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皇室而言,这是双重保险!
哪怕太子有意外,太孙也可以立刻接过权柄,从容理政。
故而……
看似,太子此举有些孟浪,实则这是最好的选择。
是稳固权力和地位的最佳选择。
从基层爬上来的刘屈氂深知一个真理:这个世界,要生存下来,才能再谈理想、信念和道理。
连生存都无法保证的人,也不配有未来!
而在刘屈氂身后,光禄勋韩说,则是失望不已。
本以为,今天能看一场好戏,谁料发展到这个地步!
真是……
可惜啊!
张越这时,也从震撼之中,回过神来。
“太子此举,真是出乎意料……”张越心想着。
太子的选择,固然是很明智的。
但,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不然,历史上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悲剧!
但……
张越明白,现在当务之急,还是要立刻反击!
决不能让李阅活着走出建章宫!
这不仅仅是为了报复,更是为了表明立场和态度,也是为了向天子与天下人证明:长孙刘进和太子刘据绝没有指使此人做任何事情!。。
只是得讲些技巧。
一念至此,张越就立刻拜道:“太子贤能,长孙孝悌,臣毅为天下贺!”
“只是……”张越顿首而拜:“微臣不解,洗马李阅是如何得知的太子请立太孙之事……”
“微臣昧死,请陛下严查之!”
天子一听,欢喜的看了一眼张越,然后就冷笑着看向那李阅,问道:“洗马是从何得知,太子欲请立太孙的?”
他对李阅,本来就杀心甚重!
作为君王,他岂能不知李阅的心思?
只是,因着李阅是首倡‘请立太孙’之人,天子一时半会,也没有找到好的理由和借口来处置。
但,张越却适时的递上了刀子。
真的是舒爽!
这让天子回忆起了当年公孙弘和张汤在的时候的那些日子。
只要他想做的事情,公孙弘和张汤就立刻去做,做完了,成功就报告成果,说‘全赖陛下洪恩’,而失败……
则自己坦然背锅,将所有责任揽下来,说是‘臣愚钝不达大义,致有此失’……
现在,天子终于又品味上这种酸爽了!
妙啊!
李阅听着,却是战战兢兢,汗流浃背。
原本的谋划,满盘皆输。
甚至为他人做了嫁衣!
如今,又沦落到了连全身而退的机会也没有!
李阅真的是很惶恐!
他看着张越,眼带绝望。
“原来,张蚩尤的别号,真的不是坊间夸大……”李阅哀叹着。
此刻,李阅内心无比悲凉。
但群臣却是一点同情心也没有。
“臣光禄勋说昧死以奏陛下:太子洗马李阅,私窥天家父子机密,图谋不轨,居心叵测,宜当以大罚齑之!”一个阴冷的声音,在耳畔响起。
李阅回过头去,看到韩说的模样。
他嘴角笑了一声,然后就垂下头来。
他知道,自己被卖掉了!
原本的计谋里,此刻应该是光禄勋请命,彻查他‘图谋不轨、离间天家骨肉’。
但现在,韩说果断的落井下石。
“也罢!”李阅心想:“吾当为天下正义,留下一线生机,为未来文士,留下一缕希望!”
他是士大夫出生,从小锦衣玉食,接受儒家正统教育。
之后拜入谷梁名士门下,从小诵读经典。
他深信,这个世界,应当由高雅的贤能士大夫来教导、引领。
他深信,道德与人品的力量,超越一切。
在古代,圣王推贤纳德,垂拱而治。
所以,三代盛世,文治斐然!
而自秦以来则不然,虎狼当道,以才能论英雄,而非道德。
所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他去过新丰,亲眼见过新丰的体制和官吏、人民。
虽然,新丰如今,民安乡定,近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很多农民,都有了温饱,生活较过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很多人都以为找到了希望,看到了小康社会与太平之治的序幕。
但李阅却知,新丰体制,一旦推广,带来的必然不是他所期望的社会。
而是一个,将令士大夫文人,彻底失意的世界!
在新丰,诗词歌赋,一无是处。
即使贾谊贾长沙在世,以其诗赋之才,也未必能任一个乡蔷夫。
反而是粗鄙的刀笔吏,如鱼得水。
善农的小吏,受人尊敬。
更可怕的,还是那个工商署和工坊园。
简直是一个将吞噬一切道德与公序良俗的怪兽!
故而,从新丰回来后,李阅就成为了张黑,变为了新丰的反对者。
他害怕,他恐惧,他无法想象,自己应该怎么在新丰体制下生活,也无法想象自己的未来,还有没有一丝价值存在。
“臣万死!”李阅脱帽谢罪,非常光棍的认罪:“还请陛下恕罪!”
“呵呵……”天子却冷笑着:“私窥太子密信,图谋以此进身……”
“朕可不敢有汝这等臣子!”
一句话就给李阅的事情定性了。
首先是非臣!
然后就是私窥太子密信,阴谋逢迎君王,以此上位。
这是诛心!
廷尉随桃候赵昌乐立刻就出列拜道:“臣启奏陛下,依律,贼臣李阅,宜当腰斩弃市,族其三族!”
“今日乃是正月,朕不欲造杀孽……”天子负手道:“贼臣李阅,即刻赐死,三族没为官奴婢!”
“臣谨奉诏!”赵昌乐顿首再拜。
第八百零三节 太孙(1)()
步出建章宫,张越感觉有些不太真实。
这就结束了?
他回头看向身后的群臣,每一个人都是红光满面,所有人都在兴奋不已。
今日朝会,虽然没有彻底定下太孙之事。
但傻子都知道,接下来就是标准的刘氏素质三连——朝臣请立太孙,天子辞之,再请,天子再辞,然后第三次请立,天子勉为其难,长孙泪流满面,不得不在‘天下人的殷殷期盼下’做出这样‘自私的决定’。
而且还要说的好像,其实天子和太子还要长孙,都觉得其实有更适合的贤能宗室可以承嗣社稷。
只是,你们这些大臣一定要选长孙。
故而,在这其中,有着极大的政治投机空间。
特别是,如今刘进身边,其实没有太多大臣辅佐。
除了张越外,也就小猫三五只。
很多贵族和公卿的子弟,于是有了一个‘从龙’的机会。
可以预见,未来数日,整个朝野都会忙于此事的博弈。
至于那李阅?
已是被赐死,尸体被随便丢去了乱葬岗。
其家族被没入少府,充为奴婢,此生都不可能再翻身。
但,正是如此,张越才有些感觉虚幻。
懵懵懂懂的走到了太子、宫,见到了刘进。
见面后,张越发现刘进比自己还懵逼。
人在家里坐,喜从天上来。。。
“孤这就要成太孙了?”刘进问着,不是很确信,虽然建章宫里已经派人来通知了他今天朝会的事情,但……
这就跟后世的工薪阶级,中了五百万一样,奖金没到手前,总归感觉很玄幻。
“殿下可以准备搬出此地了……”张越感慨着道:“陛下大约会在桂宫、明光宫之中选一所为殿下居所!”
刘氏立储,主要是以培养和锻炼储君的能力与见识、格局为目的。
而在经历了刘据的事情后,当今天子肯定不希望刘进也和乃父一般,让其失望。
所以必然高配其宫,以突显地位。
桂宫和明光宫是最佳选择。
刘进在乎的却非如此,他感叹道:“父君如此厚爱,孤真不知道当如何谢恩……”
张越听着,沉默片刻,答道:“臣以为,家上宜当上表,奏请天子,恩赏殿下诸兄、姊妹及家上诸妃!”
刘进自然听得懂张越的意思。
这是施恩,也是表露态度,更是塑造形象。
毕竟,他这次上位,虽然说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但终归在太子诸子诸妃面前,影响很坏。
这就像刮彩票,本来现在还没到开奖时间,但主办方却宣布一等奖已经内定了。
其他人肯定不服气,也肯定会闹腾。
这个时候,亟需安抚和展现胸怀。
只是……
“卿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刘进不是很确信的问道。
“殿下放心……”张越俯身拜道:“史夫人会安排好一切的!”
史夫人就是刘进生母,太子良娣史氏。
张越和其见过两面,印象深刻。
这位良娣,不是简单角色!
那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行事极有尺度的女性。
而且,史氏外戚也不简单。
旁的不说,宣帝就是史家养育、教育和培养出来的。
一个能教出宣帝这样的君王的家族,能是简单人物?(当然,张贺、丙吉等人也是出力甚多)
刘进听着,缓缓点头。
对于自己的母亲,他自然很清楚。
“除此之外,孤还当做什么?”刘进又问道。
“殿下什么都不需要做!”张越低头道:“这种时候,殿下只需闭门读书……”
刘进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
接下来数日,果然朝野都沉浸在了‘册立太孙’的热情之中。
就连市井的百姓,也全身心投入其中。
没办法!
财帛动人心啊!
若太孙最终确立,按照传统,天子首先要大赦天下,然后还要撒钱。
毕竟,乡下的地主,生了继承人,都要大摆筵席,昭告乡邻。
何况一国之君?
所以,这是无论公卿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可以受益的事情。
故而,哪怕百姓其实根本不知道刘进是谁?做过什么事情?
但也都全身心的支持、拥戴起了长孙。
于是,当市井和朝野的气氛,都达到一个临界的时候。
丞相澎候刘屈氂、御史大夫暴胜之、太常卿商丘成等人联名上书天子,以‘如今太子主持治河,国无长储,社稷不安’的名义,请求‘择太子诸子中者贤能者,以建元储’。
天子自然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而且,拒绝的理由清新脱俗——朕孙无有贤能之人,安能奉宗庙、承国家?
于是,群臣沸腾,再接再厉,继续上书恳求天子‘为天下计、宗庙计’册立太孙。
针对天子上次拒绝的理由,大家一致认定‘陛下实缪矣!’。
为什么呢?
长孙进,允文允武,天下倾慕啊!
再没有比长孙更合适的人选了!
为了天下社稷和宗庙祖先,陛下应当机立断。
天子接到奏疏后,第二天诏下御史台,明告群臣,再次拒绝。
这一次拒绝的理由,就跟奇葩了!
天子认为,长孙虽然‘有所长’,但是论起贤能。
还是远远不如一些宗室精英的。
譬如‘朕兄子刘义,为安县县令,贤德非常’,还有‘朕弟子赵王刘昌,文武双全’。
你们这些不懂事的大臣,为什么就只盯着朕的孙子呢?
目光太短浅,胸襟太狭隘了。
于是天子狠狠的训斥了一番群臣,要求他们站在更高的眼界,以天下为重,全盘考虑。
好嘛……
群臣立刻就兴奋了起来。
然后,潮水般的奏疏,在一个时辰之内就淹没了兰台。
这一次,上至列侯公卿,下至有司佐吏,纷纷上书,甚至还有长安三老、地方贤达,也都上书天子。
每一个人都一致认为,没有比长孙殿下更贤能的人了。
陛下您举的那些宗室子弟,虽然精英,但如何能与长孙相比?
每一个人都摆出了很多道理和例子。
更有人引经据典,论证必须立长孙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于是,天子‘不得不勉为其难’的在群臣和人民的呼声下,下诏给御史大夫暴胜之说:今太子受命,主持治河,群臣皆以为,宜当立长孙进为太孙,以承宗庙,安社稷,朕再三推辞,群臣固请之!朕德薄,不知其义何在?然群臣士大夫公卿固请,其下御史,令有司议之。
于是,长安城里,立刻出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祥瑞’。
御史们得知,如获至宝,纷纷上书,将这些祥瑞报告天子,劝说天子应当顺应天意。
于是,天子‘无奈’,只好顺应天心民意,下诏给太常‘择吉日告于太庙’。
同时令少府,为长孙择宫室,献元服。
第八百零四节 太孙(2)()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对于诸夏而言,几乎没有比祭祖更重要的事情!
哪怕是国家,也是如此。
延和二年春正月初七,午时。
高庙之中,已是肃穆庄严。
执金吾领卫尉事王莽亲自带着中垒兵,把守在高庙外围的道路上。
而高庙之中,期门郎与羽林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编织成一张天罗地网。
没有许可,连只苍蝇也休想飞进去!
“吉时已到!太常告庙!”随着高庙庙祝的一声宣告,神庙内部编钟、鼓簧等乐器轰然奏响。
在乐声中,整齐而稚嫩的齐唱,用着沛县的方言,高昂的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沛县童子的齐唱中,太常卿商丘成朝服正装,一脸肃穆的捧着一份天子诏书,亦步亦趋的穿过神庙回廊,直抵那神庙中央,供奉着高帝衣冠的大殿。
而在神庙之外,无数人引颈以盼。
张越也是内心忐忑,刘进就更是有些患得患失。
虽然说,自秦以后,这祖先的意志,就从庙祝和巫师手里得到了解放。
变成了一个可受帝王控制的流程。
具体做法,在后世也有残余。
就是每岁祭祖,长辈们向先人神灵与诸天神佛祷告祈愿时,若那卜卦不是很理想,便再三请求,直到得到吉卦的模式。
当然,最理想的,还是一卦中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所以,负责祭祀的太常卿,也有着些秘密技术,以尽可能确保,在祷告时先帝与先祖的意志,能与人间帝王的意志同步。
话虽如此,但事到临头,谁不忐忑?谁不紧张?
就后世搞一个民主评测,都有人睡不着觉,何况是这太孙之位?
整个长安城内,此时的气氛,也弥漫着不安与忐忑。
几乎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高庙内的信息。
终于,经过了漫长等待后,高庙大门被缓缓打开。
太常卿商丘成阔步走出,神色肃穆之中带着些欣喜:“臣受命执书,卜于高庙,灼甲以见,得大吉之兆!”
“此高帝神灵,大悦于太孙之兆!”
轰!
全城立刻沸腾。
无数人奔走相告,公卿贵族弹冠相庆。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太子、宫。
“太常祷于高帝神灵,灼龟以卜,得大吉之征!”
刹那间,整个宫廷沸腾。
一直闭门的史良娣闻之,立刻出门,下令赏赐全宫侍女、宦官。
更令人给诸位太子良娣、皇孙、皇孙主送去绫罗绸缎、珍宝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