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恋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浦江恋曲-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老太爷似看到了希望地说:“我们两人摇着船再往上,看到了这江的左面有一大片房子,后来知道这就是江南制造局,后来的江南造船厂。江的右面有一个比较大些的镇。”

“这就是现在的周家渡?”黄江问道。

“是的。”老太爷答道。

“那么接下去是怎么办的?是找到了什么活路,还是再去求乞?”莲萍又问道。

“当时我就想,我们小夫妻两人,一个二十四岁,一个二十二岁,年纪轻轻,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劳动求生,而是要去讨饭生存呢?”老太爷说到这里真的动了感情。

“就想到通过捕渔谋生?”莲萍再说。

“真是!”老太爷以肯定的口气说道。

“您俩是种田人,怎会捕鱼,再说捕鱼要有鱼船、鱼网。”黄江有些疑惑地说。

老太爷接着就说道:“这个你俩就不知道了。因为我们苏北里下河地区是个水网地带,到处是河岔港湾,人们行动离不开船只。浦家虽穷但也有这么一只小船,这船舱里可以坐五六个人,上面用芦席油布覆盖,防雨遮阳。这船是摇橹的,船头支个小灶做饭烧水。平日里主要用来种田运送东西,农闲时到附近的河里撒网捕鱼,再就是用来出外逃荒。”

“这我明白了,那时你两人到了上海唯一的出路,只有在这个周家渡住下来,用这条小船捕鱼为生了。”黄江终于弄明白当时浦小三子的处境和作为了。可是想了一下又问道:“老太爷,当时你们两人在这里既无亲友,人生地不熟,怎样得以容身,并且还能捕鱼为生的呢?”

“肯定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莲萍也说道。

“是的------”老太爷就把当时是怎样在周家渡落下脚,艰难谋生的过程说了个明白。

莲萍和黄江两人还是继续认真地把老太爷说的内容,记录在电脑里,并且拍照、录音,然后整理好,放给老人看,进行修改。

经过修改这段故事的文字记录是这样的:

浦小三子和苏丫头两人的小船在周家渡停留了一刻,看了看两岸的情况,还向停泊在这里小船上的人请教他们在此是如何谋生的?然后继续摇着小船向上而去,但是越往上水去两边的岸上是更加的荒凉。于是就只得摇着小船折回头,还是到周家渡停了下来。

浦小三子的小船在浦东的一侧靠了岸,朝停泊在这里几条小船的隙逢处挤了进去。他还拿起小船的缆绳纵身跳上了岸,把缆绳另一端的木桩用力地往岸上的泥土里插着。

可是原来停泊在这里有一条小船上的人就发话了:“哪里来的小赤佬,不问一声老爷叔,就自说自话把船在这里靠岸了!”

可浦小三子听不懂上海本地话,就问道:“你说什伲?”

“啥个什伲、十三,侬个小船不好停在这个地方!”这个人大声地吼了起来。

浦小三子终于听懂了这个人在说什么,就火了起来,也大声地吼着:“我的小船为什伲不好停在这个地方?这里是你出钱租下来的?”

这个人这时从船头跳上了岸,走到浦小三子跟前气势汹汹地叫喊着:“不好靠就是不好靠,识相点赶快把船摇到别的地方去,再不摇走,我就请侬吃生活!”说着还伸出拳头要打人。

浦小三子火气更大,伸出更粗的胳膊,更大的拳头,更大声地叫道:“你要打架,打就打,嘞个怕嘞个!”

这个人一看对方要比自己高出一个头,而且是胳膊粗、拳头大,就被吓住了,竟然往后倒退了几步。

可是浦小三子并不相让,而是上前了两大步,高高地举起拳头欲往那个人的头顶上落下去。

另一条小船上的一个男子见这等情景也跳上了岸,拦在了欲打架的这两个人中间,以平缓的语气劝说道:“都是出门在外的人,有话可以慢慢的讲吗,何必一定欲动粗打架呢,你们两人都熄熄火。”说着转过身对着浦小三子问道:“这位兄弟请问贵姓?”

“我姓浦。”

“是不是这个黄浦江的浦?”

“我不识字,是不是黄浦江的浦,我说不清楚。”

“听你说话口音老家好象是在苏北?”

“我老家在苏北里下河地区。”

“原来我们还是同乡,不仅同乡,还是同姓------”

“你老家也是苏北里下河,也姓浦,这可太巧了。”浦小三子火气消了些,说话也客气了许多。

“请问兄弟大号?”姓浦的同乡再问道。

“我没有大号,只有小名叫小三子。”

“叫小三子,船上的那位?”

“是我的家小,叫丫头。”

“这个小船就你们两个人?”老乡再问道。

“就我们两个人。”

“你们两人好象是刚到上海滩,你两人是为啥个事体到上海来的?”那个说本地话的人的态度也好了些,转变了说话的口气。

这时,浦小三子的心情也好了许多。就把他一家人在家乡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于是摇着小船出来逃荒,在途中一路乞讨,父亲病死,无奈把妹妹送了人家。现在总算和妻子来到上海,希望能找到个活路等等、等等,一五一十给说了个透彻。

这个人也姓浦的同乡,听完浦小三子的诉说,竟然流下了泪。

浦小三子就问:“这位大哥,你是怎么啦?”

“我听完你刚才说的苦难经过,想起了我前两年也是在家乡,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也是摇着小船逃荒来到上海的情况,就觉得很心酸。真是老乡同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人说完抹了抹泪水,又说:“对了,兄弟,你和你家小两人中饭吃过了?”

那个说本地话的跟着也说道:“怕是还没有吃过吧。”

浦小三子支吾着,没有作答。

这时丫头也已经上了岸,就在旁边说道:“不瞒两位大哥说,我们夫妻俩已经有二天多没有吃饭了。”

那个说本地话的人就回到自己的小船的船舱里,去拿出一碗白米饭,一点萝卜干,说:“给你们两个年轻人先充充饥。”

“这个------”浦小三子不知说什么好。

“这怎么好意思,两位大哥,真是谢谢了!”丫头马上接过白米饭说道。

“谢什么,天下穷人是一家!”浦老乡说道。

这个浦小三子、苏丫头小夫妻俩,吃着这一碗有好长时间没有吃到过的白米饭,心里是除感激、感激,还是感激!

黄小三子吃完了饭,就问本地口音就是给他这碗饭的人,说:“敢问这位大哥贵姓?”

“我免贵姓李,木子李。”那人答道。

“李大哥,刚才是我脾气大了点,是我不好,有多得罪,还望李大哥恕罪!”浦小三子说完就作揖赔罪。

这人倒也爽气,就说:“没啥事体,都过去了,这可以讲是不打不相识。”

后来,这两个人不仅帮助浦小三子把小船在岸边停泊妥当。

浦老乡还邀浦小三子和丫头,到了自己在岸边居住的窝棚里看看。

“我就叫你浦大哥,可以吧?”浦小三子问道。

“可以。你小夫妻两人下一步的生活准备怎样打算?”

“我不知道怎么办好。”

“你会捕鱼?”

“在家乡农闲时经常到附近的小河里和高邮湖捕鱼摸蟹。”

“我看这样,明天起你就跟我到这个黄浦江里捕鱼,以捕鱼为生。”

“这太好了,我就拜你为老师!”

“不要说拜什么老师不老师的,我们两人从现在开始就是兄弟了。”

第 五 章 又捕渔来又摆渡

5、又捕渔来又摆渡

有一天浦莲萍同黄江在浦东滨江大道的咔吧里碰头,两人边喝着咖啡,边谈情说爱。

说到后来莲萍问黄江,说:“您还有多少时间去国外读书,继续修完学业?”

“时间不多了,还有头二十天就要走了。”黄江喝了口咖啡答道。

“您这一去------”莲萍还是有些什么事情放心不下。

“莲萍,您放一百个心,我永远不会移情别恋!”黄江是信誓旦旦地在下保证。

“但愿如此。可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不少男的或者女的,在国内都是说得好好的,但是到国外环境变了,心态跟着也不同了------”莲萍是想着说着。

“这种情况确实不少,我也见多了。”黄江也同意莲萍的说法。

“好了,不说这些,相信我们两人的感情基础是比较牢固的-----”

“不,应该是非常牢固的,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信您说的。”莲萍想想现在说太多作用不大,等待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吧。接下去她补充一句,“只要您对得起我。”

黄江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就问道:“聆听老太爷过去的故事,您还继续下去?”

“当然还要继续下去,既是多了解些过去上海的发展和历史,这些在课堂里是听不到的。同时我做好旅游导游业务,也需要不断增添些鲜活的资料和内容。”

“您说得一点不错,我也有我的需要,我接下去写航方面运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这些都是很有用的参考资料。”

“那么你走之前还继续参加一起来听老太爷讲故事?”

“是的。”

“我们得抓紧时间。”莲萍建议道。

“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马上到您家去。”

“好。”

这两人说走就走,很快回到了莲萍的家,缠住老太爷把故事讲下去。

浦老太爷又讲了下面这样的一段故事:

浦小三子在那个浦老乡的带领下,在黄浦江上开始了捕鱼的生涯。

这事情进行得还比较顺利,丫头摇着橹,浦小三子就撒网捕鱼,两人配合非常默契,真是日夜操劳,收获不小。

两人除了在江面上捕鱼,还到附近的小河岔里去吊虾、摸螺丝、蚌壳、捉蟹。有时一天功夫加起来少则三五斤,多的时侯十几斤,甚至几十斤。这些河鲜赶个早,到周家渡的菜市上去买掉,换回了不少钱币。

有时弄来的河鲜一时卖不掉、自己又舍不得多吃,丫头就弄把盐盐一下晒晒干,储藏起来

这个丫头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对勤俭过日子做得也不差。家务事她全部包揽,根本不用丈夫操心。买粮食、菜蔬,油,盐、酱、醋、柴,洗菜、烧饭,加上缝缝补补,一切打理得有条有理,令三子甚为满意。

浦小三子也很会做人交友,除了浦老乡,讲本地话的李大哥、还认识了在这里不少同样是摇着小船捕鱼的一些朋友。闲时大家在一起聊聊天,喝口茶。有时还相互邀几个人到小船上、窝棚里,眯口酒、吃个饭。

这个浦小三子是年纪轻,身体壮,力气大,人缘好,朋友多,为人厚道,做事公正,无形中成了这一带众小弟兄的头头。有什么事情发生,别人招呼不动,浦小三子会一呼百应。这样,大家就称他为浦大哥。

但浦小三子说自己的年纪比较轻,大家称自己为大哥不合适。后来大家见他捕渔本领蛮高,干脆叫他浦渔夫,他也就应了。时间一长他这个浦小三子的称号逐渐地淡忘出了人们的记忆。

就这样,渔夫、丫头小两口日常捕鱼、摸蟹,虽然非常辛劳,但是日子开始过得比较正常。

第二年春天,正春暖花开季节,有一天,丫头忽然向渔夫发起了爹劲,在小船上的船舱里倒在了丈夫的怀里,只是笑嘻嘻地望着三子,可是没有说话。

渔夫觉得有些奇怪,就说:“丫头,怎么啦,我看你有点不对劲。”

丫头还是没有说话,可是脸上泛起了一阵阵红晕,忽然变得好看了许多。

渔夫又说:“不对,丫头,你心里一定藏着什伲秘密。”

这时丫头才开始认真地说了话:“三子,我这几天不想吃饭,还想吐呢。”

渔夫认为自己听错了,说:“丫头,你再说一遍。”

“我不想吃饭,还想吐。”丫头重伏着说。

“听人家说,女人不想吃饭、欲吐,这就是怀上了小宝宝。”渔夫显得非常兴奋地说道。

“这我不晓得,有这个可能吧。”丫头还是笑着对丈夫说道。

渔夫竟然把丫头紧搂在怀里,狂热地又亲丫头脸颊又亲嘴。

“三子,轻一点抱我,别把我弄痛了。”

“丫头,我要做爸爸了,我要做爸爸了!”

丫头怀孕的消息不径而走,好多人知道了这个喜讯。

说来也巧,李大哥的老婆也已经怀上了身孕,就来和丫头交流怀胎十月的经验。

浦老乡的老婆前来关心丫头怀了宝宝,给点拨应该注意些什么事情。

浦老乡呢还建议渔夫不要再吃住拉撒都在小船上,可以上岸搭个窝棚生活了。并且帮助渔夫在这岸上找了块可以搭建窝棚的荒地。

丫头就拿出些平时积攒的钱币,交给三子到上海市场里买了些毛竹、芦席,牛毛毡。然后,这些打渔的难兄难弟们就七手七脚,帮助把这个窝棚搭建结束。

浦渔夫还去买了马桶、两块床板,几只长凳,一只小方桌,煤球炉、等日常用品。又把小船上的被头铺盖,锅碗瓢盆,全部搬到了窝棚里。

当天,还放了几响鞭炮。

丫头做了几个菜,煮了鱼和红烧肉,打了点老酒,请浦老乡和李大哥,以及前来帮忙搭窝棚、搬家的人,在天没有黑之前,大家一起吃晚饭。

这些穷兄弟竟然高兴了起来,还猜拳赌酒,一直闹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散去。

弟兄们走后,丫头收拾、洗刷好碗筷,两人洗了把脸,洗好脚。然后放开被窝,小夫妻俩脱去衣服,上床钻进了温暖的被窝里,躺下身然后就抱在了一起。

“三子,我们总算有了个安定的家。”

“丫头,这个家来得好不容易,拼得实在太辛苦了。”

“三子,接下去你有什么打算?”

“我主要是继续靠捕渔为生,同时我想在我家窝棚周边,有不少荒地,准备开荒种点粮食、蔬菜,生活上可以省点开支。”

“这个主意好!”

“我们就要添人口,还要多找些可以赚钱的活路。”

“再做些什伲活路?”

“我还没有想好。”

“三子,我们快要出生的宝宝该给取个名字,不能像你我还叫什伲小三子、丫头。”

“这倒是,也让我好好地想想。”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到了秋天,丫头的肚皮一天比一天地大,行动越来越不方便,眼看就要临盆生产。

浦渔夫是既喜欢又忧愁,喜的是就要做爸爸,怎么会不高兴呢;愁的是丫头的肚皮这么大,怎么还能够配合自己在江上摇船捕鱼?

正在这时,浦老乡和李大哥给渔夫出了个主意。丫头不能摇船配合捕鱼,暂时就不去捕鱼,而让渔夫一个人到周家渡码头,做对江来回摆渡的生意。

此时,可能由于浦西这个江南工厂发展的缘故,浦东这个周家渡小镇的面积也在扩大,人口不断地增多,到江边摆渡过江的人当然也是越来越多,来做摆渡生意的小船自然也逐渐多了起来。

可是在这江边也不是随便可以做摆渡生意的,一定要有这个码头上帮派老大点头。

在浦老乡和李大哥的共同帮助下,向码头上帮派的老大说情、送礼,浦渔夫的小船就拆掉蓬盖,真的到了这周家渡的码头上,做起给这一带老百姓来回摆渡过江的营生。

这个浦渔夫现在变成浦摆渡,更是由于他力气大,船摇得且快又稳,而且待客的态度又好,所以好多人喜欢上浦摆渡的小船过江。

秋去冬来,丫头顺利生产,生了个男孩,做了妈妈。

穷弟兄们又前来祝贺、热闹了一番。

隔了几天,李大哥的妻子也临盆生产,孩子呱呱落地,是个女孩。

这两家的孩子取什么名字呢?经过反复研究,商量,最后终于定了下来。浦渔夫是个男孩子,而且是在黄浦江边生的,就取名水生。李大哥的是个女孩子,生得非常秀气,加上是在冬天梅花盛开的季节生的,所以取名叫秀梅。

可是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