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穿农家种好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穿农家种好田- 第1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田卢氏这样分派,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男的们喝酒,自是要坐在一张桌子上。而且还必须坐在堂屋里,守着他们的老爷爷老奶奶。

    女的就她和三房儿媳妇,四个大人。如果分开坐,一个屋里两大人,谁与谁坐在一块儿又有说道。并且不见得有人愿意和她坐在一起。

    这样三房媳妇各带着自己需要照顾的小孩子跟她在一个屋里;大孩子们在一个屋里,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或是姐姐照顾弟弟妹妹。谁也就没说道了。

    说起来这也算是个大家族了。

    田卢氏生了四男两女,出了门子的闺女是外人,也就不说了。

    四个儿子三个成了家,并且儿媳妇都是旺家形,进门一年后。炕上准有了穿土布袋的小孩子。

    这让有着“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家族兴旺”传统思想的田金河十分高兴。用他的话说:“家里要是断了穿土布袋的小孩子,就不像过日子滴。”

    不知是巧合,还是他有这种思想的原因,他的小儿子田达木,只比他的大孙子田幼军大三岁,一个十九。一个十六(按现在的年龄,吃了五更饺子以后,再长一岁。一下类同。)。他的儿子刚刚离开土布袋,孙子就穿上了。

    现在算起来,这个家里一共有二十二口人。分别是:

    老大田达树五个孩子:大儿子田幼军十六岁;大女儿田圆圆十岁;二女儿田翠翠八岁;二儿子田幼兵五岁;三儿子田幼虎三岁。是个七口之家。

    老二田达森四个孩子:大女儿田茜茜十四岁;大儿子田幼胜十一岁;二女儿田晶晶七岁;二儿子田幼利四岁。是个六口之家。

    老三田达林也是四个孩子:大儿子田幼秋九岁;大女儿田青青七岁;二儿子田幼春五岁;二女儿田苗苗两岁。也是个六口之家。

    一个七口的两个六口的,再加上田金河老两口和他们的小儿子田达木。一共是二十二口人。

    人们听到田卢氏的分派,也就各到各自的屋里找座位去了。

    田幼军十六岁,个子长得也高,很像个大人。自是不愿意和孩子们在一起,便坐到堂屋里田达木身边。叔侄儿俩年龄又接近,便有说有笑起来。

    田茜茜十四岁,已经像个大姑娘了。性格有些随她母亲王红梅,一点儿也不愿意委屈自己。见西里间屋里都是小孩子,也跑到东里间屋里,坐在了她母亲王红梅身边。

    这样一来,西里间屋里就剩了田圆圆、田翠翠、田青青、田晶晶、田幼秋、田幼胜、田幼春、田幼兵八个孩子了。

    东里间屋里妯娌仨各带着自己最小的孩子,田卢氏和赶过来的田茜茜,也是八个人。

    堂屋里是六个:兄弟四个,田金河和长孙田幼军。

    菜很快端上来了。是田达木、田幼军和田茜茜三个人端的。据说这也是老太太田卢氏的“旨意”,说:“大人们忙了一上午了,你们三个年轻的多跑点儿道,替替大人。”

    果然是十个菜,取“十全十美”之意;其中有一盘炖鸡块儿和一大碗瓦块鱼,取“吉庆有余”之意。

    再就是一盘羊杂碎、一盘花生米、一盘菠菜拌粉丝,一盘炸对虾片,一盘炒豆腐、一盘猪肉片炒白菜,一盘大葱爆羊肉、一碗土豆炖混合丸子(素的荤的参合着)。

    鸡块和丸子是何玉稳做好了带过来的。田达树还带过来了一瓶高粱烧。

    郝兰欣带过来的是瓦块鱼和羊杂碎。

    瓦块鱼是田青青昨天晚上做出来的。今天只要热热就行。这样,鱼块能浸进味儿去,还不显忙活。

    田达林带过来了一瓶 水老白干,五十五度。还拎过来了两塑料桶鲜桃汁。东、西里间各放了一桶,这样,妇女和孩子们也能边吃边喝。

    对虾片是王红梅端过来的。

    这些都是在头一天晚上,大家在老院儿里一起说起来的,所以没有重样滴。

    这十个菜要是放到田青青的前世现代,尤其是凌媛媛时期,是最普通的家常菜了。但这个时期经济困难,条件不允许,能以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对虾片是西里间屋里的孩子们最抢手的一道菜。可惜就是量太少,一人夹了一片,盘子里就没多少了。强梁的才能吃到第二片。不过别的菜也很具吸引力,没了虾片,孩子们又抢别的菜去了。

    瓦块鱼受到了大家的好评,都说色、香、味儿俱佳。

    昨天晚上,田青青顿了三条从空间里拿出来的二斤来重的大鲤鱼,一大盆子。本来想留下三分之一第二天自家吃,田达林说老院儿这边人多,一年就这一回,多拿过一些去。

    结果只给杨老太太留下了一碗,其余的全端过来了。一张桌子上一大海碗,都吃完了,有的还不尽兴。都说年下能吃到鲜鱼,做的还这么好,真没想到。

    听说鱼是田青青昨天买来的,都觉得奇怪。问田青青,回答说:“就一份。人家说,是砸开冰凌捞的,所以价钱比平时贵了一倍。”

    对田青青的话人们都深信不疑。冬天里确实有破冰捞鱼的情况。不过这样费时费力,还不见得能捞着。现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把人们割怕了,谁也不愿意干这没有把握的事了。偶尔遇见一回,不算稀罕。

    “那菠菜呢?”人们又问。

    “从一个老头的摊儿上买的。那老头说,他是在地窨子里放的,挺不容易的。”

    田青青把卖香菜老者的说辞用到这里了。

    “菠菜也能放这么久?”

    有人提出了疑问。

    不过,碧绿的菠菜就在盘子里盛着,与白色的粉丝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容不得人们不信。

    于是,人们又都对田青青的孝心大加赞赏。说她小小年纪,就知道为大人着想,惦记这些事。将来一定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主饭是馒头猪肉盖帽菜。

    所谓“盖帽菜”,就是盛上一碗素白菜干粉豆腐菜,再在上面盛上一勺红烧好的猪肉片,就像给下面的白菜菜盖上了一个红帽子一样,俗称“盖帽菜”。

    吃的时候再自己调匀了,就是一碗色香味俱佳的白菜肉菜。

    之所以这样吃,因为这样既能吃饱肚子,还能节省一些猪肉,大家也能吃个平均。

    这也是困难时期人们想出来的吃“肉菜”的一种方法。

    光吃肉吃不起,但这一天又必须吃肉菜。

    大年三十吃肉菜,大年初一吃饺子,这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过年必须吃的两顿饭食,只要家里掀得开锅,家主必定千方百计这样做。

    三十中午这顿饭,与现代的年夜饭差不多,各家都尽最大努力,尽自己最大可能,把这一顿饭做得尽量丰盛一些。

    三十上午是各家最忙碌的半天:洗刷上供的用具、切供菜、装供;贴对联及摆各个神位……(未完待续)

第242章 过年(四)() 
【鞠躬感谢好友狡猾的老鼠支持宝贵的粉红票!作者捡贝拾珠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顺便和大家打个招呼:拾珠新书,求首订及各种票票!谢谢!】

    ………………………………………………………………

    三十上午是各家最忙碌的半天:洗刷上供的用具、切供菜、装供;贴对联及摆各个神位。

    单就装供来说,就够各家妇女忙一上午的。因为各个神位都要摆,有五碗的、四碗的、三碗的。神位多的人家,要装几十碗,从天一明一直忙到中午,供装好了,人也累的腰酸背痛。然后坐下来,享受一顿丰盛的酒宴和馒头肉菜。

    说起来,过年其实就是过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这一天。而饭菜最丰盛的,就是中午这一顿了。

    文学作品中都把这一顿饭放到晚上来描写,叫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后的一顿也是最丰盛的一顿(现代的人们也都是注重吃年夜饭)。

    但这个时期农村里都是中午最丰盛,晚上的年夜饭主要吃饺子,不摆酒席。喜欢喝酒的男士,就把中午的剩菜拣几盘用来下酒。

    就是包不起饺子的人家,也要弄点儿馅儿包混沌或者吃热汤面。家堂在家里,生米不下锅,是不能做稀饭和煮粥的。

    因此,从家堂三十早起请来,到初二早晨送走,都是吃面食。

    年下又是吃饺子的日子,于是,一般人家就跟饺子“摽”上了:

    在三十下午包夜里十二点上供和初一早晨(这时期有的人五更里吃饺子,有的不吃,拜完了年回来后再吃,所以说早晨)的饺子、初一下午包初二早起送家堂的饺子时,多弄点儿馅儿,把晚上的饺子也就包出来了。

    这样一来,三十晚上、初一五更、初一晚上、初二早晨。一个年节要连着吃四顿饺子,有的都把人们吃腻了。但民俗是这样,又不能更改。

    杨老太太是自己在家里吃的中午饭。郝兰欣让她过去一块儿吃,说什么也不。说:“大年下的。我在这里已经是越礼了。你们一大家子人,又有家堂在,我一个外人去不合适。再说了,我在这边还能陪陪老头子。”

    杨老太太也和在家里一样,在她屋里的东北角上摆了一张供桌,墙上贴上“宗亲三代”神位。天刚麻麻亮,就到十字路口请了家堂。

    回来后,放鞭炮、焚香、点蜡烛、上供、发钱粮,一样也不少。

    午饭也是吃的肉菜。一个人,郝兰欣没有让她放白菜。煮出来的有熟肉。自己红烧了半碗肉片,然后放上泡发的干粉、豆腐,一碗猪肉干粉豆腐菜就出来了,再热上一个大馒头,一个人吃的那叫滋润。

    “比在家里过得还好。还踏实。”杨老太太如是说。

    吃过午饭以后,田青青又把从空间里拿出来的两捆韭菜和茴香,从家里抱了过来。

    三十晚上吃韭菜馅儿的饺子,取“长久”之意;初一晚上吃茴香馅儿的,又“回味“无穷。

    今年是田青青穿越过来过得第一个春节,她不想平平淡淡。虽然空间里的蔬菜外面都没有,不能随便往外拿而让她很是纠结。但既然菠菜有了合理的说辞,那么,同为叶菜的韭菜茴香,也就有依据了。

    更何况现在一大家子正在往和里走,她觉得这样很好。小不留丢地拿出点儿新鲜东西来,既饱了大家的口福。还增进了亲情不是。

    “这韭菜、茴香真鲜,真嫩!又是你买来的?青青。”何玉稳摸摸韭菜,又掐掐茴香,望望田青青,问道。

    在何玉稳的眼里。这个侄女可是个小大能人。一个七岁的孩子,整天骑着自行车去十五、六里路远的县城扫面袋、倒卖鸡蛋不说,什么样的新鲜东西都能买了来。她家温锅时的鲜桃汁、西瓜,还有今天酒桌子上的鲜鱼、菠菜,都不是这个时候有的东西,可她愣买了,并且还不是一星半点儿。

    田青青冲她笑笑,点了点头。

    “我的天,这冰天雪地的,人家是怎么种出来的呀?还长这么高?”王红梅望着韭菜茴香,惊讶地咋呼道。

    田青青:“听卖的人说,是把菜畦垒了一个多半人高的向阳斜坡,上面盖上东西,长起来的。”

    这是田青青早已想好的说辞。前世现代里,不少人家用这种方式,种些青菜冬天里吃。不过前世里有塑料薄膜,而这世里现在还没有。也不知道上面盖什么,就用“东西”来代替了。

    见多识广的田达森说:“我冬天里常在外面吃韭菜、茴香馅儿的饺子。说是在暖房里种出来的。可能和咱们春天里育山药秧(注1)一个道理吧?”

    田达树:“这得多大成本?”

    田达森:“价钱里找呗!”

    何玉稳:“这个一定挺贵吧?”

    田青青只是抿着嘴儿望着人们笑。

    无论贵贱,送人东西是不能说价钱的。否则,有种给人要钱的嫌疑。

    “真亏了青青了,大年下的吃上了鲜鱼绿菠菜,这又拿来了韭菜茴香,可解解馋吧!”田卢氏忙打圆盘说。

    田青青:“买来了两捆,我家留下了半捆,这一捆半,奶奶和大伯母、二伯母你们三家分了吧。”

    于是,何玉稳和王红梅分了一捆,田卢氏要了那半捆散的。

    “下午的饺子怎么着包呀?”郝兰欣问田卢氏:“要不,我们先过来包了这边儿的,再回去包我们自己的?”

    田卢氏想了想,说:“甭价了。你们自己忙自己的吧。我把面儿和馅儿拾掇出来,让茜茜、圆圆、青青她们来给我包。我听说她们都会。”

    王红梅:“会。茜茜吃了饺子(注2)都十五了,擀剂儿包饺子都会。”

    何玉稳:“圆圆赶明儿也十一岁,在家里经常帮着我做饭。会包饺子了。”

    郝兰欣:“青青也会。我家吃饺子我从来不动手,都是她的事。”又对田卢氏说:“要不,让她来给你和面调馅儿啊?”

    田卢氏:“别了。大年下的,让孩子们多玩儿会儿。多半下午的时候过来就行。上供的和明天早晨的饺子,不包的忒早喽。”

    说起来以后,人们便抱着韭菜。拿着茴香,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田青青一进自家大门,就宣布说,她要烧一大锅热水。让大家都在简易西厢房南间里洗个热水澡。

    洗澡在这个时期的冬天里可是奢望。各家都是用小煤炉取暖,老式土坯房透风撒气的,在屋里根本脱不下棉衣来,更甭说脱光了洗澡了。洗一回非感冒不可!

    县城里倒是有澡堂,但庄稼人谁也不会跑到那里花钱去洗。爱干净的人,经常擦擦前胸后背;邋遢一些的,一冬天就光洗洗手和脸。有的肚子上、胳膊上、脖子里,都能长一层黑皴。“黑车轴(黑脖子)”到处都能看到。尤其是小孩子,脖子几乎没一个不长皴的。

    田青青早就想让家人洗澡了。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场所,也就一推再推。

    随着春节的脚步一天天临近。田青青又想让家人洗个热水澡,干干净净痛痛快快地过个年。便打起了空间温泉池的主意:

    要是让家人到温泉池里泡泡澡,又干净又卫生,还不冷,那才惬意呢!

    可空间是她的秘密。这样一来,岂不露了馅儿?!

    不能因小失大!

    但在这个家里,她又实在找不到既能保暖还能随时添加热水的房间。

    怎么办?

    田青青想的脑仁疼,也想不出合适的办法来。于是,便去庭院里求助黑狗。

    “黑狗,你能帮我消除人的记忆吗?”田青青直接问道。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黑狗不解地问。

    田青青:“是这样的:我想带我的父母兄弟去空间温泉池里洗澡。但空间是我的秘密,又不能让他们知道喽。我想在他们洗完澡出来后。抹去他们洗澡的记忆,这样,我的秘密既能保住,他们还能洗了温泉澡。一举两得。”

    黑狗摇摇头,说:“你的想法倒可以。不过,你想过没有。你的父母兄弟洗了澡了,身上干净了,却没有洗澡的记忆,那他们不会因为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怀疑而痛苦吗?”

    田青青想想,觉得黑狗说的也对。点了点头。又发愁地说:“可是,这冰天雪地的,我实在找不到可以用来洗澡的房间。”

    黑狗:“你可以设置一个玄幻室啊,把里面弄的水汽氤氲的,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洗澡,却看不清周围的环境。你再用异能或者让他们穿越到温泉池里,或者把温泉池里的水调到你设置的房间里,让他们尽情地洗。

    “我再帮你抹去他们的部分记忆,让他们洗完澡出来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