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领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领主- 第2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线长江沿岸兵力部署:主将金麒,掌管部队第十一野战旅,驻扎金陵府;马三立的第十二野战旅,驻扎常州府;第八野战旅,阮进,驻防安庆府;第九野战旅,主将巴格雅鲁,驻扎芜湖;第九野战旅旅长马惟仁,驻扎安庆府;第五野战旅武昌府,轩辕龙飞,南昌府有刘良佐这个守备司令驻扎,九江有守备团驻扎,还有一个民兵大队驻扎,保卫武昌府的后方,运转一些后勤,物资。

    前线还有胡奎的第一野战旅,虽然没有主将,但依然驻扎在金陵府,担任守城部队;配合的还有第一骑兵旅,巴格雅鲁调到第九野战旅以后,这个旅的旅长位置也空下了,以后张强会慢慢补齐,他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守卫金陵府。

    如今有总共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二,第一,五个野战旅的旅长的位置空缺,第一骑兵旅,第二骑兵旅,第三骑兵旅,第四骑兵旅,第六骑兵旅的旅长位置被兼任或者空缺。

    这些位置张强准备留下来提升一些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色的家伙,或者留给投靠华夏军的俘虏将军或者明军的将军们。

    湖北州前线即便是把第二十六,二十五,二十四,二十三等新组建的部队调走了,仍然有这次战争中的攻击部队,以萧飞为首的几万大军,第七,第二十,第二十一,第十九,第五骑兵旅,张强的近卫师两个近卫旅,以及旁边刚调上来的守备团,还有第二十二野战旅守备着。

    可以说面向鲁国和清军的一方,兵力实在太雄厚了。

    这么一调整,老部队,新部队,精锐部队,新编部队,掺杂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进步,更能锻炼出部队的战斗力。

    忽悠了郑成功,张强顺利的了解了一桩心事,郑成功远走他乡,将来他带着人去南洋扫荡,将南海变成华夏的内海澡盆子,以后就没有什么南海之争,让人家外人捏着蛋蛋,随意使唤和侮辱了。

    (本章完)

第557章 开发宝岛() 
郑成功还是去了南洋,因为他们在哪里已经有了基业,而张强一时半会儿也顾不得南洋,华夏军在大明还有太多的敌人需要料理。

    南明国虽然被削弱了,但它依然存在,只要他存在,朱明朝廷就能笼络一些士子和百姓的心,南明国依然处在西湖歌舞几时休,错把杭州当汴州的境地,心里明白这种状况的只有一些开明的有识之士,以及南明国的一些高层官员。

    华夏军依然需要留一部分军力来防备他们,锋无羽依然带着大约六万的兵力分作水师,广州府,江西州三个部分防备他们。

    云贵州是个纷乱的地方,土司依然存在,他们依然是一个叛乱的源头,李定国派遣了大量的士兵去哪里同清军残余争取地盘,哪里还有大金国的一些残余部队,云贵州最大的势力就是汉奸王吴三桂,掌握着云贵大部分土地和地盘。

    南明国同云贵吴三桂的战争时断时续,李定国部同吴三桂的战斗也是时断时续,都奈何不了对方,李定国需要安定和发展云南州,用张煌言和华夏军的模式改造云南州,南明国需要打通北上的道路,万一这里待不住了,北上云贵或者四山州,朱明朝廷的官员和皇帝第一个想的总是逃跑,后路。

    河南州的战斗,轩辕龙飞和朱哥各管一个方向,朱哥面对清军来自河北州的进攻,以及防备从山西州来的金国军队的乱兵,逃兵的打草谷,轩辕龙飞指挥的部队主要同洪承畴清军新军战斗,主要的战斗发生在他们之间。

    其实谁都看出来了,洪承畴的清军是挡不住华夏军的,可就这样的兵力和战斗力,居然让华夏军几年不得逾越,洪承畴已经被清军视为中流砥柱,大清的长城了,在大清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尊敬,要不是这样,他这个铁杆的多尔衮的支持者会没有被顺治清算?

    可在华夏军这边,那是无奈的,打赢洪承畴的清军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死个十几万士兵,可大明缺人吗?拥有火器优势,大部分都是火器部队,只需要三个月就能让一个农夫成为一名合格的火枪兵炮灰,华夏军损失的起,为什么不拿下洪承畴清军呢?

    因为华夏军需要稳固发展,不想在解放全国之后和那些军阀和大明官员和大清投降官员讨价还价,因为张强不想做苏联那样的清洗,让自己最后成为一个功过三七开的开国之君,在后世被人骂来骂去,被人歪曲历史,将一大堆帽子扣到自己头上,他需要华夏军拥有一个绝对干净的大明王朝。

    后人一说,只有绝口称赞,没有谩骂和诋毁,众口铄金。

    既然现在已经决定下来先打大金国,解决西南和西北的问题,张强就留着大清最后解决,这样才能天下一统,要不然大清随便跑个山疙瘩里面去,和你反华夏复清明,那就美了,张强没有机会和时间去和这些人玩捉迷藏,他只能步步为营。

    如今削弱了南明国,收伏了永历大明的李定国,赶走了野心勃勃却犹豫不决的郑成功,东南沿海和内陆一片清净,下面解决西南和西北的问题,照此方案,相信有了前面的铺垫,解决起来会很快。

    阮进带领的第五第六舰队已经开进了宝岛,驻扎在各个地方,各个岛屿,完全把宝岛变成了华夏军的地盘。

    封锁了宝岛周围的海域,切断了日本同其他方向的海上贸易通道,当然不是完全切断,别的商船大可以绕行上千海里再去日本,但这样,日本的贸易额就会下降,日本没有了这些贸易,就会损失很多收入,没有了钱,日本的各个大名之间的吞并和战争就会愈演愈烈,这是所有华夏军希望看到的,至于清朝和大明的其他地方的商人希望不希望那不是华夏军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朱大有彻底接受宝岛,张强封他为宝岛总督,他从一个管家熬成了封疆大吏,也算熬出头了。

    宝岛问题解决了以后,张强把宝岛的野战旅两个旅全部撤回来,然后调白文选的第十野战旅去宝岛,全面负责宝岛的防御,第十野战旅是一个甲级野战旅,兵力为九千八百人,加上后勤营和他的亲兵连队,兵力达到了一万两千五百人,再在宝岛组织了一个守备旅,兵力六千人,分驻宝岛各地县城,营寨。

    近两万人的兵力维持宝岛的陆上防御是足够了。

    何况还有两支水师舰队的六千海战队和陆战队,三万多兵力,即便是敌人拥有同等兵力也无法战胜他们。

    因为水师是这个时代,远东,亚洲最庞大,最先进的水师,陆军是这个时代最有战斗力的华夏军第十野战旅,是杜歌先前带领的和张强击败过六十万清军的精锐战力部队。

    他们这支部队全部装备金改2火绳枪,守备旅装备金改1火绳枪,一些设置的少量民兵部队装备冷兵器和缴获郑成功军队的金改1火绳枪,以及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卖给郑成功的那些落后的火绳枪,这支军队在如今算是最精锐的部队了,没有必要配备更加先进的燧发枪。

    这里以后张强准备弄成同泰西人贸易的窗口,泰西人的聪明是大清人和大明人想不到的,尤其是对于科技的先进性的敏感,使得他们能很快弄懂张强的一些技术,张强即便把先进的燧发枪卖给大金国也不敢把燧发枪卖给泰西人。

    泰西人天生骨子里面就有战争的基因,好战斗,而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无论是官员和百姓,骨子里面都是息事宁人的没有血性的温善民族,他们不追求别人的东西,只追求自己的生活能继续下去,只是为了生存而战,不是为了活的的更好而战,因为在这片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的土地上,光抢兄弟和姐妹的财富就够他们活一辈子的了。

    犯不着冒着生命危险去野地里面和强壮的熊和野狼抢食。

    另外郑成功还留下了无数的山寨和城堡,县城营地,以及开采出来的平原河谷,都是良田,都是水草肥沃之地,疯狂移民的华夏军不用怎么收拾,就拥有了几十万倾良田和草场,除了一些高山,米林,大河大山不能去,华夏军所得的利益要比他们在东南奋斗十几年还要多。

    有时候华夏军的将领都在感慨,还是强盗活的的比富裕的百姓滋润。

    (本章完)

第558章 开发宝岛2() 
除了城堡,草地,良田,还有丰富的物资,比如造船的木材,郑成功这里存储有很多原始的木头,都是一些大山里面百年的巨大船木,这便宜了华夏军,郑成功带不走这些,他没有那么多运力,唯一没有留下的是人口,郑成功把这的人口大约三十多万人口,加上一些远古流亡到此的前朝遗民们,都弄走了。

    郑成功很明白一个势力要崛起,人口相当的重要。

    无论老幼都带走了,没有给华夏军留下哪怕一个人口,这不怕,华夏军那么多俘虏,近百万俘虏,能转化的也有三几十万人口,全部都转移而来,而且那些十几万苦役也转来。

    朱大有的意思是,苦役营的苦役去那些高山河流,山林密集的地方开山拓荒,死了多少都不可惜,但能给华夏军尽最大努力弄出更多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些地方由民兵和守备连看管,挑选俘虏营里面的监工头目出任村长或者里长,镇长,一职,形成一个新的山村,让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然后再挑选那些犯官家属来和他们配对,形成家庭,民兵是要扎根在这里的,守备连是机动兵力,有可能以后要调走,民兵的家属一会在这里和这些人形成新的地方百姓。

    而转移来的人口包括战乱中的流民和难民,以及华夏军地盘上一些穷苦家庭,他们来到这里就是一个地主一般的存在,身家清白,使得他们高人一等,在华夏军的统治之下,他们就是新的富裕阶层,一般都住在县城,营寨里面,不去那些高山米林,河流迂回曲折,生存比较难的地方。

    这里面一些自愿来开发这里的官员家属和官员,士兵会成为新的统治者,成为官员和武将时代再此定居生活。

    大都是南方沿海一些开放的地方的南方人,也有华夏军强制配备过来的北方一带的士兵和百姓,为了就是不让他们形成南方和北方的地域隔阂,形成新的仇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月后,大约有百万迁移的人口填充了这里的任何一座县城,营寨,村落,并且由俘虏和苦役营罪犯形成新的山村,村寨。

    靠海一边是最初的大本营,来到这里先搭建一些临时居所,然后总督府会分配人口和资源,各个县城填满以后是营寨,以后营寨将是新的城镇,后面是各个被放弃的乡村,最后是苦役营和民兵部队翻山越岭,跨河穿林,去到那些人力所不能及的山谷和河流,密林里面。

    这是最艰难的工程,地形险恶,没有人烟就意味着着不能生存,不适合生存,会有死亡。

    一个月时间,已经确定的三十多处地点,成功到达那些地点的各部人马只有七处,其他的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到达,或者死亡失踪。

    各种案件层出不穷,连张强都被迫来到这里亲自了解和指导工作。

    宝岛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由北向南,大约是一条山脉贯穿整个岛屿,东面靠近大明的地方由西向东逐渐走高,也就是说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主要是西面海岸到向内陆延伸之处,面积广泛,大约占岛屿的百分之二十四,后世的宝岛人曾经称之为低地民族和高地民族,低地民族主要居住在海岸沙滩和平原上,高地民族主要居住在丘陵和山峰河谷地带。

    如今来到这里,接收了郑成功的遗产,主要也是西面这百分之二十四的适合居住的低地和一些丘陵山林地区,山谷和高原地区一时半会儿肯定无法去到那里,翻过山脉的东面海岸线也有百分之十几的居住面积,不过远离大明,也一时半会儿过不去,但派有水师去哪里驻扎和一些俘虏和民兵在那一面形成村落和营寨地区,防卫从海上来的敌人侵袭。

    有时候由于地形和气候,各种客观原因,一些边远地区不是人力能一时半会儿改变的。

    从西向东,从低到高,一字排开五个府城,一个主城,据于南北中间地带,五个处于丘陵之间的县城,五十个处于各个城镇中间的营寨,城镇,两百个村落,二十个民兵防卫点,十个守备营,三十个守备连驻地,占据了整个宝岛百分之二十的适合居住的地区,其他百分之八十都是不适合居住,或者暂时无法到达的地区,这些地区将由俘虏营罪犯以及苦役营战犯去哪里开辟。

    目前的派出去的第一批人手,就是由大约六千俘虏和苦役,民兵,守备连士兵组成的第一波三十处接近最适合居住地区的边缘的莽荒之地大约三十里处的高山,河流,密林地区。

    这其中只有七处地方人员到达,并且砍伐林木,营造村寨,后面将由守备营派出的士兵押送着俘虏和苦役去哪里送粮食和补给物资,同时一路开辟道路,先是用随身的砍刀,开辟出一条小道,以后的运送队伍将沿着这条小路前进,逐渐使用工具拓宽这条小路,把沿路的高大树木砍伐掉一些,能通行独木轮小车,然后使用铁锹拓宽至能行走牛车,骡马车队的土路,再之后,每次运送补给的队伍都要把这条小路从他们出发地点开始,拓宽至少一米,长度一百米,再按原计划前进,后面的队伍也是如此,每次都接力完成一段任务,华夏军就不派专人去做这些事情了。

    到达那里的派遣队营造好山寨以后,第一步要做的也是从他们那边往回开辟道路,他们就要从头开始干起,从计划宽度开始干起,至少能并行两辆华夏军的马车的道路,必须用碎石铺就,用石碾子夯实,每天至少干一百米路程,可以第一天完成一层,比如开辟出道路的雏形,砍伐掉树木,第二天再平整土地,拔除野草,铺上灰土,第三天压平,一周之内成形,否则,领队人员降职,调走,下面的官员执行军法,抽皮鞭,打板子,士兵则开除,降为监工头目,监工头目完不成砍头。

    俘虏完不成刑期加一年,同时打板子,挨皮鞭,苦役直接抽十杀一,再犯也如此,直到这一队苦役全部被杀。

    这些事情都归总督府总督监督和完成,驻军,比如野战旅,则只防备敌人和打仗,和他们无关。

    总督能管理的只有守备营的士兵和民兵,没有权利干涉军队如何作战,军队只能听从总督的建议,然后配合总督完成剿匪,镇压的任务。

    郑成功留下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岛屿之四的岛屿,也为华夏以后的疆域扩张了地盘,减少了纠纷,这是他最大的功绩。

    (本章完)

第559章 给商人们解套() 
其实说了这么多,张强就是要在郑成功留下的宝岛上进行深度开发,要知道后世这里可是一个经济相当繁荣的地方,尤其是蔗糖和稻谷,蔗糖不用说,暴利行业,同盐一样,都是大清的赋税来源之一,稻谷却能用来填补东南沿海的耕地不足,河网众多,产出的粮食不足以养活东南沿海的人口,还需要从宝岛和越南进口,南方人又吃不惯北方人的麦子,因此稻谷一些东西都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

    派出了三十处派遣队,只安置了七处,其他各处不是山高,就是林密,要不是有大山大河挡路,只能在可以利用的地带边缘三十里之内安营扎寨,一步步向目的地修筑道路,开山搭桥,当然也有几支队伍是因为深入山林,迷失了道路,最后被瘴气,沼泽吞没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