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颜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晋颜血-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形意拳由脊椎发力。

    杨彦先教人站三体式,讲明要点之后,一一观察各人的情况,不得不说,人与人之间真的有悟性的差别,有些人只是徒有其势,无论如何都不能定心去体会三体式那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意境。

    不过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最多练不了形意拳,对本身不会有影响,毕竟拳法不是万能的,以杨彦目前的功夫,寻常壮汉十来个近不了他的身,如果是手持兵刃的士卒,五六个会让他非常狼狈,再如果是如荀氏府卫这样的精锐,他一个干翻三个就是极限了。

    练拳的意义主要是养生,身体健康,活的更久,而且站桩形同于入定,有益于净化心灵,开阔心胸,培养气度,保持思维的敏捷。

    杨彦前世只是半路子货,练到初窥明劲就因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再也没法练了,所以他也不知道练至传说中的暗劲乃至化劲会是什么样,不过有一点他可以确认,万军丛中取敌酋首级那是不可能的,毕竟人力有时而穷,浑身是铁,又能打得了几根钉?

    到阳光初洒校场,各人陆续散去,有人感受到了三体式的妙用,但更多的,是白站了一个时辰,不仅毫无体会,还因动作姿态的别扭,腰酸腿疼。

    只是一次站不出效果,并不能说以后就不行,调整好心态,依然还有机会。

    吃过早餐,荀灌和荀华约好了去探望裴妃,杨彦把巧娘也丢下,跟着一起去,他则取了三国演义和西厢记的手稿,策马奔向了盐市。

    让他意外的是,那张筒陋的几案依然摆放在街角,看上去还挺干净的,没有污水和灰尘,显然时常有人清扫,这让他不禁有了些动容。

    “诶?杨郎!”

    “杨家郎君,杨家郎君回来了!”

    有眼尖的路人认出了杨彦,惊喜的大叫起来。

    “杨郎,北去可曾顺利?”

    “久不闻杨郎清音,如旷旱之地,苦候甘霖啊!“

    这一下子,街头的人一堆堆的聚集过来,喧闹不休。

第100章 吏部难登() 
转眼间,杨彦身前便围的水泄不通,很多人都凑过来打招呼,脸面挂着真挚的笑容。

    “杨郎此来,可是续说三国?”

    又有人放声问道。

    “承蒙父老们挂念,杨某有几句话要说!”

    杨彦双手一压,待人群安静了些,便拱手道:“前些日杨某跟随荀府往北地办事,走的匆忙,未能告之,请父老们见谅,今日来此,实因杨某有庶务在身,蒙主上不弃,任为东海国相,不日将往郯城赴任,无法再为父老续说。“

    东海国相的信息量太大了,国相就是一方方伯,顿时,数不清的惊疑目光打量着杨彦,就连上前恭贺都忘了。

    虽然在朝庭眼里,东海国相一文不值,但是相对于小民,秩比两千石的大员仍是需要仰望的。

    以往杨彦白身,可以在街头说书,借此邀结人望,如今他已是秩比两千石的大员,如果再这么做,不说朝庭的脸面会因此无存,即便是他自己也会被人轻视。

    官与民,从来就是两个阶层,官可以亲近民,关心民,却不能尊卑不分,毕竟官员的最基本职责就是管理和组织,或许有知恩图报,感激泣零之人,但大多数人仍是畏于刑而滥于宽,仅靠施恩不足以结义,当官就要有当官的架子,恩威并施方是御下之道,这是亘古不变的至理。

    杨彦的身份已经变了,他也只能抱以一声叹息。

    其实这些在盐市做生意的商贾土豪,可能一辈子都没去过江北,并不知道杨彦在朝庭的地位只是等同于淮北流民帅。

    不过也有一些侨人眉头微微一皱,分明是知悉了杨彦的底细。

    果然,有嘀咕声传来:“我就是从郯城过来的啊,那里几乎没人了吧,羯贼游骑不时侵扰,朝庭都放弃了,去那里就藩哎,但愿杨郎莫要后悔啊!“

    ”哼!“

    曾聘请过杨彦担任他家西席的胡烈冷哼一声:“府君鸿鸪之志,安能晓以你区区燕雀之辈?你一个街头卖胡饼的说来还是沾了杨郎油之光才以得名声大燥,又有何资格妄议府君?”

    “这”

    这人讪讪着退开。

    胡烈又向杨彦长身一躬:“当日老朽便知府君不俗,但今见之,仍是耳聩心惊,对北地形势老朽略有所闻,虽此去郯城艰险重重,但府君非常人行非常事,老朽在此,谨祝府君建功立业,名震海内!“

    ”多谢胡老丈吉言!“

    杨彦笑着抱拳。

    民众这才反应过来,纷纷向杨彦恭贺,杨彦一一抱拳回礼。

    不片刻,有人吞吞吐吐问道:”府君既已荣任,不知来此“

    杨彦从怀里掏出三国演义与西厢记的手稿,抱拳道:“杨某没法再为父老们说书,不过三国演义已录出前九十八回,今欲寻人腾抄传播,若是有谁愿意,杨某可将手稿赠与他,并附送西厢记一篇。“

    从第九十九回开始,司马懿正式登场,杨彦可不想找死。

    ”哦?“

    围观众人大为动心,杨彦的字虽然不能说与风靡大江南北的卫氏相比,也因身份上的劣势,不入士人法眼,却是颇具清奇之妙,越看越有韵味,前一阵子他开的药方,已经有寒门庶人在收藏鉴赏了,甚至有些人让自家子侄照着临摹,学他的字。

    毕竟卫氏的字,通常的寒素之家缘悭一面,而寒门在书法上,确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胡烈抢先施了一礼:“府君可把书稿交于老朽,老朽着府上门生,日夜腾抄百份分发四周乡民。”

    “好,有劳胡老丈!”

    杨彦毫不犹豫的手稿递了过去,胡烈如获至珍,小心翼翼的接来手中,满脸喜色。

    周围不时有人发出懊恼的声音,深恨自己慢了一步。

    其实杨彦给谁都无所谓,他主要是想传播西厢记,西厢记宣扬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对当时社会秩序的严重挑恤,而张生以寒门卑子娶得身为世家女郎的崔莺莺为妻,也是对时人价值观的极大颠覆。

    这就是明明白白告诉你,只要努力上进,你也有机会封候拜相,娶得如花美眷!

    与之相比,三国演义宣扬忠义,几百年的老套路,现实价值反而不如西厢记大,杨彦同时拿出西厢记和三国演义,是以三国演义作为西厢记的掩护,胡烈承诺腾抄百份传播,自是乐见其成。

    “既如此,那杨某就告辞了,他日再来,当与诸位把酒言欢!”

    即然目地达到,杨彦拱了拱手,便上马离去,后面一片恭送声。

    回到荀府,又过两日,荀崧回来了,把杨彦叫到书房,带着丝歉意道:“贤侄啊,按理来说,方伯就任需去吏部留下名籍,昨日老夫找到吏部大尚书言及此事,那个谢公言语间似有推托之意“

    说到这,荀崧再也说不下去了,摇头看着杨彦。

    杨彦也很无语,在吏部登记需要提供阀阅,他贫下中农出身,哪有阀阅可登?很明显,吏部大尚书谢裒也不想因在吏部簿册上留下杨彦的名字从而使自己的仕途沾上污点,有意淡化此事。

    说白了,杨彦就是淮北流民帅的待遇,朝庭给个名份,其他自己看着办,况且不仅仅是登记阀阅方面的问题,方伯就任,朝庭需要为其派驻长史或郡丞,以起牵制掣肘之用,但是谁吃饱了撑着去郯城给杨彦当副手?这事也未有提及。

    虽然朝庭的轻视让人不舒服,但是在本意上,这何尝不是杨彦想要的结果呢?

    穿越来此,不做反贼难道做顺臣?

    于是杨彦笑道:“谢尚书自有其深意,彦之也从无半分怨言,日后若有机会,找吏部补上也不为迟。“

    站荀崧身后的荀灌扑哧一笑:”谢裒不过是怕丢人罢了,哪来的深意,其实入不入吏部只是个名份的问题,用以据资选官之用,杨彦之,我可能说话不好听,但实情便是如此,朝庭不可能召你回朝任职,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仅在名份上被朝庭羁縻,暗地里落个逍遥快活呢。“

    杨彦愕然看着荀灌,心道你这娘子别当着你那刻板老父说那么明显啊,这不是找喷吗?

    果然,荀崧脸一沉:”灌娘你虽为女流,却怎能做此狂悖之言,贤侄莫要理她,他日你若真是建功立业,自有老夫找上吏部为你出头!“

    杨彦暗暗叫苦,只能施礼道:”有劳荀公了。“

    见着杨彦的无奈神色,荀灌又是扑哧一笑,很明显,杨彦的窘境还是很能给她带来欢乐的。

    荀崧也不满的瞪了荀灌一眼,便站起来道:“人手已为你备妥,贤侄且跟我来。“

    ”荀公大恩不言谢!“

    杨彦郑重施礼,跟着荀崧父女去往校场。

第101章 去期来临() 
(祝大家新年快乐,心享事成,阖家团圆,肥肥美美,再谢谢好友书友20170903214322771的打赏)

    校场里,整整齐齐站着两百名府卫与五十名带刀侍婢,由荀华与荀虎领着,尤其一些带刀侍婢,凤目中还嚼着泪珠,满脸的不舍离情。

    “参见郎主,参见女郎!”

    见着荀崧和荀灌,众人齐齐施礼。

    荀崧摆了摆手,便向杨彦道:“贤侄,你与我荀氏有大恩,今以这两百五十锐卒助你,另有一百匠户还在为你筹备,其余金帛俗物不须言说,你莫要和老夫客气。”

    说完,向边上打了个眼色,荀灌捧上一匣子簿册,递向杨彦道:“杨彦之,我让荀华、荀虎都跟着你,这是他们的身份籍属,你拿着吧。”

    杨彦浑身微震,郑重的接过木匣,一一看向众人。

    每个人也都在看着他,神色复杂难明。

    许久,杨彦拱手道:“蒙诸君不弃,与杨某共襄盛举,杨某又怎敢以家奴驱使诸君?今将名籍奉还,若是愿与杨某共赴郯城,杨某视之为腹心,祸福相依,甘苦与共,他日封狼居胥,燕然勒石,必有诸位名姓,若是各位另有考量,杨某也视之为友,绝不埋怨!”

    说完,就把木匣塞到了荀华手上。

    这等同于释放奴籍,还自由之身,荀华反而懵逼,望向了众人,很多人也是两眼迷惘。

    荀崧为杨彦挑选的府卫不是随便选的,几乎都曾随荀灌去郯城接回裴妃,与杨彦有袍泽之谊,事先也通过了信,做过思想工作。

    既然是荀崧的命令,本身对杨彦也有或多或少的钦佩与好感,没有太多的抵触情绪,只是没想到,荀府竟然会把他们的名籍交与杨彦,杨彦又还给了自己。

    对于现代人来说,追求自由是天赋的人权,虽然人身依附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在法律上,任何人都是自由的,而对于古人,骤然得到自由,就有点类似于被从家里赶出去了,失去了主心骨,再也没有依靠。

    一时之间,校场上一片安静。

    荀崧叹道:“诸位俱为一时之选,至少也有将校之才,居于我府,不过是蹉跎岁月,龙困于野,倒不如随着彦之为国效力,因功立业。

    彦之其人,堪称翘楚,有情有义,诸位跟随,老夫倒也放心,但老夫丑话在前,虽彦之敬重你等,交还名籍,不以家奴视之,却不可恃宠生娇,目中无主,以免败坏我荀氏清名!“

    荀灌给荀虎和荀华施了个眼色。

    二人回过神来,执手施礼:”参见府君!“

    ”参见府君!“

    众人纷纷施礼。

    杨彦双手虚托,郎声道:”诸位不必生分,称我将军即可!“

    ”参见将军!“

    这一次,声音更大,也多了份激昂的情绪。

    诚然,将军比府君更显亲切,但是在最初的懵逼过后,陆续有人体会到了被放归名籍的妙处,先不提杨彦能否带着他们建功立业,光是姓荀,这就了不得!

    各大家族的旁枝庶出,其实不完全由本宗所出,有一小部分是由赐予宗姓的家奴放归而来,若干代以后,尤其是战乱年代,人口大量丧失,宗谱族籍散落,顶着同样的姓氏与郡望,外人无从分辩本宗与家奴之别,这就给了家奴鸩占鹊巢的机会。

    很多传承久远的古老家族,血脉究竟纯不纯,谁也说不清楚。

    当然了,这不是说荀虎等人有意识的想取代颍川荀氏,而是杨彦放归名籍,给了他们一个成为荀氏旁枝庶出的机会,将来他们的子弟长大成人,不必与人言家生子,可堂而皇之的称自己乃颍川荀氏之后。

    士族专权,自是令寒门心羡,恰八王之乱直至五胡乱华,无数的名门望族家业断绝,不乏有钻营之徒动起了歪心思,冒认祖宗,伪造阀阅获得进身之机。

    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毕竟谁也不是傻子,蛋糕就那么大,多一家来分,就意味着自家要让渡一部分,所以除了极少数的幸运儿冒认祖宗成功,绝大多数都是耗费了大量的金钱精力,却仍然一事无成。

    而今一条康庄大道摆在了眼前,要想出人头地,根本不必冒认别家祖宗,仅凭事功就足以渐渐演变为荀氏旁枝,这得是多大的诱惑啊。

    很多人望向杨彦的目中,射出了感激之色,尤其是荀华,被放还名籍更是让她浑身一松,毕竟她不再是家奴了,而是与杨彦身份一般的良家子。

    又过三天,荀崧把百户匠户交给了杨彦,其中有合金、铁匠、船匠、木匠、皮匠、织造、搏埴、弓箭、脂胶、丹漆,以及种田好手等诸多匠户,这让杨彦真切见识到了世家大族的底蕴。

    这还是并不显山露水的颍川荀氏,换了琅琊王氏,诸葛氏、泰山羊氏等侨门显宗,以及三吴二豪四姓,又该有多大的实力?

    匠户、佃户与部曲是世家大族屹立于世的根基,佃户种田提供粮食,部曲练兵提供武力,匠户治炼物事提供助翼,其中以匠户最为难得,如种地的,上阵撕杀的,凡是身强体壮,少许训练即可使用,而匠户全靠手艺天赋,精益求精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浸淫其中。

    杨彦可不会傻到发还匠户名籍以邀买人心,毕竟他本与荀氏匠户无恩,匠户也无建功立业之心,真要把户籍发还,他敢担保这一路上有一个逃一个,最终还是白白便宜了别的豪强大户,只能到了地头再作安抚。

    接下来的几天,杨彦不再出门,留于荀府教授拳法,指点返身回射的要点,目前只能一个个的练习,要想集群训练,形成规模战斗力,还牵涉到互相配合的问题,否则没射中敌人先射中同伴,那可是要命的。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到了杨彦离京的时刻,荀崧不便相送,只是告诫杨彦江北之众,乃晋之旧人,或有离合之劣,但也时势所迫,若有归义之心,宜先抚后剿,少造杀戮。

    杨彦自然不可能向荀崧说出自己的想法,唯唯称是,荀崧又着荀灌替他送行。

    从名义上讲,裴妃是君,杨彦是臣,没有相送杨彦的道理,因此在出发的前一天,杨彦去向裴妃辞行,裴妃哭的如个泪人般,不顾仪态的抓住杨彦的手,再三叮当戒急宜缓,事不可为,不必强撑,仿佛这一去就再也不回来似的,眷眷真情流露,让杨彦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悲怆,也是暗生不舍之情。

    大队人马徐徐出了荀府,那两百五十名府卫,除了带刀侍婢,相当一部分都是举家随杨彦去郯城,合许有一千五百人左右,百户匠户约有八百多人,另荀崧赠给杨彦金百斤,生铁和熟铁各万斤,骏马千匹,绢千匹,粮食十万石,拉车的牛和骡子超过千头。

    十万石粮食听起来很多,但按照当时的计量单位,一升约为2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