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翻过一页少一页。老实人受日历启示学会珍惜宝贵的时光,奸猾人受日历启示贪婪得越来越疯狂。日历说,何必呢?如果没有印上文字,我还不就是白纸一张。
车站
人来车往好不热闹。看过多少美丽风景,见过多少各色人群。平静时想一想才知道,再美的景致再好的人,都不过是匆匆过客,留下来的依然是站台,敞开空荡荡的襟怀,孤寂地在风中继续等待。等待什么呢?不知道。
钢琴
表面上看,钢硬木坚性情铮铮,黑白浊清心中有数,其实无论是谁轻轻地抚摸,都会献出满腹华美的音韵。谁让生就一副媚骨柔筋呢?
手杖
名山胜地都有卖手杖的,为的是扶助游人登山。手杖的质地差不多,价钱却不尽一样,有的人以为价钱越贵越好。手杖告诉游人说:“侍候人是我的天性,谁让我服侍都行,主人的身价,就是我的身价。”
火锅
有这么多的人围着,又喝又吃又说又笑,火锅觉得都是为了它,高兴得献出满腔热情。等人家酒足饭饱剔牙离开,火锅这才完全明白,原来看重的是它拥有的食物。明白了也晚了,只好怏怏地熄火,感叹:“唉,这才是真正的我。”
吊兰花
别看老是高高在上,却无半点儿得意忘形,永远俯下身躯,把青春的美丽和清爽的绿色,奉献给人间。哪怕主人忘记给一杯清水解渴,只要活着,就总是无怨无悔。人说这是天性使然。不,是不曾忘记自己平凡的身份。
白纸
纯净如云,安宁似水,本想洁身自好与世无争。谁知总是有人多事,或印成数字显贫富,或印成诉状争是非,或印成讣告摆功过,结果弄得有口难辩清白。想想,反不如本来就或黑或红,免得弄的人不人鬼不鬼,自讨没趣儿不说,而且更丢份儿。
风筝
梦想上天真的上了天,正忘乎所以地飘飘然,好不自在逍遥。于是忽发奇想:我干嘛不飞得再高些。一动弹才醒悟,唉,还有根绳子牵着哩。
温度计
从来与人无争,静观世态炎凉,心里明净如水,绝不修语虚言。
高速路
坦荡直爽利利索索,当然也就喜欢直来直去者。跟弯弯绕绕无缘,对吞吞吐吐不睬,别来小恩小惠这一套,惹急了当心被一脚踢开。本来嘛,认准目标就应该快行,嘀嘀咕咕算什么男子汉气概。
责任编辑易山
芜园记趣
■ 程宝林
邻院的水果
邻院与我们居室的院子之间,旧的木栅栏被拆除换上了新的。未经油漆的木头,在太阳西下时闪烁着质朴的光泽。小而言之,那是一棵树的光泽;大而言之,它就是一片森林的光泽了。与之相映衬的,是一大片浓郁的绿叶,掩藏着一枚低垂的柚子。
我们的院子里,也有一株柚子树,今年却没有结出任何柚子。所以,从春天到夏天,看邻院的柚子由小而大,渐渐成熟,就成了我“移情别恋”的原因和结果。前两天,邻居一家人,提着竹篮,架起木梯,爬上树来采摘新熟的柚子。我觉得,满树的果实,挂在那里,凝绿的色彩,比任何水彩画都更为鲜艳。那是审美之树,一旦采果而食,这树,也就变成功利之树,沾了些世俗之气了。虽然心里这样想,我却并不能加以阻拦,因为,那毕竟是别人的果树。
问题就在于,有一颗柚子,躲在伸入木栅之外的树叶中,高悬在我们这边的院子里,采摘的邻人在自己的院子里,可能无法看到它,所以,它幸免了被采摘的命运,依然挂在枝条,是一枚活着的、仍然在生长的水果。
在院子与院子接壤的木栅这边,是我们的苹果树,在6月中旬,它的果实仍然只是红红的幼果,恐怕要等到九十月才会长得丰满而甜美吧。隔着栅栏,柚子树和苹果树的枝叶伸展在一起,纠缠在一起,但一颗柚子和一枚苹果,却实在没有多少话可以交谈。它们隔着好几个月的时间差,生既不同,死亦有别。
邻人将一颗柚子留在枝头,对我,构成了小小的诱惑。水果这种东西的可爱与可恶之处,就在于它能唤起人潜意识里“偷摘”的欲望,在这一点上,它的秉性简直与邻家的美人无异。所以,一本正经的吾国祖宗,在教育人们当道德君子时,会搬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古训,可见,行走在李树之下、瓜田之中,伸手偷摘的念头,人人几乎有之。而在我们所客居的美国,亚当夏娃的故事,更是无人不知。那枚被偷食的禁果,是红红的苹果,如果换成泥土里的地瓜或红薯,创世纪的故事,就绝不会这样美丽如诗了。
水果的命运,不外乎三种:其一,被人或鸟吃掉;其二,坠落地上,委顿成泥;其三,悬挂枝头,由春而夏,经秋历冬,丰润渐失,甘美自消,慢慢被风吹成一枚干果。
蓦地想起一个逝世未久的历史老人——张学良。当然,我还想起了其他人。
折断一半的苹果枝
院子里的苹果树刚开始挂果,其中一根树枝,却不知为何竟然折断了。说是“折断”,其实并不确切,因为树枝的一半,还与树干连接着,使得这根遭遇不幸的树枝,还多少保留着一点“折而未断”的幸运。
在这根折断了一半的树枝上,长着一百多颗小苹果,粉红而嫩,说它们是新生的婴儿,或是巢中的幼鸟,都是很生动的比喻。在苹果树这个大家庭里,这棵树枝上刚刚绽出的小苹果,原本与其它树枝上的苹果并无二致,所得到的来自大地的养份,都是相差无几的。可是,也许是半夜里的一阵风,也许是哪个无聊住户的攀爬,总之,这根苹果枝折断了一半,原先伸向天空的枝条,现在向地面低垂下去,挂在这根枝头上的幼小苹果,与其它树枝上的苹果弟妹,就不免有了些区别。
如果这根苹果树枝完全折断,掉落在地上,那情形又另当别论:一根苹果树枝死了,依靠它供给养份的小苹果,便不会有任何一颗幸免。中国古语“倾巢之下,无复完卵”所蕴涵的生存哲理,适用于残酷的政治社会,但用来喻指遭遇厄运的苹果枝,也同样恰如其分。不同的是,这根树枝并没有完全折断。它还顽强地活着,用仅剩一半的枝干,仍在向依赖它生活、成长的一百多粒小苹果输送养份。看得出来,它在苦苦支撑着,忍着,熬着,希望自己的儿女——这一百多颗果子,也能和其它树技上的小苹果一样,平安地长成红润、饱满、甘甜的大苹果。
但悲剧正在这里:这一百多颗小苹果,每一天都在长大。尽管它们所得到的养份,很可能会少于那些没有折断的树枝上的苹果,导致它们在生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显得有些营养不良。但是,它们终究都在成长,每一天,都在增加这根树枝的重负。渐渐地,这根低垂的苹果枝,朝地面垂得更低,快要支撑不住了。
苹果究竟长到多大时,这根半折的苹果树技,才会承受不起自己儿女的重负,而终于“嘎”地一声,彻底折断,掉落地上?这根断枝给苹果输送的爱,将最终导致自己的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自然的任何悲剧,无论多么微小,小到一粒蚂蚁的迟归,小到一枚青果的早坠,都是惊天动地,且惊心动魄的。
我坐在苹果树下,品茗,读书,无须喧嚣,不慕荣华,体味平安和宁静的生活,真有一种无言之大美。头顶上这根半折的苹果树枝,将我的玄想引向渺远。我知道,我轻而易举就能用绳子或铁丝,将这棵断枝捆绑结实,确保它能平安进入秋天。同样,我也深知,这种举手之劳的援助和爱心,施之于人,尚且不易,施之于草木,可谓难哉!
想象中的葫芦架
忘了是马克·吐温还是海明威曾说过这样的话:旧金山的夏天,是最冷的夏天。其实,这句话这样说或许更为有趣:旧金山的夏天,是最暧昧、最模棱两可的夏天——天空蓝得发暗,太阳亮得晃眼,可就是热不起来,且不说夜晚一床不薄的被子必不可少,单是早晨起床时那一份薄雾般的清寒,就颇让人有些贪恋床褥,而怀念起能大口喘气、痛快流汗的夏天来。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所谓“四季如春”的地方,在我看来,不管其风景如何美丽殊绝,都脱不开“平庸”二字。这种四平八稳的气候,或许宜于体弱多病的退休老者安度晚年,对于年轻健壮的肉体、对于渴望冬沐冰雪、夏曝毒日的心灵来说,就不免是小小的折磨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三面环海,两桥飞架的旧金山,就不是我真正心仪的家园。
几天前,在菜市场偶然买得葫芦一颗,觉得异常亲切,夏天的气氛,一下子就浓起来。这种寻常的蔬果,在老家的乡下,本无人多看一眼,而到了美国,却成了难得一见的东西了。乡间的蔬菜和瓜果,种类繁多。虽然它们色彩各异,形状不同,但适合入画的,却只有几种,葫芦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白石老人的水墨画中,就有不少写的是葫芦:两三根竹竿斜支,几片写意的阔大叶片下,垂悬着一颗青色的葫芦,圆润、光滑、细嫩,正在通过藤蔓,吸吮大地的乳汁,其釉色的光泽,如同皇家官窑的绝品青瓷。
大凡藤类瓜果蔬菜,都宜于攀架而生,如四季豆、豇豆、峨眉豆、黄瓜、丝瓜、苦瓜……觉察出瓜果之美,并以诗赞之的,千年以来代不乏人,当代台湾诗坛的大诗人余光中先生,就有诗集《白玉苦瓜》行世。在他的笔下,先苦后甘的苦瓜,晶莹凝绿,乳色映光,真正象征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苦瓜是我极其喜爱的,“干煸苦瓜”这一道最简单的川菜,我居川十数年,竟没有学到家。
现在,葫芦在手,我把玩再三,如同赏诗。葫芦的采摘季节很短,采的太早,葫芦过嫩,食之可惜;采的太晚,葫芦又老了,只好让它继续悬在棚架上,等秋天干枯后,取下来做成“瓢”。据我所知,葫芦这种东西,在《诗经》里就有记载,与韭菜一样,堪称中国最古老的蔬菜呢!而原初意义上的“瓢”,就是葫芦所制,舀河水,舀井水,舀泉水…舀不干的,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如涓涓细流的文化和传统。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拥有自己的、而非租住的后院,我不种花,也不种草,只搭起稀疏的棚架,种几粒丝瓜、苦瓜和葫芦。夏天来临时,看它们的藤蔓攀爬到竹架上,圆的葫芦、长的苦瓜、细的丝瓜,从枝叶的缝隙里“漏”下来,只要看一看,夏天的暑意就已消了大半;如果在瓜棚之下,另安一方小桌,沏一壶凉茶,那就更有渊明采菊东篱的意境了。
确实,连个瓜棚豆架都没有,无以为家,何以为家!——安妥我灵魂的家园,就在竹影横斜的瓜棚豆架之下。
责任编辑易山
“秦半两”和宋钱
■ 罗文发
人的收藏情趣历来有之,有的甚至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收藏历史的文物,收藏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品,不仅仅是达官贵人,文化名流,小商、巨贾们的风雅之事,非同寻常的收藏品往往也流传于民间百姓之手。人们为什么肯费钱费力地乐此不疲呢?一是它有它自身存在的经济价值和学识价值,二是寄托着收藏者的一种爱好和情思。就笔者本人来讲,除特种邮票外,就收藏着好些古钱币,分门别类,镶嵌在册。而在黄绸布相衬,锦缎盒装着的则是我尤为偏好的“秦半两”和宋钱。当然,两者在实用功能和书艺水平上来讲是各有千秋的。
“秦半两”的篆书钱文系丞相李斯所写,篆体粗犷、豪放,稚拙自然,其工艺不及后期的宋钱,用含有杂质的铜或铁铸造,它厚薄、大小不一,圆的毛边未去,显得粗糙。而宋钱的钱文呢,并非一人所书,字体笔画多变,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所铸铜钱显得精细规整,且有白铜、黄铜之分,但毕竟大体形状未离秦币的模式。
公元前475年左右,布、刀、圜、蚁四大流通钱币相继出现,各分天下,其材质多为青铜所铸。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大多为“大篆”,通常采取方笔,体现了金文、甲骨文、箍文的风韵,笔画颇为繁琐,又苛求平衡对称,疏密均匀,篆法凝重沉雄,后人难以掌握。
秦始皇一统天下,采纳李斯主张,统一货币计量,每钱皆为半两,采用简化的“秦篆”书体文,在箍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秦始皇此举无疑对商品的初步流通,方便百姓使用以及国库征收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
秦以后的“汉五铢”钱文采自于“玉筋篆”,笔法粗匀,笔锋圆纯古朴,显现出稳重、英俊之绮丽。唐的“开元通宝”也为隶书,出自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手迹,字体玲珑剔透,清秀而又奇宕,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就其钱文的书艺水平来讲,宋钱称得上是佼佼者。笔者收藏的苏东坡的“元佑通宝”,司马光的“元丰通宝”,一为行书,一为篆体。苏轼书法酣畅圆润,司马光书法严整劲峭,书如其人。还有身为朝中大师蔡京所书的“崇宁重宝”,他将崇字的山宗两部写成了竖笔相连,宁字去了心字。此后就有人参他“有意破宋,无心宁国”,故被收缴销毁,至今极为罕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开皇帝铸钱题字之先河,太宗亲书真、行、草三体钱文。真宗用楷书,仁宗用“九叠篆”;轮到宋徽宗这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身通百艺,书画尤工。徽宗早年习北宋黄庭坚的书法,后改学唐初薛谡,用笔纤瘦,结体疏通。在绚丽遒媚的基础上,糅合众家之长。据有关资料介绍,他独创在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古钱上的“瘦金体”,瘦硬通神,有如切玉。赵佶的瘦金书系用外拓法,如画兰竹,运笔犀利挺劲,轻落重收,筋摇骨转,撇如匕首,捺如切刀,坚钩如铸。观赏瘦金体钱文,犹如轻歌曼舞,给人一种清新优美、挥洒飘逸之感和雕刻之美。
赵佶无疑是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中的最富艺术气质,才华横溢的一个统治者。但他作为皇帝的政治生涯却灰暗而短促,跟首开皇权制的嬴政来比,毕竟逊色了不少。秦始皇并不荒淫,励精图治,刻苦勤政,修驰道,筑长城,治直道,开灵渠,营造阿房宫。秦始皇累了自己,也累了百姓。而宋徽宗太醉心于自己的爱好,引人追慕的是他的书画作品,以及那引人入胜的古钱。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笔者一直未有觅踪到宋徽宗的真品“大观通宝”,有一枚也只是后人的仿造品。在一次古董、珍玩的交易会上,我试着拿两枚富余的“秦半两”去泉市换一枚徽宗钱。转了好几圈,才见一白发童颜的老人所摆的装帧册里有此宋钱,上前说明自己来意,以我所有,易其所无,如何?话虽说得文绉绉的,但也算行话。老人听着半天不语。
见我磨磨蹭蹭,老人始才一语道破心机。他说你看这偌大的古玩市场,有几枚真正的“瘦金体”?你知道什么叫古币三绝吗?我答:宋徽宗钱,王莽货币,金章宗的“泰和通宝”。
这就对了,你的“秦半两”怎么能和它们相提并论。艺术真品的生命力才是价值连城,没见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拍出的天价是两千三百万吗。至于他题字的宋钱,老夫当然得待价而沽。
老人那样一说,笔者只得扫兴而归。是的,“秦半两”一成不变的书艺,不能不说给我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