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图看到了这个情况,就顺着袁绍的意思,认为袁绍兵多将广应该立刻出兵消灭曹操,而沮授反驳认为危险太高,郭图那是不以为意,反而说沮授过于稳妥。
而袁绍采纳郭图意见后,郭图又趁机打沮授的小报告,导致沮授的权力其被瓜分走了大部分。而后沮授不准备过黄河,得罪了袁绍,袁绍把沮授的权力都给了郭图,此时郭图的地位达到了顶峰。
但地位爬的高,不代表能做事。
而后在官渡决战之中,乌巢被曹操袭击,张郃等将领劝袁绍立刻发大军救援,郭图看到袁绍有意进攻曹操的大营,就力劝重兵进攻曹操的大营,导致乌巢的救兵不足,未能击退曹操,补给被曹操全部摧毁,袁绍麾下多位大将被杀。
这还不是最坑爹的,郭图看到这个结果后因为心虚就向袁绍诬陷张郃等将领,直接导致张郃等人的反叛,在诸多打击下袁绍军大势已去,全面崩盘。
袁绍死后,郭图投靠了袁谭,开始了他新的“辉煌”。
首先郭图和辛评挑拨离间,使得袁谭和袁尚兄弟决裂,互相攻伐。其后郭图更是为袁谭献上了引曹操,灭袁尚之计,直接给了曹操北上的理由和借口,让其轻松打败了袁尚,攻克了邺城。
而袁谭依郭图之计趁着曹操讨伐袁尚之时,背叛曹操,夺取地盘,妄图自己一统北方,但区区的袁谭又怎么可能是曹操的对手,袁谭和郭图也均在城破之后被杀。
郭图是三国时代里真正意义上的能评价为-S的最糟糕的谋士!袁绍的失败和袁氏集团的覆灭郭图是有相当大的功劳!
在历史上许攸虽然坑主,但说到底他也就为曹操献上了袭击乌巢一策而已,而郭图呢?
他先是阻止袁绍迎天子,当时在沮授把袁绍已经说动的情况下把这件事情搅黄了,结果一年后让曹操把献帝弄走了,其声势大增,势力飞速发展,从袁绍的小弟变成大佬,直接威胁到了袁绍的地位。如果让袁绍把天子弄到手,依照当时袁绍的实力,就算退一步不能席卷天下,但自保绝对有余。
而当时曹操虽然战力强悍,但没有天子的大义,曹操做了四五年的兖州牧,势力的发展也不快啊,其后对于袁绍的威胁可以说是比较有限的。
在官渡决战前郭图顺从袁绍的意思主张率大军讨伐曹操,与其决战,而放弃了沮授稳妥的策略,其结果就是官渡之战的惨败,袁绍大军麾下七八万人被坑杀,多位大将战死。从此袁绍集团实力大损,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最终被曹操所消灭。
而乌巢之役的表现中,郭图做的事实际上要比许攸更为恶劣。郭图先是力主重兵攻打曹操大营,其后果直接使得救援官渡的兵力不足,导致乌巢守卫战失败,如果说许攸注定了乌巢的因,那么郭图就决定了乌巢的果。
实际上乌巢失败后,袁绍还是有的打的,毕竟袁绍仍然占据了军力优势,曹操很难把袁绍那么多大军一口吞下去,但随后郭图又来了,他诬陷了当时率领重兵的张郃,使得张郃倒戈,这一下太致命了。
张郃带着大军临阵投降,给了袁绍最后一击,这下袁绍是真的撑不下去了。所以说许攸叛变献计是袁绍官渡失败的直接原因之一,只能是之一,郭图的瞎搞、袁绍的无能、张郃关键时刻的反水甚至曹军的出色发挥都是当时不能忽视因素,他们甚至要比许攸更为关键。
然而郭图祸害袁氏还不止于此,在袁绍死后袁谭、袁尚兄弟的内斗郭图有一份功劳,但更为恶劣的是,郭图提议袁谭投靠曹操,引狼入室。
当时曹操在郭嘉的建议下本来是准备打刘表去的,已经暂时放过袁氏兄弟了,然后郭图一搞让袁谭把辛毗派到了曹操那里,结果坚定了曹操北伐的信念,把曹操引了回来,两兄弟还在哪里各自为战,根本就停不下来,最后好了,逐一被曹操消灭,袁绍留下来的北方四州也都被曹操夺走了。
换个角度来说,郭图先是让袁绍放弃了迎天子,再成功排挤袁绍集团中最厉害的沮授,后在乌巢之役更是力主消弱了去支援淳于琼的兵力,最大程度降低了曹操的压力,后还让张郃等人临阵归降。在袁绍死后,诱导袁氏兄弟内斗,使得袁谭先降后反,帮助曹操更容易的得到北方。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郭图是曹操能夺得献帝、打败袁绍、一统北方的最大“功臣”。
;
第077章 郭嘉之误()
历史上郭嘉在曹操官渡取胜后讨伐北方之时是非常活跃的,他在曹操第一次打到邺城之际劝曹操退军,先行进攻刘表,让袁氏内部相争,最终使得曹操可以乘虚而入,也因此被后人称赞。
但实际上这却是郭嘉在北方决策上犯下重大的失误,直接延缓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其一是阻止了曹操乘胜追击,没能趁机进攻邺城,让袁尚、袁谭逃过一劫,其二是建议曹操讨伐刘表,分散了曹军的力量。
在曹操集团中郭嘉并不是第一位提出待敌内斗再行讨伐的谋士,早在曹操讨伐张绣的时候,曹操的谋主荀攸就已经向曹操提过类似的建议,当时曹操决定亲自讨伐南阳,荀攸就劝曹操先等等,等到张绣和刘表闹矛盾后在出兵,结果曹操没听,刘表、张绣在曹操的压力下紧密的联合在一起给曹操让了一个大苦头,其后曹操亲自表示了对荀攸的歉意。
简单比较一下这两次的建议。
荀攸劝曹操暂缓出兵,是因为以曹操的实力当时是无法强行吞下有着刘表在后支援的张绣,而郭嘉劝曹操收手,是认为可以等待袁谭、袁尚内斗,再趁机夺取北方。
而在时间上荀攸是在曹操没有正式出兵之前就说的,而郭嘉则在曹操已经打到敌人大本营邺城的情况下叫曹操撤军。
其结果曹操在南阳无果而终,并且向荀攸道歉,证明了荀攸决断的正确,而曹操离开邺城后,袁氏兄弟果然如郭嘉所料内乱,曹操也是趁机夺得北方四州,好像郭嘉也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呢?郭嘉是画蛇添足。
因为曹操明明可以在当时把在邺城里的袁谭、袁尚一窝端了,为什么要等?袁谭、袁尚在之前的战斗里已经被曹操打得节节败退,现在只能困守邺城,而曹操只要乘胜追击很可能就把邺城直接打下来了,当时曹操是有这个实力的。
郭嘉劝曹操说袁谭和袁尚兄弟不和,可以先暂缓攻势等他们内斗,看的的确好像有道理,但恰恰却是曹操必须攻打邺城的理由啊!袁谭和袁尚在一起的时候不打,什么时候打?
两兄弟不是一条心,也就是说邺城有二主,他们互相提防,互相警惕,相互之间不信任,这个时候邺城的防御力已经降到了低点,曹操给予他们的压力只会使得袁谭和袁尚之间裂痕的扩大,最终出现变数,反而不会使得他们凝聚在一起,
袁谭和袁尚之间是准备相互吞并,袁尚因为夺了自己哥哥的位置,所以不可能希望袁谭做大,从而威胁自己,而袁谭则想夺回自己应有的地位,所以他想取而代之,他们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更不要说可能还有郭图等人的挑拨离间。
这和之前张绣和刘表的情况完全不同,张绣希望守住自己的南阳,刘表是不希望自己门户有失,所以他们在外部压力只可能更团结,他们能承受住压力,但袁氏兄弟在压力下只会崩盘。
他们两个人都在邺城要比一个人在邺城好对付的多,后来曹操讨伐马超等西凉叛军的时候,韩遂的援军不也反而加速了曹操的胜利。
当时如果曹操集中力量死打邺城的话,非常可能在建安八年203)就攻破邺城,把袁谭、袁尚一网打尽,从而得到冀州和青州,而袁熙根本就守不住幽州,历史上曹操都没出兵幽州就已经归顺,并州的高干也极可能看到曹操势大直接投降,也就是在建安八年曹操本来有着一战而定北方四州的机会,并且相当可能一次性成功,但最终在郭嘉的建议下曹操放弃了,其后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夺取北方。
后袁谭和袁尚内斗,曹操两次出击,第二次花了超过半年的时间才攻克由审配守卫的邺城,而后又是讨伐袁谭,又是攻打高干,还漏掉了袁尚、袁熙,不得不大老远的出兵乌恒,而这些本来可能是不需要的。
在官渡胜利之后,曹操集团麾下以荀彧、荀攸为首主张把刘表放一边,先讨伐北方,消灭袁氏集团,而郭嘉等人则希望纵容两袁内乱,先行讨伐南方的刘表。而曹操本人也是比较倾向于先讨伐刘表的,早在袁绍未死之前就已经有过进军荆州的想法,但被荀彧所劝谏,遂北伐袁氏。
当时荀彧的观点是比较明确的,他在袁绍没死之前就认为应该先行消灭北方大敌,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讨伐刘表只会让袁绍得到翻身的机会,而后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北上均取得丰厚的战果,直接打到了老袁家的大本营邺城,却被郭嘉所劝阻退军。
当时郭嘉不仅阻止了曹操进一步的攻势,还建议曹操趁机讨伐刘表,郭嘉也是曹操平定北方之前唯一一位有记载劝谏过曹操南下的谋士。在《傅子》曹操的追忆中还明确有“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的记载。
当时郭嘉说服不少人,加上曹操的支持,南下差一点就成行了。但是后来袁氏内部发生动荡,袁谭为了对抗袁尚,在郭图的建议下派辛毗作为使者向曹操求援。
这时作为曹操的谋主荀攸劝阻了曹操,而后辛毗更是在曹操犹豫之际给下定决心,曹操这才率军北上。
在这段时间内郭嘉支持南伐刘表是比较明确的,他不仅直接提了出来,后来辛毗找郭嘉的时候,也可以看出郭嘉的态度。但从当时的形势上来看,先伐刘表并不是一个好计策。
刘表在历史上保守有余,进攻不足,对于曹操的威胁不大,但不好打,这从当年曹操打南阳就可以看出来。而袁氏当时是曹操之外最强的诸侯,如果袁尚趁曹操讨伐刘表之时消灭了袁谭,除去了内患,那么曹操要想夺取北方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袁尚要在曹操对付刘表之时在从曹操后方偷袭,那对于曹操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相反,当时袁谭归顺曹操,已经暂时不会成为曹操进军北方的阻碍,曹操要面对的敌人只有袁尚而已,而曹操又可以趁袁尚讨伐袁谭之际再行进军,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之高,所以曹操最终还是放弃了南下,转而北上。
而郭嘉也是一个聪明人,知道如果抉择,所以后来他再也没对北上有其他的异议。
;
第078章 讨伐乌恒 上()
曹操虽然平定了北方四州,但并没能抓住袁熙、袁尚兄弟,他们两人借助乌恒的力量再掀波澜,对曹操北方的统治造成了相当的威胁,遂在郭嘉的建议曹操决定出大军讨伐乌恒,以谋求消除后患。
汉朝末年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统领五千多户。上谷乌丸首领难楼,统领九千余户。辽东属国乌丸首领苏仆延,统领千余户,自称峭王。右北平乌丸首领乌延,统领八百余户,自称汗鲁王,他们都智勇双全,各自称王。
其后中山太守张纯背叛逃到丘力居部落中,自号称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丸元帅,侵略青州、徐州、幽州、冀州,烧杀百姓。汉灵帝末年,派刘虞任为幽州首领。刘虞悬赏杀死了张纯,北方才平定下来。后来,丘力居死,他的儿子楼班年龄小,从子蹋顿武略出众,于是继承王位,总统三个乌丸部落,部下都听从他的指挥。
袁绍和公孙瓒打仗多次,但不能决出胜负。蹋顿派使者到袁绍处求和,帮助袁绍攻打公孙王赞,结果大胜。袁绍假托君命,发布诏书,赐给蹋顿、峭王、汗鲁王印绶,任命他们为单于。后来楼班长大了,峭王率领他的部下推举楼班为单于,蹋顿为大王。蹋顿擅长出谋划策。广陵人阎柔,从小在乌丸、鲜卑部落中长大,颇得当地人的信任和尊重。阎柔依靠鲜卑的力量,杀死乌丸校尉邢举,自己取而代之。袁绍安抚阎柔,北部边境得以平定无事。
建安十年205),曹操消灭袁谭、袁熙被部下从幽州赶跑之后,故安人赵犊、霍奴等人趁北方正乱之际杀死了幽州刺史和涿郡太守,起兵反叛。与此同时辽西、辽东、右北平等三郡的乌桓部落进攻鲜于辅据守的犷平。
于是同年秋季八月,曹操大军讨伐赵犊等,杀死赵犊、霍奴等人。后又渡过潞水去援救犷平,乌桓遂退到塞外,这一年高干也是趁机作乱。
早前袁绍把各部落的酋长都封为单于,并以平民家的姑娘做自己的女儿,嫁给那些单于做妻子。辽西乌桓酋长蹋顿的势力尤其强盛,受到袁绍的厚待,因此袁尚兄弟去投奔蹋顿。蹋顿屡次派兵入塞抢掠,想帮助袁尚恢复旧有的疆土。
他们还乘天下大乱,掳掠汉人十余万户,成为了北方一大隐患。为此曹操准备出军讨伐,他在董昭的建议下开凿平虏渠、泉州渠,以便运输大军所需的粮草。
当时曹操准备出兵征讨乌桓,但遭到了很大的阻力。
曹操麾下不少将领都说:“袁尚只不过是个逃亡罪犯,而乌桓人贪得无厌而不念旧情,岂能受袁尚利用。如今大军深入塞外征乌桓,刘备必然劝说刘表乘虚袭击许都,万一发生变化,事情就后悔不及了。”
郭嘉说:“您虽然威震天下,但乌桓人倚仗距离遥远,一定不会预先防备,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可以一战告捷。况且,袁绍对这一地区的百姓以及塞外的异族有恩德,而袁尚兄弟现在还活在世上。如今冀、青、幽、并四州的百姓,只是因畏惧而服从我们,并没有受过我们的恩德。如果我们离开这里而率军南征,袁尚利用乌桓的武力作资本,招集愿为恩主效死的部属,乌桓人一动,四州的百姓及异族都会纷纷响应,这会使蹋顿动心,生出非分的打算,恐怕青州与冀州就不会再在您的控制下了。刘表不过是个只会坐在那里发议论的人,他自知才干不能驾御住刘备,重用刘备则害怕控制不住,不给刘备重任,刘备又不会为他所用。因此,即使我们调走全国兵力远征,您也不必担扰。”
于是曹操听从了郭嘉的意见,决定讨伐乌恒,扫除后患。
曹操在讨伐乌恒之时,还得到了原刘虞麾下田畴的大力帮助。
起初在刘虞死后,田畴被公孙瓒放了,遂隐居起来,袁绍几次派使者到无终县去召田畴,又派人授予田畴将军的印信,让田畴召抚所统部众,田畴都拒绝了。后袁尚继承了袁绍的位置,也派人来征召田畴,但他始终未去。
曹操平定冀州后,一直追随田畴的河间人邢颙就对田畴说:“黄巾作乱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海内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如今我听说曹公的法令严明,而现在百姓早已厌烦战乱,而战乱到了极点必然趋于和平,我希望身为百姓之先。”于是,邢收拾行装,返回家乡。田畴说:“邢颙是个先知先觉的人。”自己也有了帮助曹操的想法,后曹操委任邢颙为冀州从事。
田畴在隐居期间因为威名远著,甚至乌丸、鲜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来送贡物,田畴都接纳、抚慰了他们,并且劝谏他们不再进行侵扰,可惜这些外族本性不改,趁着中原大乱之际多次侵扰,还杀死了不少著名的士大夫。
田畴因此非常愤怒,有讨伐乌桓的想法但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后曹操派使者来征召田畴,田畴要他的部属赶快为他治理行装,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