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不免动了心思,恰好眼前有寻地建造作坊之事,便交代叔侄二人前去。
算是个试探,也算是个考验。
……
生意的事情刚刚安排下去,王守忠便登门了。
目的自然是杨浩手中余下的种子,趁着时节正好,尽快种植。
“地方选好了?”
“那是自然,三郎只管随我走便是。”
王守忠指了指院角陶罐、花盆中的几株庄稼,说道:“等安顿好了,这些也搬过去。”
杨浩叮嘱道:“眼下它们很脆弱,千万小心。”
“放心,轻拿轻放,绝不会有半点损伤。”王守忠哈哈一笑,便请杨浩登车。
车是普通马车,套着东京常见的川滇劣马,毫不起眼。
随行的禁军将士也换了便装,分散随行,从而掩人耳目。
如此举动,杨浩完全表示理解,王守忠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大伴,他的一举一动难免受人关注。
而玉米、土豆种植也算是眼下大宋至高机密,重中之重的大事,低调是很有必要的。
马车过了上土桥,一直往西,尔后转向南行。
杨浩不曾看窗外,但根据对东京地形的了解,应该经御街向南,这是要去哪呢?
不多时,马车直接出了南薰门。
城外!
也对,种庄稼当然是在城外合适,兴许有皇家农场也未可知。
王守忠瞧着杨浩,笑道:“三郎尽管放心,此地绝对恰当。”
“陛下与都知安排,自然妥当。”杨浩笑着恭维。
“三郎,宫中膳房里没有一道名为鸳鸯五珍脍的菜…”王守忠冷不丁地冒出一句,然后意味深长地看着杨浩。
“呃……”
杨浩微微错愕,旋即讪笑道:“我就知道,肯定是七公吹牛,果不其然…不过他说的鸳鸯五珍脍真不像假的,光是听着就让人直流口水。”
“这个不难,官家已经吩咐,让宫中膳房的御厨们动动脑子,新做一道鸳鸯五珍脍出来,也算圆了三郎小小心愿。”
“那么怎么好意思?有劳都知替小子谢过官家。”
“不过御厨的手艺比之那位洪七公先生,甚至与三郎你都有差距,若是不合口味,千万莫怪。”
“怎么会…岂敢!”杨浩总觉着老宦官话里话外有阴谋,只得谨慎地随之打哈哈。
“对了,扶摇子老神仙有没有说他这些年都去了哪里?居于何处呢?”
果然,还是不死心要各种打探啊!
杨浩摇头道:“不知道,老神仙没提过,小子也不曾问……小子在想,老神仙会不会回华山?小子总盼着有缘再见。”
“神仙隐士,神龙见首不见尾,想要见到,还真得看缘分。”
王守忠点点头,目光深邃悠长,相当深沉,以至于杨浩颇有压力,不知何时后背上竟冒出一层冷汗。
唯恐老宦官查到了什么,或是话中有什么陷阱,一不小心上当了。
好在马车突然停下,目的地到了。
“好了,就是此间,玉津园!”
第七十章 行宫的禁忌()
玉津园,又名南御苑。
位于东京南薰门外,乃是一处皇家园林。
打后周显德年间起,就成为皇帝行宫,规模宏大,园中河湖荡漾,亭台楼阁,草木园林,甚至雅致气派。
自进园开始,杨浩就在观察,除了湖面微小一些之外,玉津园的建筑、园林比之金明池有过之而无不及。
且此处不似金明池那样对百姓开放,专属于皇家,是大宋皇帝南郊大祀场所,地位和意义可想而知。
平素专门有三班奉职守卫,园内也有内侍值守,管理相当严格。
杨浩有些意外,本以为是要去个皇家农场、田庄什么的,却来了行宫,要在花园里种庄稼吗?
王守忠也不言语,只是晃着鸭子步在前面悠哉悠哉,杨浩便只好紧随其后。
通过几道门,沿着水边走了好长一段路,过了一片树林后,眼前豁然开朗。
但见一处偌大的湖边,一片黄澄澄的麦浪,颗粒饱满的麦穗垂着头,只待丰收。
另一边的水田里,秧苗绿油油一片,周遭还有些许瓜果蔬菜,甚至还有桑田,俨然一派农家气息。
当真没想到,行宫园林里还真隐藏着一块农场。
王守忠笑道:“此处是官家劝课农桑,亲农种稻之所,尽是良田沃土。园内池沼是自惠民河引来的活水,灌溉十分方便。
你瞧,那边一块地已经准备好,玉米、土豆、辣椒种植此间,三郎以为如何?”
“甚好!”
杨浩抬头看过去,一个数亩的地块已经清除杂草,犁翻细碎,平整妥当。旁边引来的一条水渠里,清流如许。
“那就好,往后你便在此种植这几样宝贝庄稼,务必好生照料。”
王守忠沉吟片刻,叮嘱道:“官家每年夏天都会来玉津园收麦观稻,不过今年不来了。打算等到秋日里,这几样庄稼收获之时,再率百官前来见证,你……可省得?”
话说到这份上,杨浩岂能不明白?
这是一个谷物大熟,某地丰收都要大书特书,作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征兆和证据,载入史册的年代。
相比于那些,玉米、土豆的收获无疑是个重磅炸弹,皇帝赵祯这是要突然袭击,在百官,天下人面前放个大卫星。
旨在稳固政权,增强皇帝英明神武,治国有方的形象。
良种面世,来历自然也就得有个交代,陈抟的事情八成会被赵祯摆出来。
来玉津园的路上,王守忠各种旁敲侧击的试探,也许就是在为此做准备。
这等增光添彩,增强赵家坐拥天下合法性,争取百姓爱戴拥立的好事,不用白不用。
君不见古来帝王,为了彰显得国之正,治国有方,变着法地制造祥瑞,先帝真宗就是其中之一。
虽说陈抟之事也虚无缥缈,如果单独讲出来,难免被人质疑诟病。
但有土豆、玉米这些切切实实的东西在,那就不同了。半真半假,再加上皇家与朝廷的权威,最终就会变成真的。
到那个时候,自己这个陈抟“弟子”的身份也能公之于众,将会获益匪浅。
故而对此杨浩毫无异议,且满怀期待。
只是……
不禁有那么点小担心,赵祯不会在顺带打别的主意吧?
比如说新政……
王守忠点头道:“三郎是聪慧明白人,想来心里有数,你平日里按时来此耕种便是,要紧事还是你来把控。
倘若有时候不便过来,日常照看,施肥浇水这些小事,也可以交给他们来做。”
杨浩顺着王都知的手瞧过去,几名手持锄头的内侍欠身见礼。
“他们本是御苑苗圃里的花匠,而今在玉津园里耕种皇田,这些麦子、稻谷都是他们栽植。”
王守忠笑道:“他们的农活手艺都没有问题,也都绝对可靠,正好能给三郎你搭把手。”
哼哼!
杨浩心里明白,说是搭把手,实际上学习种植技术,监控种植过程,随时掌握庄稼生长情况。
说白了,这是一种变相的不信任。
不过,可以理解。
金贵无比的新粮食,皇帝和朝廷肯定想要掌控其生长特性,种植技术,一来是为了利于后续推广。
还有一层,是为了防止垄断。
杨浩瞧了一眼四周不时走过的巡逻兵卒,便清楚地预料到一个事实。
今秋丰收之后,自己可能再也不会看到一粒玉米、一个土豆,甚至品尝下辣椒都没有可能。
皇家会立即在隐秘之地大肆种植育种,直到某一天种子数量足够多,可以大力推广的时候,才会再见到。
“好嘞,有劳都知了。”
心如明镜的杨浩除了配合,只能配合。
自打赵元俨踏入枣木巷的小院开始,这些作物已然不属于自己了。
做个小农夫,给皇家打工的命也不可避免。
既然地块已经准备妥当,种子也随身携带,下种之事也就不耽搁了。
王守忠颇为好奇,站在一旁观察着,几个帮忙的内侍则直接围了上来,观察种子,学习播种之法,时不时问几个问题,杨浩一一作答,毫无隐瞒。
一切妥当之后,天色已然不早,杨浩叮嘱内侍好生照料之后,准备离开。
王守忠递过一枚黄铜制作的牌子,上面刻着篆字,杨浩认不大准。
“拿好了,持此牌可出入玉津园,若是紧急事情,也可以持牌前去宣德门,经通报之后进入大内。”
感情是宫廷腰牌啊!
杨浩仔细瞧了两眼,小心翼翼地将东西收入怀中。
“有件事你得记住了,这玉津园你虽可出入,却只限于此间。千万记得,未经许可,不可到对岸去。”
杨浩仔细瞧了瞧,玉津园引了惠民河的活水进来,中间有湖,进出则是河流,有些地方架设了石桥,正好将整个玉津园分为两半。
王守忠言下之意很明确,另一半自己不能去。
杨浩抬头瞧了一眼对岸雕梁画栋的宫宇院落,以及林木森森的园林,心有所悟。
不必问为什么,不去就不去。
皇家园林里,指不定藏着什么辛秘呢!
这不,临出园之前,王守忠站在河边桥头,抬头凝望许久,怅然若失,甚至忍不住长叹一声。
杨浩见状,扭头就走,压根不曾多看一眼。
不想提心吊胆,英年早逝,皇家的秘密,最好什么都不知道……
第七十一章 玉津园里的女道士()
入夏之后,杨浩很忙。
每隔两三天要出入一趟玉津园,随时关注庄稼生长。
闾家叔侄这边也没让人失望,几日之后便找到一处好地方。
地点就在城中汴河附近,周遭有几条宽阔的街道,距离码头也不远,方便运输便捷,占地面积也不小。
原本是一个药材商人的仓库兼加工作坊,因生意不顺,出售院落以抵亏空。
杨浩来看了一遍,甚是满意。
首先是地方足够大,里面还有只架了横梁,没有隔墙的房间,类似于后世的厂房,安置作坊器物甚是方便。
仓库、伙计宿舍,一应设施都很齐全,稍微拾掇一下就能立即展开生产。
周遭地势相对较高,不担心受洪涝侵扰。
附近大都是一些南方来的大商贾置下的宅院,三五个月才来住上几日,或者完全充作仓库,也有个别用来养别宅妇。
总之相对安宁,不似上土桥那般鱼龙混杂。
甚合心意,杨浩没有任何犹豫,立即签约交钱。
这一遭为了防备再有幺蛾子,签契约之后,杨浩专门与房主一道去了趟开封府。
确认身份,在官府的见证下交割地契、房契,确保万无一失。
尔后杨浩立即安排果子张拾掇整理,请工匠打造相应的器皿、用具、设备,并且购置原料。
经此一事,闾家叔侄也得到了杨浩的初步信任,鉴于他们是老东京,亦熟谙市井生意,开始逐步委以重任。
闾家叔侄本就知晓杨浩身份非同一般,通过找房子也窥得一些端倪,知晓杨浩将会有大手笔。
多年经商经验告诉闾岩,赚钱的机会来了,哪怕只是跟着杨浩喝汤,也能盆满钵溢。
果子张就是个例子,这才不过半年时间,就从一个小水果贩子变成东京首屈一指的“奶糖大王”。
如此良机,岂肯错过?干起活来也就越发卖力了。
冰糖、白糖制法早就试验过,只要器物、人力妥当,就能立即投产,不过杨浩首先推出的产品却不是这些。
盛夏炎热,走在烈日炎炎的街头,对冰激凌的怀念根本抑制不住。
可惜遍寻大宋街头,能买到的唯有冰饮子,冰窖里储存的冰块砸碎了,加上蔗糖、水果汁勾兑而成。
味道甜腻冰凉,也有解渴消暑功效,颇受欢迎。不过价钱略贵,寻常平民百姓若无必要,不会时常购买。
价格贵,盖因成本高。
冰块都是去岁冬天所凿,储藏于冰窖之中,今夏甚是炎热,存冰消耗快,融化也快。
冰价上升,冰引子的价钱岂会低?
杨浩瞧在眼里,不由眉头大皱,残次品还要卖高价钱,这不合适。
于是便起了在大宋售卖刨冰、冰激凌的念头。
杨记食肆的连锁店已经越来越多,正好可以借机兜售,推广方便,也能提升自家食肆特色形象。
奶糖生产已然是轻车熟路,稍作改动,制造刨冰、冰激凌不难。
但果子张听闻杨浩的计划后,皱眉道:“三郎,麻烦在冰。咱们都是小门小户,哪里存冰?
要不这样,秋天的时候我动手建一处冰窖,等到来年……”
“用不着来年,不就是冰嘛,小意思…”
“咦,今年天气热,冰价可不低。”
“谁说我要买了?”
“不买?难不成……”
“没错,自己结就是了。”
盛夏结冰?
果子张以为自己听错了,杨浩嘴角却浮现出一缕神秘微笑。
硝石制冰,由来已久,不是什么难事,重点是需要大量硝石。
出去好一番打听,才从药铺里买到一味“硭硝”,杨浩才知道这玩意竟有药用价值。
当果子张看到杨浩在芒硝上浇水,置于其上的铜盘里,清水逐渐凝结出冰层时,惊得完全合不拢嘴。
若非亲眼所见,绝对难以置信。
“张叔,瞧见没,就是这么简单。”
“想到三郎还有这般神仙手段。”
果子张惊叹道:“有了此法,即便不卖刨冰,就是三伏天单卖冰块都能赚好多。
你是不知道,每年三伏到立秋之际,天气格外炎热,寻常冰窖大都空了,些许碎冰便能卖出好几倍的高价来。”
杨浩沉吟道:“可是大量生产,意味着需要大量芒硝,这个有点难办……”
“三郎,你忘了咱这作坊了?”
“嗯?”
果子张笑道:“原主是药材商啊,他肯定有门路,他家现在资不抵债,有生意上门,绝对求之不得。”
杨浩恍然,感情买了院房子还搭上这么一个人脉,妙哉!
“既如此,就有劳张叔,去找原主商量一下购置芒硝之事,记得暂时…”
“保密,我省得。”
保密只是暂时的,时间略长难免有人发现,毕竟技术含量不高,杨浩没打算一直垄断。
一边忙着生意,一边还得惦记着玉津园里的庄稼。
夏天气温高,种子发现、生长很快,绿苗都已经冒出头。
奈何烈日暴晒,玉米卷着叶子,难免有点蔫,内侍们不敢过分浇水,所以用布帛搭了个偌大的凉棚为之遮阴。
杨浩瞧见之后,颇为佩服内侍们的想象力和执行力,同时也觉得有点滑稽。
作为在北方广泛种植的耐旱作物,岂会如此脆弱?
不就是晒晒太阳嘛,只要旱不死,就能照常茁壮成长。
刚刚搭起的凉棚被挪开了,挪到了湖畔的树荫下,成为小农夫杨三郎的避暑之所。
内侍们对这等侵占劳动成果的做法似有不满,却敢怒不敢言,还得好生伺候着。
没办法,王都知叮嘱过。
更何况,还要跟着杨浩学种植技术,身为弟子,哪敢开罪师父。
于是,凉棚底下又多了席子、扇子、茶水、瓜果。
忙活完之后,杨浩便躺在凉棚下的席子上,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