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魏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双魏帝-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少年摇摇头,说道:“没有书信。”

    “哦?那汝来此作甚?”

    “父亲说,要吾来投靠执金吾,并告知执金吾所擅之事。”

    曹丕听得云里雾里,但是却相信贾诩不会无的放矢,于是开口说道:“既然如此,汝所擅长者何事?”

    少年答道:“奇淫技巧之事耳!”

    曹丕一听随即明白了贾诩的意思,这老家伙居然是叫自己儿子来偷师的,不过贾诩这老头为自己把官位都丢了,还惹了一身骂名,最后又回到自己庄园为自己做事,这等付出也应该有所回报,况且曹丕满腹知识确实也需要一个动手之人,毕竟自己植物学造诣登峰造极,与其相关的化学和数学也是相当厉害,少了基础学科,要弄出杂交水稻那就是放屁,比如尿素配比就是化学的一种,不懂化学,就学不了生物学。

    若在现代,这点化学知识确实不算什么,但是到了这里,每一项化学知识都可以起到大作用,自己没精力,正好送来了这么一个家伙,也算是好事,知识曹丕还需要考教他一下,于是问道:“《尚书》有言,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说得就是做新奇之巧务取悦妇人,吾新婚,也想取悦一下妻室,汝这便去做一个巧物来,若能取悦吾妻室,就留汝在此,若不能,汝便回许都吧。”

    少年立即答应下来,然后告辞离去,转身便要走,曹丕突然问道:“做巧物不需要工具么?”

    “工具俯拾皆是,无需刻意求之。”少年答道。

    曹丕大笑,问道:“妙极,报上名来。”

    少年再行礼:“贾玑,贾季巧。”

    “嗯,假技巧,此名有趣,去罢。”曹丕笑道。

    贾玑去后曹丕对身边的牛金说道:“剑桥,这小子饭食便由汝管了。”

    牛金答应道:“诺!”(。)

第两百零四章 粮草是个大问题() 
曹丕见过几个使者和贾玑之后的三日又继续起行了,现在曹丕的队伍里多出了一个贾玑,而曹彰的队伍里又多出十来个骑士,和三十多匹马,以及三十多个伙夫。

    曹真看在眼中,大摇其头:“这么个招兵法,就算把幽州州郡所有大族招个便,恐怕也不足五百之数,因为这些从军的不是大族中的庶子,就是目不识丁之人,本来就不受重视,从军还要带三个伙夫,三匹换乘马匹,还要铠甲、兵器,这铠甲还需要明光铠,一个庶子哪有这么多钱给他挥霍?能来的必然都是巨富之家,才肯在庶子身上如此花费。”

    此时曹丕和曹真两人并骑而行,虎豹骑在前方开路,牛金堕后十多步,后面则是甄氏、淑儿、辛宪英的车架,吕玲绮策马走在车架旁边,再后面才是曹彰和他新招的军士,其后是张辽率领的补兵,再后方则是于禁带着的运粮民夫。曹真说话声音不大,而且前面虎豹骑蹄声隆隆,后面车架行走的声音也不小,加上后面万多人的进军脚步和风吹起旌旗的声音,曹真的话只有离他最近的曹丕听到了。

    “巨富之家!这不正和吾弟跟司马朗之意么?幽州郡县这么多,地方豪族何其多,一个个拉拢要何时才能完成?拉拢好巨富之家,再由巨富之下压制小的豪族岂非很省事。”曹丕微笑说道。

    “那两千骑兵之数如何凑齐?”曹真奇道。

    “鲜于辅麾下有两千骑兵,阎柔麾下有两千骑兵,从中挑选精锐的,还不足两千人么?”曹丕策马前行,漫不经心地答道。

    “那不是要从兄长这儿要人?这幽州降兵可是兄长这个幽州牧的啊!”曹真讶然说道。

    “嗯,话虽如此,但是父亲手谕写得清清楚楚,要给子文两千骑兵呢,既然他招不齐,吾这座兄长的自然要分润给他。”曹丕笑道。

    “嘿!四千骑兵,三去其一,那就要挑一千多人走,而且都是精锐,剩下的骑兵必然远远不如子文那麾下两千人了,兄长可否到了右北平之后先发治人,挑出一千相对老弱的骑兵给子文呢?”曹真问道。

    “子丹贤弟啊!为兄今天要教你一个乖,在外镇抚地方之事,万万不可能表现出拥兵之举,这幽州的降兵是我幽州牧的没错,但是他也是司空的,是朝廷的,是天子的,反之子文的骑兵也是如此,谁的兵精,谁的兵弱,不都是一个主子吗?如此计较,传到别人耳中,那就成了拥兵自重了,我们军中可是有不少文吏啊。”曹丕觉得年轻的曹真还是幼稚了些,所以语重心长地教育了他一番。

    曹真似懂非懂地说道:“这么说来。。。。。。。。。。兄长以为那个司马朗会跟父亲通信?告知兄长动向?”

    曹丕似笑非笑地说道:“不止如此吧,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说不定文远将军、文则将军、甚至文烈族兄都跟吾父通信呢,就是吾跟子文没法跟父亲去信,不过吾乃主帅,可以上书司空府或是朝廷,但是子文肯定是万万不能通信的了。”

    曹真吐了吐舌头,说道:“看来事实应当是如此,如此将兵之法!着实厉害。”

    曹丕笑道:“还有得你学的。”

    此时他们军队已经进入了渔阳郡,这渔阳郡乃是鲜于辅的地盘,当年他在刘虞麾下的时候本来是个从事,后来刘虞和公孙瓒一战之后被杀,他便联合自己的族弟,同在刘虞麾下当骑都尉的鲜于银、刘虞之子刘和、乌桓峭王、袁绍麾下猛将麴义以及护乌桓校尉阎柔合兵反扑,加上袁绍的帮忙,最终公孙瓒败亡,作为渔阳郡大族子弟的鲜于辅就在渔阳百姓推举下行太守事,后来官渡之战爆发,鲜于辅强势站队曹操,得封了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

    现在因为袁熙麾下将领张南、焦触造反,鲜于辅带了军队前往右北平稳定局势,不过在曹丕看来,他应该是赶到事发地做个样子,表示自己也在现场,混个功劳罢了。

    鲜于辅走了,渔阳当家做主的就是他的族弟鲜于银,至于鲜于辅的军师田豫现在应该也随军带在右北平。

    广阳郡和渔阳郡交接的一个大城乃是潞城(县),说是大城,但是城墙也就三米高,这种城墙对上精兵可以说是一击即溃,没什么可以守卫的,一般能够据城而守城墙高度至少要在五米以上,比如下邳城的城墙高度就接近七米,曹操便没选择强攻,而是来了个水淹下邳。

    像潞城这样的城墙顶多能够防御一下盗贼,还可以挡一挡入关抢劫的乌桓人跟鲜卑人。曹丕大军来到此处的时候一个身穿明光铠的将领带着数十个轻骑兵以及十来个衣着华贵的人在城门迎接自己,根据之前的斥候回报,这明光铠将领就是鲜于银,身后的乃是他的亲兵,至于那十来个人则是潞城的大户。

    鲜于银看起来年纪不小,应该接近四十了,单眼皮,薄嘴唇、方脸、细眼、体格高大强壮,看起来好像和中原人真的有点不一样,此人现在正跟曹丕并骑进入潞城,嘴上微笑道:“执金吾一路行来辛苦,末将已经备了宴席,为执金吾接风。”

    曹丕淡然说道:“还有劳将军在测厅在被一席,军中还有女眷。”

    鲜于银连忙答应,转而瞥了一眼身边一个亦步亦趋跟随的华服男子,那男子会意,立即跑到道旁,对一个麻衣汉子说了几句,那汉子便匆匆跑开。曹丕把这些都看在眼中,心中一动突然说道:“两位鲜于将军虎踞渔阳,不知还有多少存粮?”

    鲜于银闻言一愣,苦笑道:“自公孙瓒败亡之后,渔阳一直在我兄弟治下,虽然饿不死人,但是却也是苦苦支撑,好在渔阳之地飞禽走兽不少,猎之而食,倒也能活的下去。若说存粮那却是没有的。”

    曹丕笑了笑,说道:“说到底,这粮草终归是个大问题啊。”(。)

第两百零五章 开口借粮() 
鲜于银接道:“正是如此,也不瞒执金吾,末将兄弟两人虽然得司空赏识,领幽州六郡军事,但事实上只有渔阳一郡之人会给吾等上交赋税,幽州除了袁熙之外,尚有不少山贼为祸地方,吾等养兵又不能少了,是以日子就过了比较艰苦。”

    曹丕笑了笑,说道:“确实是这个道理,吾即为幽州牧,这粮草之事日后当有吾来操持,辛苦将军了。”

    鲜于银连忙谦让。说话间,一行人已经到了潞城的一个豪绅府前,汉朝四百年的统治让这里的建筑风格跟中原一般,白墙黑瓦,高阶、斗拱、飞檐,只是格局和配比没有像中原大族那般讲究,看着宅院虽然也是高门大户,但是终究不如钟繇庄园总这些建筑群那么错落有致,高矮不一,清一色的高楼宽墙,当真有几分地方豪绅的感觉。

    宴席设在一间宽阔的正堂里,每一个桌子后面都有一个屏风,屏风上的绘画多费飞禽猛兽,和中原的山山水水截然不同,显示出这里的民风彪悍。

    这边的人喜欢吃羊肉,不像中原那般喜欢吃貊炙、鱼肉。羊肉没有经过繁复的处理会有一股骚味,在曹丕看来,这还不如吃军队的肉脯来得痛快,但是入乡随俗,现在他也只能吃掉面前的烤羊肉了。

    参与宴会的人除了曹军的将领之外还有十三个地方乡绅,整个渔阳有九个县城,每个郡有一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现在这些人全部在堂中,可以说堂中这些人是可以左右渔阳郡命运的人。

    曹彰也在席间,他的旁边则是司马朗。

    曹丕举起觞中的茉莉花酒向众人劝酒,众人饮尽之后曹丕说道:“吾此次来幽州,要粮没粮,要钱没钱、有的就是城外那万余军士。还有建忠将军、护乌桓校尉、袁熙降将麾下那数万军士,这些军士人人都要吃饭,要吃饭就要种地,这种地嘛,不是吾夸口,倒是吾之擅长之事。”

    这话一说众人纷纷附和,毕竟曹丕先农神使的名声天下无人不知,只听曹丕话锋一转,又说道:“但是这种地也要一两年才成气候,所以吾要向在座的诸位借粮,在座诸位都是一方乡绅,庄园、邬堡不少,自有良田美地,若说没存粮吾是不会相信的,今日此宴也有那么一点鸿门宴的意思,吾意在借粮。为了数万军士的生计,吾只能拉下脸来跟诸位借粮,但是嘛,吾也不白借,两年之后的秋收必然奉还,还多还三成。”

    曹丕这话说得突兀,众人被他奇锋突起的话题弄得有些错愕,这新官上任就像当地大族借粮的事情在汉朝还真是少见,地方大族最紧张的两样东西,一是人口,二是粮食。前者是他们生产的保障,后者是他们生活的本钱,这开口就要粮食很容易激起大族的不满。

    一个县官如果够强势,举族搬迁,来到县城自然能够掌控大局,比如当年曹洪就在某个小县城当县长(不满万户称长)。他就非常强势,压得地方的乡绅抬不起头,但是一个郡就很难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了,因为一个郡会有好几个县城,如果一个县城需要一千人的话,渔阳就需要九千个军队,才能压服一郡,这九千人要吃饭、药生活、还要俸禄。那就意味着地方要交更重的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首先这回触及地方大族的利益,如果触及了他们的利益,作为地头蛇,他有一万种办法让你难受,首先他可以遣散自己庄园的佃户,只说人头税交不起了让他们自己解决,然后把应交的税交上去,这样一来,被遣散的佃户和被逼得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八成就要造反,这时候就需要军队镇压,镇压过后地方自然是不事生产,来年没了收成,地方大族可以跟你哭穷,交不出粮食,到最后的结果你除了硬抢之外就没办法了,如果硬抢,那其他辖地的大族也会奋起反抗,兔死狐悲的道理地方大族岂会不知道,到时候作为一郡太守,也只能陷入长久的斗争之中,最后如果朝廷不给你军队粮食,你就只能带着族人回老家,或者上山落草为寇。

    一郡尚且如此,一州就更加不用说了,汉朝官员喜欢用大族来约束地方的百姓,这些大族有地、有钱、有人,他们可以用经济、用武力、用智慧把地方百姓约束的好好的,还能按时上交赋税,自己又不用官府一分钱,只需要派一个县令或者县长去便好,这等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曹丕这样开口借粮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好,这话传了出去,恐怕举州皆反也是有可能的,何况这半个幽州还在袁氏、乌桓和辽东公孙氏的手里,本地大族并非没有选择。

    虽然有风险,但是曹丕却觉得不得不冒一下这险,因为自己种地确实需要时间,军队的粮食又只够吃一年,降兵的粮食还需要自己解决,不借粮怎么办呢?

    况且自己许诺多给三成利息,可不少小数目,这些大族虽然横行一县,可终究是小地方的人,看重眼前小利,必然会意动。

    果然,一个身材肥胖的乡绅问道:“执金吾所说的三成是给粮食还是给别物?”

    曹丕微笑道:“比如今日汝借了吾一百斛,两年之后这一百斛值得多少钱,吾便多给三成价值之物,或钱、或物,总之绝对不会少一厘。”

    司马朗这时突然开口:“下官有一事不明,请执金吾解惑。”

    曹丕说道:“伯达且说。”

    司马朗问道:“但凡借物都要有抵押,不知执金吾有没有抵押?”此言一出,曹军众将纷纷色变。

    封建王朝,官本位的时代谁人敢问上官抵押这种东西?那不是找死吗?不过曹丕却很欣赏司马朗,因为在座诸人只有司马朗明白了自己的意图,把话头引了下去。

    “抵押。。。。自然是有的。”(。)

第两百零六章 抵押的深意() 
跟当地大族借粮必然会有风险,要把风险降低还要借粮成功当然需要一点点手腕。加息是曹丕的手腕之一,而抵押,则是手腕之二。

    地方乡绅贪图利息,自然会意动,而曹丕提供抵押之物则是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和他们同等的地位之上,这会让这些商人感到安心,而且拿出抵押之物他们也会更放心把东西借给自己。

    看到堂中所有人把目光聚焦到自己这里,显然是想知道抵押之物是什么,曹丕微笑道:“建忠将军、护乌桓校尉、袁熙降将麾下有四千骑兵、两万军士,这骑兵嘛吾留着,这两万军士则分到各地区兴建军屯,种植粮食。若是两年之后还不起诸位的债,两万军士就是抵债之物,诸位自可拿去。”

    此言一出堂中乡绅顿时议论纷纷,要知道那些军士都是壮年男丁,对自己庄园扩充极有好处,如果曹丕真的还不上债,能够得到这些壮年男子抵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立即有人问到:“那吾等拿粮草卖这些军士可好?无需执金吾借之。”

    鲜于银喝到:“军士乃是国器,岂能私自售卖!”这话一半是讲给问话的那个乡绅听,一半是讲给曹丕听的。显然在鲜于银的角度是不希望自己麾下军士作为抵押品的,那是他们兄弟封官的本钱,如何能够轻易给出去。

    曹丕却正色说道:“正是,军士,国器也!吾现在借粮也不是给自己吃的,也是要养国器,若是国器都养不活了难道任由他们饿死?鲜于将军,现在天下大乱,人人节俭,实在拿不出多余的粮食了啊!现在中原之地处处都有军屯,国器也得自己养自己嘛!况且这是吾还不上粮食才会用军士抵债,若是还得上,他们还是国器。。。。”接着话锋一转问道:“莫非鲜于将军以为,吾是铁定还不上了?要把这两万军士拿去抵债?”

    鲜于银连忙起身说道:“末将不敢。”

    “那就是说吾此举是没打算还债,只是要卖国器以自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