三十万侥幸存活的日本百姓散布在近千万的汉人,满人,高句丽人中间,相信用不了几年时间,日本这个民族就会消失了。

    商人带来了青壮在这些地方一些关键节点城池住下来,并且带着家人来了,不过几十口人,但意味着华夏帝国已经渗透到大清国国的内里,并且正在扩大。

    沿路修筑的工程人员和商人们也沿着道路建立村落和定居点,把这些城池联络起来,有两百万这样的人手进入西伯利亚大清国占领的地方,并且组成了一个树状的网络,华夏帝国正在以病毒生长的方式延伸到大清国的方方面面。

    移民和统治从现在已经开始了。

    所需的不过是拔掉大清国的官府衙门,去掉大清国的兵马,去掉上头的皇帝和大臣们,现在还不到时候,慢慢的壮大以后,这些就会实现。

    华夏帝国向大清购买了一些汉人百姓人口将这些人口移民到到四山州和云贵州,分散进里面,一百里分一家,不够分散到全国各个核心区域的州,然后将一些南洋的汉人返回给大清国,将一些高句丽百姓和日本百姓送到东南亚去,这些都是没有男人的妇女,送到东南亚然后给哪里的士兵和光棍婚配,以后她们的孩子就是汉人了。

    东南亚已经移民过去的生育的汉人挑出一部分移民东北,从燕京一带移民一部分人到西伯利亚,东南亚的人口还移民澳洲和西域,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东南亚的人口终于迎来了成长高峰,五千万人口疯长到八千万人口,不得不分出三千万人来向各地移民。

    以后移民西伯利亚的人口就主要来自东北和东南亚各地。

    张强派出了冯铨到东北,任命为三省总督,管理东北,李光地出任东北三省巡抚管理民政,薛红近内阁接替李光地的学政尚书。

    封轩辕龙飞为西伯利亚总督,以后这里就是他的封地了。

    李定国为东南亚总督,是名义上的,以后东南亚就是他的封地了。

    魏无忌为澳洲总督,以后哪里也是他的封地了。

    周粥出任西域总督,锋无羽为南洋总督,姚启圣为宝岛总督,古月笙为蓬莱州总督,米林为副首相,这次他从总督,从军情部尚书跳到了副首相了。

    唐殿风为蒙古总督。

    大封之后,个人放弃了朝内的官职,比如周粥,从首相上退下来以后,就去西域经营他的地盘去了。

    这个总督等于是历朝历代的封王,封侯。

    意义相当的大。

    这样这批人退下来以后,内阁就由其他人掌握了,朝内的年轻人就被提起来了。

    新组建起内阁和兵部以后,张强和他们商量的就是西伯利亚以后该如何接收?难道要同大清国打一战不成?

    梅林鱼,佟大为,祁三升,马汉,李过,张煌言,李光地,李光熊,朱哥,亚鹏,吕保,范搞,舒万思,白文选等人各抒己见,在新的内阁里面发言。

    他们认为应该像以前那样,彻底的解决问题,消灭大清国人,但米淳认为大清国同俄罗斯人和西方联军在西伯利亚打的战斗太惨烈了,华夏帝国现在不能再打那样的战斗了,应该从根子上瓦解大清朝,八月份,大清朝应该稳定了东伯利亚,中伯利亚,并且向西西伯利亚进军,这时候,华夏帝国应该派兵了,派兵加入对俄罗斯人的最后一击,并且接收东伯利亚的管理权,敦促大清国移民过去,华夏帝国将准备好的三千万人人口移民到东伯利亚,占领赤塔,海参崴,甚至东伯利亚的各个大城。

    张强也认为米淳说的很对,但不能一下移民那么多人,应该循序渐进,先移民两百万人口进入到高句丽人和大清汉人中间,形成一个华夏帝国存在的影响,然后慢慢接受大清国的官府权利,其他人口慢慢的用个五年时间,先移民到黑龙江州,适应了哪里的环境和寒冷,然后一百万,一百万的往东伯利亚移民。

    不能把大清国逼的太厉害了。

    大清国现在还有近八十万百姓,五十万兵马,虽然这些兵马中大约三十万是满人,二十万是汉人,但这些汉人是死忠,这些华夏帝国不要,而且大部分日本人和高句丽人其实也是死忠于大清国的,这些口加起来大约有两千万人,还是有不少人的,因此,华夏帝国大约能得到大约三四百万的大清汉人,再移民过去五百万人,就能占据上风,然后慢慢的增加和补充人口。

    原先的计划是从乌拉尔山脉直接打到莫斯科附近伏尔加河哪里,现在张强觉得应该从蒙古这面直接让大清国打过去,哪里的环境比中伯利亚和东伯利亚要好的多,没有那么寒冷,适宜生存,这样华夏帝国和大清国都好,不至于引起战争。

    大清国必须有能力进攻,而不是彻底没有能力了,那样华夏国得自己守卫乌拉尔山口,虽然这样的日子最终会到来。

    于是众人商量了半个来月时间,最终决定还是按照原先的计划走,慢慢同化哪里愿意回归的汉人,不是采取极端的政策,逼迫那些大清国的汉人跟着大清国走。

    (本章完)

第九百八十七章 鸡犬相闻华夏盛世() 
    既然已经决定不通过战争和平接收西伯利亚,华夏帝国也就不操那些闲心了,同化的时间可能很长,也许一辈子,要让无数的民族和敌人融入华夏,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办到的事情。

    随着华夏帝国进入华夏立国的第三十个年头,华夏帝国可以说已经发展的不错了。自从四六年起事到五二年改金华义军为华夏军,华夏立国到现在已经三十个年头了,张强觉得应该庆祝一番了。

    于是传令各地总督和巡抚,守备司令,野战军,骑兵军,全部来京朝贺。

    五个月以后在京举行建国三十周年大典,届时举行一次阅兵大典。

    为什么五个月之后呢?

    因为华夏疆域何止万里,那些边缘地区的总督和巡抚,武将们从边缘地区赶到燕京,至少得走三个月时间,即便快马送消息,也得一个月时间,很多人可能还来不了,不给人留足时间,哪能聚齐人手?

    核心区是不错了,有了马车,有了道路,有了不如马车快,但运载量大一倍至三倍有余的马拉火车,交通是便利,从南到北不过走个一个月时间,从东到西不过走一个半月时间,这么便利的交通也得这么长时间,那些边远地区很多地区没有路,或者道路不是华夏帝国修的道路的地方,哪能一下就赶过去的,因此给大家留足了时间,万一路上有个事情也能有个准备。

    乘着这个时间,张强带着亲卫队在周边州府巡视一番。

    大明历朝历代除了开国的一两个皇帝,其他的皇帝都是生在京城,长在皇宫大内,一生都没有出过几次燕京,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官员们,士大夫,读书人阶层希望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因此他们治理国家才会越治理越不堪,国家成了利益集团的玩物,利益集团可不管皇帝,不管国家,他们只顾自己眼前的小利,如果不行,他们可以逃亡国外,实在不行投降了新朝廷就可以了,但皇帝投降,没有那个皇帝说有好下场的,那些最终败国的皇帝,他们的老师一定没有教过他们皇帝可以死,但底下的臣子可以投降的。

    其实国家不是皇帝一个人的,是大家的,但绝对不是利益集团的,那些整天叫着为国为民的人,其实心里只装着自己和家族,他们不是民,他们是官,是贵族,与民争利这是他们统治下的民,他们在同这些民争夺利益,民其实不是民,是奴隶。

    是他们把国家玩散了的,最终坏名声要皇帝承担,皇帝在皇宫大内那知道那些啊,他只是这些人的替罪羔羊而已,也是可怜人。

    真正鱼肉百姓的是官员和官吏而已,后世这种永远杜绝不了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家只能把一切都算在国家身上,他们这些得到利益的人,却移民国外,等国内败坏不堪的时候,他们领着自己的主子,回来当好人,然后自己摇身一变成为新的总统,新的国王,然后统治一些富人和贵族,至于民,看不起啊。

    每次改朝换代都是读书人干的事情,都是这些利益集团支持的,农民起义没有一次成功的,因为没有组织,不会管理一个国家,其实就是不会同他们利益集团打交道,没有把国家重新交给他们管理,让他们牟利,自然会破坏农民起义,破坏穷人起义,穷人先天不足就是凝聚不起来,而且读书人和利益集团整天搞来搞去,让他们杀入打战不会,但破坏,他们都知道,整天学的都是这些。

    所以为了自己的天下,张强得多出去走走,秦始皇爱巡游,那是因为他得出去走走,要不就被人骗了,他小时候吃过苦,吃过亏,但最后还是被人害了,所以后来读书人就告诉皇帝,皇帝出去是很危险的,于是后面很多皇帝都不敢出去了,就后世弱势历史线里面的康熙,最后也是实在外出的途中,被人害了。

    这害的人可能是他几个儿子,为了夺取皇位,生的的儿子太多了也是一种罪啊。

    但张强不怕,即便是有人加害了又能怎么样?

    自己也老了,或许还能掌握大权三十年时间,但三十年以后还得交给下一代,虽然他很想搞什么民主,不过不行,在华夏搞那个,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后代交给一帮野心家,他们怎么对待皇族的,前面历代皇帝都有例子,张强很不想学习西方,西方那一套也不好,家天下和一群利益集团而已,一个人统治或者一群人统治,其实都差不多,百姓得不到多少利益的。

    西方还有一种模式,君主立宪,皇帝咱照旧当,但管理国家给一群人,让他们管理国家,只要大家形成习惯,那么后世子孙自然不缺一个富家翁的富足生活,不用被人杀头,华夏最重的是名义,如果没有皇帝给你加冕,连曹操那样的人都不行。

    张强就是要形成一个习惯。

    如果后人中有强大的人,凭借着皇权,依然能当皇帝,如果不能,做一个皇族富家翁也行。

    一边思考着,张强的马车就过了通州,行驶在乡间道路上,现在的乡间道路比起以前来宽阔平坦多了,因为这是一国京师,乡间道路自然宽阔。

    放眼望去,井然有序,阡陌纵横,绿树环绕,袅袅炊烟,排排房舍,田间劳作的老农纷纷对车队行注目礼,用白色的毛巾擦着额头上的汗水。

    来往的行人都退避道路两边,让张强的队伍先行,张强倒也不以为然,这不是后世的官员出行,排场大了,要被人责骂,现在没有那样的声音,敢有那样的声音的人,已经被送到大牢或者西伯利亚去干活去了,西伯利亚可不仅仅有赚钱的后生,商人,还有俘虏和归化民,以及一些罪犯,一些残余的其他王国和势力的人。

    连续视察了几个乡村,最后回到县衙,吃了一些便饭,张强感觉现在的华夏帝国有点后世的中国田间七八十年代的样子了,各个都满脸笑容,幸福洋溢在脸上,要求不高,吃饱穿暖,能挣一些钱,能读书,能有一个上进的通道就行了。

    华夏的子民是要求最不高的子民。

    大略在京师转了一圈以后,张强的车队进入山西州境内,野战军派来保护的兵马已经维护在周围,各个县府都派来了守备旅士兵保护,引路。

    山西州已经看不到一点大战以后的样子,变得鸡犬相闻,一片繁华,商人络绎不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