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着了道,朱慈煊也不吝微笑:“你贴出安民告示,就说莽白图谋篡逆,明朝大皇帝派遣天师平乱,现在内乱已平,请百姓们各安其份,不必惊慌,还有,你再告诉他们,明日午时,到王宫大门的正前方来,依次领取被劫的财物。”
戒赤乌想了一会儿,模模糊糊算是听明白了,连忙点着头,嘴里不断说着“上师”真是东吁的恩人,救百姓于水火,明朝大皇帝万岁无边云云的恭维话,看样子真把朱慈煊当成了救世主。
朱慈煊自然顺水推舟,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速办,办好了有重奖。
“上师稍等”
戒赤乌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朝朱慈煊靠了靠,左右张望了一会儿后,突然小声说道:“大僚长和内藏使于叛军相互勾结,上师不杀他们,百姓恐怕难安。”
“哦?”
朱慈煊眯眼一笑,自是不答。
————————————————————————
还有一更~
第三十一章 收拾残局(第三更!)()
没想到此人样貌不堪,一张口却是如此血淋淋的话。
朱慈煊脑子一转,自然明白了,这个戒赤乌是想借自己的手,铲除异己,把缅甸王庭最有分量的两个大臣除掉。
眼下缅王生死未卜,自己可以说是目前唯一可以控制缅都局面的人,说是一手遮天也不为过,戒赤乌如此巴结,无非是想博取朱慈煊的好感,为他自己谋私利,除去二人后,他这个交通使官进一大步,即便日后缅王复位,他也可以把这个责任推给朱慈煊,从而坐收渔翁之利,真是打得好算盘!
“此二人与莽白勾结?”
朱慈煊故意退后一步,拿出了颐指气使的纨绔气,语气颇有些冷淡的问道。
“不敢欺瞒上师,这两人罪恶极大,私通莽白篡位,其他大臣也看见了,心里也是痛恨,上师可以发问,一问便知。”戒赤乌一脸慷慨的说道,操着跛脚的汉话声色并茂,好像自己才是东吁的不二忠臣。
朱慈煊的脸色微沉,发问?问谁?能听懂吗?戒赤乌恐怕也知道,语言不通,自己是唯一的沟通渠道,对方还用得着自己,因此狮子大张口,朱慈煊心中虽是不悦,脸上自不会说,的确,眼下还有很多地方用的这个戒赤乌。
“本太子率领的客军,只是为了帮助你们国王平息叛乱,至于二人是否有罪,由缅王来定夺,本太子岂可大开杀伐?”朱慈煊不咸不淡的说道,把皮球踢给了那位早已亡命九天的莽达,言下之意便是让他老实点,认清自己的身份,盛的在耳旁叨叨。
戒赤乌没讨到趣儿,也不发怒,转而笑着赞道:“上师说的极是极是”眼角眉梢挑来挑去,活脱脱一副缅奸的模样。
“戒大臣,安民告示的事。。。你速速办吧。”朱慈煊皱着眉头催促道。
戒赤乌这次没再废话,转身就去办了,朱慈煊派了几个人从旁协助,时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遣走了此人,并不意味着朱慈煊能松一口气了,缅都的局势还不稳定,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特别是昨晚城内的缅军兵勇劫掠民财,**掳掠,闹得阿瓦城的百姓人心惶惶,至今余波仍未平歇,有的人吓得闭门不出,有的则收拾物品准备逃出了城去,恐怖的气氛还残存在阿瓦上空。
这也是为什么朱慈煊迫不及待地让戒赤乌布下安民告示,并把自己“伪装”成仁义之师,就是为了给所有人传达一个信息:大明军队是义军,是来帮助缅王平叛的,眼下叛军已经除掉,你们可以安居乐业。做好了这一条,其他的才不至于成空中楼阁。
当然,效果有多显著?朱慈煊也不得而知,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紧张局势,消除潜在的麻烦,从而分散民族间的矛盾,说到底他们是一支异族武装,民心虽不向背,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当然,仅仅依靠一张安民告示还是远远不够,除了必要的安抚,还须武力震慑,有道是恩威并施,才能驭民有术,朱慈煊唤来了锦衣千户王猛,邢康,让他们各带五百精骑,沿街巡逻,日夜不得停,除了张贴安民告示外,还要手执刀刃,全副武装,依次警告那些心怀不轨的乱民。
骁骑营和千人营剩下的士兵,则负责搬运尸体,清理街道。明日下午,在王宫正前的空地上,会有专门的士兵分发劫掠的财物,到时候,缅都的百姓一涌而来,又是一次不小考验,为此,朱慈煊给所有明朝士兵下达了命令,凡驻守在阿瓦城的明军,务必严于律己,不能滋扰百姓,不得克扣民财,不得作奸犯科,违令者,斩!
一个“斩”字,可见太子的决心,小不忍则乱大谋,朱慈煊自当以李自成为戒,当然,若是遇见了寻衅挑事的乱民,朱慈煊也赋予明军极大的权限,可以就地格杀。
“谨遵殿下口谕!”
王猛,邢康低头应是,早就把太子刚才的嘱咐记的滚瓜烂熟了,他们跟着朱慈煊一路北上,自然清楚太子的脾气秉性,别看年岁不大,手腕却是狠绝果断,眼里更是揉不得半粒沙子,即便是亲兵近侍,做错了事,也是要挨板子的。
二人如履薄冰的退下,朱慈煊把注意力缓缓转向了那群东吁大臣。
上层建筑和底层基石,两者缺一不可,要在缅甸站稳脚跟,这些人起到关键作用。
“周凛”朱慈煊又唤来了周凛,这件事也只有他来做。
“太子吩咐”
朱慈煊指着那些人说道:“在宫中找一处殿阁,派兵把那些人看起来,再安排一些宫女近侍服侍,只要他们老实待着,所有事都允了他们。”
由于语言隔阂的问题,朱慈煊不可能立马找他们问话,只有等通译到了,才能进一步的接触,不过,在此之前,务必要将这些东吁上层建筑的中坚,牢牢置于自己的控制下。
周凛自然毫无疑义,点头执行。
然而,当他转身上马之时,又听见太子从背后把他叫住,“记住,千万不能让其他人知道这些东吁大臣的藏身之处,你知,我知,天知,地知,除此之外,概莫能知。”
周凛那宽厚的脸庞轻微一颤,刹那之后,便恢复了原状,自是电光火石间明白了太子的意思,语意坚定,抱拳喊道:“是,殿下!”
“去吧”
朱慈煊摆了摆手,在他的心里,早就把周凛当成了嫡系亲信,纯粹是对个人的忠诚,即便是他的王大伴,也有所不及,朱慈煊不知道,当初在滇缅边境,他亲手倒掉的那一口水,俘获了多少人心?
上怜下,下岂不从之?
。。。。。。
黄昏落日,飞鸟盘旋,呜咽之声悬于天际,喧嚣的阿瓦城,终于缓缓迎来了寂静。
天色昏昏将沉之时,一座靠近缅宫正殿的楼阁被清扫了出来,临时做为朱慈煊的安寝之地,上下一下两层,昨夜没有沾染血腥,看上去倒是清幽雅致,四周都有锦衣亲兵日夜看守,不让任何缅人靠近。
“主子!主子!”
朱慈煊正在房中,听着白湘绣等人的汇报,却见到一道身影忽然哭喊着跑了进来。
到近处,那人“扑通”一声跪倒在了地上,失声痛哭,眼泪直流,也不瞧得附近有没有旁人,口中喊着“主子,主子”,气氛顿时尴尬了起来。
自然是东宫大监王有德。
“白将军你先下去吧。”
朱慈煊挥了挥手,白湘绣谨身告退,他亲自去搀扶王有德起来,却见到他一大把年纪了,两鬓斑白,瘫倒在地,哭得仿佛泪人一样,鼻涕沿着绯红青袍往下流。
“老奴还以为见不到殿下了。。。”一句话没说完,就扑在了朱慈煊脚上大声彻哭,瞧得朱慈煊也眼角泛红。
“王伴伴哪儿的话,孤不是好好的吗?”朱慈煊委实笑不出来。
“呸呸,老奴不该说这不吉利的话。”王有德急忙起身,伸手扇了自己几巴掌,十足用力,这一刻仿佛身份颠倒,对方倒很像一个孩子。
“王伴伴放心,缅人还没胆子杀孤。”朱慈煊道。
“太子殿下切不可说这等话!”王有德吓了一跳,忙着上前以指封唇。
“哈哈,孤都是学王伴伴的!”朱慈煊大笑一声,把王有德搀到座位上,后者想了想,也破涕为笑。
“见到父皇了?”朱慈煊给王有德倒了一杯水压压惊,后者顿时诚惶诚恐。
“皇爷惦记着太子殿下,这才叫老奴带着人马奔阿瓦城来,真是盼星星盼月亮都见到太子,恨不得亲自来。”王有德自然把不该说的省略了。
朱慈煊倒是平淡,问道:“父皇现在可好?”
“都好”
“既然父皇一切都好,那我就放心了,王伴伴你回去一趟,就说。。。。”朱慈煊顿了一下,嘿嘿笑道:“请父皇稍安勿躁,儿臣过几天再去渡河面圣。”
“过几天!?”王有德着实吃了一惊。
朱慈煊急忙又道:“缅都刚遭血光,城中百厉丛生,东吁为天朝藩属,又是陛下的寄居之地,自然不能放任不管,儿臣只好代父皇镇守阿瓦,涤荡群枭,所以,暂时。。脱不开身。”
王有德更是吃了一惊,前面放跑了太子已是大罪,这要是回去。。。那还不被活剐了?
“王伴伴,你去办吧。”
朱慈煊摆了一个不欲再谈的表情,王伴伴清楚,这事又没得商量了,顿时,脸色哭丧了下来,可怎么跟皇爷说啊。。。。
。。。。。。
同样是明军把守的另一座楼阁,里面却是迥然不同的别幅场景。
房中雾气氤氲,中央有一木盆,瓣瓣花萼,浮于水上,香气扑鼻,暗影流光,直教人闻之欲醉。
七八双手正帮盆中的贵人擦洗着身子,她们都是宫中的老妪,为东吁王室服侍了半辈子,俊魅的宫娥嫔妃什么没见过,但盯着眼前这牛乳一般的身子,即便上了岁数,也觉得心砰砰直跳,心里暗赞不已。
明白她身份的人,熟知情况,更多地却是一声叹息。
不管她们怎么想,盆中人都视若无睹,仿佛十万大山压在心中,眼眶呆呆无神,再用力的揉搓,似乎也撩不动她的内心。
良久,一滴眼泪自瞳中淌出,在下颌上悬了半天,怕是流不动了。。。
——————————————————————
兄弟姐妹们,来一**荐票呗~
第三十二章 余威震于殊俗()
一入夜,街道上就清冷一空,除了明朝军队的巡逻兵马,远近看不到半个人影,家家户户都黑着灯,大门紧闭,听不见半点声响,偶尔的人影走动,都是趁没有人的时候悄然进行,浑身战战兢兢,也难怪,经历了整整一天的血腥内乱,阿瓦城内的七八万百姓,无不人人自危,唯恐屠刀伸向自己的胸口,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指望他们从噩梦中迅速恢复过来,不过,强有力的军事管制还是让缅都失控的秩序暂时安稳了下来。
在此过程中,安民告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缅奸头子戒赤乌也“功不可没”,作为地地道道的东吁官员,他比朱慈煊更清楚东吁国民的性格和要害,严格意义上,十七世纪的东吁国还算不上一个中央集权国度,权力结构介于领主制和君主专权制之间,政治制度里还保留着某些看起来很原始的官位设置,诸如千夫长,百夫长等,他们在阿瓦城中有各自的“食邑”,负责食邑内臣民的治安和税收,属于小型的“宗主”,效命于“共主”缅王,这种军政不分,文武不分的情况在东南亚诸国中广泛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的汉化程度不高,远远比不上朝鲜,安南,琉球这些天朝近藩。
生于斯,长于斯,戒赤乌自然清楚地很,仗着有明朝军队的支持,他更是狐假虎威起来,把安民告示直接塞进了这些“小宗主”的手里,勒令他们必须向下辖的民众传达清楚,告示上面的内容,并且保证“食邑”内部的安宁,这也等于在威胁他们:不要乱搞事情。
就这样,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阿瓦城内的百姓很快就了解了当前情况,叛乱已经被平歇,贼首也已经被逮捕,现在掌控局面的是天朝的太子。
天朝太子?
乍一听,还真是难以接受,前一阵子不是还说天朝已经被北方的“蛮族骑兵”灭掉了吗,连皇帝都逃到了东吁避难,怎么一下子又把阿瓦的叛军消灭了,还派了浩浩荡荡的大军,以及统兵而来的太子,这一从天而降的消息,着实令他们匪夷所思,
苦思无果,他们只能在心里惊叹一声,上国到底是上国,果然不是他们这些蕞尔小邦能比的,天朝的底蕴“广大无边”,在他们面前,东吁人就是二等公民,甚至是三等,四等。
见到这些人被蒙在了鼓里,戒赤乌自然高兴坏了,忙去找朱慈煊邀功请赏去。
“上师,全城的百姓都在称赞天朝军队的丰功伟业,欢迎上师助东吁人平定叛乱。”
这种赤裸裸的谄媚话,朱慈煊自然不会尽信,他还有别的消息渠道,早一刻钟,就有人来向他汇报了,阿瓦城的秩序确实比白天好了很多,戒赤乌没有说假话。
“戒大臣,你办得好,本太子说过要奖赏你。”朱慈煊笑了笑,盯着戒赤乌,喃喃自语““奖赏些什么好呢?”
戒赤乌也在看着朱慈煊,眼睛巴巴地亮着。
“这样吧,你来当阿瓦城的城守,城内的大事小事,都由你来全权负责,除了本太子外,别人的命令你可以一概不听。”
这是实实在在的笼络了,朱慈煊说话时虽然笑眯眯,一脸和蔼可亲样,但眼睛却在无时无刻不打量着戒赤乌一举一动,心里同样没有放松警惕,要在东吁站稳脚跟,他确实需要任命一些东吁本土的官员,当然其作用也仅仅是提线木偶,消除由此产生的民族矛盾,如果此人可用,倒不失为一个好的突破口,不过,朱慈煊也清楚自己的底线,说完之后,紧接着脸色忽然冷了下来,“戒大臣,你的责任可是重大,要是做的稍有疏忽,百姓骂的可就是本太子,所以,若是出了岔子。。。。”
“绝不会让上师失望!”戒赤乌自然晓得什么意思,眼珠一转忙跪在地上。
“不是让我失望,是不要负了你们的国王陛下。”说到这,朱慈煊大笑一声,颇有玄机的说道:“不过,我相信戒大臣一定能干好,无论缅王在与不在,归根到底,不让缅王失望也就是不让本太子失望。”
戒赤乌愣了一愣,然后赶忙叩头,自然是晓得了明朝太子的双关之语。
“起来说话”朱慈煊示意戒赤乌落座,然后命人给他端上了茶水,这个动作自然意义非凡,戒赤乌脸上诚惶诚恐,心里却是甜丝丝的。
“戒大臣觉得东吁最有分量的是谁?”
“自然是上师!”
朱慈煊一怔,然后哑然失笑:“孤说的是大臣当中?”
“哦哦。。”戒赤乌略微尴尬,挠了挠头,遂一板一眼的说道:“上师有所不知,国王之下有三大臣,分别是大僚长,内藏使和邸位将军,地位非同小可,分别主政事,主财事,主军事,大僚长阿克木出身缅族上层大族,族中为官者甚多,光千夫长就有十几人,遍布东吁的各个城池,势力极大。内藏使是先王后之弟,掌东吁国库二十余年,其大妻是缅族另一大族且巴氏的闭门千金,势力同样不弱,再有,邸位将军胡陀雅,是缅王最信任的大臣,掌管北部的大军也有十几年了,娶得是缅北阿察氏的小女儿,生有四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