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仙宋- 第4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利、却遗害百年的为政之举,被坑的最终还是那里的百姓。”

    言至此处,刘行突然停住了话、转头又向马扩投去一个眼色。

    马扩会意、立即接话大声地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官之人今后不可只为自身仕途计、必须要有长久思谋的施政韬略,否则宁与其教职、不授其官职。宁让其误人子弟、不使其毁一方百年之基。”

    再看朱震与杨时一眼,马扩重新变得冷肃起来:“三年之任上任前、以后的新官都要先拿着俸禄给我下到其将要任职之处去访察至少三个月。上任之后,不能与当地咨议会、与当地百姓真正形成民拥官、官爱民者,五司联评他也休想过关。”

    “主宰朝纲是得民心者的天下,为官一方是得民心者才可飞黄腾达。”马扩的话一说完,刘行再次接话时从大椅上站起身来。

    走到高阶前、刘行眼望大殿外,目光深邃、语气悠长地说道:“不以怠政延万民福祉事,不使百官远离万民。只有官民一心,我朝才能长久地、可持续地保持现在这种发展势头。三年一任若真是好官、考评优异的,日后我朝也可以出现六品县令、三品知府。唯有全心为民者方可久居官位,唯有得民心者才可稳朝纲、兴国家,保我大宋千秋万代有昌盛”

    “不错,太傅所言已十分明了。”刘行言一落音,马扩再次接过了话。

    他低头望着杨时、朱震道:“若一任之职期满世当地百姓欲留,这新制之中我与太傅已有定下另外一条、那就是同一任职最多可连任三任。二位以为,这还不够一个真有才敢、真能造福一方之人施展其一腔抱负、尽展其才干的吗?”(。)

第979章 政务副相、专断立其威() 
一任之职期满百姓挽留,那肯定是个好官。om好官可以在同一个职司上做上三任,仅以知县那种官为例、等于说就可以在某一个县城做上九年的父母官。

    换到知府,如果做得好、是个好官,能够得到当地民众支持、最多就可以做到十二年。三品以上、尤其是巡抚在某个省做得好,即便是不入中枢也可能擢生阶、在一个省做上十五年。

    刘行在这一套考评任期相结合的新官策上,真实的定义是如此的、也是杨时与朱震方才没让马扩将话说、他们未曾知晓的。

    一听到刘行说出了真实的定义,杨时微微侧头看了看朱震、朱震也微微侧头看了看他。

    四目相对一视后,二人齐声高语道:“既是可有连任之规,属下等再无多言。”

    喧声之中、二人一起后退,快速退回到了朝班中。

    他俩是退了下去了,但刘行却从他二人以及许多朝臣的脸上看出了一种早有预料的神色、那就是这些朝臣都对马扩出任副首相确实有一些不服气。

    那种不服气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马扩和自己一样太年轻,也有可能是因为只见马扩献良策、未见其展真本事。更大的可能其实还是人心深处的自私与自大,让这些人并不甘心屈居于马扩之下、他们也想来做这副首相的位置。

    然而无论他们是出于何种想法,不服马扩的这种心态刘行都是绝对不能允许继续存在的。

    所以当朱震、杨时退回朝班后,刘行再次朗声道:“泗水河畔昨日传来消息,言说水下貔貅已连续吞食下数以千万斤的吃食,现在撑得是肚满难行。om我已决议七日之后重去泗水寻九鼎,再去战上一战大貔貅。”

    言至此处微微一停,刘行站起身来、走到了马扩的身边。

    拉起他的一只手、刘行冷眼扫视大殿群臣,继续高声说道:“在我前往泗水之时,朝中诸事将全交马副相主掌、由其专断。无论朝堂还是地方,马相主持朝政之时若有不服者罢官去职,若有阴奉阳违、玩忽职守者依律严惩,绝不姑息。”

    刘行要再奔赴泗水之滨去寻九鼎,这件事昨天泗水来消息的时候、实际上朝堂上许多大臣已知那里的情况,也自然猜到了会有此事出现。

    然而即使是从前宗泽辅政之时,刘行外出、朝政之事也必须得问过刘行才能决定。这一次刘行居然说出了“朝中诸事全交马副相主掌、由其专断”的话来,顿时又让大殿之上嘈声起。

    在群臣嘈杂地轻声争论中,周焘再次走出朝班来、躬礼之中大声问道:“敢问太傅您予授马副相这专断之权、主掌之事可有范畴之约?”

    闻听其问,刘行垂目下望、注视着他郑重地高声道:“除皇家部队等兵务事外,所有朝中政务皆交马副相专断。从今以后也是如此,凡政务事、我若在马副相则为辅,我若不再、马副相则为主。诸位日后也可视马副相为我大宋政务副相,胆敢造次、不服其令之政务官,一概严惩、绝不宽恕。”

    “那敢问太傅、若您出巡,朝中兵务诸事既不交马副相专断、执掌,可是将由新任的兵务部吴尚书全领其事?”周焘得到回答后,马上再问了一句。

    “是、也不是。”依然紧紧盯着周焘,刘行再开口时其实已经猜出他站出来问这番话的原因了。

    马扩是武举人出身、自五台山起也没少领兵作战,而且战功上丝毫不弱于五大总督。

    然而唐朝的乱世之势起于将领入朝为相,开始于藩镇节使入朝掌天权。

    其时、为相国者凡掌兵权之人多为****。到最后多数或是寻机行反叛事,或是拥兵自重出朝为藩去自立、割据一方,才使得辉煌久远的大唐王朝走向了藩镇割据、最终败亡的不归路。

    所以在赵匡胤当年篡了人家柴家的江山以后,读史阅今、汲取唐朝败亡的教训。那位太祖皇帝就曾定下一条铁律、就连赵普那样的开国勋相都是为相之时不可得军权。

    虽然说刘行的新法许多地方是似乎专门要与太祖、太宗所立所谓大宋朝的祖制唱对台戏的,但是在军权这一件事上、即便是新法之中也是有严格规定的。

    那项规定是除刘行之外朝中文臣想要掌握军权都需要枢密先议、天枢复议,最后再由咨议审议后才可得特准。

    得到特准时很吃力,然而只要刘行一句话、“三议特准”却是随时作废,刘行随时可以收回“三议特准”、文臣所掌之兵权的。

    其实说白了、明眼人一看那条规则就会明白一件事,其实就是原本属于大宋皇帝的授其掌军之权、一言定谁掌军的大权从皇帝手中转移到了宰相的手上。其实就是等于进一步明确了刘行才是主宰之人,虽不篡国、已通过律法喧夺皇权

    周焘选择在这样一个时候站出来,提出了刘行远行时马扩职权专断范畴的疑问来,刘行当然知道他所问的中心点其实还是给不给马扩掌握军权的权利。

    知其所想、刘行一言微顿,旋即大声地说道:“马副相在吴玠上京、入朝前暂领皇家部队总部我那总参军使之权。待吴玠来朝后擢其为内阁副首相、将由他全权执掌皇家部队总部诸事。政务副相为马扩、军务副相为吴玠,这就是今日我与马副相想与诸位宣布的最后一件事。”

    “哄”

    刘行此言一出,大殿之上又是一阵嘈动。

    群臣嘈动之中,又是杨时挺身而出、躬礼后望着高阶上的刘行大声说道:“太傅、吴玠虽战功卓著,然则其才任封疆总督已然大限。若将我大宋军中诸事皆交他手,恐许多军中将士不服、怕是会引起军中不安而生变,还望太傅三思而行、再行定夺呀!”

    “不错,吴玠才不足以为副相,其为兵务尚书已是小才大用。还请太傅三思、另选他人为那军务副相。”周焘在杨时话音落下后,马上也高声附和道。

    周焘才说完、朱震也再次走了出来,附和着大声道:“吴玠虽战功卓著,然则其人多有贪鄙之小瑕疵、早已留诟病于朝野间。属下恳请太傅三思,另选他人为那军务副相。”(。)

第980章 三证晦旧弊、再斥三尚书() 
“小才大用、贪鄙小瑕疵?”听到三人此番言论,刘行的面色阴沉下去。(

    盯着三人看了看之后,刘行声若寒蝉地道:“吴玠治军之才究竟是大才还是小才,周尚书、你个文官岂可定论?贪鄙小瑕疵,敢问朱尚书、旧日那老皇帝在位时,朝野之中有几个武将不贪财能做得久的?”

    话语稍一停,刘行将那阴冷的目光锁定在了杨时的身上。

    声音比那眼神更阴冷,刘行高声地说道:“携巴蜀归朝、战河南扬威,复汴京建功、荡湖北扫江北其功盖世。党项兵无人能治,唯惧吴玠、唯其能治。江北初定、半载复兴,其才安能只是封疆大吏之才?杨先生、您不会还是不愿摒弃私念,公正地去审视度人吧?”

    一听这话、杨时登时被吓得“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口中连胜高呼道:“属下绝无私念来评吴玠其人、绝无私念做此评说,还望太傅明鉴、太傅明鉴呀!”

    “靖康初年西夏犯边,吴玠百骑追敌数百里。杀敌之后却纵兵劫掠、所得皆纳为私。功过相抵,使其当年立下奇功却只擢了两阶。”杨时跪地求饶,站在他身后的周焘却歪着头、望着刘行,摆出了一副据理力争的架势来开口先是如此说道。

    见到刘行只是冷眼瞪着他、没有打断其言之意,周焘接着高声说道:“靖康二年初、羌人犯蜀地。吴玠领兵去抵,虽有七战七捷。然则其军所过之处,无论羌汉百姓尽保守劫掠、奸yin之虐。”

    再次停了停话,周焘见刘行依然只是冷眼看着他,他再次装起胆子来说下去:“携蜀归朝后,吴玠虽有所收敛。(,其亦曾纵容党项兵屠城、恣纵其兵劫掠。即便是他打到江北后,江北本是富庶地、何以百业俱废要复兴?那皆因其纵兵肆虐所致。”

    “故而、杨尚书所言当无私念,吴玠其人、其才、其德远不及太傅您,亦不及马副相。他若为副相,恐军将不军、国将大乱。”看明白刘行准备让他将话一次性说完,周焘毫不客气地一口气说完了他想要说的话。

    “辛兴宗。”

    周焘的话音才落,刘行没有接他的话、反而令人意外地侧转头,望着武将班列中大声呼喊了一声。

    武备部总监督辛兴宗应声走出武将班列、垂首一礼后大声道:“末将在,不知太傅有何吩咐。”

    “我问你、当年你随大军南征方腊、剿灭魔教之时,王禀王总管是如何带兵作战、怎样保证自家大军粮草用度不欠缺的?”辛兴宗应声一答话,刘行马上开口对他问道。

    闻听此问、辛兴宗目不斜视地正色答道:“大军所用、朝廷勾调。然则当年南征之战中后方勾调尚无‘王氏转运制’,常有供给断绝之事发生。为使我军早灭魔教,昔统军诸帅曾同议定制准诸军破城纳钱粮,劫掠归附逆贼之富户。故而那年南征中,王禀也好、其他各路大军也罢,所过之处多以劫掠附贼富户给养军需。”

    “哄”

    辛兴宗此言一出,大殿之上又是一阵哗然。

    辛兴宗当年跟随童贯南下征讨方腊,是如今这大殿之上唯一曾亲历扫灭摩尼教叛乱时的老将。而王禀如今已在刘行主导之下配享太庙、忠国之将的代表。

    大殿上的文臣也好、武将也罢,过去都只知南征之战是王禀凭战功扶摇直上的,却没人想到王禀当年也曾带兵肆意劫掠那些富户。

    这种震惊,直震得跪在地上的杨时都不知何言以对、直震得周焘目瞪口呆,直惊得朱震瞠目结舌、直惊得群臣连声惊呼不可信

    就在那些文臣连呼不可信时,刘行气贯丹田、雷鸣般地大声叫道:“翟兴、出列。”

    “末将在。”保障部总监督翟兴闻声出列、站到了高阶之下。

    双眼盯着翟兴,刘行用洪亮地声音对他问道:“你父曾效命于范文正麾下,你可知昔日楚国公曾于私下说过一番话、是对其麾下诸将所言的‘为将者三可、三不可’?”

    “末将知道、也正是文正公说出了那样的话,家父才于后来放弃仕途、离开军伍,返乡甘为富农户、不愿再效旧朝廷。”翟兴接问、不假思索地立即高声作答。

    得其回答,刘行先是冷眼扫视文臣朝班一眼,让那些文臣彻底闭嘴后才又说道:“那你来给这些大官人们说一说,文正公当年那三可、三不可,可的是甚底、不可是又是什么?”

    翟兴仍是毫不犹豫,马上开口答道:“可为国尽忠、不可功高震主,可小贪私财、不可大贪祸国,可贪图美色、不可与君争艳。”

    “前武卫军寇兴、出列。”翟兴话音才落,在朝臣又是阵阵嘈乱惊声窃语声中,刘行第三次高声呼出一人的名字来。

    寇兴闻声走出来、垂首见礼后,刘行大声又对他问道:“你寇家当年为何避世不出、又为何甘为山野富户,也不许子弟再入仕途?”

    “祖上有训君恩难报、君思难料,伴君如伴虎、功高莫震主。莫做弓藏鸟,世家安于野。”家中祖训寇兴开口作答,说完后依然垂首而立、旋即又补充道:“祖父、父亲生前都曾言说官家忌群臣、惮武将,莫入朝堂、不引猜忌,才可保我一族世代相传。”

    寇兴此话说完,刘行将目光转回到了杨时、朱震和周焘的身上。

    脸色异常阴暗、刘行大声说道:“三位言说吴玠昔日曾贪鄙,可是在过去那种环境中、三位倒是洁身自好了。可是被人构陷、怀才不遇,屡被贬斥、郁郁不得志究竟是为何?新法所立新朝廷,旧日往事拿来当话柄,三位不觉得实在不该吗?”

    话音微停、面若寒霜、声如冰,刘行接着又道:“吴玠不贪、没有他能为国建功的机会。吴玠不狠、湖北与江北不会如此快地扫平。吴玠的治军之才,不是你等文人可妄加评说的。(。)

第981章 你戳我心窝、我就揭短打你脸() 
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om

    刘行要让吴玠出任军务副首相先被三个儒官用言语质疑、打了脸,睚眦必报的刘行自然不会饶过他们、立即便用旧日往事反抽一巴掌,狠狠地打了杨时、朱震和周焘的脸。

    这个反抽其脸打得响不响呢?打得十分响亮。

    首先说杨时,他本是少年得志的学子。八岁能写诗、九岁能作赋的杨时十五岁时就已经名噪一方、二十一岁上就在落第之后成了太学生。按道理说,他这种所谓的文坛奇才本应一路扶摇、青云直上。

    然而事实是杨时考中进士以后,被授的第一份官职居然是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的司户参军,而没被授个掌握实权的地方官、直气得他当年谎称抱恙没去做那司户参军的职司。

    其实按照当时杨时的才干,不只是他认为、朝堂上当时许多的名儒大宦也认为他有资格也有能力出任主政一方的地方官。可是他为何会没被授主政之官,反而被授了那么个司户参军的职司呢?

    说白了、都是官场上的陈规陋俗所致。

    要知道当年的杨时还只是个翩翩少年,根本没多少社会阅历。对于当时的他、那种没有任何阅历的愣头青,不只是大宋朝、其实历来各个朝代也罕有敢于直接将某个县城全权交给他去负责的。

    可是就是那种陈规陋俗导致年轻时的杨时深切感受到了官场潜规则“误人前程”的害处,直气得他有官不做、四处游荡开始去游学。

    自恃才高的杨时游学一游荡就是好几年,后来迫于生计、实在没办法,他只能去找到了昔日主考官出面,帮他找了份养家糊口的官职来做。om

    那么当时他得到的是什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