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1之大变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621之大变革-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谭良栋的这番话软中带硬,卢象升不好回答,现在的晋西北五县整体都很混乱,柳林处于永宁府辖下,但现在基本被吕梁营控制了,紧邻柳林的中阳、方山、岚县三县,卢象升主管的中阳稳定了下来,方山还在乱,岚县吕梁营把总杜松和县令斗个不停。

    这次出兵,刘策是希望能把吕梁营趁机纳入太原府卫所的体制内,但到现在这一希望也仅仅只能是希望了,刘策发现自己最大的对手是山西行都司和晋中的商人们,吕梁营根本不算啥,但是目前也不好处理。

    卢象升想到刘策给他的命令中“便宜行事”一话,便道:“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维护地方安宁,不要出乱子就好。”这句话等于答应了谭良栋的要求。

    谭良栋继续道:“建斗,涛起在我这待了一段时间,咱两离开后,你看,不如把他继续留在柳林,觉得如何?”胡振江在柳林的这段时间,给谭良栋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对刑名之学很精通,毕竟这是一个推崇法家的人。柳林目前急需这样的人,有胡振江配合李鹤轩,谭良栋也能有个底。

    “那好啊,涛起身子骨不是很强,留在柳林正好。”

    之后,谭良栋和卢象升又讲了一些细节上的事情后,卢象升便离开了,他需要跟刘策汇报自己同谭良栋协商的结果。

    谭良栋则下了真武山,跟矿工班组的负责人们聊了聊,刷了刷存在感,最后一起吃了顿饭。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等级甚是森严,纵使谭良栋改革了班组制度,但原先煤矿里的等级仍旧森严,吃饭的时候,班组们坐着吃,并且是先吃,一般矿工们都是站着吃,等班组们吃完后才开始吃。这里面班组吃啥怎么吃,普通矿工吃啥怎么吃,都有规矩。

    谭良栋对于这种情况也不好做出什么,严酷的等级观念已经印入人们心里,贸然破坏只会陷入混乱,这对现在靠煤来养的吕梁营而言是不可承受的。

    矿工们得到了谭良栋的肯定答复,在吃饱喝足后离开真武山,后面跟着的驻扎在煤矿的各队也撤走。

    其后,谭良栋把小旗、各队队正、各大矿领头还有余生、胡振江等人全部召集到真武山上,安排去大同镇协防的事情。

    首先是对留守在柳林的刘文景、李鹤轩和余生等人交待的,第一要务是确保柳林的煤炭生意照常进行,其次是保护好打铁坊和砖厂这两个地方,这些事情需要刘文景和李鹤轩配合,也需要胡振江的帮忙。余生要时刻关注着土豆,不能有一丝松懈,土豆可是谭良栋的王牌。

    然后就是选出要去大同镇的一千五百人,按现在第三营和矿工的人数,一千五百人还是很容易办到的。去边镇打仗,是会死的,面对死亡,没有人会不害怕,即使是整天冒着死亡风险采煤的矿工。

    因此,此次去大同镇的人,家中独子不去,有家无子不去。为了这次出兵,谭良栋把以前真武观搜刮的所有金银都拿了出来,凡是被选中去大同镇的,可以先拿三两安家费,然后是每个月二两银子的津贴。

    银子堆不出强军,但没银子你连军队也组织不起,谭良栋对此深有感触,此次去大同镇的待遇比较丰厚,第三营的士兵和矿工们都很响应,七天的时间内,一千五百人全部到齐,并且留守柳林的还有八百人。此时,距离和卢象升约定的开拨时间还差三天。

    这一千五百人,谭良栋分成五个营,自己带一个,其余四个由跟着去的四个小旗带,并提拔了一批原先的队正做小旗,搭起了一个框架。原先的第三营只能拿出三百把武器来支援新组建的部队,因此,谭良栋在安排好自己的事后,就不断催促卢象升,柳林养不起这么多兵,要尽快出发,前往五寨堡领取一干给养。

    卢象升做事也很迅速,在得到刘策的回应后,便带着自己专用的大刀和弓箭来柳林和谭良栋会和,卢象升心里还是很激动的,自己练了那么多年的武,总算可以派上用场了。

    一千五百人的行军只能算是小规模的行动,但这也很考验谭良栋这个新兵蛋子。行军需要做的准备很多,特别是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鼓点声、旗语、号声都是一支军队里各部联系的方式,在晋西北,谭良栋选择了号声为联系方式,并确定了什么样的号声代表什么样的命令。

    经过三日的简单磨合后,这支准备北上协防的部队上路了。在路过刘垣圪坮时,吴敏派人拦住谭良栋,把自己训练的马队交给他,并对谭良栋说道:“边镇打仗,要学会利用堡子和城墙,不要硬拼。”

    谭良栋记下了吴敏的话,如何跟蒙古人作战,吴敏经验太丰富了。

    (本章完)

第47章 47。五寨堡,过关() 
有明一代,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纵观整个明代,从洪武皇帝到崇祯皇帝,对周边的敌人基本都没妥协过,特别是对于北方草原上的敌人,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纳贡,采取的就是正面硬刚的政策,即使土木堡大败皇帝做了俘虏也不曾对草原低过头,而九边就是这一政策下的产物。

    陕北延绥镇和宁夏固原镇位于西北,正对着漠南蒙古西部和漠西蒙古,吴敏在延绥镇时主要的敌人便是漠西蒙古,这一部也被称之为卫拉特蒙古,边镇士兵主要的作战对象是准噶尔部和和硕特部。

    大同镇对着漠南蒙古,主要作战对象是科尔沁部和察哈尔部,其中尤以察哈尔部为甚,特别是在辽东后金不断对明朝取得军事胜利后,原本还算恭顺的察哈尔部越来越蠢蠢欲动,这也是这次行都司方面向刘策求兵的原因,大同镇希望能得到来自山西的援助,特别是在宣化和蓟辽不断从大同抽调兵马后。

    刘垣圪坮,吴敏把自己训练的马队交给谭良栋,然后郑重道:“良栋,对步兵而言,边镇作战重在防守,要利用好城墙和边堡。还有,要小心拿火器的敌人!”

    “火器?”不论是跟镇西卫还是左卫打仗,谭良栋都没见到有火器的明兵。

    吴敏道:“边镇三大主力,亲卫营、马队、火器营,为了应对火器营,草原上的兀鲁思们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火器,装备给自己的艾马克,一旦碰上这样的部队,千万不要逞强,能避就避,交给火器营的人。”

    谭良栋一脸迷糊,兀鲁思、艾马克都是些什么玩意。吴敏看到谭良栋的迷糊样,心里暗自叹了一口气,愈发对刘策不满起来,时间这么短,又派了一个新人,如何作战。不过话说回来,这样也正好能锻炼一下谭良栋,看他是否能承担大任。

    孙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趁着空当,吴敏把自己知道的关于蒙古的情报挑重点讲给谭良栋。

    兀鲁思是领地,在边军中通常代指某个大领主,艾马克和鄂托克是部落,不过两者有区别,艾马克是关系紧密的部落,而鄂托克则仅是在一块牧地上放牧的各个小部落统称。牧户则被称作阿寅勒,每个阿寅勒都必须加入艾马克,受兀鲁思统辖,在兀鲁思需要作战的时候,艾马克和鄂托克都必须出兵,一般是一个阿寅勒出两到三个成年壮丁,称之为和硕。在明军这边,把蒙古人的和硕对等于自己的千户。

    谭良栋听完后,对将要面对的敌人有了个大概了解。自蒙元覆灭后,蒙古各部就再也没有统一过,但成吉思汗留下的兀鲁思制度却保留了下来,因此,草原上的各部落绝不是散沙一片,蒙古贵族们对基层的控制还是很有力度的。

    交谈的时间有些过长,亲卫过来提醒,谭良栋向吴敏提出告辞:“吴大哥,此去大同镇,我一定不会给吕梁营丢脸!”

    吴敏拍了拍谭良栋的肩膀,坚定道:“吾辈武人,当以保家为己任!”

    一千五百人的大部队继续前行,不过在其最前面出现了一支三十余人的小股马队,正是吴敏训练出来的成果,骑马行在最前面的便是谭良栋和卢象升。

    军队行进三个时辰后,卢象升驱马走到谭良栋旁,道:“良栋,再走不久就是镇西卫了。”说完后卢象升看着谭良栋,不论是之前的镇西卫还是现在占据镇西卫的左卫,都和吕梁营的关系很敌对。

    在谭良栋的一千五百人进入岚县时,在镇西卫的左卫千户就得到了消息。面对将要过境的吕梁营,左卫千户自然恨得牙痒痒。若不是卢象升提前派人过来打了个招呼,明里暗里的警告了他,说不定此时左卫千户就要派人设伏,和谭良栋做一场。

    刘策当初同意卢象升随军,也是考虑到这方面的原因,让卢象升负责处理吕梁营和地方上的关系。自古以来,过兵如过匪,况且吕梁营前不久还顶着岢岚盗的帽子,刘策也是担心吕梁营在行军途中失去约束,祸乱地方。

    谭良栋不知道刘策对自己的不信任,即使知道了也不在意,他此刻最关心的是刘策在五寨堡设的粮站。此次从柳林出发,每个人携带的干粮只够吃一天,此时已经过去了半天,必须要在五寨堡得到补充。对于镇西卫,谭良栋稍稍留意了下,让张应宸带一支小队前去查探,若是左卫的人不识好歹,谭良栋绝对不会客气,务必会给左卫千户一个深刻教训。

    卢象升看着张应宸领命而去后,心中暗自希望左卫千户能听进自己派过去人的话,不要犯糊涂,在这个时候挑衅吕梁营,那真是自找苦吃。

    左卫千户也不傻,虽然心里恨得牙痒痒,但吕梁营人多势众,自己等人残兵败将,真上去了也讨不了什么好,在谭良栋带着大队人马经过镇西卫最近的官道时,左卫千户闭守不出,不理不睬。

    过了镇西卫,就是五寨堡。五寨堡本身就是一个军事要塞,里面已经存放了大量的制式武器。在确定吕梁营出兵后,布政使在刘策的命令下,从各地府库里调集了足够两千人食用半月的粮食,而这一举措也基本把太原府以西诸地的存粮基本抽干净。从这点上来说,刘策是一个很果断的人,只要决定了的事情,不管心里怎么想的,从行动上是支持到底的。

    五寨堡地如其名,由五个山寨堡垒组成,始建于五胡乱华之时,是当时的汉民为抵抗异族修建的堡垒,一直延续到元末。在明初大将徐达驱逐了元朝在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势力后,驻扎在此地的明将修缮了五寨堡,将此地当作一个军事要塞。

    谭良栋将要塞里的武器和制式军服取了出来,先让自己的麾下人马实现了换装。明朝戎服因武事尚威烈,色纯用赤,军服以赤色为主,再搭配以紫、青、黄、白。在谭良栋看来,军服还是很漂亮的,特别是自己换上的把总服,要比自己原先身上随意穿得衣服要好很多。

    扎紧腰间的绶带,谭良栋走出屋子,卢象升看到后眼前一亮,赞道:“好一个利爽的汉子!”

    谭良栋笑了笑,把总还有自己的制式铠甲,铁质的,谭良栋提起来感觉能有三十斤重,穿在身上很沉。此刻还在赶路中,穿上铠甲行动不便,谭良栋把铠甲拖在马上,等到了大同镇再穿。

    一个时辰后,吕梁营换装完毕,再次集合起来的队伍要比原先穿着各式各样衣服的时候要看着整齐得多。谭良栋挑出三百人为辎重队,负责运输五寨堡储藏的粮食、肉干、醋布、粗盐,辎重队关系重大,谭良栋让张应宸负责。

    张应宸领了辎重队的任务后,知道自己肩上的重担,让辎重队走在军伍中间,作前后掩护。

    五寨堡还储藏有一批弩箭,虽然吕梁营此刻没有擅使弩箭的人,但谭良栋也让人把弩箭取走,等到了大同镇,肯定会派上用场。

    谭良栋把五寨堡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后,卢象升和五寨堡的守卫做了交接。此次囤取物资的命令直接来自刘策,五寨堡的守卫不敢有什么刁难,整个交接的过程很顺利,即使谭良栋多拿了一些东西,守卫也不敢说什么,吕梁营毕竟经历了两场战斗,整支队伍给人的压迫感很强。

    走过五寨堡,下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便是宁武关,也是宁武所的所在之地,是山西布政使司和行都司的分界处。宁武关的长官既是宁武所的千户,也是宁武关的守备,隶属于行都司。

    吕梁营谭良栋要带兵过关的消息宁武关守备已经从谭良栋派来的哨探那里得知,守备对这位新进的谭良栋还是很有兴趣的。以往行都司大同镇要从内地卫所调兵,大家都是找关系能不去就不去,而这次他听说谭良栋前来太原府那里没费多少功夫,并且还来了将近两千人,这人数是他这个守备手底下的人数的两倍了。

    一天后,谭良栋和卢象升抵达宁武关。宁武关守备查看了谭良栋和卢象升共同持有的过关文书,便给吕梁营放行。

    此时吕梁营已经算是到了边地,吕梁营里有很多人长这么大是第一次出远门,对沿途的一切都感到很好奇。宁武关虽然比不上同在代北之地的雁门关,但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很是雄伟。即使是谭良栋也被宁武关的雄壮震惊了一下,明代果真不愧其修城墙的名声。

    一路行来,谭良栋对统率行军越发的熟练,一千五百人包括辎重过宁武关,整个过程利索干净,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更没有人违反军纪。

    宁武关守备目送吕梁营过关后,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写下来,呈送给大同镇总兵。辽东的惨败让蓟辽镇损失惨重,从宣大二地调兵过多,大同镇和山西镇本身兵员也不足,此时急需内地补充,大同镇总兵对刘策给的援兵还是很重视的。

    (本章完)

第48章 48。边镇,下马威() 
进入山西行都司,沿着专用来行军的驿道,谭良栋和吕梁营用了五天时间赶到大同城,此时的大同镇、大同府和山西行都司都在大同城,大同城是山西境内仅次于太原的大城,吕梁营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大的城市,很有种乡下人进城的感觉,在大同城门外,不时的传出一阵阵惊叹声。

    谭良栋和卢象升在外城城门外,见到了前来接待自己的人。大同镇总兵为表示自己的重视,把自己的亲兵营把总派了出来。谭良栋也是把总,从职别上讲二人同级,谭良栋见了总兵亲兵营的把总,倒也没有太过于拘谨,把自己麾下部队的数目、装备和前来协防的事情说了一遍后,便完成了入城手续。

    随后,卢象升去了行都司,前去报备,谭良栋则带着人进入外城,驻扎在专门的校场,等候行都司的命令。

    一进大同城,谭良栋立刻就感受到一股边塞城市的气息,各种各样的人穿梭在大街上,既有明人,也有草原上的蒙古人,各种口音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而人们对于谭良栋这一支部队熟视无睹,显然是这样的情景见多了。

    不同于太原府,大同府靠近草原,谭良栋一路上看到很多售卖草原上特产的小商贩,比如奶皮子、马奶酒、烤羊肉串之类的,一些大的酒楼,则是摆出烤全羊的架子来吸引顾客,充斥着羊肉特有的香味。

    大同镇给吕梁营安排的校场位于外城西角,比较偏僻,但地势很开阔,正适合扎营,谭良栋安排吕梁营驻扎下来后,卢象升也报备回来,只不过卢象升脸色很不好看。

    谭良栋把卢象升迎回屋子,给他倒了一杯水,问道:“建斗,这是出了什么事?”

    卢象升哼了一声,语气有些无奈道:“良栋,这行都司真不是玩意,说什么是大同镇要咱来的,粮饷武器要咱跟大同镇要,你说这是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