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仙宋- 第3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州府之上。每个州府至少在三年内要兴办起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堂。而每个省,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所农学院。

    以老农民做顾问、聘专长之师任教授。五到十年后,刘行希望看到各种农学院堂中走出来的粮农专业有学识的人才下到田间地头去、进入到各处工坊中去。

    这些人才的培养上,从中等专科到高等专科的学生,都必须在校期间每年至少有三个月是在田间“实习”中度过。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田间地头上浸淫足够时间的人,才能够真正掌握农业知识并最大程度做到“学以致用”。

    这些学生不但享受正常的免费读书待遇,同时还可以在各学堂通过三个月的劳作、从学政田的收入得到所产的一半作为生活补贴。此外,还会得到各级官府额外给其家中的“扶农助学粮”。

    对于那些学习工坊技术的学生,在其毕业前一年、或者半年进入到各处工坊时。便可以领取“实习生薪酬”。待其毕业后,前三年可以从农发会领取直拨到每个人手上的工坊农技补助金。

    也就是说。只要那些农村家庭的子女考进了三级农业学校中。从入学到毕业,全城都在免费上学之外还能得到很多补贴。

    等到毕业后,前三年是增加实践经验的时间,那段时间里收入不高也不用怕、因为有农发会的工技补助金足以让其生活得很富足。

    如此一来,刘行不相信还会有人轻视农学。相反,一定会在当今天下以利益驱使,掀起一股强大的农学为先的风气

    有人读书只为了有份收入稳定的好职司做,更多的人读书,在此时这个时代里其实还是想要奔着围城一般的官场里钻。

    了解人心之中这种思想,刘行还额外做出了一项规定:凡各省农学院毕业之学员,参加六大书院入学考试时全部同比降低两成的录取标准分。凡各地各学堂生,毕业后成绩差的毕业生,都将被征召、直入屯田营先去服兵役三到五年。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告诉那些读书人别看不起农学生,你们可以十年寒窗苦、朝廷日后随时能让你们下乡去翻土。

    相反一直在翻土实践中学习、成长起来的学生,在考六大学堂的时候录取分数线比你们低了两成,大大增加了农学生入学的可能性。

    你只知苦读书的人,下乡去翻土的时候至少几年都难以适应,无法过上令他们满意的生活。

    可是农学生则不同了,他们本身就有扎实的劳作基础在。就算毕业后成绩在同期生中是排名末位的,人家未来最多还是回去做老本行。

    农学生都有田间劳作的扎实基础,与那些死读书的同时下地去耕作,必然是农学生收成远比书呆子要多。产得多、分得多,生活标准自然而然就会形成鲜明对比、不同的层次感了。

    甚至刘行可以预见到,未来田间地头上同样是毕业时成绩末位的学生,书呆子们追着捧农学生的臭脚、猛拍农学生的马屁。为的只是人家给他们支支招、让他们在秋收时能多得点粮食,让生活过得更好一些那场景

    “刘哥哥,你太坏、你真的太坏了,你这是逼着书呆子向农学生低头、逼着那些嘴上喊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儒生们去为吃饱肚子尊重农学生呀!”刘行这一套计划才说完,一旁的赵金珠捧腹大笑起来。

    她大笑着,望着刘行道:“哈哈哈,看来十年、二十年以后,谁再敢喊不为五斗米折腰、朝廷都无需动辄重型惩治、只需要把他们罚去屯田便能使那些自以为高风亮节的人为了吃饱肚子而变得明事理、懂识时务了呀!”(。)

第616章 揭伪君子,定农事政绩考() 
听到赵金珠这话,刘行心底又是一阵暗叹:这是一个十三岁的小丫头吗?这心智、居然能够直接将小爷真正长久的计划都猜了出来。

    太了不得、真是太了不得,谁说皇家多出败家子,至少这小公主就是一个神童。

    想到此处,刘行又忍不住暗暗庆幸道:还好、还好这小姑娘是喜欢小爷我的,也坚定了即便她父兄重新坐到龙椅上也要誓死保我而非害我的。

    否则单是她这女神童的心智放在这里,小爷我都容不得她继续这样自在的生活下去,至少也该先给她下点药、让她也变成一个痴疯儿

    心底是如此想,表面上刘行确实浅浅一笑对赵金珠说道:“陶渊明很厉害吗?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却还在高喊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一套只能忽悠那些只会看书、不会想一想那事情背后的另外一种原因。”

    话音稍做停顿,刘行脸色冷下去,接着道:“如果不做官,陶渊明不是去做了官,他哪里来的那采菊东篱下的资本、早就给饿死了。做了官还要当了**立牌坊,喊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只能去欺骗一下那些连基本思维能力都没有的书呆子。”

    言再停,刘行的面色变得凌厉起来:“清官诚可贵,可是清官是在廉明上体现出来的。只要我做主一天,我主掌的朝廷内就不希望出现那种当了**还要牌坊的家伙。能者上、庸者下,诚者上、诡者小爷不弄死他也让他真去别为五斗米折腰,活活饿死他。”

    刘行这些话一说完。不只是赵金珠、连同周围的亲兵们也都是不由得有些愕然了。

    陶潜陶渊明、靖节先生那可是华夏文明中的一代名人。是田园诗的真正开山鼻祖。他的“高风亮节”、他的“不卑不亢”自东晋以来。那早已变成中原人思想深处的一种灵魂性的崇拜。

    可是在刘行的内心深处,他根本经不起推敲。至少在做人这个事上,他的人品未必真的那么“高风亮节”。

    刘行不会轻易贬低任何一个人,就像是之前处置那两宗案件的时候,刘行的内心一种是存在着一种后世中广为人知原则的。

    那原则便是以事实为依据,想要认定一个案件谁是凶手要证据,想要印证一个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刘行也总是会举一反三才确定那个人值不值得自己真去尊敬甚至崇拜他,而不会盲目的人言亦言、随波逐流。

    正是因为有这种原则。从前在嵩山书院里当胡安国讲到陶渊明故事的时候,刘行便站出来当场质问过胡安国几个问题。

    那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刘行问当时的胡教授的是陶渊明是不是科举出身?

    胡安国回答:“不算是,但出自官宦世家、书香世家。”

    刘行笑着道:“书香世家,他是怎么开始游宦生涯的呢?”

    胡安国答道:“等同荫封恩泽,而启游宦人生。”

    刘行还是笑着又问:“游官,是不是当官呢?”

    胡安国答:“自然是做官。”

    得到这样回答的时候,刘行当时笑容变得有些不屑:“既然做官了,那他又做了多少年呢?教授无需说,我记得是从二十岁开始一直做了三十年的各种官。吃了朝廷三十年俸禄。只因他志存高远过了度被人家贬了再贬,便站出来高喊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是伪君子?”

    当时胡安国一听那话,气得当场就要把刘行赶出学堂去。

    可是没等他赶,刘行又接着说道:“是个人就知道,想种地你读书人得先有钱在你不想做官的时候买地对吧?陶潜去采菊的时候,他那菊园不是他自己做官时挣下的、也必然是他做官祖上给他留下的。”

    在被几个学长架起来朝学堂外拉的时候,刘行还在说着:“他喊着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是还在啃着祖先用俸禄置办下的遗产,或者是用他从朝廷那儿拿来的俸禄置下田产才使他有的那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他的一切是朝廷的给的,还在那里标榜甚底隐居高明,是不是欺世弄人呢?作为教授、您让我等去把一个伪君子当做榜样。是在教我等学好呀、还是教我等去学着做失败的伪君子呢”当初刘行话到此处,已经被几个学长硬生生抬起来、直接给扔到了学堂外。

    这些往事,刘行自己记得却从来没后悔过。因为也正是那次当众质问师长以后,胡安国不但没秋后算账、盯着自己咬。

    相反却收获了一位儒林领袖的别样尊重,认为自己是个“少年老成、思维善走边锋举一反三的怪才子。”

    有句民间是俗语,叫做“八岁看八十”。刘行这些是从前辈子带来的思想,自然在听到“五斗米折腰”那个典故时,爆发出如此一番完全可以称之为“惊世骇俗”地言论来。

    语不惊人死不休,刘行却不只是想要言语去惊人,因为自己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

    在众人一片惊愕之中,刘行再望向那个亲兵队长道:“粮农之事容我多斟酌之后,再做新规补充。但是跟这套政令同时,你让雷震代我另发一道令。”

    说到半句,虽是低下头去思索、刘行脸色却是异常坚定地道:“自即日起来,凡秋收与春耕时,所有天命之年以下的大官小吏、包括我自己在内至少要下到田间去参与劳作七日。将其劳作时表现,列入吏部、咨议、御史三考中的实绩体民那一项作为基本考绩项。”

    “啊,太傅,您要让所有官吏全部都在春秋下田去参与农事?”策马立于一旁的卢明韬一听到刘行这道命令,忍不住惊声大叫着问道。

    侧头冷冷地看了看他,刘行声若寒蝉地道:“怎地了,不可以吗?不当家不只柴米贵,不下田怎知农事苦。不知农事苦,怎懂尊农、护农、惠农的真意义。我不要陶渊明一般吃着百姓饭、却骂百姓贱的伪君子与我同朝为官,你用得着如此惊讶吗?”

    “刘哥哥,这是不是有些偏执了!”

    没等卢明韬开口,赵金珠却瞪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盯住刘行道:“朝中大官小吏许多一生都未曾去过田地间,你若以政令强迫其去做农夫之事,怕是有些强人所难。你、你就不怕那些人吃上七日苦,去用七个月惩罚拉着他吃苦的农夫吗?”

    “敢!”一听赵金珠此言,刘行眼睛一瞪、面露凶光地道:“谁干跟小爷治下的百姓玩打击报复,小爷先让他粉身碎骨。”(。)

第617章 农合医保(一)() 
谁敢对百姓去打击报复,先让谁粉身碎骨。

    刘行的这个态度一出来,赵金珠、卢明韬顿时全都是哑口无声了。

    是个人现在就清楚只要刘行说得出的事,没有那一项是做不到的。既然这位权倾天下、掌握着整个北朝至高权利之人已经做出了如此的决定来,那谁再多言都无用、搞不好还是会自找麻烦,引得邪狂成性的刘行将那一腔愤怒之火烧到他的头上去。

    见到没人在说话,刘行再次低下头去皱眉做了一番思索。

    很快地,在那亲兵队长策马奔出去后,刘行又对卢明韬开口道:“现在换做你来记我说的话,稍后一并去让雷震代我发给宗太师、让宗太师极尽快召集朝会辅助执行。”

    卢明韬闻言,不敢多说其他、马上也从袖子里抽出笔在舌头上沾湿后,从华中掏出了一卷记纸来。

    待他做好这些准备后,刘行说出了自己想到的一套新政策、一套确保农夫阶层利益的新政策来。

    这要新政策,刘行干脆直接从后世里的政策上搬来了名称直接使用,那便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

    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简称为“农合”。是指由政府朝廷与各级官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朝廷与地方官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农合医疗保险是由北朝各地农户自己去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虽然刘行之前已经给出全天下一张超级大保单,如今各处的保险行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开始陆续展开业务、初步开始全面发展社会保险行业。

    但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

    之前刘行制定政策、推出的那些保险中。跟多惠及的人群还是以城市里或者是那些从事产业工作的人群,事实上并且太多考虑到农村人口的各种保障问题。

    农村人口需要保障,因为他们与那些产业工人和大官小吏相比更家劳累。因劳累,导致农村人口更容易体力下降、患上各种各样的病患。

    既然要公平,刘行便确定一定要推行这种农合医保政策。

    这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朝廷补助、地方官府补贴资金来源的国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参加新农合而言,很多人日后必然都是外出务工或做生意。那些人群注定很多都无城镇医保,那便需要将他们也列入到保障的范围中去。

    这种保障。事实上长期地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痹症,那便是要在户籍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能在居住地交,很不方便。

    而刘行这一次直接给定出的规矩中,农合投保和受益人群无需一定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去,只是需要其户籍地的地方衙门开具出详实、具体的一套证明性官文就可以让其在居住地缴纳保险金、受惠于此政策。

    就报销而言,未来的参保者大部分的费用都是门诊费用,在居住地不能报销,拿回户籍地还是得不到报销,即便是住院费用。回到户籍地报销也要看金额多大,如果不太大的话。来回成本太高不值得。

    所以解决的办法是解决支付渠道,尽快实现异地结算、方便结算,实现全国一证通,方便交费也方便报销。

    而针对这一点,刘行更是直接便确定下来。只要是农村人口,无论他走到何处。只要他能拿出农合医保证来,便可以在北朝各地任何一家医馆、药店中去享受此政策给予的保障。

    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北朝如今的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各有关部、司、署和地方官府要从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按照刘行此政令的部署和要求,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把这项造福广大农民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办法。

    在推进试点工作中,各地区要贯彻自愿、互助、公开、服务的原则,坚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不搞强迫命令;

    坚持合作医疗制度的互助共济性质,动员农民共同抵御疾病风险;坚持公开、公正、公平,规范操作,加强监管;坚持便民利民,真正让农民受益。

    五年之内,如今竞技发展较快的山东、河南、山西、东川和西康五个省,必须做到其省内农村人口七成以上得到农合医保的保障。

    陕西、宁夏、绥远、河北、辽南五个省,五年内至少也要使半数农村人口得到农合医保的保障。

    而经济发展最迅猛的京兆地区,刘行的政令中是明确定义、三年内不能使京兆府治下之地全部实现农村人口享受农合医保政策。

    京兆少尹官降三级、相关有司所有相关大官小吏也要官降一级并罚掉其三年俸禄。罚到的钱全部缴纳到农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