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雨大宋-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宫员外道:“现今生意如此忙碌,哪里有时间去请官人喝酒。”

    冷员外急得跺脚:“你何其痴也!我们才是并州城里的行商,可你看这处货场,我们这些人却都在路边叫卖,反倒是那些外地货商,不必受这风吹日晒!若是有官人帮忙,我们也去雁门寨进生皮,在这里鞣制成熟皮,大把地卖与中原来的客人。”

    宫员外摇了摇头:“员外,货场初建的时候,杜官人要我们把铺子搬过来,可是员外不愿意。现在这里仅有的几处铺子都被外地商人占了,谁有办法?货场最初的生意,可是他们带来的。而且在鞣皮场务开工的时候,也是这些商人预付了匠人工钱,才有今日。现在去求官人,只怕晚了。”

    “哪怕晚了,也比不做的好。外地商人终究是外地人,官人是我们并州的官,总会向着我们。纵然以前我们有万般错处,到了今日也该算了。——宫员外,你只管喊人就是!”

    冷员外是行首,宫员外只好答应。

    杜中宵走到卖毛皮的地方,又是一排临时搭起来的草屋,专门替人缝制皮衣。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处货场周围便就聚集了大量跟毛皮有关的行业,生意极为兴隆。

    穿过各种店铺,早有齐孔目迎在鞣皮工场的外面,迎杜中宵到了里面。

    一进工棚,便觉温暖如春,杜中宵对齐孔目道:“孔目,这里并不寒冷,工匠们还做得惯么?”

    齐孔目连连点头:“做得惯,做得惯。哪里能够想到,棚子里搭了火道,竟会如此温暖。只是棚里太势,匠人易口干舌燥,每日里都要出去放风数次。”

    杜中宵道:“若如此,不如在火道上面多摆几盆水,棚里便不那么干燥了。还有,四周挡风的帘子不必如此严实,留些缝隙进风才好。”

    齐孔目满口答应,吩咐人去做。

    热气沿着火道进入棚子,会造成空气干燥,对身体不好。不过这个年代的人没有那么娇贵,这么冷的天,只觉得棚子里温暖便就心满意足。棚子里待得久了难受,他们便隔一两个时辰出去放风。依杜中宵前世的知识,这样一冷一热最容易感冒,到现在这里的工匠竟然没人生病,也是奇怪。

    到了齐孔目的案几前,杜中宵坐了。看了看那边忙碌的匠人,杜中宵对齐孔目道:“最近这里的生意好生兴旺,孔目,鞣皮这里的账目如何?”

    齐孔目拱手:“现在北地贩来的毛皮堆积如山,我们这里根本就做不过来。到这里鞣皮的商人,都要预付三成的货款,我们才接他生意。是以这里账上,现在现钱已过千贯。”

    杜中宵道:“每月有五百贯进项,非常不错了。若再加上外面收的税,这处货场每年收千贯以上不是难事。以后生意做得大了,说不定可以收几千贯。不枉了我费一番心血。”

    齐孔目笑道:“官人算得少了。鞣皮这里开始做,诸般不熟,以后做得熟了,还会更多呢。现在只是我们做不过来,不愁没有生意,后面加人就是。”

    杜中宵看了看工棚内热火朝天的景象,点了点头。现在确实是刚开始,说是货物积压,其实并州的名声还没有传开。等到真成了毛皮集散中心,有数倍增长都不稀奇。

第17章 自寻出路() 
二楼的阁子里,杜中宵从窗户看去,货场里是前来买毛皮或者闲逛的本地人,外围不惹人注意的地方,则是山积的毛皮,和忙忙碌碌搬运货物的工人。货场现在,显眼的地方还是本地商人,他们在空地上搭起台子,摆摊设点贩卖。冯原那些外地大商户,根本看不见影子。他们的货都在货场堆放,从生皮鞣成熟皮后,直接卖给中原来的客商。简单点说,本地客商做零售,外地客商做批发。

    几个在货场里生意做得较大的本地商户陆续来到酒楼,一一向杜中宵见礼。

    见人到得齐了,冷员外起身道:“难得今日杜官人得闲,到货场这里来查看,我们敬一杯酒!”

    杜中宵端起酒杯,与众人饮了一杯。货场的生意做起来,并州的毛皮生意一下就火爆了。不过本城的商户失了先手,别人吃肉,他们只能喝汤,各种不满。虽然当初杜中宵找他们,让他们提前把店铺开过来的时候,无人响应,致有今日结果,但杜中宵到底是并州的官,不能不听他们的声音。

    酒过三巡,冷员外道:“官人,城里的毛皮货场开起来,我们这些生意人着实得利。只是,现在大宗生意都被外地商人把持,钱财都被他们赚了去,着实不甘心!”

    杜中宵看着冷员外,想起两个多月之前,自己特意找这些人来,让他们提前占铺,就是这位冷员外带头不愿意。到了现在吃了亏了,又来找自己。

    见杜中宵望着自己,冷员外拱手:“官人可怜小的们,想个法子,也做些大生意。”

    见冷员外好似完全忘记了自己几个月前说的话,杜中宵心中暗暗叹了口气,没法跟这些人置气。想了想道:“雁门寨有榷场,你们一样可以凑了本钱,到那里贩卖生皮,又有何难?”

    冷员外唉声叹气:“官人,话虽然如此说,做起来却千难万难。一则我们没有本钱,难到雁门寨做大笔生意。二者鞣务的作坊那里,都要预付定金,哪个能拿出如此多的钱来?还有一点,卖到北地去的轻货就那么几样,已经被那些客商把持住,我们到雁门寨也没生意可做啊!”

    这些商人规模不大,都是小康之间,缺少大笔资金,杜中宵是知道的。当然,最让他们为难的是第三点,就是缺少与契丹交换的东西。金、银、铜钱是不允许流出境外的,绢帛有定额,其余香药、矾之类的数量有限,本地商户凑出钱来也做不成生意。冯原等人已经形成了用熟皮换生皮的良性循环,别人想插一手,就要靠真金白银,而真金白银又不许带出去,成了一个死结。

    见冷员外几个人眼巴巴地看着自己,杜中宵道:“并州这里毛皮货场初建,其实名声不显,不管是北地还是中原,来做生意的客商并不多。等到时间长了,名声传播开来,那才是赚大钱的时候。你们现在不需心急,只要稳扎稳打,在货场把铺子建起来,总有赚大钱的一天。”

    冷员外道:“啊呀,看着冯员外那些外地客商大把赚钱,我们却只能沿街叫卖,心如何能平!官人总要想个办法,让我们这些本地人也分一杯羹。不说别的,让鞣皮的地方少收些定金,多给我们鞣制一些皮子也暗好的。中原来的客人找来,我们也接些生意。”

    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这如何可以?鞣皮的地方开起来,是从军资库借了钱的,必须尽快连本带利还回去。初开的时候,收了冯员外等人的钱,当然要先做他们的生意。”

    见冷员外急得额头冒汗,杜中宵又道:“这件事情,你们失了先机,现在来找我,已经没有多大用处。求人不如求己,你们要自救,我倒是可以行些方便。”

    冷员外急道:“如何自救?官人明言!我们商量了一两个月,实在没有一点办法!”

    杜中宵道:“现在货场是怎么建起来的,你们都看在眼里,就不能自己再建一处么?鞣皮那里的匠人旬日一当差,一月还有二十日闲着——”

    冷员外一拍桌子,丧气地道:“官人不要说那些工匠,一说便就气破我肚皮!明明在官府场务里能熟制成千上万的皮子,一回到自己铺子,又推说天冷,又推说人累,就是做不了什么活!我听说了,场务里的工棚温暖如春,那些匠人待得舒服了,回家便就不想做活。官府发的工钱又优厚,不缺依食,那就更加懒了。现在并州的生意做得这样大,我们卖出去的货物却并没有多多少!”

    工匠们在齐孔目那里,习惯了分工序干活,不当差的时候,重新操起从前的手艺,诸多不习惯。依着杜中宵的意思,为了补偿初时工匠轮差的辛苦,给的工钱格外优厚,很多工匠一不当差,便就懒散了起来,不想做活计。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老实做生意的,还用了从场务学来的知识,效率提高了不少,这些鞣制的毛皮其实也比从前多很多,只是满足不了本城行会的胃口。

    杜中宵道:“我已经建了一处货场在那里,你们怎么还想着像从前一样做事?若要赚钱,当与鞣皮匠人联合起来,一起新建一处鞣皮的工场。那是你们自己建起来的,怎么做生意还是不自己说了算?本来有衙门的工场在那里,一时半会不许民间再建,念你们不易,我帮你们这一次。”

    “自己建工场?行么?”冷员外转身看着其他人,一点都没有自信。

    杜中宵道:“这就看你们了。路我已经指出来了,就连人都是现成的,能不能做成,看你们自己的本事。甚至于本钱,你们若是实在不足,我也可以从货场那里挪些借给你们。”

    一众商户听了这话,都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们习惯了以前的生意方式,杜中宵突然建了处货场起来,已经让很多人不习惯,没想到现在还让他们自己建货场。

    见大家都不说话,杜中宵道:“建这种货场,其实最要紧的,一是存货的地方。这一点你们不用担心,当时之所以选在寿宁坊,便就是因为这里空地极多。第二个,就是工场。有了工场,便就有了进货卖货的商人。商人聚集,整个产业就起来了。我前面说过,其实现在并州毛皮在外面名声不显,生意其实算不上多繁华。等到名声起来,前来做生意的人必然更多,那时工场就赚钱了。”

    杜中宵的办法,其实就是他前世被用滥了的,各个地方建产业园的做法。不过在他前世,产业园过于泛滥,以至于后来不是做产业,许多成了卖地皮了。这个年代可不同,并州是第一个建毛皮产业园的大城,一下子占住了先机。而且北边有契丹的货源,南边有中原这个消费市场,天时地利人和。

    这种大型产业园,当然是产业越聚集越好,不要妄想一家垄断,不然容易把产业做死。官府握住一家工场,再让民间再建一处起来,甚至以后还会有第三家第四家,才能蒸蒸日上。

第18章 买空卖空() 
杜中宵站在屋檐下,看着满天飞扬的大雪。八月来到并州,忙忙碌碌,不知不觉就到了十二月,看看就要过年。城中毛皮的货场生意兴隆,永利监的土盐有了去向,甚至就连制芒硝之后的白盐,也成了并州城里的紧俏货,大户人家纷纷购买。一举解决了两个难题,夏竦非常满意。

    正在杜中宵乱想的时候,陶十七带着夏贵从外面进来,叉手道:“官人,夏主管来了。”

    杜中宵道:“数月不见,主管一向可好?”

    夏贵拱手行礼:“好,好。自永城一别数月,我还真想念签判呢。”

    两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到了不远处的花厅里。花厅里摆了一大盆炭,烧得通红,温暖如春。

    夏贵到了炭盆前烤火,口中道:“都说下雪天不冷,怎耐并州这里风大,这话却不顶用。”

    杜中宵一起站到火盆前,烤着手,与夏贵说些闲话。

    身子热了,杜中宵才与夏贵分宾主落座,对他道:“主管此次来,不知何事?”

    夏贵笑着道:“签判知道我为相公家里做生意的,这个时候来并州,巴巴来找你,猜也能够猜得出来。最近几月,并州这里毛皮生意红火,不知多少客商云集这里。我得了消息,初时还不在意,直到自己来了亲眼看到,才知道你们如此大弄。今天我到货场转了一圈,虽然下雪,依然热闹无比。特别是中原来的客商,都是一车一车地买货,大把赚钱,看着让人好生羡慕。”

    杜中宵道:“主管本钱不缺,也可贩些毛皮,回京城售卖。”

    夏贵连连摇头:“千里贩货,辛苦不说,又能赚几个钱?依我在货场的见识,那里最好的生意,是从雁门寨贩生皮,在那里熟制。熟制之后,再运到雁门寨去,卖给契丹人。并州到雁门寨,不过两三百里路,数日时间,本小利大,时间又短。”

    杜中宵笑道:“如果做这门生意,主管就要住在并州了。”

    “当然,我已得了相公吩咐,随他住在这里。相公说签判有无数赚钱法子,跟着你总不会错的。不过,做这门生意,我一个人觉得孤单了些。签判,你也不是大户人家,家里一样缺钱使用,何不从身边抽个人出来,与我一起做呢?若是我们两家联手,有人在雁门寨,有人在并州,便就完美了。”

    听了夏贵的话,杜中宵一时愣住。他从来没想过在自己治下做生意,不想为这点蝇头小利,耽误了自己的前程。虽然朝廷只是不许在治下置办产业,并不禁止经商,杜中宵还是不想沾惹。官员因为自己家的生意,在公务上惹出麻烦来着实不少。而且一做生意,很难避免被地方势力缠上。

    见杜中宵不说话,夏贵笑道:“签判少年,一心在公事上,少考虑家务事,没想过此事吧?其实游宦四方,分外辛苦,若不做些生意,着实可惜了。我看你府上的陶十七精明伶俐,若是让他与我一起做些买卖,定然能赚些钱财来。如何?”

    杜中宵想了一会,笑着摇了摇头:“若要赚钱,何必如此辛苦?相公是知州,我是签判,并州城里随便一句话,便就有大笔银钱入账。”

    夏贵吓了一跳,忙道:“签判,做生意赚钱没有什么,若是作奸犯科,相公可不轻绕!”

    杜中宵道:“相公不轻饶,我也不会做啊。我说的是,要赚钱,有比自己经商更容易的办法。就以并州的毛皮货场来说,只要有心,极是容易。”

    夏贵听了,来了兴趣,凑上前道:“还请签判明示。”

    “现在货场生意极多,便不管生皮熟皮,价钱多少是一笔糊涂账。外面摆摊卖给本城百姓的,有行会管着,还大约有数,商人大笔买卖,却都是私下交易,外人难以知道确切。既然是货场,这样终究是不行的,难把生意做大。我在想,应该公开交易,也好抽税。以前收毛皮商人的税,都是十抽一,直接收他们贩运的毛皮。以致今年军资库里,积压了不少毛皮。公开交易之后,可以直接收钱。”

    夏贵眨了眨眼睛,道:“就是公开交易,我们能得到什么好处?从哪里赚钱?”

    “主管有本钱,可以直接对价格买低卖高,连生意都不需要做了。”

    听了这话,夏贵想了又想,最后还是摇了摇头:“不懂。”

    杜中宵道:“此事我还在筹划,等到做出来了,主管自然懂了。在此之前,主管只管到雁门寨去贩运毛皮就是。从那里贩生皮到并州,再从并州贩熟皮过去,这生意做得。”

    河东路是铜钱和铁钱并行的地区,钱制极其混乱,在这里做生意其实是很不方便的。现在并州的毛皮生意,是以易货贸易为主,使用的现钱不多。比如从雁门寨贩运生皮回来,不管支付鞣皮的工钱还是交纳税款,用的都是生皮。熟制的毛皮,一部分重新运回雁门寨,换更多的生皮,另一部分则卖给中原来的客商。中原客商很少用现钱购买毛皮,而是使用绢帛、茶叶、瓷器、香药之类。这种交易模式,有很大的限制,让生意很快就会遇到瓶颈。

    在杜中宵想来,要解决这个难题,无外乎两个办法。一是学习益州交子务,发行交子,用纸币代替铜钱,使商业活动中的货币充足。再一个是建立交易场所,用计价的办法,让大量商业活动不需要实物货币。交子发行涉及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