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登报声明写了什么内容,竟使小偷自投罗网?罗斯的登报声明内容如下:“我是化学家罗斯。今天回家,我发现家中桌子上绿色酒瓶里的液体给人喝了几口。那不是酒,是有毒液体。谁喝了快到我家服解药,否则两天内有生命危险。请读者诸君阅后,相互转告。万分感谢!”
加拿大卡尔加里市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有位名叫卡尔的学者是这家图书馆的常客。可遗憾的是,他列出的书单常常有些书籍借不到,为此他常望书架而兴叹。
一日,卡尔写一篇论文需查证一些资料,可惜一本书也没有借到。卡尔想,这家图书馆徒有虚名,便去找馆长提意见。
馆长是位和蔼的老头,听完卡尔的陈述,马上打电话叫管理图书的负责人来到办公室,询问究竟。那位负责人无可奈何地说:“不错,这些书全有。可都在读者手中,有的借了好多年仍不归还。为了催书,我各种办法都试过,就是不奏效。现在逾期不还的图书已经有5000多册了。”
馆长大吃一惊,对卡尔说:“卡尔先生,十分抱歉,今天没能满足您的要求。可是如果您不着急的话,过一星期您再来,我保证您能如愿。”馆长送客走后,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催书办法。他立即把秘书叫来,交待了一番,秘书依照他的吩咐去办了。这一招果然见效,在短短的几天内,逾期借书者争先恐后地将书还给了图书馆,其中居然有一本书是在1927年借的。
一个星期后,卡尔带着似信非信的心情再次来到图书馆,果然如愿以偿地借到了所需的书。他好奇地询问馆长是怎么一回事。馆长笑笑,递给他一张报纸广告。卡尔看完心悦诚服地说:“如果我手中有超期未还的书,也会赶来还书的。”
你能猜想他在广告上是怎么写的吗?馆长的广告语是这样写的:“本图书馆将在一周内对归还借阅时间最久的一本书的读者颁发奖品。”那位1927年借书的读者果真得了奖。
警长乔尼和图书馆馆长采用的都是激发对方心理动力的方法,只不过一个是激发了人的求生欲望,而另一个是人们普遍贪图奖品的心理罢了。
无处遁形的扒手
●无处遁形的扒手
法国记者安娜在地铁车厢里丢了一个钱包,她在列车停稳后,第一个跑出车厢,焦急地对警察说:“先不要放人出站!我的钱包被扒了,请你们帮我查一下。”
警察对安娜的遭遇非常同情,但看到走出车厢的人群,无可奈何地说:“这是终点站,不放人走是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我们不能对每一位旅客都要搜身吧!”“当然不是,只需要男人脱下鞋子,查看一下他的脚背,就能够找到扒手。”安娜非常有把握地说。“这是怎么一回事?”警察非常奇怪。“当时我在扒手的脚背上狠狠踩了一脚,一定会留下印迹的。”
原来,安娜当时觉得后面有一只男人的手伸了过来,就急中生智,装作被前面的人挤了一下,趁势猛地踩了后面的男人一脚。按照安娜的建议,所有的男旅客集中在出口处,每个人都把鞋子脱下来进行检查。果然,发现有一个男人的脚背上有一块红肿之处,与安娜的高跟鞋后跟形状非常吻合。接着,在他身上果真搜出了安娜的钱包。
警察后来问安娜:“当时你背后男人不止他一个,怎么能够断定他一定就是扒手?而不是一般的乘客呢?”安娜笑着回答说:“我这一脚如果踩了别人,那个人一定会大喊大叫的,说不定还会骂我一通。但那人却默不做声,这说明,他就是扒手,因为他会因为自己的偷盗行为而不敢声张的。”
安娜的一脚,留下了证据,终使扒手落入法网。在特定的场合中,制造可用以为凭的痕迹是最好的伏笔,一旦情境转好,痕迹就可以成为克敌致胜的武器。另外,安娜最后的判断也值得玩味:如果踩了别人,那个人一定会大喊大叫的,说不定还会骂人,但那人却默不做声,这说明,他就是扒手,因为他不敢声张。
与见多识广的记者安娜相比,中学生小玫巧擒扒手的智慧同样值得称道。
那是一个周末的夜晚,滨海某个城市有一家剧院正在上演从北京来的大型歌舞节目,出场的演员阵容强大,因此引来不少的人上前去争相购票。大家正在一股劲地往前挤时,突然一个长头发的青年人混在人群中,趁乱从前面的一个戴近视眼镜的中年妇女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钱包,向自己兜里一塞,匆匆地挤出了人群。
可小偷哪里知道,他所做的这一切,早已被刚买到票的中学生小玫看在眼里。这里十分拥挤,一旦喊“抓贼”,罪犯在混乱中最容易逃脱;直接去派出所报告吧,小偷可能早已经逃之夭夭了。最好的办法是利用调虎离山之计,将小偷从有利于逃跑的环境,转移到不利于逃跑的地方,稳住他再去派出所报告。
作为中学生的小玫,灵机一动,急急忙忙地掏出了自己的那张戏票看了一下,是24排4座。然后走到小偷的面前,问:“戏票,这一场的,你要票吗?”小偷得了手,正好没事干,便回答说:“我要!”见小偷进了剧院,小玫赶快往派出所跑去。
下面的故事就简单多了:派出所值班民警赶到剧院,来到24排4座,严肃地对那人说:“喂,请你拿出票给我看一看!”小偷无可奈何,只得硬着头皮把票拿了出来,警察一看,正是24排4座,他们从小偷身上搜出了红色的小钱包,看着脏物,小偷无奈地低下了头。
大智若愚的总统与发明家
●大智若愚的总统与发明家
美国有一位总统,小的时候性格十分内向,很怕羞,大家一直认为他的智商有问题。有人故意在他面前丢下了一些五分钱的硬币和一角钱的硬币,小孩子总是去拾起那个五分的硬币,而对一角硬币看也不看一眼。人们就嘻嘻哈哈地说他是傻冒。
这件事越传越广,很多人纷纷前来试一试,可每一次,这个小孩子还是只拾小的五分硬币而不拾大的一角硬币,于是,人们认为这个小孩子的头脑真的有毛病了。
有一天,一个穿着华丽的贵夫人在屡试不爽之后,带着怜悯之心问这个小孩子,“你为什么每次都去拾那个五分的,难道你不知道哪个钱币大一点,哪个钱币小一点吗?”
“当然知道。”小孩子冷冷地说道,“可是,如果我要了那大一点的钱币,以后,还会有人在我面前扔钱吗?”
智者为愚,愚者为智,这位总统后来如何以大智驭小智,成功打败他的竞争对手,登上总统宝座的,就不言自喻了。
世上的成功人士身上好像很多都有这种大智若愚的特点,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自动发报机之后,他想卖掉这项发明,准备再建造一个新的实验室。可是,他一天到晚只知道埋头搞发明创造,根本不知道市场上的行情,于是,他就与自己的夫人米娜商量。米娜整天陪着丈夫不出门,她也不知道这项技术究竟能值多少钱,想了想说:“我们就要2万美元。你想想看,一个新的实验室如果建设起来,至少也需要2万美元的。”爱迪生笑了笑说:“我们一开口就要2万美元,太多了吧?”米娜见他犹豫不决,就婉转地给他出主意说:“我看能成功,要不然,你在卖的时候先套一下人家的口气,让他先开个价再说。”
当时,爱迪生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发明家。一位美国商人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表示愿意买下自动发报机技术,爱迪生便请这位商人前来面谈。
这一天,商人来到爱迪生的实验室。可这时,爱迪生的夫人恰好出去,不在身边。爱迪生正忙着做他的实验,连头也没抬一下。商人在一边等了一会儿,不知道对方究竟拿的什么主意,终于忍不住问道:“爱迪生先生,您要我出多少钱才可以出让?”爱迪生想说出价格,可又认为2万美元似乎有点太高,不好意思开口,于是用手指指自己的耳朵,假装听不明白,不做回答。这位商人只好放大噪门,凑近爱迪生,又连问几遍。可爱迪生就是不开口,索性装聋作哑起来,想等自己的夫人回来再说。最后,商人终于耐不住了,开口说:“既然你不愿意说,那么,我先开个价吧,10万美元怎么样?”
这个价格大大地超过了他们的期望值,爱迪生大喜过望,立即不假思索地和商人拍板成交。
原本期望中的2万美元变成了10万,造成这个结果的正是爱迪生假痴不癫的智慧。
文学家的讨债与避债
●文学家的讨债与避债
小仲马的《茶花女》写成后,法国的一所著名剧院的老板找到小仲马,请求把这个剧本出让给他,并答应如果前26场能卖出6万法郎的票,就给小仲马1000法郎的高额报酬。小仲马答应了。剧本上演后,每场都是爆满,获得很大成功。
26场演出完后,小仲马到老板处索要报酬,但老板却开始抵赖,说只获得59997法郎的票款,最多只能给小仲马100法郎的报酬。小仲马听了,一言不发地走了出去,很快又回来了。他拿出一件十分简单的东西,放在老板面前。老板一看,傻了,没想到小仲马来这么一招,只好乖乖地付给小仲马1000法郎。小仲马拿出一件什么东西,使老板乖乖就范呢?
很简单,他拿出的是一张刚刚用3法郎买的戏票,正好凑齐6万法郎,当然就拿回1000法郎的报酬了。
在此事中,这个老板玩了一个花招,不承认赚了那么多钱,同时又对场场爆满无法解释。小仲马用3法郎补足票款总额,轻轻松松地在瞬间就把问题解决了。这则故事,表现了小仲马思维的简约性。小仲马是用智慧来为自己讨债,而另一位著名的作家狄更斯则巧妙的为朋友解决了还债的难题。
狄更斯有一位朋友叫詹姆堂森。一天,詹姆堂森凄惨地来见狄更斯,说:“先生,求您帮帮我吧,我的爸爸生病了,我向理查德借了5000英镑,他让我一周之内还他,否则就抓我进监狱,可是现在根本弄不到钱。”狄更斯边安慰好朋友,边问他:“理查德是谁?”他是我的者板,一个大商人。”狄更斯说:“你能讲讲理查德的身世吗?”于是,詹姆堂森就把他所知道的理查德的罪恶发迹史告诉了狄更斯。狄更斯想了一会说:“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素材,我用5000英镑买下了,你明天让理查德来我这取钱吧。”
第二天,理查德高兴地来找狄更斯,进门就问:“听说你替詹姆堂森还债了?”“是的。”“那么钱在哪儿,该不是你的房子吧?”“当然,比房子小多了,是我手里这文笔。”理查德吃了一惊,他听说过狄更斯的大名。于是苦笑着对狄更斯说:“先生,您的5000英镑在哪家银行,您写上我自己去取。”“理查德先生,今天我请你来,是我对你的动人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发家史产生了兴趣,想请你谈谈成为巨富的经过,我决定把它写成一部小说,这样5000英镑很快就全装进你的衣袋里。”
理查德一听就害怕了,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丑恶之事一旦公诸于世,那会导致什么后果。他连忙对狄更斯说:“尊敬的先生,今天能够认识您,就己远远超过了5000英镑的价值,詹姆堂森的债就一笔勾销吧,只求先生不必再写我了。”狄更斯笑了笑说:“好吧,我把这部书的写作权以5000英镑卖给你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理查德的发迹史肯定不可告人,有失道义。在他所生存的社会里,金钱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身份的高低贵贱,理查德最忌讳有人在金钱上把他的罪恶昭然于世,这正是他的“痛处”所在,狄更斯正是机敏地抓住这一“痛处”用力一击,才挫败了理查德。
●难以分离的告别曲
被称为“音乐之父”的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海顿,曾经担任过俄国彼德耶夫公爵家的私人乐队队长。
有一天,公爵突然决定要解散这支乐队,这就意味着,包括海顿在内的所有乐队队员全都要失去饭碗。乐手们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他们知道,公爵一般对于决定过的事情,是很难更改的,无论你怎样去恳求,他也不会随便改变主意。
海顿看着这些与自己一起同甘共苦许多年的亲密朋友们,心中也挺不是滋味,他想来想去,突然灵机一动,有了主意。
海顿立即谱写了一首《告别曲》,说是要为公爵作最后一场独特的告别演出,公爵同意了。这天晚上,因为是最后一次为公爵演奏,乐手们万念俱灰,根本打不起精神,但看在与公爵一家相处的这些日子的情分上,大家还是尽心尽力地演奏起来了。
这首乐曲的旋律一开始极是欢快优美,把与公爵之间的情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公爵不由地感动起来。渐渐地,乐曲由明快而转为委婉,又渐渐转为低沉,最后,悲伤的情调在大厅里弥漫开来。这时,只见一位乐手停了下来,吹灭了乐谱上的蜡烛,向公爵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悄悄地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又有一名乐手以同样的方式离开了。就这样,乐手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去,到了最后,空荡荡的大厅里,只留下了海顿一个人,只见海顿深深地向公爵鞠了一个躬,吹熄了指挥架上的蜡烛,偌大的大厅立即暗了下来。
正当海顿也向其他乐手一样,要独自默默地离开的时候,公爵的情绪已经达到了顶点,他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地叫了起来:“海顿,这是怎么一回事?”海顿真诚地回答说:“公爵大人,这是我们全体乐队在向您作最后的告别呀!”
这时公爵突然醒悟过来,他流出了眼泪:“啊!不!请让我再考虑一下。”就这样,一首《告别曲》,以奇特的演出氛围,海顿成功地使公爵将全体乐队队员留了下来。
欲留无语,以曲动人。说是《告别曲》,实则营造浓浓的情境,别离的伤感使人无法“告别”。故一首《告别曲》指向特定的对象,收到了特殊的效果。
鼻子的妙用
●鼻子的妙用
莫扎特年轻的时候,曾经拜音乐之父、奥地利著名的音乐家海顿为老师。有一天,年轻好胜的莫扎特竟与老师打赌说,他能够谱一首别人根本无法弹奏的乐曲来。海顿不以为然,只是一笑了之。莫扎特见老师不相信,马上拿起笔来写了一首乐曲,然后,他把这个乐谱送到了老师手里。
海顿接过了乐谱看了看,也没有看出什么特别之处,就走到钢琴边弹了起来,可是弹了几下就停下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海顿吃惊地问道:“这一段乐曲,到了这里的时候要求两只手必须要分到钢琴的两端,怎么突然之间,有了一个要在中间弹奏的音符呢?这种超乎常理的演奏方法,我看是无法弹出的!”“老师,那就让我试一试吧。”莫扎特坐在钢琴前面,认真地弹奏起来,当弹到这首乐曲中“超乎常理”的那个音符时,只见他的两只手在琴键的两段演奏的同时,突然一低脑袋,用鼻子向当中的琴键一触,这首乐曲的演奏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事物本身具有不同的属性,利用事物的某种特定属性来达到目的,这就叫借换功能。事物的特殊性在没有被开发之前,处在一种“蓄势”状态,一旦被独具慧眼的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