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风- 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静辉不知道蜀国公主心中特别着迷于他分析事件时那副成竹在胸的形象,否则他会把赵顼再拉回来重新上一课,以博得蜀国公主心目中的好感。他走到书架前拿下来几个小盒子来到蜀国公主面前,这是他为了讨好蜀国公主而专门找人制作的几个棋牌游戏。

    怎么来和心仪的蜀国公主交往,对于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王静辉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问题。王静辉受家教影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虽不奢望能够像二十一世纪男女之间那样爱的死去活来,心中只是盼望着有份平和悠长而又温馨的恋爱,但在这个时代男女结婚前都没有见过面,更不要说双方有什么感情交流了。

    蜀国公主因为身份所限,王静辉不可能天天把她从皇宫中给拉住来纵情于山水之间,就连见面也需要等待合适的机会才可以如愿以偿,这对两个处于思念当中的情侣来说,当真是难熬的很。王静辉也希望能够从蜀国公主这有限的相会当中,最大限度的使双方都能互相了解,以前只有诗词和跳棋作为纽带,这是他所不能满足的,所以他特意将后世那些小棋牌游戏找人做出来,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小东西来增进双方的好感和了解。

    王静辉看到蜀国公主对这些小盒子有些迷惑不解,便笑着解释道:“公主每日在宫中生活实在是乏味的很,而我又不能每天看望公主,所以便制作了这些小东西,希望能够在公主烦闷的时候,聊以解闷儿。这些都是和跳棋类似的棋牌小游戏,很简单的,非常有趣,公主有兴趣来玩玩吗?”

    对于王静辉这么体贴细心,蜀国公主此时还能说些什么,两只明月一样的眼睛,似乎迷上了一层轻纱,多日来心中所受的委屈和烦闷都被王静辉这只言片语给消融了。赵浅予轻轻点点头后,便和王静辉坐在茶几前学这些小游戏了。

    这些后世的斗兽棋、军旗、扑克牌的新奇玩法很快的便吸引了蜀国公主的眼球,加上她聪慧无比,很快便学会这些棋牌游戏的玩法。这让王静辉不得不感叹曾经同宿舍的“情圣”曾经的指点:要千方百计的哄女孩子高兴。看着笑面如花的蜀国公主,王静辉也不禁感叹情圣这句箴言真是古今通杀。

    正当两人玩的高兴,颍王赵顼这个王静辉现在最不欢迎的人还是回来了。赵顼还没有进书房就在门口听到蜀国公主那清脆悦耳的笑声,心中正佩服王静辉讨女孩子喜欢的手段,等他一进门便被满脸都是纸条的王静辉给吓了一跳。细问过后才知道原来王静辉和蜀国公主玩扑克牌,输得满脸都是纸条,赵顼不禁莞尔:这个才子不仅会造兵器,连这讨女儿家高兴的小玩意儿也是精通在行,这份“博学”可真够让人吃惊的了。

    拿过王静辉所做的军旗,看着棋面上面刻着什么骠骑将军、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字样,心中很是疑惑,经过蜀国公主这一解释玩法后,也是心中感到有趣,正好做玩具来玩。这就是王静辉改造后的军旗,用这个时代各种武官的称号来代替司令军长的名称,以大吃小,还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

    赵顼看着妹妹满脸愉悦的笑容,哪里还有今天早上在鱼池旁忧愁的样子,心中对王静辉这哄女孩子的手段也是佩服的紧。看着天色已经不早了,赵顼便起身告辞,带着妹妹蜀国公主会皇宫去了。王静辉依然是看着恋恋不舍的蜀国公主上车远去,对着已经消失在长街尽头的马车默默说道:“我们会在一起的!”

    颍王赵顼在皇宫离与蜀国公主分手后,便向太监问明英宗赵曙正在福宁殿批阅奏章后,便让太监领着他去面圣。见到英宗赵曙后,颍王赵顼便把和王静辉商议的过程详细的向英宗赵曙做了汇报,赵曙听后长时间沉吟不语。

    沉默了一会儿后,英宗赵曙说道:“王静辉此人真是算无遗策,颇有当年武侯之风,连朕心中对郭逵的安排都能想到,真是令人称奇!不过听你刚才所说,王静辉是认为郭逵这次绝对不能在汴都待下去了?”

    颍王赵顼说道:“王静辉的意思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他想到的是借着郭逵这次出京,正好安排在与西夏对抗的陕西四路上出任宣抚使,这样一边守卫边疆有位朝廷可以放心的将才,另外郭逵对新武器有一定了解,让他带着这些武器一起走,在抗击西夏骚扰的时候会更有把握。我想等王静辉参加完制举科考试后,把策论完善呈送上来,如果朝廷看着可以施行的话,那郭逵就会在边疆积累军工再次回到汴都,担任一个新的职务,这个职务肯定是王静辉策论中以解决像狄武襄和郭逵这样的官员一入枢府便遭众臣猜忌而设立的。”

    英宗赵曙对王静辉这次的策论很重视,因为祖宗定下的法制就是抑制武将,这才导致有太多的人都栽倒在枢密院,结局最让人扼腕的便是仁宗时代的狄武襄,竟然因此遭到贬谪后忧郁而死,而郭逵现在的处境与当年的狄武襄相比算起来已经是不错的了。如果王静辉的策论能够使英宗赵曙成功的解决这个困扰大宋文武官员百年的死结的话,那功劳可想而知,就是连赵曙也要感谢他。当年狄武襄的遭遇不仅使武官人人自危,文官集团也是扼腕不已,连仁宗皇帝得知最后的结局后,也是后悔的到临死也念念不忘。当时还是皇子的赵曙对此也是唏嘘不已,自当上皇帝后也是希望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结果自己赏识提拔郭逵,反而还是走上了老路,这怎能让他不对此忧虑?

    英宗赵曙沉默良久后默默的说道:“再过七天便是大考了,就看这个才子表现了,希望他莫要朕失望”旁边的颍王赵顼听清后先是愕然,后是替自己的妹妹蜀国公主感到高兴,心中也不禁期待几天后在馆阁中举行的制举科考试了。

    大宋治平三年三月初六,英宗赵曙继位三年来第一次制举科考试终于开考了。早在去年朝廷便把开制科的消息已经传达到全国了,各地自认为有才的士子都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汴都,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制举又称制科,习惯称为大科或贤良。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试场在秘阁,及格为“过阁”。御试即殿试,内容要求更严:试策一道,三千字以上,当日完成。考试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向来不授人,第三等与进士科第一名相当。有官人均升转或蒙拔擢。制科非常选,但它给士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入仕机会。

    初六这天,王静辉整理好衣装后,便带着考试用的笔墨纸砚出发到秘阁参加考试,他现在已经准备充分的不能再充分了。今天在秘阁先考“过阁”试,试题是与进士科相同,都是诗词墨义和经帖,这项考试对于王静辉来说简直是毫无困难,看过题目后,便用毛笔龙飞凤舞的答卷了。

    墨义经帖在王静辉的眼中看上去更像是后世的简答题和填空题:论语中孔子的话“作者七人矣”,考得就是这“七人”的姓名。这样的题目对于可以把书倒过来背诵的王静辉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倒是诗词项目的答卷让他踌躇了半天:三国。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考卷上要求词调不能用水调歌头,这让王静辉想起苏轼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改之,这诗词就不用再考虑水调歌头了,你那‘明月几时有’已经让人没有办法在这个词牌上出头了,估计考官是不会出这道题了”

    王静辉苦笑着看着试卷想到:真是让苏子瞻给不幸命中了。不过更使他为难的便是诗词题目是三国,这个题目可真是够刁钻的,想来想去还是苏轼那首“大江东去”最合适这个题目,但那是自己曾经的禁区,因为他想留下这篇名垂千古的佳作成就苏轼古今宋词第一人的名头,所以看到这个题目倒是让他为难了。

第81章 新生() 
第七十九章新生

    苏轼是王静辉最崇敬的大文豪,他对于苏轼是格外敬重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费这么大力气去治疗苏洵了,因为王静辉相信只有避免由于苏洵的故去而使苏轼免去那关键的三年丁忧时间,会极大改变苏轼坎坷的命运,当然在他心中,苏轼不是一个适合当官的人,因为他的那张嘴实在是没有把门的。

    王静辉对着试卷楞了半天也没有下笔,这时同考场的一名士子已经交卷了,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时间犹豫了,因为交卷速度在考试中也占了很大的优势,他清楚的记得宋朝初期就有谁先交卷谁拿状元的先例,虽然后来打击过这些“快手”,但交卷速度仍然是状元的重要考量之一。王静辉用毛笔沾满墨后就在试卷上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完后,他立刻交卷走出了考场。

    在乘马车回家的路上,王静辉的精神不高,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考试发挥不佳而垂头丧气,实际上这场考试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但这首念奴娇一出,哪里还有通不过考试的道理。王静辉还是在为抄袭那首赤壁怀古而感到有些内疚,毕竟来到这个时空后自己抄袭的诗词作品实在是太多了,本来那首“明月几时有”已经让苏轼失去的够多了,这下连他的赤壁怀古也给一窝端,苏偶像还能不能成为豪放派词人的开山鼻祖,这就很难说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王静辉一想到现在由于他的影响,宋朝的政治格局已经大为改观,已经不是历史上同时期的政治格局了,虽然自己没有直接进入朝堂介入这些是是非非,苏轼的命运也肯定跟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苏轼以后可能还会因为的嘴巴不牢而招祸,但有自己在旁边护佑,应该没有机会发明“东坡肘子”了。想到这里,王静辉心头轻松了许多,心中也不禁笑骂道:“抄了就是抄了,反正那些诗词也没有少抄,都抄到这个份上了,还有什么可犹豫的。以后如果老天开眼,让我能够顺利改变宋朝的历史宿命的话,连苏轼都做不成‘东坡肘子’,以后那些原本是中国的文学史璀璨的星座还不知道有多少没有了呢,与其让他们默默消失,还不如拿来给我争名气的好!”

    秘阁考试阅卷速度很快,十天后便发榜公布下一关殿前御试的名单。王静辉毫无悬念的排在了榜首,同时那首“大江东去”的念奴娇也传遍了汴都文人的耳朵里。所有的文人都被这首念奴娇给惊呆了纷纷传抄,一时间大有“汴都纸贵”的苗头,连英宗赵曙的嘴边上也不时念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最有意思的便是苏轼知道赤壁怀古是王静辉过阁试上所做后,跑到他的书房里痛心疾首的对他说道:“改之,恐怕这‘赤壁怀古’一出,念奴娇的词牌也被废了!”

    这时关于王静辉的各种传闻也成为汴都大街小巷、茶馆酒肆当中人们的热门话题,这时所有的人才得知王静辉这次参加制举科考试的推荐者竟然是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这多少让所有的人都大大的羡慕了一把:只要王静辉的成绩不算差,能够取个第四等的成绩,一旦入朝为官,有这两个群臣领袖护佑,那岂不是平步青云?不过看这个才子在过阁试上的表现,就是拿个第三等状元也亦非难事。

    三月二十二,在过阁试半个月后,御试在皇宫垂拱殿门前广场上举行了。王静辉虽然也先后进过两次皇宫,但去的都是福宁殿,垂拱殿是大臣朔日上朝的地点,大气磅礴的气象可不是福宁殿所能比的了的。王静辉坐在首座正对着垂拱殿的大门,深吸一口气:“浅予,只要过了这一关,我们便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在准备考试的那些日子里面,王静辉就根据英宗赵曙父子的性格来预测试题,因为最后御试的考题和“抡才大典”的状元考诗词墨义经帖有很大不同:一道策论,这也是宋朝自开国来到现在国家选拔人才贯彻太祖太宗皇帝以策论选士精神的唯一体现了。一篇三千字以上的策论,对于考试的士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对王静辉也一样,所以为了以防万一,王静辉也借鉴了苏轼传授的经验,根据统治高层的执政态度来扣题。

    对于后来成为神宗皇帝赵顼的性格,王静辉通过历史资料和他的接触不难判断,赵顼有着强烈的中兴大宋的想法,而他老子英宗赵曙可就不好说了,但王静辉还是压在了中兴的题目上,毕竟历史上英宗赵曙被濮议给拖惨了,胜利后没有几天便一命呜呼,就是有这种想法也没有机会实现,现在历史的格局已经改变,从与赵顼的接触中,王静辉感觉到英宗赵曙绝对不会再延续仁宗时代的苟且偷安的政策了,如果他的寿命够长,难保不会在他这一任上会有大动作。

    王静辉翻开御试试卷:国无九处之蓄曰不足,无六斥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国也他看过后一抹微笑浮现在他的嘴角:御试策论题出自中庸王制篇,这句话正是讲国家经济储备的题目,虽然不是自己准备的变法题目,但他在这方面也是下了苦功的。

    “看来自己给颍王赵顼上了一年的“经济课”终归还是有些成效的,至少在策论这道最后的关口助我爬过去。”王静辉想过后便轻沾墨汁用小楷在试卷上奋笔疾书起来。

    大宋治平三年三月二十八,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让颍王府邸乱做一团,每个人都是既兴奋又紧张,因为怀胎十月的向王妃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是颍王赵顼的长子,只要他能平安长大,很可能将会是大宋的储君,未来的帝国的皇帝,所以每个仆从都不敢疏忽,谨慎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颍王府中到处都是报喜或者是端盆忙碌的人影,不过当中最郁闷的还是太医了,因为他刚才慌乱的表现让颍王赵顼极为不满,要不是有两个受过王静辉精心训练的产婆在镇守在向王妃床边,这个小生命可能现在已经可以告别这个世界了。

    “果然还是王静辉想得周到,否则可就麻烦了”颍王赵顼一边用小拇指逗弄着躺在向王妃身旁的小家伙,一边心有余悸的回想刚才王妃分娩时的危急状况。由于皇宫中派出的太医和产婆糟糕的表现,让当时的赵顼如热锅中的蚂蚁,而那两名产婆在向王妃刚开始感觉有些不适的时候,便非常有经验的指挥府中仆役布置好产房,在产婆和太医还在争论王妃是否要分娩的时候,她们早就做好接生的准备了。这多少让有些慌乱的赵顼平静些,毫不犹豫的换上这两个产婆来接生。向王妃很顺利的便诞下了一个婴儿,这让赵顼欣喜若狂的同时,也在心中非常感激王静辉能训练出这么好的产婆。

    当得知颍王妃平安生下一个男婴的消息时,英宗赵曙的脸上也兴奋的有些潮红,立刻赐下一大堆的各种药材补品和赏赐,要不是旁边的老太监告诉他现在颍王府上下已经被闹腾的不可开交,他恐怕就要摆驾颍王府了。朝中的各位大臣贺喜的奏章也不断的传送到英宗赵曙的案头,让他合不拢嘴。

    此时王静辉在平民医馆的书房中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看着满城春色,默默的说道:“这下子可真的要变了”

    虽然向王妃生下一个男婴,在这个时代来说,一个孩子长大实在是太困难了,帝王家的孩子也是如此,但这在王静辉还是非常高兴,他会加强那两个产婆关于婴儿护理方面的知识,尽最大可能保障这个孩子成长。“也许是一代明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