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缔- 第5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自己的正宫皇后说,朕在辽朝被萧挞里下药了,留下子嗣了……这话说不出口啊!

    三才此刻也能感受到赵祯的心情,这位跟随赵祯半辈子的内侍是他的忠仆,只要赵祯不发话,他绝对不会泄漏半个字,但他也不知如何开解皇帝。

    只能时不时的回头查看赵祯的表亲,最后在挨上赵祯一脚后讪讪的回头谄笑道:“官家,既然都到了这个时候,当告诉皇后娘娘,毕竟是天家血脉,娘娘应有护佑之职,再说,这事情瞒也瞒不住,拖得时间越长越不好嘞!”

    赵祯当然知道拖得时间越长越不好,无奈的笑了笑:“你说的也是,朕是着了道,但总觉得这事号说不好听,难免让皇后心中委屈。”

    三才望着赵祯好一会,最后开口道:“官家,您是否是真的喜欢那辽朝娘子?”三才是什么人?是赵祯的贴身内侍,许都事情连王语嫣都不知道他却知晓。

    更别说猜测赵祯的心思了,整个皇宫,不,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整个大宋都没人比他跟了解赵祯的心思。

    赵祯虽然不想承认,但却依旧点头道:“萧挞里深入朕心矣!然其毕竟是耶律宗真之后,亦是朕之弟媳,此番之后…………”

    “陛下思虑如此作甚?”

    三才惊讶的反问道:“您是天下之主,若是攻伐辽朝之后,便也是契丹人之君,便是临幸又如何?至于圣人那里,更是好说项,帝王临幸者妇人亦可,何况地位如此遵崇之萧挞里?圣人绝不会恼怒,然官家万万要以圣人为尊,如此方能御内……”

    赵祯望着三才,还别说,别这货说的确实有道理:“你这阉货倒是看得清楚啊!”

    三才难得的露出腼腆表情:“官家这话说的,奴婢的家中也是有妻妾的…………”

    赵祯摸了摸脑门,还真是把这件事忘了,别看三才是个阉货,但他家中却是极为“安定祥和”的,别的事情不好说,他自然有自己的办法,但在家中夫妻之间的感情却是极好的。

    别的内侍都去内侍省的小厨房吃饭,他倒好,总是能带着家中的吃食让人眼馋,赵祯看过几次,什么千层饼,月饼,乳饼,菜饼,糖饼,芙蓉饼一周七天每日都不带重样。

    尤其是芋头做的“酥黄独”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完全不输与蔡记的大厨和宫中的御厨,别说是赵祯,便是后宫的妃嫔都时常邀她李氏进宫来,说是找人家闲话,可最后还是冲着糕饼去的!

    三才家的李氏也知道,每次都是大大小小的箱笼往宫中送,惹得内侍省的官员叫苦不迭,因为每一样都是要检查的,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不是?

    不过以三才在宫中的地位,还真没人敢在明面上抱怨…………

    赵祯在晚上一五一十的把话和王语嫣说清楚,果然如三才所说,并没有任何波澜,甚至王语嫣还觉得他“厉害”。

    但她得知萧挞里很有可能怀有天家的子嗣后,便大半夜的命三才准备东西。

    准备的都是大宋皇宫中孕妇常用的东西以及补药之类,对于王语嫣来说,萧挞里不重要,但她肚子里的孩子最为重要,无论如何也是大宋的天家骨肉,若是有个闪失,罪责都将在她这位中宫皇后身上。

    随着年纪的增长,王语嫣越来越担心自己做的不好,担心“下去”了之后无法面对大宋的列祖列宗,她是个商贾之女,是大宋历代皇后之中出身最卑微的,所以她才努力的最好皇后的本职。

    生怕有一点不对玷污了皇后的宝座,也玷污了赵祯的圣明,对她来说,赵祯实在是太完美了,甚至觉得自己配不上赵祯,配不上皇后的身份。

    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担忧,可现在上了岁数,心中的担忧愈发的厉害了。

    赵祯这一夜过的相当补充,心中的事情被放下了,睡觉都变得踏实,至于变法改制一事,在他心中还真没有面对王语嫣要困难。

    天光微亮的时候,宫中四角的巨大报时铜钟便被敲响,晨钟暮鼓已经是大宋皇宫向整个神都城宣告一天到来与结束。

    朝臣们在上朝的时候便瞧见太子身穿朝服在边上大声念叨着什么,仔细一听大惊失色。

    “…………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

    围观的朝臣越来越多,赵旭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

    赵旭朗读着,朝臣在边上站着,无人敢向前一步,实在是被这一大胆的“行为艺术”惊呆了。

    澶渊之盟最终被定下“城下之盟”的调子,也是宗真皇帝东封西祀的诱因,为了保全面子和帝王的尊严,不得不这么做。

    算得上是大宋的耻辱,多少人知道这件事却不敢对外提起一个字,尤其是现在,大宋国力鼎盛之时,这种东西就不应该出现。

    可太子却在大庭广众下,朗朗而读之,岂不是打了他皇爷爷的脸,也打了他父皇的脸?

    作为平章事的范仲淹几次想开口打断,可嗓子都快咳破了,太子赵旭也是完全不理会,直到整篇读完,继而有读了一遍《大辽誓书》后这才住口。

    当朝臣们目瞪口呆的看着他时,他却整理一下身上的朝臣,列于文官之前向乾宇殿走去,完全没有一丝窘迫,也没有一丝慌张。

    仿佛他刚刚读的是圣人之言,先贤之语一般。

    但在他身后的朝臣却炸开了锅,一路上议论纷纷,连带殿中御史也跟着加入到讨论的队伍之中。

    不过待上朝之后,赵祯从后殿转来,出现在御座之时,有些人已经明白了太子为何如此作为,这定然是官家指使,同时也告诉朝臣,祖宗的错也是错,既然是错就要改!

第一千五百章赵祯与王安石与“三不足”() 
正朔的朝会基本上都是讨论大事,自从赵祯把早朝,常朝合并之后,大宋的朝会制度就发生了根本改变,所有的京朝官都要参加朝会,并不是那种点卯性质的日常,而是参与国家政事的日常。

    这是一种更加责任制的朝会,中书省,门下省向赵祯奏报要事,而出现什么问题,是谁的责任,由谁负责解决,都在朝会上有着一体的解决。

    漕运出问题便拿漕运使问责,但漕运使因为身在各地的原因,并不能出现在大殿之上,这就是一个麻烦,而大宋并没有在神都城中设立漕运司。

    于是便出现了朝堂上解决但并不能当场责成改正的机会,要通过中书省发文另行通知,再等中书发文各地漕运使,效率低下不说,警醒作用也有所降低。

    这次正朔超会上,赵祯便以江州漕运使王砼为例,同时引向整个官制,表达了一种不满,但毕竟是自己祖宗留下的制度,赵祯当然要把话说的清楚,说的完美,不然就是打脸。

    “昔日之官制,乃供太祖太宗谋划之用,大宋立国之初国不安宁,外有强敌,叠床架屋实乃无奈之选,因外敌强悍,四海不宁。如今天下大定,海内一清,这祖宗之法已然不适用矣!”

    赵祯的话并没有让朝臣们太过惊讶,中书和枢密院两府“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这也是大宋的“文武分权”谁不知道?

    毕竟早就有改制的消息传出,朝臣们也多少做了准备,两府已经只剩一府了。

    现在枢密院已经被官家变成了参谋院,武将的任用变成了向官家建议人选,兵事则由枢密院一众参谋官商讨而出,官家决定了最后的计划和用兵之权,而禁军是独立的,十六卫也是独立的,边军更是独立的,他们唯一需要负责的人只有一个,大宋皇帝!

    军权已经成为陛下的手中之物,但这一点谁都不会去反对,毕竟文官本就无法名正言顺的掌兵,只能向官家提出用兵的建议而已。

    现在,官家又向中书下手了,这在朝臣们的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门下”性质相同,是宰相办公的地方。

    中书之外,尚书、门下两省名号虽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执衙门。

    宋袭唐后期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从尚书丞、郎到三师皆可加此等衔为宰相或副相。

    但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高官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

    中书省才是大宋文臣的上峰,而门下和尚书省两省已经名存实亡,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这看似是相权的增加,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相权之中的军权早已被剥离,而三司又夺了财政之权,只留下半吊子的政权还被皇帝分去一半,人事任用更是捏在皇帝手中,随时可以罢相,也随时可以拜相。

    宰相不专任三高官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

    这政事堂其实就是宰相的办公公衙,下设舍人院,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

    还设孔目、吏、户、兵,礼和刑等五房,分曹处理事务。

    这简直就是取代了六部的职能,所以大宋的六部多为空架子,实际权力由政事堂接管,同时也交给了大理寺,鸿胪寺等去分担,毕竟一个政事堂无法完全胜任其中的事物,还是要交给专业的去办…………

    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混乱,拖沓,推诿,扯皮,赵祯想到就上火,以大宋如今强大的国力相比,如此效率低下的行政机构简直就是在犯罪。

    所以在这次超会上就以江州漕运使为例,牵扯出整个大宋官职的不合理,并且要改制!

    因为赵祯的种种手段,文臣已经被太子在朝会之前的“朗读”给惊过一次,现在看着官家提出改制之事,大多习以为常,而接下来便是朝臣们的附议。

    最先站出来的便是三朝老臣李若谷,他是经历太宗,真宗,以及当朝的老臣,最有发言权,谁也抵不上他对大宋官制的了解。

    保守派在这个时候拭目以待,希望李若谷能让官家“回心转意”。

    但他们很快林略到什么叫“开口跪”,

    “陛下圣明!历朝历代之国力,国情如云之动,万象之变!昔太祖太宗之法适与开国之初,却不适与今日,陛下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实乃圣君之举也!”

    这下朝中反对的保守派坐不住了,一开始他们看到李若谷受了官家封赏以为他说服官家了,那些封赏都是用来安慰老臣的,但谁想到居然是这种结果?

    当然其中不乏有一些聪明人早已看出了端疑,太子太傅岂是轻易赐予的?没有实打实的好处绝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得到!

    由此可见他李子渊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那些和李若谷交好的文官立刻出班附议,称赞赵祯一番后,又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都是支持改制的观点,一时间让原本坚持的保守派动摇起来。

    这个时候,保守派中的聪明人迅速做出应对,他们也出班支持改制,因为他们知道再往后就没有机会了…………

    从李若谷这棵大树的倒下,再到与他交好的文官倒戈,保守派文官全面崩溃,根本就不用赵祯费劲,也不用支持改革的文官声讨,很快朝堂之上便出现了一致的声音。

    最后谁也没想到居然是王安石这个后起之秀出来石破惊天。

    “陛下,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殚改之,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纭之议,不足听采。”

    赵祯的眼睛发出一阵亮光,没想到居然在这个时候听到了王安石的“三不足”算不算是歪打正着?

    但面子还是要讲的,轻咳一声道:“祖宗之法非不尽善,而在于时机,用在立国之初便是善法,妙法,用在当下便不妥矣!

    朕之改制用在当下善也,可往后不知可否矣!朕不求最好最善,但求顺应当下国情!”

    王安石拜下:“陛下圣明!”

第一千五百零一章乾宇改制() 
变之一字说来简单,却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人们习惯定式思维,习惯已经存在的东西,习惯安于现状,改变一个人尚且困难,何况是改变一个国家持续近百年的官制?

    还好这次改变是朝堂,是官制,却不是整个国家。

    在赵祯空前强大的威信与皇权面前,改变所遇到的阻力还不是很大,尤其是顽固的保守派被成功颠覆后,官制改革的阻力便也随之烟消云散。

    至于税收之类的却是不用改变,个税这东西在大宋并不是不存在,只不过存在的形势不一样而已,上到王侯将相,下到市井小民,人人都要交税。

    只不过宗室,贵族的税收存在于他们所经营的产业中,而朝臣官员的收税存在于他们的俸禄之中。

    原本会引起他们不满的东西却并未有什么波澜,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大宋三司的税收谁也不能违反,如若不然原本手中应有的权利便得不到保障,随之消失。

    宗室这种特权阶级也不能例外,若不交税则有革除头衔之危!

    若是宗室偷税漏税,第一个找上门的不是三司的财计官员,毕竟他们的品级往往还没有宗室高,找上门的是大宗正司的人。

    大宗正司是赵祯在景佑三年便设立的衙门,掌纠合宗室外族属而训之以德行、道艺接受其词论而纠正其违失,有罪即先劾奏皇帝,法例不能决断者,即共同上殿取裁。总管宗室服属远近之数及其赏罚规式。

    大宗正司的长官是知大宗正事,虽然是宗室之中德高望重者充任,但一般没有实权,只是挂名而已,主要的职责便是和提醒宗室安于法度。

    而正真执掌大宗正司的却是两位监丞,文臣京朝官以上者充任,这个范围就打了,基本上都是御史台的御史,这些人恰巧也是宗室最不愿得罪的人。

    连宗室都要老老实实的交税,何况他人?

    官员的税收从俸禄中扣除,这俸禄是有定数的,所以官员每年交税的数额也是有定数,想要偷税漏税更是不易,在大宋只有四种人不用交税。

    皇帝,士子,军士以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除了皇帝以外,这些人的家庭都是同样要交税的,没有例外的存在。

    不过还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不用交税,比如灾民,受灾的州,府,县赵祯自然会下旨免去他们的税收。

    当然社会上的无业游民自然也不用交税,可事实上这些人的税收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到了大宋的国库之中,商业税…………

    买卖商品都是要交税的,只不过都是在商品的价格之中,买的人看不见,卖的人却很清楚,因为朝廷要向商家收税,于是商贾就把税收也加入了商品的价格。

    在下层稳定的情况下,改制比没有赵祯和朝臣们想象的那么大影响,最困难的“税改”阶段大宋已经度过,剩下的一小撮利益既得者也被瓦解,于是赵祯的改制自然而然的被接受。

    超会上同时还决定了明年的年号,乾宇…………

    这是以大宋最大的宫殿所命名的,象征大宋天朝上国的地位,以及强大的国力,赵祯对此非常满意,并且也预示着大宋开始疯狂扩张的开始,如天之高,如苍穹之浩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