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手法,一方面,捉弄了一些令人痛恨的议员;另一方面,使一部分因他的这句话而对他怀有敌意的人们原谅了他。这是用智慧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某些时候,这种正话反说的技巧还能够起到救人性命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景公很喜欢捉鸟儿玩,还找了个名叫烛邹的小童来专门管理他的鸟儿。
有一回,烛邹不慎让一只景公最喜欢的鸟儿飞逃掉了。景公不由大为恼火,就下令将他关进大牢,准备要杀了他。这烛邹是晏子好友的儿子,他知道了,连忙来见景公说:“这个烛邹小儿也实在可恶,居然放了大王的心爱之物。臣以为他有三大罪状,先让我数落他一番,然后再杀,让他死个明白。”齐景公一听,就答应说:“好吧。”当即让人将烛邹押来。
晏子看着吓得瑟瑟发抖的烛邹,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地说道:“烛邹!你知罪吗?大王如此器重于你,让你管鸟,你却让它逃走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为了一只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这事传出去,让天下人认为我国重小鸟而轻人命,败坏我们大王的名誉,这是第三条罪状。你真是罪该万死!”说到这里晏子停了一下,转过身来对景公说:“烛邹小儿犯下如此三条大罪,臣请大王即刻下令将他斩杀。”
景公听罢,不禁额头上冒出些汗来,笑着连连说道:“不杀了,不杀了!晏子好张利嘴.我接受你的指教了。”
明明想去帮助一个人,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做,却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风险性,必须要巧妙,才能为对方所接受而达到目的。
绝其退路的劝告
●绝其退路的劝告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路赛罗对于企图自杀者的如下劝告,堪称“绝其退路”的绝妙例证:
你已经孤注一掷了,生命对于你已不再有吸引力了,因而你选择了自杀。
好的。但在你杀死自己以前,我想告诉你几件事。我曾经是精神病院的医生,亲眼见到过种种自杀者的下场。
自杀不一定成功。你以为你一定能杀死自己吗?请看这位二十五岁的青年,他试图电死自己,然而他活着,两条胳膊却没有了。
那么跳楼怎么样?去问问约翰。他曾是一个多么聪明和富有朝气的人,但这是他跳楼以前的事了。如今他的脑子受到了损伤,拄着拐杖,步履蹒跚,永远需要别人的照顾。最糟糕的是他还明白他曾经是一个正常的人。
甚至于一些不太剧烈的方式也会使你成为残废。你想吃安眠药致死吗?看看这个十二岁的孩子,他就是因此而得了严重的肝病。你看见过严重的肝病患者吗?你会在全身慢慢变黄中死去。这条路实在是大痛苦了。
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法。你想用枪吗?这位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向自己开了枪,现在他拖着一只没用的胳膊,并且丧失了半边的视觉和听觉。这就是你所认为的万元一失的方法。
自杀并不那么有魅力。你可以设想一位电影女明星是在吞服了过量的安眠药之后,穿着睡衣进入了长眠。但是,在你的设想中忽略了一个事实:随着死亡,她的一切变得僵硬,最后全部美丽化作尘埃。
谁从地板上擦掉你的血迹,刮掉你的脑浆?谁把你从上吊的绳索上解下来?谁从河里捞起你肿胀的尸体?你的妈妈?你的妻子?还是你的儿子?这种差使即使是职业清洁工也会拒绝的,但这种事总得有人去做。
你的那封措词精当、爱意切切的诀别书是没有用的。那些爱你的人永远也不会从这件悲痛的事情中挣脱出来了。他们悲伤,陷入无边的痛苦,同时感到愤怒,因为你只想到你自己。
自杀是一种传染病——看看你的家庭成员:儿子、女儿、兄弟、姐妹、妻子,你四岁的儿子正在地毯上玩他的小汽车。如果你今晚杀死了自己,那么十年后他可能也会干同样的事。许多事实说明自杀常常会导致家庭其他人的自杀。幼小的生命尤其脆弱,他们所受到的刺激会潜伏在心灵之中。
…………
在这里,路赛罗罗列了自杀者自杀的各种可能方式及其后果,而那些可怕的后果,像终生残废、伤害家人、危及后代,是绝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这必然给那些有自杀念头的人以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心灵震撼,使其麻木的神经产生痛觉。从而使其走出思维绝境,悬崖勤马。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1972年5月,美苏举行最高级会谈,签订了四个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协定。27日凌晨,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情况。基宰格微笑着向记者们透露:“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约250枚。”接着,基辛格诙谐的说:“先生们、女士们,如果我被当作间谍抓起来,咱们可都知道该怪谁。”
记者们顿时哄堂大笑起来,这时,一位嗅觉灵敏的美国记者马上问道:“那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艘潜艇正在配置导弹?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你也像他们一样,为我们透露一些吧!”
这是美国的军事机密,基辛格自然不会透露,只见他微笑着耸耸肩,说:“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的苦处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没想到这是基辛格设下的圈套,不假思索地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立即反问;“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说是多少?”
至此,记者方知中计,只好“嘿嘿”一笑了之。
在这里,基辛格将记者诱入自相矛盾的语境中,然后轻轻反诘一句,顿时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掌握了谈话中的主动权。
加拿大前任外交官切斯持·朗宁,出生在中国湖北的襄樊,他是喝中国奶妈的乳汁长大的,后来跟随父母回到国内。
朗宁在政治上颇有抱负.他30岁即参加省议员竞选。当时,反对派挖空心思搜集材料,想对他进行诋毁,以阻挠他的竞选。
在一次竞选辩论会上,反对派抓住他出生在中国这一事实,指责他说:“你是喝中国人的奶水长大的,你身上是有着中国人的血统的。”反对派以为这发“重型炮弹”肯定能把朗宁击垮。
没想到朗宁坦然答道:“你们是喝加拿大人的奶水长大的,你们身上就有加拿大人的血统;那么,你们也唱过牛奶,是不是说你们身上也有牛的血统呢?”
朗宁的话音一落,听众立即报以经久热烈的掌声。在这次竞选中,朗宁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省议会的议员。
在这次辩论中,朗宁巧妙的将反对派“喝中国人的奶长大就有中国人的血统”这一谬论引申到“喝牛奶长大是否就具有牛的血统”上,用对方的武器沉重的打击了反对派。
将话题转移到对方身上
●将话题转移到对方身上
莉莲·卡特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母亲,有一天,她正在家里料理家务,突然门铃响了,来了一位记者。尽管对记者的频繁来访感到非常厌烦,但出于礼貌,她还是说:“见到您很高兴。”
记者问道:“作为总统,您的儿子经常到全国各地去演讲,他经常告诫人们做人要诚实。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您的儿子是不是从来没有撒过谎?”
莉莲·卡特说:“撒过,但那都是善意的谎言。”
记者又问:“什么是善意的谎言,您能不能给我举个例子?”
卡特母亲当场答道:“比如说,您刚进来时,我说见到您很高兴。”
记者听了非常尴尬,连忙告辞。
卡特母亲的回答,巧妙地将对方不怀好意的提问转移到对方的身上,从而使其悻悻而归。
美国有一个小偷行窃后被抓获,公审这天,小偷的妻子被传讯前来作证。起诉一方的律师对小偷的妻子进行了严厉的盘问,言辞极为不恭。本分的妻子在受尽律师的侮辱之后,决定反击。
当律师问道:“夫人,当您嫁给他时,您是否知道他是一个小偷?”
小偷的妻子回答说:“知道。”
“既然知道,您为什么还要嫁给这样一个人呢?”
“因为我那时年龄已经太大,不得不在一个小偷和一个律师之间做出选择。”
听众听了,忍不住一个个都大笑起来。律师则非常尴尬,言辞不再像先前那么尖刻了。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求首先对对方提出的问题或论点要有准确的分析,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回答或反驳;其次,做出的问答或反驳要机智尖锐,令对方难以作答。我们再来看一个售票员的巧妙回答。
英国伦敦的一个大型机场售票厅里,旅客们正在秩序井然地排队买票。突然,一个衣着笔挺、绅士模样的人,粗暴地推开众旅客,挤到了最前面。他唾沫四溅地大声指责售票员工作效率太低,耽误了他的时问,并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嚷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没想到售票员面对这位歇斯底里的绅士,表情却异常平静。她转过脸去对票房里别的工作人员说:“这位先生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需要咱们帮助回忆。”然后,又转向旅客问道:“你们有谁能帮助这位先生回忆一下吗?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了!”
一席话引得那些本来就对这位绅士很是反感的旅客们一阵哄笑。那位绅士讨了个没趣,乖乖地回到后面,依次排队。
●此路不通,绕道行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许多物理学家都在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尤其是密切注意着德国在原子研究方面的进展。
1939年春夏之间,纳粹德国多次召开了原子科学家会议,商讨研究制造“铀设备”问题.后来又突然禁止它的占领国捷克斯洛伐克出口铀矿石。所有迹象表明德国人正在研制原子弹,一旦让德国人首先研制出原子弹,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数名物理学家起草了一份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并请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签了名,呼吁政府予以重视。然后请经济学家亚历山大·萨克斯把这封信递交给罗斯福总统。
为了递交这封不寻常的信.萨克斯耐心等了两个多月。1939年10月11日,他终于在白宫向罗斯福面呈了这封信。然而,罗斯福反应十分冷淡,他看不懂那些深奥艰涩的科学论述。他最后这样答复萨克斯:“这些都很有趣,不过政府若在现阶段干预此事,看来为时尚早。”
萨克斯满腔的热望落空了。罗斯福总统为了表示歉意,特意邀请他第二天共进早餐,但明确告诉他不要再谈爱因斯坦的信。虽然如此,这个邀请还是给了萨克斯一线希望。当天夜里,萨克斯苦苦思索着说服总统的办法。
第二天早上,两人见面寒暄后,萨克斯说:“今天不谈原子研究的事,但我谈一点历史好吗?”在得到罗斯福的允许后,萨克斯说道:“英法战争期间,在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遭败迹。当时,有位年轻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曾去见拿破仑,建议他把法国战舰砍去桅杆,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但拿破仑认为船没有风帆就不能走,木板换成钢板就会沉船,于是就赶走了富尔顿。后来历史学家们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拿破仑当时采纳了富尔顿的建议,那么,19世纪的欧洲历史就得重写。”说完,便意味深长地注视着总统。
罗斯福听完萨克斯的叙述,沉思了好几分钟,然后说:“你胜利了!”萨克斯终于完成了科学家们的委托,顿时如释重负。
不久,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了一个“铀顾问委员会”,从此揭开了美国制造原子弹的历史。
在这里,萨克斯采取的正是委婉迂回的方法,在于避开被劝人正面的心理防线,绕到其侧面、背后,然后由远及近,由此及彼,在对方接纳了彼理后,再委婉地转到此理上来,从而春风化雨,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劝说人早已期待的目的地。
可以想象,假如萨克斯仍然不顾一切,苦口婆心的劝说的话,则只会引起罗斯福总统的逆反心理,那就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所以说,有时最漫长的迂回曲折的道路,恰恰是达到目标的最短途径。
不谈眼前,先谈后事
●不谈眼前,先谈后事
1944年6月,向德国法西斯的大反攻开始了。盟军决定在诺曼底登陆,进攻日期定在6月6日。
就在前几天,英国首相丘吉尔突发奇想:诺曼底登陆将会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要是能够邀请国王一起乘着舰艇,随同大部队渡过英伦海峡,亲眼目睹这场战争的壮观场面,那将是多么激动人心和难得的人生经历。
尽管丘吉尔首相当时已经是一个极成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他却似乎忘记了自己所肩负的重大责任,竟然真的向国王发出了邀请,准备一起观战。乔治六世国王本来就有与首相同样的想法,丘吉尔的邀请正好合乎心意,便欣然表示同意。于是,英国最高层的两位要人——国王与首相眼看就要一起去经历一场生死难料的风险了。
就在快要成行的时候,国王的私人秘书阿南·拉西勒斯听说了此事,不由惊骇不已。他非常清楚这次登陆战役的风险性,虽说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相对还算比较安全,但谁敢担保“万一”的事不会发生呢?如果发生意外,国家利益将会如何?
于是,阿南秘书一刻也不敢耽误,火速去面见国王。但他知道国王正在兴头上,如要正面直接地劝阻,恐怕也难以效奏。好在这位阿南先生是一位经验丰富、聪明能干的秘书,他太了解国王了,知道用什么办法来阻拦国王。他是这样对国王说的:
“尊敬的陛下,我只是想知道,您在此次行动之前,对伊丽莎白公主还有何吩咐?万一陛下同首相同时阵亡了,王位将会由谁来继承?首相的候选人是谁?”
这一番话使国王顿时醒悟,他立即意识到自己同首相的想法确实太草率。于是立刻给丘吉尔写信,宣布撤销行动,并劝丘吉尔也不要去冒险。他说,虽然自己很希望能像古代国王那样,亲自率领军队进人战斗,但作为当代的英国国王,还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丘吉尔接受了国王的劝告,马上取消了渡海观战的计划。
从认知的角度看,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某一稳定的观念,据此观念作出了一种明确的决断,无论这决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总能找到一些理由来为自己撑腰。在这种情形下要他自愿放弃产生决断的观念,必将遇到极大的阻力。只有首先击垮对方业已成型的认知屏障,使其无法找到足够的有说服力的理由为其原有的观念辩解,并且指明如果一意孤行,将会产生什么后果,这样就能使其自愿放弃原来的错误想法。
阿南秘书正是知道直言相劝不可能有结果,因为国王和首相正在兴头上,于是他采用“后事如何办理”这个极端的问题来震动国王,从而阻止了一次不必要的冒险行动。
●置之死地而后生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一个精彩的论辩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