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大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 第3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无穷的留恋之意。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严谨,特别是使用反衬、透过一层等手法,使得全诗天然浑成而又顿挫跌宕,在曲折变化中把思念的情致写得淋漓尽致。在语言上,除“鸾桥”、“咏柳绵”是用典外,其它基本上是平常习惯用语,显得平易亲切,明白晓畅,但仔细咀嚼,其中遣词用字又十分精当,虽经雕琢,却不失本色。    
  闺 情  
  韩偓  
  轻风的砾动帘钩, 
  宿酒初醒懒卸头。 
  但觉夜深花有露, 
  不知人静月当楼。 
  何郎烛暗谁能咏? 
  韩掾香焦亦任偷。 
  敲折玉钗歌转咽, 
  一声声入两眉愁。 
  韩偓诗鉴赏 
  这首语言清新、优雅的七律 ,描写了一位女子 “宿酒初醒”后,在月下楼头徘徊的情景,表现出孤独、迷惘而又矛盾的内心,不胜幽怨凄切之至。其中也隐含着某种比兴 。 前两句的地点是在闺室之中 。 “轻风的砾动帘钩,宿酒初醒懒卸头 。”上句交待这 位女子居室的清幽环境:夜里,轻风吹进卧室,帘钩轻动,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很明丽(“ 的砾 ”,明亮貌)。下句写女子初醒后的愁闷 :也许是轻风吹动帘 钩的响声,把她从醉梦中唤回,她醒来了,满头还戴着首饰,但她却还不想卸下。“宿酒初醒”,说明她在黄昏或初夜时,刚参加过一个宴会 ,在热热闹闹中, 酒喝得不少,回来不等卸头倒头便睡。酒醒后伴饮者虽已不知去向,但那热闹的场面似乎还在眼前。她还在苦苦追忆那过往的一切,然而那一切似乎很近却又遥远,似乎清晰却又迷茫,越思越想,就越增加了心头的怅然,只能坐着发愣。这一联措意十分婉曲,用清幽的环境来旁衬女子的孤独,用藏在字面之后的热闹的宴饮场面来反衬酒醒后的凄楚,使一位十分幽怨的女子的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充满着忧郁的气氛。 
  后三联的场面转移到居室之外的月下楼头,深入具体地表现了女子的忧伤和满腹心事 。“但觉夜深花 有露,不知人静月当楼。”此联是转换了环境 ,来继 续烘染女子的孤寂。她站在楼头,觉得夜深露重,花上不时滴下露水,有如人之掉泪(《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可参)。而此时,那月亮毫不理会孤独者的心事,偏偏当楼照着,怎不叫人格外凄楚 ?“夜深”、 “人静”,一位女子还在楼上独自徘徊 ,其心事重重, 可想而知。第三联就含蓄地写出她的心事:“何郎烛暗谁能咏 ?韩掾香焦亦任偷 。” 作者运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一诗 :“历稳 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后因把“何郎烛暗”用作伤离别的典故。另一个是西晋韩寿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溺惑》载 :“韩寿美 姿容,贾充辟以为掾。充每聚会 ,贾女于青璅中看 , 见寿,说之。。。后婢往寿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丽。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寿跷捷绝人 ,逾墙而入 ,家中莫知。自是充觉女盛自拂拭,说畅有异于常。后会诸吏,闻寿有奇香之气,是外国所贡,一著人即历月不歇。充计武帝(司马炎)唯赐己及陈骞,余家无此香,疑寿与女通。。。乃取女左右婢考问,即以状对。充秘之,以女妻寿 。”后 用作男女偷情的典故。这两句是倒装,意思是,自己过去和一位男子相知,有如鱼水,纵情相爱,而今却一旦离别 ,心情极为悲切,连写诗吟咏也做不到了。 通过这一联的暗示,读者恍然领悟,原来这位女子的满腹心事,是因为暗中相爱的男子突然离去,她心中充满着悲伤、孤寂的情绪。这种情绪在月下楼头,更为强烈,但又无人可诉,她只好 “敲折玉钗歌转咽, 一声声入两眉愁 ”。她拔下头上的玉钗敲击栏杆,应 着节拍轻轻唱起倾诉离情的歌曲 ,声音愈来愈悲咽, 直到玉钗被敲断,歌声也由伤感变为悲愤,皱起的眉头显出了无限的愁苦。至此,一位因情人离去而痛苦万分,在孤独中悲愤不已的女子的形象,更加清楚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低咽、凄伤的诗情动人心魄。 
  后三联在描写这位女子的形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心时,可谓婉转曲折 。在第一联的基础上 ,先是以“夜深”、“人静”的环境,在月下楼头,继续烘染女子的孤苦,酝酿气氛,这比第一联坐在室内发愣又深入一步。接着,使用两个典故,暗中示意,结清题目《闺情》所包含的离情别恨,使有限的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内蕴,耐人寻味;而且在倒装中逆笔取势,句法矫健而有变化,突出了“何郎烛暗谁能咏”的别绪离愁,加强了全篇的悲愁情绪。最后,又用低沉的歌声把女子内心的悲苦彻底发露出来,那“咽”字、“愁”字中,悲苦之情,深入骨髓,令人不忍卒读。 
  这首“闺情”诗其实别有寄托。韩偓在唐末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等职,很受昭宗李晔的信任,后来为朱全忠所排挤,贬为濮州(今山东省曹县)司马。朱全忠灭唐以后,他携家流亡福建南安县,无所归依。这时,原在福州任唐朝威武军节度使的王审知已经建立闽国,据有福建,自为闽王,他邀请寄居南安的韩偓到福州去。但韩偓想到过去昭宗知遇之恩,内心斗争却十分巨烈。施蛰存先生说:韩偓“癸酉年(913,七十岁)在南安县作的《闺情》,也用懒卸头’。。既然是在南安时所作,可知作者当时的情绪是正在考虑要不要到福州去依附王审知 。‘懒 卸头’即不想改装。。‘宿酒初醒’是指在长安时的政治生活 ,犹如酒醉一场。”(见《 唐诗百话 》)这 样,在使人感动的离愁怨恨的掩饰下,全诗隐含着深刻的政治内容。在唐代,以男女恋情寄托君臣、上下关系,来表现那种难以言喻的苦楚的诗 ,尚有不少, 韩偓的姨父李商隐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韩偓《香奁集》中的诗,也有一些含有政治比兴意义。而这首《闺情》,写得尤其突出 ,不仅形象鲜明生动,诗情 凄切动人,而且比兴丝丝入扣,不作深入分析则浑然不觉,可谓寄兴精微,托意遥深 。“若取喻的诗歌形 象本身就反映着一种生活情景,不依赖托意便自具一定审美价值 ,那是比兴寄托手法运用的最高境界 。” 
  (周啸天《诗词赏析七法》)韩偓这首《闺情》便是其一。    
  复偶见三绝(其一) 
  韩偓  
  半身映竹轻闻语, 
  一手揭帘微转头。 
  此意别人应未觉, 
  不胜情绪两风流。 
  韩偓诗鉴赏 
  唐代士大夫与女冠(女道士)私下恋爱,在中晚唐诗中特多反映 。韩偓《香奁集》中题为《复偶见》 三绝句开头就写道:“雾为襟袖玉为冠 ,半似羞人半 忍寒 ”,同集前面的一首是《荐福寺讲筵偶见又别》, 句云“见时浓日午,别处暮钟残”、“两情含眷恋,一饷致辛酸 。”诗中女主人公均为女冠。这类不公开的 私下恋情,发展过程步履维艰。双方的苦恼,往往超过现实得到的欢乐,又转化为诗的灵感冲动。其间得失很难一言蔽之。这首诗(“半身映竹轻闻语”)就很有兴致地表现了一对具有上述特殊身分的有情人,如何借助“弦外音”和“人体语言 ”,在大庭广众中相 互交换隐秘的思想感情。 
  这也许是在某寺的客厅,或讲筵,座上都是些有身分的规矩人。但其中一个却心怀“爱”胎。当别的人都在亲切交谈或专门听讲时 , 他的思想却走了神——“半身映竹轻闻语 ”,他的心已被竹帘后的半隐 半现的人儿吸引住了。那不是别人,就是那个“雾为襟袖玉为冠 ”的妙龄道姑。她此刻的“轻语”,固然不知对谁说什么,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却意识到那是朝着自己 。其弦外之音是“我在这儿呢。” 读者可以推想 ,他这时该欠了欠身子 ,拉拉衣角,一本正经地坐定,假装认真倾听的样子。然而他的姿态和神情实际表明着心不在焉 。 因为这时他已关注到,那人已“一手掀帘”,因而砰然心动。 
  他还注意到那人“微转头”的动作,它似乎无意识,却分明有所示意:“你看见我了吗。”这恰是《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谓“ 满堂兮美人 ,忽独与余兮目成 ”。 目语 ,这是最为丰富微妙的一种人体语 言,它能表达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此诗前二句中的“轻”、“微”二字用得十分准确,人们在运用“弦外音”和“人体语言”时须恰到好处 ,否则过犹不及。 同时,在方庭广众中,也必须如此,才能避免遭惹耳目与是非。这是一次“偶见 ”,并非事前约定,又是 在众目睽睽之下,那人当然不能久久驻留,必须迅速走过,如她所应该做的那样。翩若惊鸿地,来了又走了。她是那样的美丽多情,真可谓“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跑;从脚看到头,风流往上流 ”(《金瓶梅》), 于是他心中掀起情感狂涛,不能自持。但又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处境,留心观察周围的反应 。“此意别人应未觉 ”,因而不至于引起麻烦 ,他不禁暗暗宽慰了。 
  在别人未觉察的同时,两个人居然心许目成地作了一番“晤谈”,交换了相思之情,两下都激动得很,“不胜情绪两风流 ”!共鸣只在振动频率相同的两心间发 生,而别人全无察觉,诗写至此,可谓曲尽人情,臻于墨妙。 
  韩早年所写的有关私情的诗作,往往因其香艳而受到后世的批评。但《香奁集》中也有清新之作,如此诗就并不轻佻。    
  安 贫  
  韩偓  
  手风慵展八行书, 
  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 
  案头筠管长蒲卢。 
  谋身拙为安蛇足, 
  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 
  未知谁拟试齐竽? 
  韩偓诗鉴赏 
  这是诗人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韩偓于唐昭宗天复元年至三年(901—903)任职翰林学士期间,曾参与内廷密议,对朝政有所谋画。昭宗为宦官韩全诲等劫持至凤翔时 ,又扈从西行,随侍左右,甚得宠信。 回京后,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 ,但受权臣朱温忌恨, 终被贬斥出朝。他辗转南下 ,于天祐三年(906)到达福州,投奔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后朱温篡唐,建立梁朝,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又离开福州,流寓汀州沙县 、尤溪县和桃林场等地 ,乾化元年(911)定居闽南泉州的南安县。这首诗大约就写在他定居南安的次年。韩偓的晚年生活相当寂寥,而又念念不忘国事,心情郁愤。以“安贫”作诗题,有自慰自劝的意思 。这里的“贫”,不仅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 指政治上的失意。 
  诗篇从眼前贫居困顿的生活开始。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重的身体。“慵展”和“ 休寻 ”,写自己寂寞的情怀。懒得写信,表明着交友屏绝;棋不愿摸,意味着机心泯灭。寥寥十四个字,把那种贫病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味充分表达出来了,正点明诗题“安贫”。 
  次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 ,进一步烘托“安贫” 的主旨 。野马 ,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尘埃,语出《庄子·逍遥游 》。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 。蒲卢,又名蜾嬴,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两句的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尘埃在窗前日光下浮动,而案头毛笔由于长久搁置不用,笔筒里竟然孵化出了细腰蜂。这一联写景不仅刻画入微,而且与前面所说的“慵展”、“休寻”的懒散生活正相契合,将诗人老病颓唐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 
  然而,诗人是否就真的自甘寂寞呢?第三联转入致贫原由的回叙 。安蛇足,就是“画蛇添足”。用来 讽刺做事节外生枝 ,弄巧成拙。捋虎须,比喻撩拨、 触犯凶恶残暴的人 。《庄子·盗跖》叙述孔子游说盗 跖而被驱赶出来后说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 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 按韩偓在朝时,曾向昭宗推荐赵崇为相,朱温不满,几乎被杀 。《新 唐书·韩偓传 》还记载一次侍宴时,朱温上殿奏事, 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 ,唯有韩偓遵守礼制端坐不动, 引起朱温的恼怒。韩偓忠于唐王室,当然要成为朱温篡权的眼中钉。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缘由。回忆这一段往事 ,诗 人感到自己谋身虽拙 ,报国则不避艰危 ,故表面以“ 安蛇足 ”自嘲,实际上以敢于“ 捋虎须 ”而自负,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蕴藏着的一片舍身为国的壮怀。 
  结末一联则又折回眼前空虚寂寥的处境 。 试齐竽,事见《 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有位不会吹的南郭处士也混在乐队里装装样子,骗得一份俸禄。后湣王继立,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之夭夭。这里引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象齐湣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一一判别,合理使用。整个这一联是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疑: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象齐湣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择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中似乎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聘,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恨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处可施展才华 ,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 贯串于诗人晚年生活中的这一思想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复杂心理变化,都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诗里得到真切而生动的反映,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诗歌风貌上,外形颓放而内蕴苍劲,律对整切而用笔浑洒,也体现了诗人后期创作格调的逐渐老成。前人评为“七纵八横,头头是道,最能动人心脾”(邵祖平《韩偓诗旨表微》,殆非虚誉。    
  惜 花  
  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 
  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 
  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 
  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 
  明日池塘是绿阴。 
  韩偓诗鉴赏 
  人们都知道韩偓是写“香奁诗”的名家,而不很注意到他也是题咏景物的高手。他的写景诗句,不仅刻画精微,构思新巧,且能透过物象外貌,把把握其内在神韵,借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叹 ,将咏物 、抒情、感时三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本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题“惜花 ”,是对于春去花落的 一曲挽歌 。 诗人的笔触首先伸向枝头摇摇欲坠的残花 :那高枝上的白花已经枯萎皱缩,自知飘零在即, 离情十分悲伤;底下的红花尚余粉光腻容,却也预知到未来的命运,在静寂中愁态转深。用“皱白”、“腻红”指代花朵,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和形体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构图 。“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 理,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都能契合各自特点,状物而得其神。未写落花先写残花,写残花又有将落未落之分,整个春去花落的过程就显得细腻而有层次,自然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