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一 重用()
可以说,嘉靖皇帝理想中的臣子是那种任劳任怨、没有争权夺利之心、一心一意只知道办事情,而且办事能力相当强悍,不论是民政还是军务都可以轻松搞定的那种人,那才是嘉靖皇帝心里面最优秀的臣子,尽管知道这是不大可能的,不过嘉靖皇帝还是非常渴望这样的臣子,甚至一度有“不能直接得到,就自己培养”的想法。
可是,怎么说呢,嘉靖皇帝所能接触到的士子,已经都是被儒家的学说给教育过的学子,已经定型,改变不了,这也让皇帝非常苦恼,所以,干脆就退而求其次,只要能办事,没什么太大的野心,那就可以,最关键的是,不能让这些能办事的臣子成为朝廷里大佬们争权夺利的工具,也就是说,不能让他们成为某些人的“弟子”。
这也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了,新科进士会自动地成为当科主考官的弟子,从而成为这位主考官的默认势力范围内,新科进士们要对自己的老师服从,听从号令,一起进退,而老师也要庇护自己的学生,为自己的学生提供青云大道,这是只有即将入阁的礼部尚书或者已经入阁的内阁大学士才拥有的权力和福利。
而这条规定其实就是在不经意间为每一位阁臣提供了势力来源,是党争的雏形,这些新科进士也会脱离皇帝的掌控,成为大臣的个人势力,而皇帝最好也只能得到前三甲的三名进士的效忠,就算是选择庶吉士的大年,庶吉士也会在三年馆选期内受到别的大臣的教导,成为别的大臣的弟子,还是逃不开一个师徒名分。
这就导致皇帝进一步孤立,而臣子进一步强大了。
因此,嘉靖皇帝也想方设法的扩大自己在新科进士中的威望,比如亲自接见新科进士,然后授予其中优秀者天子门生的称号,拉拢士人,稳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在臣子中的影响力,这是他能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亲自出题,寻找自己心目当中理想的臣子,授之以恩,就是他的方法。
而这一次,显然,也不例外。
“孙卿啊,你做得很好啊,慧眼识英,依照朕的意思,就将这份卷子定为今科会元,如何?”嘉靖皇帝喜笑颜开,心中充满了快意,不过此刻,孙承恩却心中一沉,思虑再三,开口道:“陛下,老臣以为,这份卷子,不能定为今科会元。”
嘉靖皇帝刚高兴着,现在孙承恩就要给自己浇一头冷水,这显然让皇帝非常不爽,嘉靖皇帝放下手里的卷子,眯起眼睛盯着孙承恩,低声道:“哦?孙卿以为不可?那孙卿觉得,这卷子是哪里写的不好?还是有什么犯忌讳的,或者说,还有别的卷子,写得更好?”
孙承恩硬着头皮开口说道:“不,不是的,陛下,臣的意思是,郑光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文人士子,那么,给他一个会元,甚至于一个状元,并不稀奇,本朝也不是没有年纪轻轻就得中状元的先例,但是陛下,郑光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士子啊!”
嘉靖皇帝闻言觉得有些奇怪,便开口问道:“此话怎讲?”
孙承恩开口道:“陛下,您可别忘了,郑光在来北京之前,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鼎鼎大名的苏州文豪,东南小柱国,足以体现人们对其之期许,对于这样的人物,一旦得中会员,甚至是状元,陛下,您可别忘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更何况,他才十八岁!”
这就是孙承恩的高明之处,言辞之间,处处为皇帝着想,处处为郑光着想,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自己着想,毕竟郑光是声名在外的人物,如果真的取为会元,难免不会有人说闲话,乱猜测,大明朝最恐怖的就是人言,那些科道言官捕风捉影,乱咬一气,每每让人怒不可遏而又无能为力
最要命的是,外界风闻自己即将入阁,此次主持会试就是信号,很多人把目光盯在了自己的身上,这个敏感时期,一旦有人把自己和“迎奉上意、打压士子”联系起来,在这个自己即将入阁的关键时刻,出了岔子,那今生今世都不会再有入阁的机会了。
嘉靖皇帝心里一沉,顿时意识到孙承恩说的话有道理,很有道理,的确,郑光年岁太轻,已经立下大的军功成为焦点人物的前提下,再中会元,甚至嘉靖皇帝还有将他点为状元的想法,那样的话,可就真的是烈火烹油了啊
“你说的也有道理,是朕思虑不周了,的确,这孩子年岁太轻了,若是贸贸然名声骤起,对他而言,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事,那依孙卿的意思,这三份卷子,该如何排名呢?”嘉靖皇帝询问道。
孙承恩暗暗松了口气,很快开口道:“依老臣的想法,这三份卷子的高下,撇开进取之心不看,还真是难以分辨,但是,陛下为郑光考虑,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将郑光定为第三名,至于第二名和第一名,老臣以为,将胡正蒙点为第一名,李春芳点为第二名,更好。”
嘉靖皇帝手里捏着郑光的卷子,摇头叹息道:“若是以后这孩子知道了今日的事情,怕是要埋怨朕了,舍弃性命赌上前途为朕平定倭患,朕却连一个会元也不能给他。”
孙承恩心里惊异,刻薄寡恩的嘉靖皇帝居然会对一个人产生愧疚之感?夭寿啊!
“罢了罢了,第三就第三吧,对他也有好处,不至于把他放在风口浪尖上给人家指指点点,真是的,那些老家伙,就是看不惯年轻人,朕十五岁就做了皇帝,十六岁就亲政,霍去病十八岁就领兵塞外大破匈奴,二十二岁就封狼居胥,朕正是需要年轻肯干的臣子的时候,却不能提拔真正有才华的人为朕做事,实在是可恶!”嘉靖皇帝把郑光的卷子放下,发了一通牢骚,却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做什么。
孙承恩等嘉靖皇帝的牢骚发完了,便小心翼翼的请示道:“那,陛下,后面的卷子您还看吗?是否可以按照此排名颁布名次呢?如果可以的话,臣就去做做准备,毕竟马上殿试也要开始准备了。”
嘉靖皇帝瞧了瞧其他的卷子,无聊的摆摆手,说道:“罢了,罢了,不看了,没兴致了,殿试的事情,你去和内阁商议着办,至于殿试的考题,给朕几天时间,现在还不急,对了孙卿,朕还有个事情想问问你。”
孙承恩忙道:“陛下请问。”
嘉靖皇帝缓缓说道:“大明立国以来的翰林们,可有在翰林院熬资历之时外放出去做事情的?”
孙承恩眨了眨眼睛,不是很明白皇帝的意思,略一思索,猛然惊醒,顿时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是什么,开口道:“陛下,难道是想,万一郑光考取了三鼎甲授官翰林之后,还想把他外放出去?去东南?”
嘉靖皇帝喜欢能明白自己意思的臣子,跟得上自己节奏的臣子,当下微微笑了笑,说道:“有才华的臣子,不能放在无所事事的清闲衙门里挥霍光阴,国家危急之时,南倭北虏,正是需要人才去平定的时候,郑光自东南而来,对东南局势了若指掌,朕,不想把他耽搁在翰林院里,你给朕出个主意,让他可以用翰林的身份外放东南,对付倭寇!”
孙承恩有些接受不能
“陛下的意思,是既要他做翰林,又要他平定东南倭患?”好一会儿,孙承恩才艰难的询问道。
嘉靖皇帝理所当然地点点头:“既然已经有了现成的人选,能用三千兵灭掉上万倭寇,那朕为何不重用他?倭寇再嚣张,能有十万之众,我给郑光三万兵,他也能平灭东南倭患,东南倭患平定了,朝廷财政就有富裕,就能支持西北和蒙古人打仗,南倭北虏之平定,朕看了郑光的策论,觉得很有道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攘外必先安内,再者说了,从朝廷派到各地的巡抚也都是挂着中央官员的身份,你就想个法子,给郑光一个合理的身份,这样,资历也有了,功劳也有了,等东南平定,再将他调回京城,另行重用。”
一百七十二 夜谈(上)()
从考场回到家中,郑光洗了一把澡就睡着了,一觉睡到第三天的早上,才睁开眼睛起床,顿时觉得神清气爽,浑身的力气都回来了,起床,打开房门,一眼就看到了从房门外走过的郑江,便喊道:“三叔!”
郑江一看郑光出来了,便笑道:“睡了两天,终于醒了?”
郑光一愣,惊异道:“我睡了两天?”
郑江点点头:“文长比你晚了半天回来,昨天晚上就醒了,结果你倒好,一觉睡到现在,肚子饿吗?我去给你弄些早饭。”
郑光笑着点点头,的确是没有想到,自己居然睡了两天,从前天上午一直睡到现在,方才还没什么感觉,现在三叔一说,郑光顿时感到饥饿感如潮水般涌来,他整个人都充满了强烈的进食**,郑江让下人送来了很多食物,郑光便敞开肚皮大吃大喝起来,差不多吃完的时候,徐渭揉着眼睛打着哈欠来到了郑光屋里。
“听说你刚刚才醒来?我睡得比你晚,起的还比你早,怎的,在考场上消耗太多精力了?”徐胖看上去并不是很饿,郑光猜测,他应该是昨天晚上起来之后已经吃了太多的东西,吃饱了就睡,所以现在并不饿,便笑道:“那我也比你早半天交卷,自然前面就要比你多消耗半天的精力,比你多睡半天,也是应该的。”
徐胖伸了个懒腰,看了看桌子,笑道:“那倒也是,不过,你这食量也真是像个武人,那么多东西,你这肚子里是怎么塞得下去的?就算这样,也没见你胖啊,你这吃的都到哪儿去了?”
郑光看了看徐胖的一整块腹肌,一伸手拍了一下,大笑道:“我虽然吃得多,但我天天练武,你可见我什么时候没有练武?练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能把我吃下肚的食物都给消耗掉,把能长出你这一肚子肥膘的多余的东西都给消耗掉,只剩下增长气力的腱子肉,你且看看,我这身肉,是不是硬邦邦的,和你那软绵绵的肉,哪个更有气力?”
郑光伸出自己的胳膊放在徐胖面前,摆出一个健美姿势,让徐胖看看自己强壮的肱二头肌,徐胖一脸便秘之色的捏了捏郑光硬邦邦的肌肉,无可奈何的接受了这样的说辞,无奈地摇摇头,抓起一只包子就塞到嘴里,嘟囔道:“你不会是第一个交卷的考生吧?我交卷出来的时候听有人说是你第一个交卷的,而且三场都是。”
郑光也没什么好瞒的,点头道:“对的,的确是我第一个交卷的,三场考试都是,我就是用正常的速度写的卷子,这也没什么奇特的吧?”
徐胖点了点头,说道:“这倒是没什么所谓的,不过,你的文章是怎么写的?那三道四书题,还有后面那莫名其妙的策论,你是怎么写的?”
郑光瞧了瞧徐胖,笑道:“察觉出了什么吗?”
徐胖也瞧了瞧郑光:“你说说看。”
郑光笑道:“这也没什么不好说的,不过是陛下看到了南北同时获胜,认为这是大明重振国威的最好时机,而会试出题也绕不开陛下,所以出了这些题目,也算是顺应皇帝的心意,会试不过是小试牛刀,若我所料不差,殿试之时,咱们的皇帝陛下的这份心思,就该人尽皆知了。”
徐渭的面色稍稍动容,叹道:“你说,天子真的打算对倭寇和蒙古人动手?现在,真的是大好良机吗?”
郑光收敛笑容,说道:“如果你觉得不是,什么机遇摆在你面前,你都可以装作看不到,但是如果你觉得是时候了,就算有千山万水横在面前,你也一样可以跨过去,倭患以及蒙古之患是大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什么时机不时机可以决定的,只要皇帝有信心,皇帝支持,那么,这件事情,咱们就能办成!”
徐渭抿了抿嘴唇,缓缓说道:“那你说,皇帝是会先选择对付倭寇还是先选择对付蒙古人?”
郑光说道:“我所写的策论是支持先对付倭寇,再对付蒙古人,倭寇势力再强,也是大明子民为主要力量的,所谓的是一口饭,一条活路,而不是颠覆大明,所以倭寇之乱只是地方之乱,非全国之乱,而蒙古人有足以攻入中原颠覆华夏的兵力和实力,为了不让二百年前的惨剧再演,大明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所以,我认为应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先把东南地方之患解决掉,收拾倭寇的同时,练出一支百战精兵和善战之将,组成一支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队,与此同时,整肃地方,使得东南税收恢复,朝廷财政有所富裕,即可支持北方大打出手,蒙古人不是倭寇,三五万军队就可以平定,太祖和成祖乃至于英宗北伐,哪一次带的军队也不下十万。”
徐渭担忧道:“那你所期待的,皇帝派你回东南平倭的事情,你可想好要怎么做了?既然皇帝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你就要做好准备了,我觉得,皇帝应该也很看好你才是,现在最关键的就是你这厮到底能考到什么程度,万一一个不好考到了三鼎甲成了翰林,你要是不在翰林院里待上几年,怕是出不来的。”
郑光也有些烦恼,无奈道:“我也知道这些,但是如果不是翰林,今后的成就顶破天也就是六部九卿和地方大员,绝对没有可能进入内阁,实现我等胸中抱负,但如果我真的侥幸成为翰林,或者被选为庶吉士,没个几年的时间怎么可能顺利外放呢?要是有这几年的时间,朝廷允许我练兵对付倭寇,我定然有把握将陆上倭寇一网打尽。”
徐渭端起豆浆喝了起来,而后说道:“扫平东南可不仅仅是把倭寇一网打尽那么简单,咱们可都明白,这倭寇可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除非朝廷开海禁,但朝廷要是开了海禁,又免不得遭到那些人的阻碍,怕不是几年的时间可以弄完的,与此相对,对付蒙古人反而更容易一些,只要打就可以,没那么多顾忌。”
郑光摇了摇头,说道:“文长,有句话叫做攘外必先安内,如果我们现行对付蒙古人,而放着那些人在朝中的耳目不作为,他们会看不出来咱们收拾完蒙古人下一步就是收拾他们?而且,你可听说过朝廷里势力最大的晋党?山西那一块儿,可全部都是晋党的势力范围,比起东南海商,晋党才是最难对付的。”
徐渭的面色变得很难看,无奈道:“怎么就有那么多的阻碍呢”
郑光到不担心,要是没有阻碍,又怎么能算作改革呢?再说了,现在八字还没有一撇,自己能否考到那个位置还不一定,万一考不到,也不用担忧了,直接请求外放就是了,大不了不入内阁,要是真的那样,只能说自己的一腔抱负难以实现,上天有意不让自己达成目标就是。
徐渭一想也是,便没有更多的担忧。
会试的放榜大约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考生可以用来好好儿的恢复元气,不过因为一想到即将放榜的事情,那种压抑的气氛就会抑制着考生们无法放纵的玩乐,除了有些自知肯定无法考中的没心没肺的家伙以外,大多数渴望考中的考生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算是嚣张如徐胖,也是如此。
放榜前一日,以张居正为首的一群人又来到了郑光家中举办聚会,打着大家一起等待考试结果的旗号,之前聚在一起学习的一群人再次聚齐了,李春芳什么也不做,首先就来感谢郑光,说自己本想一考完就来道谢,但是一回家就病倒了,一直到今日才缓和一些,看着他苍白的面色,大家都不怀疑,不过对李春芳所说的“道谢”究竟是什么,大家还是有些兴趣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