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
随着最后一个巴掌,张宗说一下子被扇在地上,连双耳的耳膜都被扇裂,一溜鲜血从耳朵眼儿里流下,想来,即便这次张宗说可以没事,但这听力伤害应该会永久留下了。
扇完张宗说和张宗谭,张阳回身扫视了一眼在场的众人,凌厉的眼神儿似乎在说,现在还有人觉得眼前二人长得像张宗说、张宗谭吗?!
的确,现在不要说周围的太监宫女,就算是张太后这位姑母亲自走上来仔细辨认,可能都认不出已经被打成猪头的二位亲侄子了。
至于之前那位说怪话的太监,被张阳的眼光扫过,心里不禁打了个寒噤,缩了缩脖子,退到了人群后面的阴影声。
在这一刻,张阳似乎震慑住了在场的所有人,即便他可能只是借着身后的皇帝的威势,狐假虎威罢了,可是狐假虎威也需要勇气和魄力不是?!起码换了在场的其他人,绝不可能做出张阳刚才这样有些疯狂的举动。
“张阳,是吧?好!你很好!哀家记住你了!”张太后看着转过来的张阳,声音冷得仿佛要掉冰渣子一般地说道。
“多谢太后夸赞,微臣不过做了分内之事。”张阳完全不卑不亢地躬身一礼,似乎完全听不出太后话中如此明显的威胁的意味。“哼!”张太后也是个心狠的人,连看都不看已经瘫软在地上的张宗说、张宗谭两个侄子一眼,迈步便走进了仁寿宫,这一局是她张太后败了,她也不愿意再纠缠,而且刚才她也已经得到了杨廷和和刘瑾的暗示,张宗说、张宗谭二人的命,他们一定会保下,那么她张太后再留在此丢人现眼也就没有丝毫意义了
299章 屈才了?()
“西涯先生,张阳此子,你如何看?”
此时,不过是仁寿宫之乱后的第三天,坐在仁寿宫大殿中的张太后已经不复三天前那般狼狈、愤怒的状态,而是恢复了一国太后的雍容气度。
虽然,张宗说、张宗谭二人被张阳以“刺客”的名义拿下,其中张宗说更是被张阳当众扇晕过去,但是这两人毕竟是张太后的亲侄子,朱厚照即便是之前在气头上发狠,要杀了二人,然而在李东阳、杨廷和、王鏊等内阁重臣的劝阻之下,也还是只能无奈地打消了念头,即便他是皇帝!
无论怎么说,张太后仍然是朱厚照的母后,孝宗皇帝以孝治天下这么多年,留下的影响足以根深蒂固,是朱厚照所无法逾越的大山。
不过在历史上,张太后以及她的亲族下场都不算好。
历史上,正德皇帝英年早逝,张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禁中,迎立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为帝,也就是明世宗,我们常说的嘉靖皇帝。
朱厚熜在即位之前,为人温文尔雅,很有文采,又非常尊崇孝道,自幼便熟读孝经,要说有些缺点,便是有些沉迷于丹道。
在张太后看来,朱厚熜比起生性跳脱、放荡不羁、叛逆狂悖的朱厚照要好上百倍,甚至与自己的丈夫孝宗皇帝有些相像,这才选定了朱厚熜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皇室宗亲继位大统。
按照张太后的如意算盘,朱厚熜入朝之后,并无任何根基,为人又软弱,更何况朱厚熜那会儿的年纪不过15岁,自己一定能够继续执掌国政大权,甚至比朱厚照在位之时,还要更加逍遥惬意。
不过显然,张太后小看了朱厚熜。
朱厚熜刚当皇帝时,还尊张太后为圣母,上尊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然而日子一久,随着朱厚熜真正掌握朝政大权,便开始不把张太后放在眼里了,甚至还把张太后当做威胁自己皇权的眼中钉!
继位第三年,即1524年,18岁的朱厚熜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提出要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并加封自己的生母及祖母,表面看来朱厚熜的做法是出于孝道,然而其本意恰恰就是为了针对以张太后为首的旧廷官员。
这次名为“大礼议”的政治事件,竟然整整耗时三年半,期间,有200多位文武官员或贬或流,其中更有17人被活活用廷杖打死。
至此,嘉靖皇帝朱厚熜不仅实现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新皇的威信,更彻底剪除了张太后在朝中的所有亲信,将张太后由圣母为伯母。
之后,嘉靖皇帝朱厚熜竟然仍然不放过张太后一族,先是寻了个由头抓了曾经拥立他有功的张延龄和张鹤龄两兄弟,也就是张宗说和张宗谭的父兄,为此张太后竟然拉下脸来向朱厚熜下跪求情,然而朱厚熜却仍然毫不心软,更是将张鹤龄在狱中活活打死。
受到如此大的侮辱及打击的张太后,终于一病不起,挺了几年之后,于嘉靖二十年病死,而她刚死,世宗就把一直关在牢里的张延龄给宰了。
张延龄和张鹤龄两人的下场都如此之惨,自更不必说张宗说、张宗谭之流了,自然是死的死散的散,张太后一族也便由此烟消云散。
虽然张太后在嘉靖皇帝继位之后下场凄惨无比,然而那毕竟是张阳来到大明之前的历史,而这会儿,原本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不过才两岁,而张太后这会儿的地位也远不是嘉靖朝“大礼仪”之后的那般窘况!
要知道,在弘治朝的几位重臣中,包括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马文升等诸位内阁重臣,都是与张太后有“知遇之恩”,虽然这会儿徐溥已经老死,刘健、谢迁都被刘瑾赶回家吃老米饭了,马文升也是将死之人,不过只要朝中还有李东阳在,还有刘健、谢迁等人的门生故旧在,那么张太后便在朝中有着非常大的话语权。
再加上,朝中还有很多大臣因为看不惯朱厚照的作风,又受到刘瑾为首的阉党打击排挤,于是自然而然地便站到了张太后的一边,愈发在朝中形成了一股连朱厚照都无法轻忽的势力!
毕竟,朱厚照还没有之后朱厚熜的魄力,也没有他的条件,发动一场“大礼仪”,来剪除张太后的影响。
而张太后这会儿正话语垂询的人,正是当今内阁首辅,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
这会儿的李东阳,也不过62岁的年龄,但是从外貌上看去,他却形容枯槁、面黄肌瘦,整个人显出一种行将就木的颓败之色。
近几年来,李东阳虽然名为内阁首辅,但倒有大多数时间,抱病在家,内阁事物,大多交由次辅焦芳以及杨廷和等人处理。
可即便如此,宦海沉浮接近50年,历英宗、宪宗、孝宗到正等朝四朝而屹立不倒的李东阳,对于朝政的影响力仍然不容轻忽,即便是九千岁刘瑾,也多次亲自造访李东阳寓所,自称“特来聆受教言”,恭维说“李老先生功业述作,俱为天下文臣第一”等等。
再加上虽然李东阳如今已经不太理会朝政之事,但他入阁为相18年,在朝时间长,地位高,不仅自己才学渊博,又能奖励后学,推荐隽才,所以门生满朝,以他为宗而赫然著名者有石珤、邵宝、顾清、罗玘、鲁铎、何孟春等等,这些人有些是在京中央部院任职主事、员外郎、郎中等司官,少数已晋职为卿寺等高官,也有御史、给事中等言官,还有尚在翰林院进修的年轻庶吉士,甚至还有提前来京,住在会馆或亲友家,准备应考会试的外省举人。
可以说这些人虽还没有高官显爵,但是当这些朝中的中坚力量拧成一股绳的时候,那就不容任何人轻忽。
这也是为什么,与李东阳齐名的谢迁、刘健等人都已经致仕的致仕,贬义的贬义,而唯独他仍屹立不倒的原因。
不过这会儿,这位老成持重的内阁首辅,对于张太后的询问,却捻着胡须,沉吟了半晌。
张太后看着李东阳,倒也能沉得住气,等待着这位一直支持着自己的老臣的发言。
“张阳此子,志向非小,才堪大用。”李东阳沉吟了许久,才说了这么一句。
“哦?!”张太后看李东阳憋了半天,才憋出了这么一句,有些不理解地看着他。李东阳倒是不紧不慢,喝了一口茶,才给张太后继续说道:“如此大才,屈居浊流,倒是委屈了。”
300章 明升暗降()
听见李东阳说张阳是屈才了,张太后好悬差点没沉住气,骂出口来!
怎么着?!张阳他得罪了老娘,老娘还要给他升官不成?!
难道这张阳是你李东阳老儿的私生子?你要这么护着他?!也对啊,你们的名字里还真都有个“阳”字
也就是张太后当了皇后、太后,掌管后宫这么多年,练就了极深的城府,才没有把这勃然的怒意表现出来。92ks。
看着李东阳微笑着看着自己,张太后也逐渐冷静了下来,然后皱着眉头,思考着李东阳刚才话中的意思。
浊流、清流
自汉唐以来,儒家文化盛行的中央帝国,一直本着重文抑武的国策,当然,这也是一个千年以降的农耕文明的必然选择。
所以在大多数人的看来,文臣和武将,就和清流和浊流一样,泾渭分明。
清气上升、浊气下沉,清浊之分自然也是高下立判,民间俗语之中自然也有着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俗语,同样是科举,文状元和武状元更是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这也就是为什么,往往一个高居正五品的武官,见了一个七品芝麻文官,还要低声下气,以下官自居。
刚才李东阳所说,张阳屈居浊流可惜了,意思就是以张阳这样的才干,当一个武官,就是埋汰他了,李东阳的言下之意自然就是要将张阳转任为文臣。
等等
文臣?!
想到这儿,张太后眼睛一亮。
张太后虽然没有李东阳的政治手腕,但人也绝对不笨,而且又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被李东阳稍微一提点,在冷静下来之后,也马上理解了李东阳的意思。
将张阳从浊流转成清流,从武将转成文臣,在一般人看来,那是张阳天大的福分不假。
可现在是什么情况?!
张阳是锦衣卫指挥佥事,还有节制大汉将军之权,虽然只是正四品的官职,但是因为他是皇帝朱厚照的心腹,又能调动锦衣卫和禁卫,这样的权力简直是通了天了!
说句不好听的,若是让张阳在锦衣卫和大汉将军中都取得威望,如臂指使,到时候,若是想要取自己这个太后的项上人头,简直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若是这张阳有野心,就凭着他有着紫禁城中最核心的一支武装,就算发动一场政变也不是不可能!
汉朝的曹操是怎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宋朝皇帝赵匡胤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作为皇帝的禁卫亲军将领,李东阳夸奖张阳“志向非小”,那就绝对不是夸奖了,而是实实在在的诛心之言!
当然,张太后说得这些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毕竟锦衣卫大汉将军中的那些人全都是官宦子弟,在禁中当值,更多的只是为了镀一层金,他们自然不可能真的抛家撇业跟着张阳一起发疯,但即便如此,这样的势力,也足以让张阳成为京城乃至帝国政治圈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更何况,张阳还有着朱厚照有些不可理喻的信任!
张阳此浊流,绝非彼浊流!
虽然,张阳想要谋反的可能性和成功率都非常小,但是无论几率多么低的事情,只要关乎社稷、国祚,那么就绝对不是一件可以轻忽的事情!
所以,只要一句“志向非小”,就足以让外朝文臣们团结起来,将矛头对准张阳了,这无关个人私怨,而已经成为了帝国文臣的一种本能反应了!
他们不可让大明国祚处于危险之中,更不能让一个武夫,凌驾于他们这些圣人门徒之上!
然而,因为朱厚照的宠信,再加上张阳这会儿名义上,刚立下“救驾”大功,显然,太后和李东阳并没有借口去对付张阳。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张阳远离皇帝了!
对于张阳来说,他最大的优势,不就是跟皇帝的距离吗?
将张阳由锦衣卫,改任文臣,就等于将张阳从朱厚照的身边给拿开。
况且,别人不知道,她张太后还能不知道,如今大明朝的文官集团中是有多么盘根错节,有多么的派系尖锐,不要说张阳这样一个无根无基的外来之人,就算是李东阳这样的老油子,在官场上还不是要如履薄冰,唯恐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
因此,不要说让张阳改任文官,就算现在就让张阳入阁拜相,他在大明的官场中也绝对玩不转!
如果将张阳改任文臣,那就等于将张阳这个活蹦乱跳的小鱼捞出了水,将他这个茁壮成长的小苗拔出了土!
想到此,张太后忍不住一乐。
强忍着不让自己笑出来之后,仿佛丝毫不在意地询问李东阳道:
“西涯先生,最近六部之中,可有哪个位置出缺了?”
仿佛刚才那句“如此大才,屈居浊流,倒是委屈了”不是他说的一样,闭上了眼睛,仿佛在仔细思索。
其实,李东阳把持吏部这么多年,大明官场上哪个边边角角,他不是了如指掌?
装腔作势一阵之后,李东阳也不让张太后久等,睁开眼睛说:“老臣似乎想起来了,工部的虞侍郎告病致仕,倒是缺一个精明能干之人递补。”
工部,六部之一,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这位致仕的虞侍郎便是工部右侍郎,品阶正是正三品。
若是张阳能从正四品的锦衣卫指挥佥事,一下变成了六部郎官,进入中枢,在一般人眼中,那就跟连升三级,鱼跃龙门,没有什么区别了。
在大明的文官之中,有两个分水岭,一个是五品官,五品之下,并没有持板上朝的资格,只能算一般的官员。
而到了正五品,则算是有了步入中枢的资格,真正开始进入官场大佬的视野,而到了正三品,更是一个大坎,官员一旦到了正三品,那就真真算得上权贵了!可以穿朱服紫,真正成为可以决定大明朝政之人。
当然,工部虽然隶属六部,但是显然跟吏部天官、户部财神、礼部清贵、兵部掌兵、刑部掌刑不同,工部只能在六部之中敬陪末座。
工部管什么?
营缮,典经营兴作之事。凡宫殿、陵寝、城郭、坛场、祠庙、仓库、廨宇、营房、王府邸第之役,鸠工会材,以时程督之。凡卤簿、仪仗、乐器,移内府及所司,各以其职治之,而以时省其坚洁,而董其窳滥。凡置狱具,必如律。凡工匠二等:曰轮班,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皆复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有稍食。工役二等,以处罪人输作者,曰正工,曰杂工。杂工三日当正工一日,皆视役大小而拨节之。凡物料储偫,曰神木厂,曰大木厂,以蓄材木,曰黑窑厂,曰琉璃厂,以陶瓦器,曰台基厂,以贮薪苇,皆籍其数以供修作之用
总之,只要跟工匠制作相挂钩的东西,无论大到宫殿陵墓、中到舰船战车、小到农具服饰,都归工部管,管得很宽,油水也不小但工匠在中国,历来是被人看不起的一群人,大明朝的士大夫们也绝不屑于与那些低贱的匠人们为伍,如此,便可见得工部为什么只能敬陪六部之末了!
在工部的那些官员,往往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或者是厌倦了官场斗争,准备去捞点钱养老的。
甚至在这会儿的大明朝,因为财政吃紧,工部甚至从大工程中捞点油水都不容易。而李东阳的想法,正是要把张阳从锦衣卫“流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