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大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 第2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 看上去“年可十八九 ”,却是三见沧海变作桑田,所 以她知道的新鲜事儿一定很多。 
  “闻说君山自古无”,这就是麻姑对诗人提到的新鲜事。次句与首句的起承间,有一个跳跃。读者不难用想象去填补 , 那就是诗人向麻姑打听君山的来历。人世之谜甚多,单问这个 ,也值得玩索。你想, 那烟波浩渺的八百里琼田之中,突现着这样一座玲珑的君山。泛舟湖面,“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许棠《过君山》),这个发现,会使人惊喜不置;同时又感到这奇特的君山,必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来历,从而困惑不已。诗人也许就是带着这问题去方外求教呢。 
  诗中虽然无一字正面实写君山的形色,纯从虚处落墨,闲中着色,却传达出了君山给人的奇特感受。 
  “ 君山自古无 ”,这说法既出人意表,很新鲜,又坐实了人们的揣想 。写“自古无”,是为引出“何 以有 ”。不一下子说出山的来历 ,似乎是故弄玄虚,引出悬念。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这真是不说则已,一鸣惊人。原来君山是昆仑顶上的一块灵石,被巨大的海风吹落洞庭的。昆仑山,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遨游之所,上有瑶池阆苑,且多美玉。古人常用“ 昆冈片玉 ”来形容世上罕见的珍奇。诗中把“君山”设想为“昆仑山顶石”,用意正在此。“海风吹落”云云 ,想象奇瑰 。作者《题宝林寺禅者壁》云:“ 台殿渐多山更重 ,却令飞去即应难”,题下自注:“山名飞来峰”。可见此诗的想象明显受到“飞来峰”一类传说的影响。 
  全诗运用奇异想象 ,从题外落笔 ,神化君山来历 ,间接表现出君山的奇美 。这就是所谓“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 “游仙”一体,起自晋人,后世多仿作 。但大 都借“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而运用这种方式来歌咏山水,间接表现自然美,不能不说是方干的一个创造。    
  过申州作 
  方干  
  万人曾死战, 
  几户免刀兵。 
  井邑褪初安堵, 
  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 
  野火烧残营。 
  寥落千余里, 
  山高水复清。 
  方干诗鉴赏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前后 ,湖南、江西等 地发生动乱,宣州部将康全泰也起兵作乱,淮南节度使崔铉奉命出兵讨伐,申州一带屡次发生战争,人民深受战乱之苦。方干的《过申州作》这首诗就是诗人于战乱后路经申州时所作,对生灵涂炭、人民遭劫深表同情。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两句,落笔便运用数字之对比来展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万人” 
  卷入战乱,刀兵饮血,骨肉相残,其伤亡之重可想而知。在申州这片几经血洗的土地上,黎民百姓更是生灵涂炭,几乎没有人家能幸免于刀兵之苦。诗歌从广阔的画面上揭示了战乱的残酷和祸国殃民的本质。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使用近推特写式的镜头来摄取申州新战场的残迹。战乱过后,人民刚刚安顿下来,不见丁壮,但见未长大的儿童,这就含蓄地绘出了一幅战乱吞噬百姓的悲惨画面,从一个侧面补充了“几户免刀兵”那战乱劫后图的一角。“凉风吹古木 ,野火烧残营”,则把笔触伸向郊野 ,“凉风”、“古木”,景象萧瑟 ;“野火”“残营”。愈显荒凉 。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万人曾死战” 的战乱遗迹。 
  “寥落千余里,山高水复清 ”,则是从空间的角 度极写遭受战乱劫难的面积之广 。这里的“山高 ”、“水清”并非莺歌燕舞的美景之外观,而是人烟由稠密变“寥落”的衬托之笔,从中更可见出战乱给社会所造成的创伤。 
  这首诗在展开场景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相映成趣,从而较成功地为我们绘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战乱劫后图。诗歌开头的两句主要是从面上显示战乱对百姓生命的摧残 ;三 、四 、五 、六句则分别从村居、郊野取点来补充、深化开端的题旨;而最后两句既是对中间两“点”的总括,又是对总体画面的延伸拓展,从而把读者的目光引向迢遥无垠的远方,引导读者思考战乱的不义,激发人们对战乱罪魁的谴责之情。 
  还有一点应该提及的是,这首诗采用赋的艺术手法逐层展开艺术画面,但诗人的愤懑之情却熔铸于字里行间。诗人对战乱劫后图的每一角描绘,都给人以椎心泣血的艺术感染 ,可谓匠心独运而又声色不露, 讽旨明确而又含蓄深沉。            
钱珝诗鉴赏 
  生平简介 
  钱珝( xǔ许 ),字瑞文 ,吴兴( 今浙江吴兴县 )人 。钱起曾孙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举进士,累迁尚书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由宰相王抟举荐 ,擢为知制诰 ,又升任中书舍人。兴化三年(900),王抟被贬,钱珝亦受牵连而被贬官,出为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司马。后不知所终。《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零八首,编为一卷。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珝诗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早春初萌而未展的芭蕉新叶仪态、神情的深入镂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首句“冷烛无烟绿蜡干 ”,是从外在形状上描摹 未展芭蕉的形状,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一个“冷”字,写出了未展芭蕉外表的冷峻 ;“无烟”二 字写出了其外表的平静端严;而“绿蜡干”则突现了其亭亭玉立的娴雅姿态。由于诗人用比贴切新颖,未展芭蕉的视觉形象变得可观可感,更艳更美了。 
  次句“芳心犹卷怯春寒 ”,是从神情上描写未展 芭蕉的内心律动。芭蕉未展,并非不想与奇花异草争春 ,而是有些担虑 、畏怯早春的寒意 。一个“怯” 字,就把未展芭蕉娇怯羞涩宛若少女的神情给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第三句“一缄书札藏何事 ?”,用设问的方式提 出问题,把笔触伸向心灵的纵深处。古人书札大部作卷筒状,正和未展的蕉叶相似。这样的设问,像一座凌空飞架的金桥,促进了诗歌意境的飞跃、升华,具有拓展深化之功。 
  结句“会被东风暗拆看 ”,是说未展芭蕉变化当 即,一旦和煦的东风吹来 ,它就会慢慢展开 ,正如少女那密封的情书会被调皮的小伙子暗暗拆开偷看一样。这里的“东风”已经拟人化,而一个“暗”字则曲尽其妙,它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微妙变化和不易察觉 ,又维妙维肖地写出了青年人调皮 、好奇的情态。可谓形神兼备,妙趣横生。 
  这首咏物诗比喻奇妙,达到了极高绝的水准。诗人把未展芭蕉比作娇怯含羞、情窦初开的少女,然后逐次进行拟人化、形象化的状摹,从而使未展蕉叶具备了少女的品格 ,“怯”、“藏”、“暗拆”等动词的巧 妙措置 ,都增加了诗歌的情致 ,令人感到形象新奇迷人。 
  咏物诗一般要有所寄托谕指。这首诗究竟是何作意 ,已无法考究 。这里,我们不妨可理解为借物喻人。诗人巧妙地把一个情窦初开而又娇怯含羞的少女比作未展芭蕉 ,希望她在爱情的追求上要勇敢大胆, 而不要半藏半掩 。实际上,掩掩藏藏是无济于事的, 她的一腔情爱终归是会被人窥察到的。由于诗人把自己的心思附丽于娇美的形象,故而显得诗意含蓄、深沉,感情挚着而热烈,开拓了前人诗中所未曾有过的境界,以自己全新的艺术个性步入了唐诗佳作的殿堂。    
  江行无题 
  钱珝  
  一 
  翳日多乔木, 
  维舟取束薪。 
  静听江叟语, 
  尽是厌兵人。 
  二 
  兵火有余烬, 
  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 
  残月下寒沙。 
  钱珝诗鉴赏 
  钱珝的《江行无题一百首 》,是他赴抚州司马任 途中所作。诗人用五言绝句的形式,描写着大江两岸的美丽动人风光,连缀观之,仿佛一幅万里长江的巨幅长卷,生机盎然。这里所选的两首诗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长期战乱后沿江农村的残破景象和人民强烈的厌战情绪 ,富有时代气息 ,为唐末优秀的诗作之一。 
  所选第一首是从江叟厌战的谈吐中透露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第二首则是从晓渡冷落的景象中含蓄地谴责了军阀朱温、杨行密等在长江流域混战的罪恶,暗示出诗人的厌战之情。两首诗歌的主题相近,而表现艺术却不尽相同。 
  第一首是诗人直接出场,录其所闻;第二首则纯属客观描摹景象。第一首结句含意比较外露,但却不是诗人直抒胸臆之辞;第二首的结句则非常含蓄,如果不联系首句“兵火”之语,几乎使人不易觉察诗人对战乱的谴责之情。由于在这两首诗中诗人均以客观抒情诗人的姿态出现,故而使人更加感到诗境、诗情具有冷静的客观真实性,从而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韦庄诗鉴赏 
  生平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人 。是诗人韦应物的后代 。早年屡试不 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 ,召为判官 ,奉使入 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 ,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官 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工诗 ,多以伤时 、感旧、离 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 ,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 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尤工词 ,与温庭 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 享乐生活及离情别 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卷,录诗三百一十六首 。另有《浣花词》辑本,存词 五十五首。 
  金 陵 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 
  韦庄诗鉴赏 
  金陵(今江苏南京)是一个易于激发诗人画家灵感的地方 ,它不仅有险峻的地理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而且具有丰富的历史内蕴,一连续有六个短期的王朝建都于此。因此咏史怀古是到达此地的文人墨客不可少的节目。在中原饱受战争动乱之苦的韦庄四十八岁到五十二岁间两次到金陵,可能在这时他看到六幅描绘金陵史事的图画,它触发着诗人,他感昔伤今,而写下了这首诗。 
  “谁谓”二句是有针对性。在韦庄之前那位曾写过“ 日边红杏倚云栽 ”名句的高蟾有《金陵晚望》。 
  其中写道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 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高氏在金陵处处 感到一片衰败景象,而他却没有看到表现六朝衰亡的图画 !因此 ,所谓“画不成”是带有激愤情绪的反语。韦庄也并非不懂。他只是以此作为缘由,揭示所谓“画不成”的原因的底 。“画人”们内心只注意迎 合“ 世人”喜欢粉饰太平的庸俗心理 ,因此才不去揭示六朝的“伤心事”。看来,“瞒”和“骗”是中国文艺家的痼疾,它历史悠久,为世人所欢迎。六朝偏安江左,内战、外战不断,有什么可炫耀的。可是六朝给后人留的印象却是富贵气十足的“六朝金粉”或带有飘逸色彩的“六朝烟水 ”,而诗人从自己亲身的 经历出发 , 他在金陵所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沉重的一幕 。他看到的《金陵图》恰恰和他的感受是一致的, 因此对其他“画人”的批评,正是对《金陵图》作者的褒美。 
  那么《金陵图》表现的是什么呢?“君看”句指出它是六幅描述“ 南朝事 ”的组画 ,(可能一朝一画),但画中具体内容如何呢 ?诗人没有直言,只用 极空灵的一句“老木寒云满故城”结尾。读者不要以为这“六幅”图画都画的“老木寒云 ”,此句只是用 “老木 ”、“寒云 ”、“故城”三个意象来暗示《金陵图》中所表现的六朝,不是繁华兴盛、也不是超凡脱俗,而是它的萧瑟、凄凉、窒息和衰败。从六朝的历史教训 ,诗人必然想到现实 ,北方已经战争践踏成“赤里千地”,而且战火仍在燃烧。南方也充斥了腐 朽与衰败 ,唐王朝大约已走到了历史的末路。这一点,诗人已经朦胧地感受到了。 
  题画诗虽然产生于六朝 ,但到唐代才繁盛起来, 大多题画诗都要细致描绘画中景物 ,然后抒情叙事。 而此诗以议论为主,通过议论以状写诗人的忧惧之情和无限的伤感,对于画的内容却只以暗示和象征手法一笔带过,将画中的空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诗鉴赏 
  台城位于今南京市玄武湖畔,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江南东路建康府 ”条下载 :“台城一曰苑城,即古建康宫城也,本为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五年(330)作新宫于此,其城唐末尚存”。那么,从它始成到荒圯的数百年间,饱经时代风雨涤荡,富有兴废存亡的特定象征意义,本身就包含着异常复杂丰厚的历史内容,所以往往触引起诗人深刻的沧桑世事之叹,对于生当季世 、胸怀沉重亡国忧虑的韦庄来说,亦是如此。 
  不过,诗的首联并未即此挥发直言,专注在“台城 ”本身措意 ,而是转向一个较宏阔的地理人文环境,通过自然景色的映托导引,再进一层锲入到主观感受意识之中 。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 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 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 春草长”的意思。总之 ,“江”、“雨”、“草”三者交 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构建起某种客观物象与心绪的对应,其间至少有两方面的意味。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 ,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孙吴、东晋、宋、 齐、梁、陈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此其一,紧扣金陵旧都的社会历史价值意义去顾忆推想,侧重在人文内容;而其二则是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 ,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自然风貌, 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倘再作深层探究,“ 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 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 )的世家大族 ,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 ,他自己却逢辰不偶, 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