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奴有信心,一定让内库充盈起来。今后,只要老奴在,皇爷无需为银两发愁。”
“唔,很好!”崇祯皇帝对老王的表态满意的点点头,只要他能有信心,这东厂厂督的位置还是他的。
“大伴,魏忠贤能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有庞大的党羽和无数的徒子徒孙,你不妨可以借鉴借鉴。”
老王天赋或许没有魏忠贤高,但可以学习。
王承恩俯身应喏,眼中多了一种叫决绝的东西。
“让锦衣卫去打听打听,这个赵老爷是如何一回事,如此灾荒年头,居然还敢加租三成,好有魄力……”
点化了老王,崇祯皇帝扭头对锦衣校尉吩咐道。
这老人一家的悲剧,绝对不仅仅只是因为蝗灾,也显然不仅仅只是偶然个例。
看着满天遍野的蝗虫,崇祯皇帝暗自想道:蝗虫、贪官,相比较这些贪官,或许蝗虫的危害还算小的……
很快,几个派去打探消息的锦衣卫回报,赵老爷叫赵志恒,天启六年的举人。
此人性格乖张,不近人情,贪恋财物,屡有敲诈不法行为,附近百姓对其敢怒不敢言。
霸州知县李天明,倒是没有听说什么劣迹。
不过,许是年事已高,仕途无望,不爱理政,事情大多皆交师爷幕僚打理。
崇祯皇帝听完,整张脸瞬间阴云密布。
他当过小民,了解官员不作为的危害。
为官不为,懒政怠政,危害尤胜贪腐。
历朝历代,作为官员,百姓不管你贪不贪,而是看你有没有做事。
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冤屈无法申诉的感觉,无疑是令人最为绝望,极大影响朝廷声誉。
就如赵志恒这个县霸,为非作歹,官府不管,谁斗得过他?
“传旨:举人赵志恒为害乡里,革除功名,打断双腿,夺其家财充公。
田亩一律并入县衙,分配给无地百姓耕种。家中余粮,并入赈灾粮,统一开仓放粮。
霸州知县李天明碌碌无为,即刻罢黜永不叙用!
县令一职由锦衣校尉吴承锋暂代,校尉卢欣荣带五个锦衣卫力士协助,负责霸州赈灾、灭蝗,事毕即归。”
震怒中,崇祯皇帝发布旨意。
打土豪,分田地,一家哭换万家笑,收买民心,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崇祯皇帝并不陌生。
他也会!
至于说霸州县令李天明既然懒政,那就下课,有的是人争破脑袋想顶上。
不过,他还是先用这个位置考验孙承宗和卢象升的爱徒和堂弟,是否堪用?
大明这个腐朽的朝堂啊,需要新鲜血液注入,方能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皇爷,百姓多相信有蝗神,杀之不详,连累来年收成,是否要征调大军捕杀蝗虫?”
崇祯皇帝说完,王承恩补充了一句。
还有这事?
在崇祯皇帝疑惑的目光中,王承恩细细解释。
原来,时下百姓愚昧,除了信奉有蝗神之外,还有几方便原因,并不像崇祯皇帝想得那么简单。
在他看来,关系到自家老小存亡大事的时候,只要稍加宣动,他们就会顺水推舟,跟着官府中人一同捕杀蝗虫。
可实际情况却是,相较捕杀蝗虫,百姓更倾向于等着朝廷救济。
甚至于以逃荒的方式来谋求活路,宁愿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未知,也不愿亲手奋搏。
还有,在很多百姓看来,反正植物粮食都已经被蝗虫啃食的差不多了,再捕杀又有何用?
至于蝗灾会不会因此而蔓延到其他地方,或者会不会因此而反复复发,百姓们却不愿考虑那么多。
好像是这个理!
崇祯皇帝听完,思索片刻,立马让几十骑锦衣卫去捕杀蝗虫,自己却走向田间的百姓中去。
第七十九章 让蝗灾变横财()
第一卷风雨飘零
“乡亲们,朕乃大明崇祯皇帝!”
走到旱田中间,崇祯皇帝咋舌高叫。
部分百姓尚有犹疑,待听到附近捕杀蝗虫的锦衣卫大喝,“尔等还不下跪?”
之后,他们再无犹豫,纷纷跪倒在地。
许多人把脸埋在黄土里,喜极而泣!
有救了!
这个时候皇上来到这里,傻子都知道为什么?
除了微服私访赈灾救民,再无它事!
“乡亲们,天道不仁,降蝗灾于霸州。
大家辛苦劳作一年,却是颗粒无收,饥不果腹。朕闻之,彻夜难眠,缘何让朕的子民受此苦难?
但大家也不必惊恐,朝廷已经拨粮救护霸州,并取消今年所有的任何税赋,定不让朕的子民有一人饿死。”
“皇上仁慈!”
“皇恩浩荡!”
“草民叩谢天恩!”
……
崇祯皇帝话音刚落,四周百姓俯首跪拜不停,泪水冲刷着浑浊的双脸,轻声哆泣。
收割了一波民心,崇祯皇帝却高兴不起来。
田地里,百姓们皆衣裳褴褛,赤足垢面,脸无余肉,怎地一个凄惨了得?
亲自扶起身旁的一个老人,崇祯皇帝朝头都不敢抬起的百姓吩咐,“尔等都起来答话!”
哆嗦中,陆续有人起身,低头顺耳站在原地。
“乡亲们,为了防止蝗灾来年复发,朕要求你们和官府一起灭蝗。
考虑到这会耽搁你们的农时,故而朕决定从内帑中拨付银两,用于收购你们消灭的蝗虫,一……”
抬头望了一眼遮天蔽日的蝗虫,崇祯皇帝把到嘴边的话吞了下去。
差点搞大发了!
原本,他想说一文钱一只蝗虫,可瞧这密度,至少有几千万只呐!
再者,闹蝗灾的可不止这一处,那是多庞大的数字?
这金口玉言一出,那可收不回来了。
默默的算了一下数字,崇祯皇帝环视一圈,开口说道:
“朕决定,五只蝗虫换一文钱,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多少数量,当日就可到县衙结算。”
“一文钱五只蝗虫?百文五百只……”
崇祯皇帝皇帝身边的老人,望着天地间仿佛无穷无尽的蝗虫,嘴里喃喃计算着,眼里留下激动的泪水。
纵使他年老体迈,可用箩筐往地上一罩,估计百文钱到手妥妥的。
那他一天可以罩多少箩筐啊?
蝗灾变横财啊!
天子金口玉言,真实性自不必怀疑。
皇上这是怜悯众生,施恩霸州百姓啊!
“皇上仁慈!”
“皇上仁慈!”
……
随着老人再次俯首拜谢,周围的百姓也跪下来谢恩。
此刻,他们心中还有蝗神吗?
不存在的,谁也顾上了。
再说了,有蝗神又如何?
拼死拼活种地一年,除去缴纳的税赋佃租又剩几何?
此地不种也罢!
捕杀蝗虫所得,足以几年无忧矣!
有些人口多的百姓已经在合计,全家老小齐上阵,怎么也要挣个几十上百两纹银,留待将来慢慢用。
有些人口少的百姓则开动脑筋,用什么工具可以高效的捕杀蝗虫,机会难得啊!
看着百姓人心高涨,没人提什么蝗神乱七八糟的东西,崇祯皇帝内心有些欣慰。
钱固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却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
若是用行政命令,崇祯皇帝可以想象,百姓一方面会抵触,一方面会消极怠工,最终灭蝗效果有限。
现在用金钱手段刺激他们,无疑是三赢的局面。
百姓受益是其一;蝗灾得以根除是其二;朕的内库再度充盈是其三。
捕杀蝗虫的这些银子,崇祯皇帝是不准备从内库拨付了,他要全部交给老王的厂卫来筹措。
至于他们用何种方式朝谁下手,崇祯皇帝到时听汇报就行了。
“乡亲们,都一起去霸州县衙。”
此时,锦衣卫借用百姓的箩筐,足足捕杀了三担蝗虫,崇祯皇帝见日头还高,挥手朝众人说道。
在百姓的带领下,一行人浩浩荡荡朝霸州县衙奔去。
只是在霸州郊区,刚好经过老人的家中。
其实说家可能不太合适了,就是临时搭建的一个小窝棚。
里面脏兮兮的,老老少少挤在一起等死。
老人的儿子腿骨森森可见,上面都是腐肉,可以预见,即使治好,这条腿也废了。
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说的正是他们。
“带他们一家回京城,请御医医治,给他们安排一个好营生。”
目睹如此惨景,原本想让霸州县衙安排的崇祯皇帝改变主意,朝老王吩咐。
因祸得福!
老人颤悠悠的拉着两个不懂事的孙儿,朝已经远去的崇祯皇帝背影不停叩头谢恩。
他的儿子李二牛,一个看上去很健硕的男人,也匍匐在床榻上死命叩头,“皇恩浩荡,皇恩浩荡……”
继而仰头泪流满面边哭边笑嘶吼着,“赵志恒赵老爷,你也有今天。真是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已经到霸州县衙的崇祯皇帝,自然不知老人一家的反应,他正准备灭蝗大会。
在霸州县衙的广场,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几个临时征调的厨子,正在准备烹饪蝗虫。
下面,是临时组织的霸州百姓,约莫有两千余人,正跪在地上,听崇祯皇帝的旨意。
而随行的锦衣卫和衙役,则在他们中维持秩序,顺便当传声筒。
“朕的子民们,若有谁担心这次蝗灾乃是天罚,贸然灭蝗,会遭受蝗神报复。
朕在此明言,此次蝗灾,绝非天罚。
霸州百姓善良淳朴,又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老天不可能降天罚于霸州。
纵使这场蝗灾乃是蝗神所为,朕亦愿在此向九天神佛祷告,捕杀蝗虫之事,乃是朕一力主张,只是为了救朕的子民于困苦。
上天若有不满,降下惩罚,朕一肩担之,勿要伤害朕的子民!”
崇祯皇帝说完奖励说迷信,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在锦衣卫的传音下,霸州百姓在有组织的带领下,齐声欢呼,“皇恩浩荡,天佑大明!”
此时,蝗虫也炸得焦黄灿然,新任代知县吴承锋用小碟装着,恭敬的递给而崇祯皇帝。
而其他的则用十几个大簸箕乘着,由衙役端着走向百姓。
“霸州的百姓们,抬起头,看朕今日朕和大家一起尝此美味,他日一定传唱天下。”
说完,夹起小碟的蝗虫,咯吱咯吱嚼得满嘴生香。
香,是真的香,带有青草的淡淡香味。
蝗虫其实就蚂蚱,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崇祯皇帝在后世已经吃过多次,并不陌生。
后世他叫得出来就十几种吃法,什么泸上醉蚂蚱、干煎蚂蚱、油炸飞虾、金沙飞雁、稣炸蝗虫……
崇祯皇帝就不信了,大明人口的优势,吃货的属性,注定了大天朝是不可能有动物泛滥成灾的,哪怕是蝗虫?
尤其是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这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在连土都可以吃的年代,如此美味有人能拒绝?
高台下,由锦衣卫带头,抓过大簸箕的蝗虫,塞入嘴里咀嚼着,渐渐的吃出味道。
“好,真好吃!”
说完,再往簸箕抓一把,津津有味的吃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原本有些犹豫的霸州百姓,等衙役端着簸箕过来,也抛开心头的那点犹豫,尝试着吃起来。
不敢吃的没有勉强,敢吃都说好吃,等有人跃跃欲试的时候,却是已经没有了。
毕竟,僧多肉少,没有了。
高台上的崇祯皇帝看得分明,自得的笑笑,他知道,困扰大明的蝗灾,或许可以永久消失矣!
甚至,有可能如后世一般,蝗虫要靠人工养殖,才能够满足吃货的需要。
第八十章 大明爸爸()
第一卷风雨飘零
翌日,从霸州回来的崇祯皇帝主动召开了朝会。
这是近段时间极为罕见的事情,让许多朝臣啧啧称奇,莫非太阳从西边升起?
可惜,没有时间准备弹劾奏折。
现在除了内阁大臣和六部尚书时不时能和皇上见面外,其他朝臣就要等皇上召唤方可一见。
平常有事启奏,都是递奏折给通政司,或者提交内阁。
想要和原来一样,没事找皇上聊聊天,争一争吵一吵闹一闹,还真的好难了。
“诸位爱卿,两件事情,需要大家鼎力合作献计献策。”
朝礼毕,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俯瞰着满朝文武,缓缓说道。
后世曾经作为大区经理的崇祯皇帝知道,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解决重大问题不开会。
他现在没事基本不开朝会,因为根本无卵用。
可涉及公共事务的问题,却是要议一议的。
“今霸州、保定、任丘蝗灾不止,已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今已向沧州、衡水等地蔓延,一旦扩散于河北全境,必生大乱。
所以,为了天下之安定,亦为了防止蝗灾来年复发,朕已下定决心灭蝗!
现除了用民力围剿之外,不知诸位爱卿有何预防举措?”
蝗灾在以农业为主的朝代,历来都是一个大问题。
崇祯皇帝虽然有信心扑灭当年的蝗虫,可以后呢?
总不能年年反复年年如此吧!
财政方面出点血,崇祯皇帝尚可忍受,反正百姓也得了实惠,可关键是粮食啊!
大明粮食匮乏问题不是一年两年,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如果少了一省之粮,雪上加霜啊!
“皇上,消除蝗虫,大致可从三方面着手。
其一,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
蝗虫喜食玉米、小麦、高粱、水稻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树。
因此可在河北等地尽量多种植大豆、苜蓿、果树和其它林木,可以防治蝗虫。
其二,减少蝗虫的产卵地。
蝗虫产卵皆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可改造成池塘,养鱼、养虾,如此可以使蝗虫的生存地大大减少。
其三,让河北百姓多散养鸡鸭等蝗虫的天敌。
另外,蝗虫的天敌很多,包括青蛙、蜥蜴、鸟、蜂类……”
这个问题很专业,其他朝臣没有办法回到,户部尚书毕自严出班详细解答。
“毕爱卿此法甚好!
可选派户部精练干吏赴霸州、保定、任丘、沧州、衡水等地负责灭蝗,务必清除干净!
所需费用,爱卿估算清楚,一律由内库拨付。”
龙椅上,崇祯皇帝愉悦的点点头,慷慨的说道。
毕自严的灭蝗计策还是很实用的,除了没有后世的生化武器——农药之外,基本已经是齐全了。
连把蝗虫消灭在肚子里都考虑进去,不简单啊!
所以说,户部这个相当于后世财政部、央行、国土资源部、民政部、农业部等各部委的综合体,户部尚书如果没有几把刷子,是胜任不了这个职位的。
“臣领命!”
毕自严俯身行礼,然后回到原位。
对于如今的皇上,他现在钦佩至极。
虽然好像没有过去那般勤政,最近甚至还背负有敛财和懒政的骂名,但那些言官朝臣的说法,完全是出于不了解。
他可是知道,现在皇上虽然不定期上朝,但国事却从没有闲下来过。
文华殿的小朝会,武英殿的将帅议事,都是处理朝务更高效的手段,朝政的运转比过去不知道要顺畅有效多少倍。
看看最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