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风-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赜谟ざだ矸矫娴闹叮∽畲罂赡鼙U险飧龊⒆映沙ぁ!耙残硎且淮骶残硎窍胝茏谀茄幕杈锌赡苁歉鱿袢首谀茄接沟幕实郏庥钟兴芨嫠呶夷兀俊蓖蹙不钥嘈Φ囊∫⊥罚颜庑┓衬账υ谝槐摺

    “历史的发展是不可知的,尤其是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封建时代,皇帝的言行更是会放大到影响一国兴衰的地步。还是多准备点保险措施吧,免得这个让自己费尽心力的小家伙把这个时代搅得不可收拾!”王静辉想到这里,便又回到书案旁,继续写他给赵顼那篇建议成立总参谋部的策论。

    王静辉对这篇策论是相当重视的,按照以往的惯例,他的策论只要是行之有效的话,基本上都能够被英宗父子采纳,所以这次是格外的慎重。既然文官把持枢密院来分武官的权力出任国防部长,那就让这个总参谋部来充当美军联席会议的角色,继续把这份权利摊薄,来分枢密院的权利,免得碰上不会打仗的枢密使遇到战争的时候瞎出注意,让富有前线指挥作战才能的将领来给统治者当参谋,提供更为专业化的建议。这便是王静辉这份策论的立足点。

    对宋朝历史有一定了解的王静辉知道,宋朝统治阶层为了防范边疆重臣,几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一旦前线将领立下重大军功,按照宋朝的惯例肯定会有文官进言圣听,召回将领离开军队许以高官,以后他基本上就是做个富家翁的前途了。

    防范手握重兵的将领作乱固然是件好事,但宋朝人的做法就有些太过了。王静辉的策论中就是把这些召回来的将领组成总参谋部,负责训练新兵、培养军事人才,在国家边疆有警的时候,根据反馈上来的信息借助沙盘来模拟推演,给皇帝和大臣以最专业化的建议。而且在对外用兵的时候,皇帝可以从总参谋部中挑选自己信任的人来担任监军,可以根据前线战场的状况来给领兵作战的将领以决策上的参考,这总比皇帝派个外行的太监当监军来指手画脚要强得多。由此还可以衍生出前线作战参谋部,这样也可以降低由于将领个人考虑不周而引发的灾难

    “这样虽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多少也算是个进步,总比宋太祖赵匡胤搞的那套要强得多,至少那些立下战功的将领还有个地方发挥自己的余热,给皇帝专业化的军事建议,这也比只懂得之乎者也的儒生强得多。”王静辉放下笔再次审核策论时默默的想到。

    写好策论后,王静辉并没有急着把它交到赵顼的手里,一方面因为赵顼刚刚当上父亲,朝中官员的拜访足矣踏破颍王府邸的门槛,这个时候送去难免赵顼不会重视;另外一方面,枢密副使郭逵的命运已经定下来了,就算郭逵要辞去枢密副使的职位来当总参谋长,也要等今年他摆平西夏再说。王静辉思来想去,还是扣下了策论,等过段日子在往上交差,也好在这几天中对其再加工补充。

    “史书上记载,正是今年西夏国主谅祚亲率大军骚扰大宋边境,才会被射中一箭,不知道有了新式装备的郭逵,能不能在这场冲突中干掉谅祚呢”王静辉不无恶意的在诅咒谅祚早死,只要谅祚一死,那西夏的统治高层就会分裂成后派和帝派来互相内斗,这样多少能够让大宋喘口气。

    颍王赵顼这一当上父亲,虽然是件好事,但可把王静辉和蜀国公主可拖惨了。本来王静辉想趁着考完试这段轻松的日子来和蜀国公主多见见面的,但赵顼一有孩子连他自己忙得都找不到北了,哪还顾得上这对苦命鸳鸯,不要说是见面,连两人互相传递情义的诗词也无法传递。无奈下王静辉和蜀国公主只能苦苦的等待了,他们在等待王静辉发榜的那一天,希望能够凭借这状元郎的名声来彻底结束这种“地下党”的生活。

    虽然还不知道自己考试结果怎么样,但王静辉心中对自己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很满意,同时他通过试题也确定了英宗赵曙不是甘于寂寞的人,赵曙虽然不像历史上的神宗皇帝那样扯起变法的大旗开始埋头大干,但显然比他历史上的继位者神宗要聪明的多,开始零敲细打对某些方面进行先期改良。

    想到这里,王静辉看看他写的那本关于建立参谋制度的策论:“呵呵,没想到英宗赵曙会借着处理郭逵来对大宋现有的军制进行变动,聪明!要是一上来便对经济下手,牵扯的人实在是太多,绝对会遭遇狙击。虽然加入参谋制度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但至少会使大宋目前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现状有所改善。”

    历史上记载英宗赵曙体弱多病,王静辉现在虽然只见过他一两面,虽然面色不是很好,但还不至于那么弱不经风。“只要英宗赵曙能够多活上几年,那大宋的历史将会有彻底的改变。英宗的政绩就是再平庸,至少在执政上是非常稳当的,从历史上濮议较量的过程上来看,赵曙是个谋定后动的人,只不过当时他没有想到反对派的力量是如此坚决而已。守成固然是平庸的代名词,但总比一味的锐意进取而导致好心办错事加速灭亡的好。”王静辉想到。

    既然能够确定英宗赵曙本人是个不甘寂寞的主儿,王静辉就趁着自己难得清闲的日子,开始依照历史上王安石策动的熙宁变法的有关条目进行分析,试图想分析出王安石的利弊得失,好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拉赵曙一把,让他在国家改革中能够少犯点错误,达到富强大宋的目的,让底下这些贫苦百姓少受点罪。

    王静辉不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在二十一的专业和这些完全搭不上边,但他是未来人,见多识广而且又清楚王安石变法这段历史,这就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也知道自己一旦完成了迎娶蜀国公主的心愿后,就是步入仕途也很难进入大宋的统治高层。宋朝统治者对防范外戚的警觉一点也不比防范边疆重臣差,尽管按照宋朝的传统惯例,第一人及第,不下十年便能升至参知政事这样的辅相职位,驸马的名头非常荣耀,但自己当上驸马的同时,也就是和参知政事和枢密使这样的关键职位说再见的时候了。

    王静辉想到这里心中便苦笑道:“这是否算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呢?自己是因为蜀国公主而觉醒的,但也正是因为蜀国公主自己无法在仕途上能够发展到顶峰。看来我还真不是当官的命,好在我也不想成为诸葛亮那样的一代名臣贤相,在宋朝这个陌生的时代中,身边能够有个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富贵满堂也没有什么不好。再说自己和英宗父子的关系现在看上去还不错,自己的建议也都能借别人的嘴巴来说出来并且施行,这难道不好吗?不过就是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气罢了。”

第82章 参谋() 
第八十章参谋

    大宋治平三年四月初十,才坐上枢密副使位置没有几个月的郭逵终于顶不住以知谏院邵亢、御史吴申、吕景的弹劾,自己朝英宗赵曙递交了请求罢免的奏章。当赵曙接到郭逵请罢的奏章后,这几天孙子诞生给他带来的喜悦全部被一扫而空,皱着眉头坐在福宁殿中,虽然自提拔郭逵这半年来,他顶住了文官如潮水般的弹章,但这样终究不是办法,就是宰辅遇到御史的弹章也会自动请辞,更何况郭逵?

    “来人,传颍王!”司礼太监听到大殿内传出皇帝略带愤怒的声音,连忙向颍王府跑去。

    当颍王赵顼带着蜀国公主匆匆忙忙赶到王静辉的书房的时候,王静辉正和平民医馆的一群郎中因为一本医书的见解不同而吵得不可开交,看到双方面红耳赤的样子,赵顼苦笑的示意管家王福自己会在书房等他后,便拉着蜀国公主去王静辉的书房了。

    王静辉听王福说颍王和那位“公子”结伴来找他,便扔下那群好斗的公鸡,整理了一下衣装便赶到书房。还没等王静辉的屁股坐热,赵顼便开门见山的问道:“王兄,你答应给我的策论写好了没有?今天枢密副使郭逵向父皇上了请辞的奏章!”

    面对一反常态的赵顼,王静辉摇摇头在心中哀叹道:“看来这家伙的急脾气还是没有变多少,连寒暄几句都给省了,自己的影响真是失败”虽然心中有些恶搞的想法,但看在赵顼实在有些心急,王静辉便走到书案前把那份这几天几经修改的参谋制度的策论拿出来交给赵顼。

    颍王赵顼接过策论后便打开翻阅,而王静辉也趁着赵顼看策论的机会,把这几天自己填写的一些小词拿出来给蜀国公主看,这些小词是他自己填写的作品,绝无抄袭,虽然文才还有些拙劣,但词中深切的思念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让蜀国公主的眼上蒙上了一层轻纱。

    还没有等王静辉和蜀国公主柔情蜜意,颍王赵顼拍案而起,把旁边这两个正在眉目传情的鸳鸯给吓了一跳,王静辉还以为自己的策论在哪里犯了赵宋祖宗的传统,而蜀国公主担心的是自己的心上人的策论哪里得罪了哥哥。

    颍王赵顼看到两人的目光后,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道:“王兄策论精彩,顼喜不自胜有失利之处,王兄还请见谅!”

    王静辉听后,心中的石头算是放了下来,笑着说道:“殿下过誉了,这只是在下一点看法而已,在策论上胡言乱语让殿下见笑了!”

    颍王赵顼对王静辉的这套谦虚的说辞早已经习惯了,他知道眼前这个才子不愿意露出锋芒,不想让人来过多的搅乱自己的生活,在这点上让英宗父子十分赞赏。赵顼笑着说道:“王兄就不用在这里谦逊了,你的本事父皇和韩相他们都清楚。这篇策论读起来让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不过本王没有王兄大才,在父皇那里问对恐有疏漏,还是王兄随本王入宫走一趟吧!”

    王静辉心想随赵顼进宫走一趟也好,要不然凭这篇策论,英宗等人要是理解有问题,搞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出来,还不如不搞,自己虽然不是个军事专业人才,但对参谋制度的理解恐怕在这个时代也是顶尖的,由自己在一旁补充说明,效果也会好点,说罢几人乘坐马车驶向皇宫。

    还是在福宁殿,英宗赵曙怀着极大的希望仔细阅读了王静辉写的关于设立参谋部的策论后,便让太监传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到福宁殿议事。当韩琦和富弼来到福宁殿的时候,看见站立在一旁的王静辉,便明白皇上把他们这么急着召回来可能是因为这个才子又写出什么策论了,两人相互对视一眼后,便向英宗行礼。

    英宗赵曙也没有客气,直接把郭逵上辞章的事情说了出来,也谈到了十年前仁宗时代名将狄青的遭遇,说出自己对由太祖太宗皇帝立下的规矩对武将的处理的担忧,非常担心日后还会有善于统兵作战的将领会重蹈狄青的覆辙,但祖宗立下的惯例也十分有道理,至少自立朝百年来没有武人手持重兵作乱。英宗赵曙说完自己的想法后,便把王静辉的策论交给赵顼,赵顼把策论交给韩琦和富弼阅览。

    韩琦富弼都是仁宗朝的老人,他们也经历过狄青那次事件,尤其是韩琦,当年正是他和范仲淹在西北前线发现了狄青的才能,并且加以赏识提拔,但狄青任枢密使的时候,由于种种流言蜚语使得他也非常担心狄青功高震主,篡夺权位,而和群臣一起上了弹劾狄青的奏章,在狄青死后,他也是后悔不已。今天英宗赵曙以狄青之事来喻郭逵今之处境,虽然两人相差甚远,但这中间的意思他还是非常清楚的。

    枢密使富弼看过策论后,心中却是另外一种想法,因为谁都看得出来:王静辉的策论中提出建立总参谋部的建议,其实就是将枢密院的权利进一步分化摊薄,如果真的实行下去建立这么一个机构,那大宋的政治局面将会打破枢密使、宰辅统领百官的局面,尽管总参谋长的职位也不过是参知政事的样子,比不得枢密使职位这么显耀,但对于枢密使绝对是分权。他的眉头也随着策论的进一步阐述而皱得更紧了。当然富弼的眼光也不会这么短浅,他也看到参谋制度的众多好处,他自己也曾被监军折腾过,并且对狄青等将领的遭遇感到同情,如果按照王静辉策论中所说的那样去做,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悲剧的上演。可见王静辉写这篇策论也不是针对枢密院而来,纯粹就事论事而已,这在他心中也是有数的。

    当策论又回到英宗赵曙手里的时候,他问道:“两位爱卿,看过这篇策论有何高见?”

    枢密使富弼朝王静辉问道:“改之这篇策论写的好,不过策论中这个参谋制度是不是和枢密院的职能有所重复呢?”

    王静辉知道建立参谋制度如果说要遭到反对的话,首先是来自枢密院,毕竟这是在从枢密院手中分权,便说道:“富公,这篇策论只是小子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而已,让富公笑话了。学生在策论中说明过:参谋部是设在枢密院之中,由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来担任,由参谋总长来兼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参谋总长和旗下的参谋只有在边疆有警的情况下为圣上和各位大臣来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提供专业的军事建议来供大家做决策,其本身没有兵权,平时参谋部最大的作用便是在建立的军校当中充任军事教官。如果说参谋部与枢密院之间的关系,那就是上下级的关系,在职能上除了在培训军事将领方面以外,并没有和枢密院有任何职能上的重复。”

    赵曙问道:“本朝已有兵学,设立军校又有何用?”

    王静辉答道:“微臣尝读史书,三国曹魏时曹植上书中曰:‘相门有相,将门有将’之言,自先秦起如秦国王翦家族、蒙氏家族,楚国的项氏世将等等,历朝历代都有将门的出现,即便是在本朝设立兵学后,也依然有开国将领石守信、王审琦和李处耕三家三世以上为将,微臣敢问圣上,既有兵学,为何又有将门之说?为何本朝曹彬其子:璨、珝、玮、玹、玘、珣及琮,惟有玘为文官,其余六子皆为武臣?”

    对于赵曙来说,王静辉的“将门说”对他而言实在是太困惑了,他无法解释。而对于王静辉来说,他也没有什么好答案,因为“将门”这东西即便是在一千年后不仅在中国,美国和其他各国都有出现,王静辉在这几天修改策论的时候,也在思考“将门”为什么如此长盛不衰。

    王静辉见英宗赵曙哑口无言,不想冷场所以继续说道:“圣上,臣为了解释‘将门’也曾翻阅大量的典籍,自秦汉以降,文官的选拔经过千年的积累已经形成科举或是推荐等严密的选拔制度,微臣不久前才参加的制举科考试也是这千年积累的成果,不然像微臣这样的出身,恐怕是没有入仕的机会的。而武官的选拔制度在历史上看,只有秦汉开国时的军功爵和唐朝短暂的武举制度,本朝的兵学也是延续了唐朝的武举制度来选拔武官,这与文官千年积累选拔制度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在微臣看来,历朝历代包括本朝,这武官的选拔人才,倒是受世袭的因素比较大些,所以就出现了‘将门’。微臣建议用在边疆立下功勋的武将成立参谋部,平时设立军校,以选拔军事人才,这样也就相当于建立武官中的科举制度一样,可以使那些没有将门背景的人,也可以在此路上出将。”

    王静辉这一番话说的在场几人频频点头,在赵曙等人的眼中将门出将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他们也没有想过其中还有如此关节。不过英宗赵曙也听出了王静辉话中有话:这武将世袭成为将门绝对是一个不安分的因素,太祖杯酒释兵权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