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穿农家种好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穿农家种好田-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等两个人吃到炸酱面的时候,舌头都差点咬掉了,直夸郝兰欣的手艺好。炸酱味儿正香浓,面条粗细韵称,比饭馆里的好吃多少倍。

    田达林笑笑说:“你们夸错了。我家做饭都是这孩子(一指田青青)的事,她妈都成了甩手大掌柜的了。”

    张、金二人闻听不由一怔,同时在心里想到:自己家的孩子七岁时还充奶孩儿哩,人家孩子做饭的水平都达到厨师级别了,天下竟然有如此聪明的孩子!

    如此这么一想,便对田青青产生了一种好奇之心。

    两个人每人吃了两大碗,田青青还要给他们往碗里倒。金凤阳拿起碗,说什么也不让了。张工作组虽然也说“不吃了”,眼睛却看着田青青手里的碗。

    田青青见状,忙给他倒上一碗,说:“张大大,你不要看金大大。你比他个儿高,饭量一定比他大,一碗面条,饶也饶进去了。”

    张工作组有些吃惊地对田达林说:“你是怎样教育的孩子?真会说话。她的一张嘴,能呛你十张八张。”

    田达林“嘿嘿”一乐:“这个孩子懂事早。”

    张工作组看了看碗里的面,又不好意思地对田青青说道:“我吃这么多,你们还够了呀?”

    田青青:“够喽。锅里还多着呢。熟的不够,还有一轴生面条哩。您尽管放心地吃。”

    于是,张工作组也不再推辞,舀上炸酱,拨了一些菜码儿,调匀了,又大口小口地吃起来。

    吃完第三碗后。张工作组抚摸着肚子说:“老长时间没吃过这么饱了。今天是既解了馋,还吃饱了肚子。青青,全亏了你呀!”

    田青青也不谦虚,笑眯眯地说:“张大大。金大大,你们要是吃着我做的饭顺口,就给队长说一声,天天在我家吃饭。反正我也没事,添上你们俩,不就多放两双筷子两只碗嘛!”

    张工作组说:“天天来你家吃饭,你不嫌麻烦?”

    田青青小脸儿一仰,说:“你们不来,我不也一样做饭吗?又不是单另给你们做。”

    张、金二人笑着互相望了望,谁也不再说什么。

    饭食好。屋子宽敞,加之田达林没架子,不拘束人,两个工作组也心情舒畅,便一边喝着面汤。一边拉起家常来。

    田青青则一边收拾桌子,一边捡耳朵。

    原来,张工作组姓张名志武。也正像他的名字一样,从小就喜欢舞棍弄棒。八、九岁上的时候,就跟着院里的一个叔伯爷爷学武功,后来凭着一身硬功夫进了体校。毕业后就在学校里任体育老师。

    三年困难时期,到处都吃不饱。他是个大肚汉。整天饿着多半截场子。实在坚持不住了,便辞职回了老家,依靠农村中的瓜菜活了过来。

    他有晨练的习惯,无论条件多么困苦,从未间断过。一次晨练时,被路过的四清工作队队长发现了。了解了他的情况后。便通过关系,让他到县体委当了一名合同制工人。两年后赶上了一个机会,转成了正式工作人员。

    但县里并不重视体育事业,县体委成了闲散单位。他便年年被抽调到下乡工作队中,在农村中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负责组织和监督斗、批、改运动。

    闲谈中张志武还流露出一种无奈:由于他的饭量大,而农户又是按正常人的饭量上的饭菜,他便与同事吃个平等。即便箅子上还有干粮,也不好意思再吃了。但胃里还差着一大截子。也只好忍着等下一顿了。下一顿又是如此。他便借故常回家补充营养。

    在一旁捡耳朵的田青青听得心里酸酸的:没想到让人敬仰让人惧怕的工作组,也有这许多无奈。

    说起来他们也是平民百姓一个,割资~本~主~义尾巴、斗私批修,批lin批孔,都是上面的指令,他们只是在完成任务而已。就是在田家庄,他们上面还有工作队队长不是!

    想起人们的攀比和一边倒的饭菜,田青青有些同情工作组了。

    “就是这样,老张还是每天早起坚持练功。有时候,我就故意把干粮泡到他碗里,让他多吃些。”金凤阳说。

    张志武叹了一口气说:“老百姓也不容易,我们给的又少。多一半儿还是不忍心。”

    田青青忽然眼前一亮,问道:“张大大,你带徒弟不?”

    张志武一怔:“带什么徒弟?”

    田青青:“我有两个小哥哥,今年都九岁,我想让他们跟着你学几套防身的本事。既锻炼了身体,将来还能自卫。不知道你收不收?”

    张志武闻听不由心里一动。

    原来,田达林一家在田家庄已经成了街谈巷议的风云人物:从住场院屋到搬进全村最大最先进最好的房子,仅仅八、九个月的时间。

    他的大女儿死而复活、把手伸进滚烫的油锅里毫无损伤、钓鱼卖钱、卖鸡瘟药治住鸡瘟、扫面袋、倒卖鸡蛋,都成了人们百说不厌的话题。

    尤其最近温锅,买了一只整羊宰了,满桌子上都是肉菜不说,大雪天里还喝鲜桃汁、吃大西瓜,人们在交口称赞的同时,也对这个家庭产生了神秘感。

    工作组吃百家饭。这些新鲜事,便成了消息闭塞、没有多少外来话题的庄户人家,在饭桌上最丰富的谈资。从工作组一进门,到出门,谈的几乎全是这方面的内容。

    张志武和金凤阳天天都能听到这样的话题,耳朵里都灌满了。心里早已对这一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在这里一吃饭,果然不一般。

    尤其是田青青的谈吐,更让他们震惊和佩服。便有心结交这一家人,培养他们的孩子们。

    张志武想罢笑笑说:“就凭你中午这顿面饭,我也不能说别的。不过,带徒弟不敢当,他们愿意学,我可以教他们几招。”

    又问田达林:“你有一对双胞胎儿子?”

    田达林擓了擓头皮,不好意思地说:“没有。一个是我儿子,一个是……”

    田青青忙抢过话头:“另一个是我金霞姨的儿子,叫温晓旭。他和我哥哥是好朋友。金霞姨和我妈妈是一个村里的闺女,我们经常做着伴儿走姥姥家。我想让他学会了,走姥姥时好保护我。”

    张志武:“好!既然是你们的亲戚,就让他跟你哥哥一块儿学。晚上吃饭的时候让他们见见我,我给他们定个时间,明天就开始。”

    田青青闻听,高兴地拍着小手在屋里跳着双脚喊道:“嗷,嗷,嗷,我哥哥和晓旭哥哥有师傅喽,可以学武功喽!”

    那副天真幼稚可爱劲儿,把一个小女孩儿的本性演绎的惟妙惟肖。在场的人们都乐了。

    晚上吃的是小米粥,馒头。田青青炒了一盘土豆片,凉拌了一盘粉丝菠菜,还切了一盘羊杂碎。这又让张、金二人感慨不已。

    这天晚上温晓旭是在这边吃的饭。听说让他们跟着工作组学武功,一开始还有点儿胆怵。当田青青对他们说了学武功的好处,以及张志武的平易近人,两个小正太才打消了顾虑,都表示愿意学。

    见张、金二人吃完了饭,田青青便把田幼秋和温晓旭领过来,互相做了介绍。然后让田幼秋和温晓旭郑重其事地给张志武磕了三个响头。

    张志武见两个男孩儿都精精神神,体格也健壮,很是高兴。当时就定下了学习时间,让他们到时去他那里,学会了要领后,然后早起再自己练习。毕竟工作组的住处不是教练场,而且还得秘密进行。

    临走,两个人都掏出了一斤粮票和一块钱。田达林说什么也不要。说:“金同志和杨大妈沾亲带故,两个孩子又认了张同志师傅,这个我说什么也不能要。”

    张志武说:“亲戚归亲戚,不错归不错。但这是我们的规定,你不要我们就得犯错误。”

    田达林想了想说:“既然你这样说,为了不让你们犯错误,我就收你们规定的数。这样到哪里都说的过去。”说着把多给的钱又递给他们。

    田青青见两个人要回去了,而田达林还没有说明天的事,忙给田达林递了个眼色。田达林这才想起还有任务没有交代,忙说:“青青今天下午逮了一只野兔,挺肥的。明天你们还在这里,中午咱吃烙饼炖兔子肉。”

    两个人可能很长时间没吃过大饼炖肉了,眼睛随之亮了一亮。略一沉思,张志武说:“可能队长已经派好饭了,别啦,今天就够丰盛的了。”

    田达林:“派好了也不要紧。一会儿我问问队长是谁家,往后错错,这个好说。”

    两个人又对视了一眼。金凤阳说:“那就不客气了。在这里改善一回。老长时间没吃炖肉了,还真怪馋滴。”

    张志武闻听,“哧”笑了,说:“那就讨劳了。”

    田达林郑重其事地声明:“明天可是我请客,与派饭不是一回事,不能说粮票和钱。”

    张志武:“也好,回头你去了城里,我做东。”

第214章 田达木的婚事() 
【鞠躬感谢好友框孔打赏支持!感谢好友虚果的的粉红票!作者捡贝拾珠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顺便和大家打个招呼:拾珠新书,求首订及各种票票!谢谢!】

    ………………………………………………………………………

    自此以后,只要张志武在田家庄,田幼秋和温晓旭,便在晚饭后去他那里学一会儿,然后回来锻炼。

    张志武和金凤阳,也隔三岔五在田达林家中改善改善。不过,钱和粮票非要给。田达林不收,两个人便说这是制度,不给就犯错误。何况这只是象征性的,吃的东西远远超过这个价值。“你要不收,我们就不来啦。”

    田达林为了让他们吃的心安理得,也就不再坚持己见。只有在田青青声明“请客”的时候,两个人才不再给。

    从此,田青青手里的粮票富富有余:不仅张、金二人给,张志武听说田青青想用原粮换粮票而无法开证明信后,便从大队部开了几张,盖上公章,田青青想什么时候去换,写上日期就可以了。

    郝兰欣对这样的结果很满意。这真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管工作组几顿饱饭,还有这些便利条件。

    尤其是儿子田幼秋和小女婿温晓旭(这时她已经默认“娃娃亲”了。),跟着工作组学武功,更让她高兴。她虽然不知道武功是什么,有什么用处,但跟着工作组学的,一定差不了!

    “只要对孩子们好,我们就全力以赴去争取,咱们活着不也是为了孩子们吗!”郝兰欣如是说。

    正当田青青沉浸在与工作组的关系越处越好、温晓旭和田幼秋的武功也有长进的喜悦中时,老院儿里传来了一个让人惊喜、猜疑和发愁的事件:

    田达木要订婚了!

    告知三个儿子和三房儿媳妇、商量此事,是在田达林的堂屋里进行的。一是这里宽敞,坐的开。有利于商量事;二是避开田达木,人们要是有个不同意见什么的,免得他难堪。

    田金河没有参加。他对这事持中立态度,成也可。不成也可。

    因为是在自己家里,田青青便充当了沏茶倒水的小跑堂。不过,也给她一次捡耳朵的机会。

    据田卢氏讲,女方是南方s省山区里的一个女孩儿,今年十九岁。家里很穷。其姐姐在五年前嫁到了薛家庄(田冬云婆家的村庄)的邻村杜家庄,已经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孩儿见她姐姐这里比她们老家富裕,也愿意嫁过来和她姐姐作伴儿。

    杜家庄离着薛家庄也就一里多地,两个村里的人都很熟悉。田冬云跟这个女孩儿的姐姐也认识。听说以后,就托人给自己的弟弟田达木说合。女孩儿一听很愿意,田冬云就把田达木叫了过去。让二人见了见面。

    田达木见女孩儿长得还可以,也便同意了。

    女方说,只要给女方父母亲六百块钱,就可以结婚。

    大家都听出来了,这是一桩买卖婚姻——花六百块钱给田达木买一个远方山区里的女孩儿做媳妇。而促成这件事的。正是田达木的嫡亲姐姐田冬云。

    买媳妇在当时私下里很普遍:家庭条件不好的、有残疾的、年龄大过了坡儿的男子,就花钱买个外地的女孩儿,闪电结婚——交了钱就可以领家来拜堂成亲。由于相距甚远,除了极少数是投奔亲戚经人介绍外,大多数都是由媒人先领了来,然后再找男家。

    这又滋生出了很多拐卖妇女的人贩子。上当受骗的也大有人在。

    兄弟仨妯娌仨听了田卢氏的介绍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天没有人言语。

    “这事说的很急紧,就这两天的事,又不知道愿意不愿意,也就没给你们说。”田卢氏辩解道:“没承想刚一见面,那边就催着定。只要咱这边没意见了。女家就上门看家,相中了以后,交了钱,就可以拜堂成亲了。

    “今天咱商量商量,这门亲事行不行?如果行的话。让人家哪一天来?咱这里怎么预备着?都叫谁参加?这不是个小事,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看法。”

    “女方家里是个什么情况?”老大田达树问道。

    田卢氏:“听说有哥哥弟弟。因为穷,哥哥快三十了,还没寻上媳妇。说是指望着这个钱送彩礼呢!”

    “别再被人骗了。这么远,打听不了去!”田达森也说。

    田卢氏:“女孩儿的姐姐在这里待了五、六年了,都有两个孩子了。她要是骗咱,不想想她在这里还能过得下去?不可能为了几百块钱,就把自己的家毁了吧!”

    “是不是嫡亲姐姐,我们也不知道啊,还不是光听她们的一面之词?!过后一退六二五,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也没处里打官司去呀?”王红梅撇着嘴说。

    “不是和李庄的谈着哩嘛,怎么好好地兴心寻外地的了?这个可不保险。”何玉稳也说。

    田卢氏叹了一口气,说:“咳,当地的说了好几个了,谈谈就不愿意喽。李庄这个谈的时间还长,女方不说愿意也不说不愿意,抻起来没完了。去一次拿一次东西,也没少花钱。到现在还没一点儿眉目。”

    原来,田达木卖上冰棍以后,媒人见他天天有进项,也不再去打麻将了,便上门给他说媳妇。怎奈他从十四、五岁就迷恋麻将,已经名声在外了,一打听就吹。

    有的在媒人的撮合下见了面,又因为田达木满口粗话,讨不了姑娘的欢心。交往一段时间,也拜拜了,把田达木搞得心灰意冷。

    李庄这个女孩儿倒有意,就是她母亲嫌田达木娇生惯养,不知道过日子。万一婚后再旧病复发打起麻将来,女儿可就有罪受了。就是不吐口。

    正在这时,田冬云给他介绍了这个远方的女孩儿。并说只要交上钱就可以成亲。被谈对象搞得焦头烂额的田达木也想速战速决,便听了姐姐的话,同意了这门亲事。

    田卢氏见儿子媳妇有怀疑,便说:“考虑到不是外人说的,又有女孩儿的姐姐先在,比光一个人还保险。这不叫你们来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成?”

    “这种事,就像隔山买老牛一样,碰打子劲儿。”田达树嘬了嘬牙花子,说:“就拿咱村来说,买外地媳妇的不少。在这里踏踏实实过日子的有,跑了的,被骗的也有。还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事。不如让他们处一段,了解了解,看看脾气合得来合不来,然后再定。”

    田卢氏一听着急起来:“人家娘家好几个人在这里等着这事哩,哪里还容得了解?他们的意思明天就上门看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