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阵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陷阵三国-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备多时的雕版和刻字,这个发动了许多人,历时近两年的工程,早已完成,就等着纸张质量过关了!

    藏经阁东侧也有一座两丈来宽的房屋,繁钦一开门,一股木料的味道扑鼻而来,还有一股松油味,为了怕这些好不容易雕刻好的文字被蚊虫破坏,每日都会点一些松香,并有专人每日管理!

    高顺在大厅内查看,一排排书架一样的格子内,都摆着不同大小的刻字模版,这是按照他的要求制作的,同一个字分为大小两种,都以楷体为主,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要靠现在的技术,把杂志做得五花八门还是有点困难,只能按照现有的纸张做模版,然后把刻字放进去,能印刷成册,高顺已经烧高香了!

    所有的字都是按照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来排序,查找也十分方便,左伯纸已经成型,雕版的模版大小也在着手赶至了,高顺这一次的目标便是印刷一千册,先在晋阳发放,每个州县各发一本,这已经是极限了!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印刷,还需要排版、制作模版、印刷、装订等各种工序,第一次做这个,恐怕至少需要半月时间,虽然杂志定为月刊,但时间紧迫,改为期刊也无不可,一个季度出一次版也可满足他当前的需要!

    作为一州之主,杂志首次出版,自然也不能少了他的大作,此事高顺早有腹稿,要真让他写,就他胸无点墨的本性,自然憋不出一个字来,但谁让他有几千年的历史知识呢?虽然他有些不学无术,但应试教育这时候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死记硬背也有它的好处!

    高顺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大作,便是唐代韩愈的马说,是一篇借物比喻的杂文,谈的是人才问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剧抨击封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之事,这对他当下招揽人才可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高顺也是想了一整天才算基本上完成,有的实在想不起来,为了连贯,只好自行修改,勉强完成任务!

    三日后,众人都到了藏经阁,没人都拿着几页纸,稿件交到高顺手里,荀爽的序,当然是写这次造纸和印刷对将后文典存放及传播的深大影响力,左伯和高顺被他数次提到,可谓丰功伟绩!

    陈琳的自然更不用说了,建安七子的名头不是白叫的,歌功颂德,再次把并州描绘成人间天堂,当然最后也不忘针砭时弊,很是隐晦的说袁绍等诸侯,放任董卓在长安作乱,却毫无作为,还恬不知耻地议论他人!

    荀的文章以并州发展为主,辞藻少有的朴实,但更让人觉得可信,并州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他和陈琳两人的描述之下历历在目,可谓相得益彰!

    王烈则是评论当下时局,虽然说得不太明确,但呼吁诸侯早日除贼却是其主线,言辞恳切,大有点醒那些只知私利、不知匡扶社稷的短浅之辈!

    邯郸淳的文章却让高顺耳目一新,除了一篇记录他来并州之后的游记之外,另有两篇小短文,十分精辟,看完之后让人莞尔一笑,却又心有所悟,忽然想起来这人好像就是笑林始祖,不由对他多加赞赏,让他多多发发表这种文章!

    其他还有陈群、田丰、陈忠等几位的文章,各个发挥所长,想要在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籍之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最终高顺的马说拿出来,自然又引起一阵赞叹唏嘘,高顺以物喻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让很多人都会引起共鸣,可谓一语中的。

    汉末乱世,许多自负才学之人都在等待明主,高顺的这篇文章,对观望的那些有才学之人是一个极大的刺激,一想到有这样的明主在等候千里马,那高顺不就是最好的伯乐吗?

    一番简单的讨论之后,高顺便拿着稿件前往印刷工坊,其他人都各自去忙了,但叮嘱高顺,书籍印刷好了之后一定要先让他们一睹为快!

    除了这几人的文章,加起来有二十页之多,虽然纸张质量已经提升,但还是只能单面印刷,二十页显得有些太薄了,高顺又加了一些并州产业广告,比如六和苑、龙城交易所、煤矿等,这是为下一版书籍广告招商做准备!

    当然去年评选的龙城财富榜自然也被列于上面,足有三页,第一页是前十名的人物加简单的介绍,后面两页则是前五十位人选的名单,还免费为白氏做了一点宣传,卧虎山的商祖祠即将竣工,白氏帮了高顺不少忙,高顺自然也投之以李,礼尚往来!

    三十五页的书籍,加上封面,就要排三十六个版,高顺先让工匠准备好了雕版母版,然后教导他们排版方法,标题用稍大的字体,内容则用小一号的字体,按照稿件一一排列,说起来其实也没有多难,只是这个时候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让他很是头疼,干脆一句话之后都加了一个点,便于区分!

    三十六个版他全部保留,不知道这次书籍的销量如何,是为了补印做准备,至于封面的雕刻则有专门的人去完成,除了几个简单的字之外,加了一些细小的边框,虽然是黑白色,看起来也不至于那么单调!

    第一张序排好之后,便找来几人准备印刷,左伯等人都在一旁紧张的等待着,一张张白纸是放到雕版上,拓印之后慢慢拿下来,一排排整齐的字迹便出现了,高顺接到手中,翻来覆去的看,这就是自己策划已久的印刷品,终于有了雏形!

    有了示范,其他人也都开始行动,由于印刷线只有五道,高顺决定先印一百本,发给并州的官员看看反应,毕竟自己也是第一次搞这个工作,虽然知道市场无限,但也有些忐忑心理!

    加上装订时间,两天的时间又过去了,才算第一本杂志正式出炉,高顺十分激动,拿在手中翻看了一遍,又交给常林和左伯,两人也是一脸兴奋,虽然经历了重重困难,但看到努力有了结果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都十分满足!

    书的质量自然无法和后代相比,但在这个年代绝对是划时代的,在高顺看来有点粗糙的杂志,这些人却如获至宝,有了印刷术,再也不用发动那么多人力来抄写书籍,还要雕刻在竹简之上,空耗人力和时间!

    看到装订的人都需要拆线、打孔,十分繁琐,一页一页的还要处理整齐,高顺皱了皱眉,让常林去找马钧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设计一种可以装订书籍的工具,不用每个人都这么麻烦的一针一线来做,至少也要开发个打孔机器吧?

    常林还沉浸在震撼和喜悦当中,索性叫人去马钧喊来观摩,马钧虽然不擅言辞,而工匠也不被人重视,但在并州的这些人却没有一个不佩服他的,许多机械都是马钧改造发明的,倍受推崇,得到了一致认可!

    又等了一早上,一百本杂志终于装订完成,高顺让人全部抬到了府中,除了给荀爽、黄琬和王烈没人送去一本之外,其他人都通知前来自行领取,看着这一堆厚厚的书籍,高顺脸上一阵满意的笑,只要将书籍彻底推广开来,诸多好处都会接踵而至!

    佐伯纸和普通书籍的销售将成为并州继煤矿之后的另外两大产业,书局的名称他都想好了,就叫“龙城书局”,当然杂志是最主要的,因为这意味着他掌控了舆论的力量,在这个年代,通常都是一些士大夫之间的评论成为舆论,但有了杂志,便可上至皇家贵族,下到孝廉甚至百姓,都会被他的舆论导向所左右,政治上占领了先机!

第232章 进退两难() 
龙城月读出版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晋阳城内轰然宣传开来,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此事,但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这本杂志到底是什么样的,稍微在官府有些关系的都在托人打听,希望能够一睹这本纸质的书籍!

    一百本杂志在官员之间流通,高顺却暗中让人探查,在有心人的推动之下,一本书的价值被抄到了一千钱,最后到了十两白银,但还是没有人能拿出一本书来,真正的有市无价!

    就在书籍被炒成天价,却还未见到真面目之时,六和苑的一次赛马日,一本龙城月读由六和苑老板甘岐携带者展示给在场的关中,近一千人的赛场顿时沸腾,第一次看到书籍的人更是大肆宣传,这本书如何神奇,传到最后,竟然成了一本天书,金光闪闪!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传遍并州各大郡县,各郡县令都派人前来晋阳讨要书籍,作为并州的官员,他们应该享受这种待遇,至少也要一本,便于教化百姓等等理由都被编造出来!

    不过他们并没有失望,不仅前来晋阳的领到了书籍,没有派人到晋阳的,也有专人派送到每个郡守,一时间各郡县衙门口都被人挤满了,纷纷前来观看,尤其是那些读书人,更是要一睹为快,有人甚至排队都排了一天!

    眼看市场需求如此之大,紧紧是在官府之间流通就有这么大的反响,高顺反而犹豫了,这样的局面发展下去,不仅不能普及杂志流通,还会被有心人炒作,成为他们中饱私囊的工具,他可不想为他人做嫁衣!

    田丰笑道:“主公勿忧,此乃罕有在之物,自然人人争抢,第一批自然免不了如此,但只要供应足够,等第二批就不会如此了,借众人之口宣传,恐怕不久之后,天下人皆知此书之名也!”

    高顺再一想也就坦然了,就算在信息发达的后代,那些首版的书籍、碟片不也被人收藏了吗?具备收藏价值的,他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住,不具备这个价值的,被炒作过后,也不过是一个泡沫而已!

    最终高顺一咬牙,又加印了一千五百本,两千本供应市场,剩余的五百则用来放在藏经阁,供前来看书的人观看!

    为了控制那些无聊之人,繁钦在藏经阁西苑专门设立图书馆,这个主意还是高顺告诉他的,每次进入收取三文钱,所有书籍免费观看,但不能带走,便宜又实惠,被许多读书人推崇,这个年代看书识字的人并不多,所以一间图书馆便足够了!

    第一批印刷出来的杂志在藏经阁外面的广场上,一上午便被销售告罄,这还是限量销售,没人购买不得超过三本,但还是有很多人空手而归,只好等待五日之后下一批杂志印刷出来,还好有希望在,要不然繁钦在高台上恐怕能被唾沫给淹死!

    一入冬,万物萧条,连那些蠢蠢欲动的贼军也安分了不少,诸侯们都在自家地盘上清点战果,或为来年开始计划,讨伐董卓,似乎又成了一句空话,却再也无人在意,那个如狼似虎的西凉军阀,那个孤苦无助的少帝,都被人可以放在了脑后!

    函谷关,这道天下雄关,自从被高顺攻取之后,又被刘备把守,但刘备万万想不到,自己放弃了民富兵强的幽州,不远万里来至中原,却最终被困在了这个关口之中,进退不得!

    诸侯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地盘,或为郡县、或为太守,都有百姓、有官员拥护,而刘备自己,除了空守着西凉军可能永远也不会来攻击的函谷关,再也无处可去,返回幽州是不可能的,其他地方自然也无法容纳于他!

    “天下之大,竟无我刘备容身之处!”刘备独立关头,看着远处的夕阳,和那一道隐隐绰绰的山脉,那里也有一道险关,将他阻挡在关外,本以为能借着高顺等人的力量一鼓作气打进长安,迎接献帝,那时他有皇家血脉,便可一飞冲天,何愁天下之人不来投靠?

    如今的局势与他料想的差了十万八千里,高顺返回并州、曹昂也被曹操召回,只有他的五千人马联军的几千人马,总共不到两万,在这关口中整日观望,虽然之前留下的粮草还足够他度用半年,但刘备却无限惆怅,无论他表现得多么悲天悯人、多么体恤百姓,在这里,都没有人能够看到了!

    “大哥,南阳有消息传来,袁术带领人马前往豫州去了!”城楼之上,关羽露出半边身子,看到刘备在夕阳之下孤单的背影,沉默了一阵,才开口说道!

    刘备闻言脸上的悲伤神色立即立即消失,回头面对关羽,已经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面容,他走向关羽:“消息是否准确?”

    “是方才士卒送来的消息!”关羽点点头,哨马是他亲自派出去的,自然不会有差错:“豫州此时孔病故,豫州无主,袁绍以周昕为豫州刺史,想占领豫州之地,袁术闻之,引兵前往,周昕不敌袁术,豫州恐被袁术所得!”

    刘备眼神闪烁,沉吟了一下,问道:“此时太史慈等人可否知道?”太史慈和张颌偷袭青泥隘口,却被大雨所阻无奈之下只好有退了回来,和刘备都在函谷关内!

    关羽摇摇头:“应当不知,此二人并未派出哨马!”

    “好,速请公佑、宪和二人到府中议事!”刘备吩咐关羽,二人匆匆下了关头!

    如今进退无路,孙乾和简雍都建议刘备南下投靠刘表,刘表也是汉室宗亲,又广纳贤才,刘备有景帝之后的身份,刘表应该不会拒绝,空守着函谷关非长久之计,袁术前往豫州,让刘备看到了一个机会!

    第二日一早,刘备忽然带着关张二人来找太史慈,言称荆州刘表以书信相邀,两人本为一家,不忍拒绝,故此想前去拜访,待来年开春再来函谷关讨伐董卓!

    太史慈一愣,看一旁的法正老神在在,也不好多劝,毕竟大家都是友军,也没有隶属关系,从联军的角度来讲,高顺走后,太史慈还得听刘备的,所以他只能把刘备送走,当然,刘备脸皮也很厚,带走了联军立下的五千人马,只留了三千给太史慈,太史慈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233章 一块心病() 
太史慈没想到刘备搞得这么干脆,看着一万人马出了函谷关往南而去,他一阵恼怒:“这个大耳贼,居然私下里挑动军心,多带走了五千人马,这可是各诸侯派送而来,凭什么他要带走?”

    法正笑道:“子义又何必生气,如今函谷关并无危险,这五千人亦非精兵,刘备想要取宛城,五千人马难以震慑,子义就当送他一份人情吧!”

    “不是受邀前往荆州么?怎么成了取宛城?”太史慈一惊,忙问道!

    法正捻须轻笑:“刘表虽有名士之美誉,却无容人之心,荆州刚刚平定,又岂会再引狼入室?袁术夺取豫州,宛城空虚,刘备此去,夺得宛城,可有容身之所,袁术有了豫州,宛城成了鸡肋之地,不会回身攻打,二人乃是各取所需!”

    “竟有此事?”太史慈摸着下巴,没有荀攸的分析,他还相信这个一脸坦诚的大耳朵,不由想起当年高顺告诫他要小心这个大耳贼,果真如此!

    绕了一个圈,刘备最终没有留在幽州,辗转又到了南阳,虽然不是历史上的新野,但两地离得却不太远,高顺得到消息,一阵失笑,莫非这历史的车轮就难以改变?

    袁术去了豫州,极有可能以后将势力发展到扬州,和当年他占领寿春、淮南的局势一样,董卓也没有亲手除掉,王允的连环计不知道是否在进行,如今的唯一变数就是青州的黄巾军被管亥率领,声势浩大,虽然公孙瓒征讨,打得黄巾军节节败退,但对整体实力却毫无损伤!

    十一月,青州黄巾军在公孙瓒的屡次进逼之下终于发起了反攻,十万黄巾军在渤海郡驻扎,准备联合黑山军共同对付官府,公孙瓒率步骑二万人迎击黄巾,二军于东光激战,公孙瓒大破黄巾,斩首三万余,黄巾军弃辎重,南渡黄河。

    公孙瓒又在黄河边设伏,待黄巾半渡之时突然出击,黄巾军死者数万,血流成河,公孙瓒俘虏黄巾人口两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