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07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3年第07期-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开三娘。三娘每天给我、道远、道成煮一个鸡蛋,这在当时是很奢侈的。母亲总是对三娘说,慧慧已经吃过早饭,你就不要再给她吃什么。三娘说,我的孩子有的,慧慧就一定有。
  三娘从来都没有大声对我说过一句重话。我也从未见她对哪个孩子发过脾气。可是有一天她却拿着扫把把道远打得满场院地乱钻。
  道远从青海回来学会了吸烟,而且烟瘾很大。三娘给他的钱根本就不够他用来买烟。有一天,三娘出去了,家里就我和他,他大概是看书看累了,就把我叫过去,拿了几张道成用过的草稿纸给我叠飞机。几张普普通通的纸在他白晰修长的手指间很快变成了各种漂亮的飞机、小船。他的手真巧,我惊奇地看着他。飞机叠好了,他和我一起玩,他用力地把飞机向空中抛去,我就追着那些在场院上空飘飞的纸飞机,快乐地叫喊着。玩累了,我就靠在他的身上休息。他问,慧慧你爸爸抽烟吗?我说抽啊。他说你爸爸是不是有很多烟?我说经常有人给爸爸送烟,妈妈不让爸爸抽烟,她就把那些烟藏起来。道远问,你知道那些烟藏在哪儿吗?我看着他,点点头。他说你悄悄地拿一包烟给我,你看,你妈妈不让你爸爸抽烟,那些烟放在那里就浪费了,你拿来给我,这样也能帮你三娘节约好多钱,你说好不好?我犹豫着还是点了点头。第二天,我悄悄地把一包烟给了道远。我的心里却一直因为这件事很不安,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我想对妈妈说,让妈妈把那些烟都送给道远。可是道远说过,这件事对谁也不能讲。当我拿了第三包烟的时候,事情就败露了。父亲发现他的香烟少了几包,怀疑是哥哥拿了。那天晚上,吃过晚饭,父母亲把哥哥关在房间里审问。哥哥说什么他们都不相信。哥哥哭了。爸爸说,你哭什么?你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哭还是觉得爸爸妈妈委屈了你?你知道像你这么大的孩子抽烟会怎么样吗?那是只有社会上的小流氓才干得出来的事情。我看到哥哥哭自己也哭了起来。妈妈说慧慧你出去玩去。我说不。我说哥哥不是小流氓。爸爸笑了起来。他摸着我的头说,慧慧乖,我们没有说哥哥是小流氓。我们要帮助哥哥,如果他现在不学好,偷偷摸摸地拿大人的东西,那将来就有可能变成小流氓。我一听哭得更凶了。父母不解地看着我,我哭着说,慧慧是小流氓,是慧慧拿了那些烟。父母亲这一惊可是不小,他们把我拉到身边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就一五一十全招了。母亲很生气地说道远怎么能这样。爸爸说,慧慧已经长大了,明年她就该上学了,我看她就不用再到三娘家去了。
  三娘对于父母亲突然提出来让我回去的理由很是疑惑,在她的再三追问下,母亲还是向她说出了真相。母亲说三娘你要快点给道远成个家了。三娘消瘦的脸立时变得苍白。她说,你们是对的。我对不起你们。我今天非打死这个逆子,于是就有了道远被三娘追打着在场院上乱跑的情景。
  我和母亲一走进家门就有几个母亲的旧同事过来打招呼。有人问母亲,你们是回来看三娘的吧,那得赶紧去,老太太恐怕是快不行了。可怜啦!她来找过你几次,拄着拐杖都站不住了,还走这么远来……我和母亲放下行李,拿出给三娘带的东西就又出了门。
  母亲的单位已经从镇上的旧街道里搬了出来,在新镇的边沿买了地建了一幢七层的新楼。新楼下面两层办公,上面五层就是家属区。母亲虽然已经退休了,她还是坚持在新楼里买了一套两居室的单元房。从这里到三娘的家比原来远了一倍,身体健康的人徒步走大概需要二十分钟,不知道八十多岁又重病在身的三娘每次是怎么走过来的。我想起那些年中的几次大的运动,因为母亲的出生不好,每一次她都会成为大字报的攻击对象。尽管因为有父亲的庇护,那些大字报最后都并没有对母亲造成什么严重的伤害,可是,它们总是让母亲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母亲的心理上留下了永远都抹不去的阴影。直到现在,她还经常会在梦中看到类似于当年的情景。那些年里,三娘总是在她最难过的时候来陪她聊天。她们说到很晚,母亲拿着手电筒把三娘送回家,三娘又坚持把她送回来,她们就那样在路上反反复复来来回回送好几趟。两个女人之间的友谊,也许就是在这样无声的支持里,慢慢滋生、慢慢牢固起来了吧。
  慧慧,这不是慧慧吗?一个声音从我们身后传来。我和母亲扭头去看,只见一个头发花白、佝偻着腰的男人正笑盈盈地看着我。
  是道远吧,母亲先认出了他。我看着眼前的这个陌生人,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就是那个病弱的、有着白晰的手指、总是穿得整整齐齐地坐在家里看书、什么事情也不做的道远吗?
  你看你看,在大城市里生活的慧慧已经不认得我了。他对母亲说着,十分亲热地走了过来。
  道远叔。我叫着他,问,您好吗?二十多年不见,您的身体还这么硬朗。
  不行,我的身体一直都不好。这么多年都没有办法做事。咳,都是那时候到青海落下的病,道远感慨着。
  我听母亲说过,道远结婚以后,用姐姐当年出嫁时换来的二百元礼钱在离三娘很远的镇子的另一头盖了两间小房子。他的妻子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对道远很好,而且很能干,一个人又种地又会做豆腐卖钱,从来不让看上去文弱得像个学生的道远做任何事情。道远在家里过的仍然是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可是,那个女人却怎么也容不下三娘和道成。那时候道成还在读书,三娘和道成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虽然道成的学习成绩不错,可是因为没有钱,道成连高中都没有读完就开始到建筑工地上去给人家做小工。为了这些原因,三娘和道远几乎反目。他们母子简直可以说已经断绝了来往。道成更是根本就不承认道远是他的哥哥。道成结婚以后也和三娘分开过了。三娘一个人在那个旧房子里住着,她照旧做着帮人带孩子的“工作”,只是那些孩子都是她的孙子。因为这样,儿子们也略微尽一点孝道,算是没有让三娘饿死。母亲说三娘从来没有主动向她的儿子们要过什么。有时候他们很长时间忘了给三娘送粮食,三娘常常是烧好了水却发现没有米下锅,那一顿,三娘就喝两碗白水……
  道远,你妈的身体……母亲看着走到面前的道远问。
  不行了,她说她也活够了,八十多岁,在这个镇上活到这个岁数的人还真是不多。道远笑嘻嘻地说,你们回来看她的?她就盼着您哪。慧慧,她对你可是比对我们都亲。
  你妈她还住在原来的地方?
  她不肯搬,那个破房子比她的命还贵,镇上想开发那个地方,她是个最顽固的钉子户,说什么都不肯搬家。镇上的领导只怕是早就盼着她死。她死了,那里就可以统建了。现在统建可以还面积,如果是单元楼,我们那么大的场院要还多大的房子?不要房子我们就可以要钱,那是多大的一笔钱……
  你弟弟呢?他还好吗?母亲毫不客气地打断正在认真算账的道远。
  人家现在行了,早几年他就是个包工头了,发了大财,人家是不在乎那点祖业的,只有我,身体不好。我妈从来都不为我着想,如果她早点搬出来,我现在也不会比道成差得这么远……
  慧慧,我们快点走吧。母亲说,道远我们去看你妈,你去不去?
  我前两天才去看过她。她从来都不待见我,我去白惹她生气。你们去吧。我到茶馆去,有几个老哥哥约好了下午玩麻将的……
  道远还没有说完,我和母亲已经转身走了。
  近了。我看到了那座房子——如果那还能叫做房子的话。因为年久失修,那座房子的土墙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墙和屋顶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缝隙,灰色的屋顶有好几处已经塌陷,屋后的茅厕臭气熏天。我和母亲推开半掩的后门,轻轻走了进去。后门开在厨房的边上,因为已经是将近黄昏的时候,刚走进屋里,又没有灯,我们几乎什么也看不见。母亲和我停了一会才渐渐看清厨房里的状况,我好像走进了自己的童年——厨房的一切陈列、用品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变得破旧不堪了:一个漆黑的灶台、一口粗土瓷的水缸、一个几乎腐朽的木板盖上放着我童年时玩耍过的葫芦水瓢……我的眼睛不禁有点湿润起来。
  
  我牵着母亲的手穿过厨房走进堂屋,看见了孤零零坐在门前场院上的三娘。
  一身浅灰色布衣的三娘背对我们坐在五月的残阳里,稀少的、雪白的头发有些蓬乱地披散在肩上。从她用力拄着拐杖的背影就能看出,她坐在那里已经非常吃力了。她好像听到身后的动静,艰难地挺了挺腰身,银色的发丝寂寞地飘浮起来——那曾经乌黑的、整齐的头发……
  三娘!我含泪叫着,蹲在她身边,这才看清三娘的肚子竟然像身怀六甲的孕妇一样鼓涨着。
  慧慧,真的是你吗?我不是在做梦吧?她伸出粗糙的右手在我的脸上摸索着,真的是你回来啦?
  我和母亲握着她的手,我已经泪流满面。
  真没想到我还能看到你呀,慧慧。三娘的声音很微弱,那声音好像是从她的身体里面飘出来的。她的脸浮肿着,那双被浮肿挤得变成一条缝隙的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母亲,问,你们啥子时候到的?吃了饭没有?你看,慧慧,我什么吃的也没有给你准备……我是老了,没有用了……
  三娘我不饿,三娘,你看,我给你带了好多好吃的,都是松软可口的点心,三娘,你吃一点吧……我的眼泪好像憋闷了一个冬天的雨,恣意地涌出来,它们就像是我身体的另一个不受控制的部分。从一开始踏上故乡的土地,它们就潜伏在那里,等待着……好好好,我早就知道慧慧将来是有出息的孩子。三娘对我母亲说,我早就说过,你是个有福气的人……
  我拿出一小块点心喂到三娘嘴里。三娘笑着咬了一小口,在几乎没有牙齿的嘴里慢慢地品味着,却没有下咽。
  三娘,你吃呀?我期待地看着她。
  三娘的眼泪却流了下来。慧慧,三娘不好,三娘没有用,你回来了,三娘却享不了这个福啊,你看看三娘的肚子,三娘啥子也吃不下……
  三娘,你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怎么不去治呢?母亲关切地问。
  是癌,没有治啦,何必浪费娃儿们的钱?道成说要带我去县城看,我不去,道成挣那点子钱不容易……
  三娘你跟我去省城,我们做手术,一定还有办法,您不能……我压抑着自己的哭声,无法再说下去。
  天色越来越暗。我和母亲把三娘扶进屋里。
  为了节约,三娘从来都没有用过电灯。母亲问三娘油灯在哪里,三娘颤着声说,我很久都没有点过灯了……母亲就让我到镇上去买蜡烛。我在商店里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把红蜡烛回来,在三娘的房间里点了五六只。温暖柔和的烛光里,三娘的脸上好像浮动着一丝笑意,仔细再看时,那笑意却又消失了。
  迎春儿快回了,三娘忽然开口,然后又清晰地重复了一句,迎春儿快回了。
  三娘,迎春来信了?母亲帮三娘掖掖被角,问道。
  我累了……睡一会儿……三娘嚅动着嘴唇喃喃地说着,已经闭上了眼睛。她也许没有听到母亲的问话。
  看着三娘安静的面容,我忽然很想知道,她的一生中有没有点过这样的红烛?
  两天以后,三娘走了。
  她终于没有等到她的迎春。
  奇怪的是,在那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她的浮肿全消了,脸上就剩一张老而多皱的皮。那张皮因为失去肌肉和水分的支撑向下塌陷着,看上去有点狰狞。她的身体在白色的被单下遮蔽着,几乎看不出那里有一个人的肉身,只是腹部的那个肉瘤突兀地鼓在中间,让人们一看就知道,那是三娘的身体。
  我泪眼朦胧地看着三娘那张被剥夺了生命特征的脸。她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吗?我仿佛看到小时候的三娘,扶着宋家小姐穿过长长的竹廊,走向她们读书的地方……她从那里一直向我走来,走了半个世纪,在我最需要她的时候,她就出现了,带着一个女人全部的宽厚、仁慈和善良……三娘啊!你给这个世界留下了那么多无法忘却的记忆,可是,你只带走了一个永远无法消解的肿块……
  第三天的上午,出殡的队伍已经准备就绪,道成和道远却还在为火葬的费用争执。抬棺的人不耐烦地催促着,我扶着三娘的棺木,眼泪又一次汹涌而来。我说,你们不要再争了,这个钱我来出,我应该为三娘尽一点孝心。
  唢呐终于又吹响了,看热闹的人挤满了场院和周围的小路。密密麻麻的白幡在初夏阴郁的风中无声地飘舞起……三娘上路了。如果真有来世,从现在开始,她就要去赶赴另一场人生。
  是什么在等待你呢?我的三娘……
  责任编辑易山
  
  
  


我的祖父祖母
■  韦启发
  我不到一岁的时候,祖母就去世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祖父
  
  祖父爱抽烟,他的烟杆有好几根,家乡叫烟筒。最长的一根三尺多长,他在家里一般都抽这根长烟杆。那根烟杆我也不知道它的历史,乌黑发亮的,是经过了长久的摩挲和烟油的熏染才有的光彩。那竹节也很漂亮,嵌烟斗的那一节明显的粗,吸嘴这头明显的细。粗的那头每个竹节很短,饱满圆润。如果把每一节截下来,就像一个个小鼓,两头的鼓面箍得紧绷绷的,中间微微凸焉。一个个小鼓排下来,到了中间逐渐变成一个个小竹哨,一节节被拉直了。烟斗是铜做的,烟嘴也是铜做的。烟嘴经常被吸吮,自然亮光光金灿灿的。每次抽完烟,祖父磕完烟灰之后,都顺便用那只带茧的手把烟斗摩挲几遍,好像在玩味那旱烟的余味,又好像是对烟斗的抚爱,津津有味的样子。每到这时,祖父的眼光会更慈详了,声音更宏亮了,脸上放着红光,那烟斗也越发锃亮锃亮的。
  祖父还有几根烟筒,有一尺多长的,也有几寸长的。那一尺多长的烟筒是走亲戚串门或赶集用的,那几寸长的下田上地随身带的。但至今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三尺多长的烟筒,简直可以作为文物保存了。
  祖父抽生烟,烟叶一般都是自己种,有时也上街买一些。我注意到,祖父每次切烟丝的时候,往往是他最安祥的时候。他切烟丝有一把特制的刀。说是刀其实形状像小斧头,但又没有斧柄,祖父没事就打一些水在屋前的一块石头上磨这把精巧无比的切烟刀,那刀闪亮锋利。祖父还有一小块专用的切烟板。每次切烟之前他都对孙子们说,我要切烟了。好像向孙子们宣布一个精彩的节目即将开始。我和姐姐、明弟、珍妹或站或蹲在祖父身旁,看他切烟。祖父把晒干了的,黄灿灿的烟叶用力卷起来,扎得实实的,首先切下一切,手中的卷子马上出现一个齐斩斩的切面,他把切下的那小部分垫到卷子下,然后正式开始切起来。说是切,实际是从上而下垂直地轻轻刨着,烟板上马上堆起了一小堆一圈圈细如发丝,均匀齐整的烟丝。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祖父得意地刨着,一卷切完了,又切一卷,一般切两三卷就不切了。这时几个孙子的兴奋高潮也已消退,祖父的得意也得到了宣泄,祖父把烟丝收进盒里,可以抽四五天了。
  祖父还经常喝些酒,我的印象,每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