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绿化树-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厚了,她的脚步声不是沙沙的,而是咯喳咯喳的,但仍然非常轻盈。她一下子搡开门,直接冲着我喊道: 
  “喂,咋哪?你把营生干了一半,就撂下不管啦?” 
  “营业部主任”吃吃地偷笑:人家都休息,偏偏要我去干活,他很称心。我装作不乐意地放下书本,慢吞吞地爬起来,跟在她的后面。一拐弯,她便嘻嘻哈哈地笑起来,还天真无邪地用肩膀撞了我一下。她的神态,使我想起我儿时和表妹一起逃学,跑到只有我们俩知道的花园那个角落时的情景,又非常自然地仿佛和她有了某种默契。我也笑了。这种笑,不是我多吃了一口的笑;我愉快地感觉到了已经离开我非常非常遥远的盎然的生意又回来了。可是,今天,她真的把炕拆了。 
  海喜喜抱着两肘蹲在门口,紧绷着薄薄的嘴唇,目光阴沉,一脸不高兴的表情。屋外,和好了一摊泥:房里,炕面子完整地掀起来了,土坯也准备好了。看样子就等着我来干。 
  “你光指挥就行了。”她说,“让喜喜子干,他有的是驴劲。来,你们先吃点土豆,暖和暖和,完了我蒸白面馍。”“他——指挥我哩!”海喜喜连看都不看我一眼,朝地上啐了口唾沫,也不接她给的土豆。 
  “东西都准备好了,我们先干吧。”我说,“早完工早点火,不然炕烧不干。”海喜喜还是蹲在那里不动。他的懒怠和对我的藐视,刺激起我的活力和竞争心。我跨进炕墙里面。 
  “我一个人来!这点活,哧!……”我好像力大无穷似的。 
  “你干不干?!”她向海喜喜瞪了一眼,只厉声问了一句话。 
  海喜喜像被踢了一脚的狗,倏地站起来,撸起棉袄袖子:“球!还是我一个人来干吧!” 
  “你呀,你是榆木脑袋,人家是化学脑袋。”她把土豆塞在我手上,嘲笑海喜喜,“你今天还是看人家的吧,你就给他当小工。”她经常说出些我想象不出的,为作家、诗人所叹服的生动的词汇。这儿的农民把他们从未见过的新兴塑料制品一律冠以“化学”两个字,比如“化学梳子”、“化学扣子”、“化学杯子”等等。这个“化学脑袋”和那个“棺材瓤子”一样,使我不由得叫绝。原来,昨天我在她家吃土豆的时候,我对她说,她的炉子虽然好烧,但炕打的不科学。老乡们打炕,烟囱和灶门成对角线,大部分热气从烟囱跑掉了,仅炕头上热一点。最科学最经济的方法是火道满炕转,成“回”字形。我在地上给她画了一个图,我说:“这种炕,只烧一把火,我叫它满炕热!其实改一改不费事,只要在炕里动一点小手术就行。”今天,她果真照着我这个“化学脑袋”想的做了。 
  我边吃土豆边干活。我很小的时候就欣赏电影上的男演员一边吃东西一边干活的作派,欣赏水兵们听到“甲板上集合!”嘴里嚼着面包就冲出舱房、爬上桅杆的神气。我觉得它表现了男子汉的忙碌、干劲、帅气和对个人饥寒饱暖全然不顾的事业心。但过去我没干过活,后来干上活却没有东西给我吃,而且干的又是什么活啊!今天,我干得很痛快。炕修改好了,肚子也被土豆填满了。 
  海喜喜不吃土豆,也许他不屑于吃,也许他吃饱了。他给我递坯端泥,面孔阴沉沉的,嘴里不断地嘟嘟哝哝,说这种土坯挨着土坯的实心炕要是好烧,他就跳河去。我装作没听见。放好最后一块炕面子,我跳下炕,向他一摆手: 
  “行了,你上泥吧!”海喜喜蹲下来左看右看,像是想挑出哪儿有点毛病。她已经把馍馍的面剂子切好了,放到笼屉里,呵叱他说: 
  “还看啥?!小心绕花眼睛!齐不齐,一把泥。瓦工的活你还不知道?你先从锅台这边泥。我这就烧火。” 
  在这大雪天,她不知从哪里抱来一捆捆干柴,动作麻利地在灶膛里点着了火。开始,有些烟从炕面子的缝隙中蹿出来,随着海喜喜泥的面积越来越大,烟逐渐地减少,终于消失了。海喜喜泥完后跳下炕,看着灶膛里熊熊的烈火一个劲儿地往烟道口窜去,而满炕都冉冉地蒸发出水汽,褐色的湿泥渐渐地变白,也不作声了。 
  “你死去!你跳河去!……”她笑着揶揄海喜喜。灶火映着她生动的脸,我很久没有看见过这种红闪闪的美丽的鲜艳的颜色了。 
  我坐在那不能移动的土坯凳子上悠闲地吸烟,第一次感觉到劳动会受到人的尊敬。这种感觉,扫除了昨天接受她施舍的时候多少还有一点的屈辱感,维持了我的心理平衡。我想,我现在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农业工人了,而我才二十五岁,如果在农业劳动上我不能成为一个壮劳力,成为一个内行,今后便无法安身立命。今天,就凭我这一点从供暖工程师那里学来的小技能,马上改变了我和海喜喜两人的地位,几天以前我还看作高不可攀的车把式,也不得不给我当小工。这就充分说明了,在这里,在这个穷乡僻壤,在这个也许我会终生呆下去的地方,只有体力劳动的成果才是衡量人的尺度。而从刚才干的活来看,只要我能吃饱,我完全可能成为海喜喜那样魁梧、剽悍、粗豪、放到哪儿都能干的多面手!我有充分的信心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四年的禁锢,四年的饥饿,处分解除后依然戴在头上的“右派”帽子,已经把我任何别的志向都摧毁了 
  她蒸好两屉馍馍,又熬了一大锅白菜土豆。把寄放在别人家的尔舍叫回来,我们开始吃饭了。 
  这是一顿真正的饭!我多少年没有吃过了啊!多少年?……“给,吃完再盛。”她首先给我盛了一大碗土豆熬白菜,又塞给我一个大白面馍馍,“馍馍你今天先吃两个,还给你留着哩。你来,我馏一馏给你吃。” 
  海喜喜铁青着脸蹲在锅台旁边,毫不掩饰妒意地盯着她端菜拿馍的两只手。我不理睬海喜喜。今天我吃这顿饭是名正言顺的。这是这儿老乡家的规矩:替谁家打炕盖房,就要在谁家吃饭。我心安理得地拿起馍馍。今天的馍馍是发面的,比昨天的更白。我转来转去看了看,再没有昨天那样的指纹印了。 
  可是,即使有昨天那样的指纹印,我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如果不是昨天,而是今天的馍馍上有那样的指纹印,我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人哪,你是多么容易受情势的摆布,多么容易忘记过去呀!在她家吃完饭,回到“家”,又从伙房打了一份稗子面馍馍,也吃了下去。我才知道什么是“饱”!“饱”,不是“胀”! 
  我躺在马灯下的草铺上,乜斜着睡眼,沉醉在饱的舒适感里,晕头晕脑地计算我今天吃了多少东西,但算了半天也没算出来。因为饱,我可以想食物以外的事情了。我想到她和海喜喜。他们并非夫妻是明显的了,而交情似乎又不寻常。可是我的直觉告诉我,海喜喜又没有占有她。如果海喜喜对她已经实现了法律外的占有,他是不会像一条狗似的顺从她,领教她那有时几乎是刻薄的嘲笑的。这两个人真微妙得耐人寻味,尤其是她,那么善良又那么泼辣…… 
  再说海喜喜,这个体力劳动者也有值得我羡慕的地方。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即使他干端坯递泥这样的简单劳动,我马上知道他非常有眼色;泥炕面的时候,他的步骤也和我一样合乎劳动运筹学的原理,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干完泥活以后,自己的身、手却很干净,几乎纤尘不染。在农村,是很讲究这点的。比如说,有的姑娘媳妇和面,和一斤面会有二两沾在手上、盆上、案板上。而受人称赞的姑娘媳妇就讲究“三光”;和完了面,手光,盆光,案板光。劳动也是这样。干净、利落、迅速,是体力劳动的最高标准,正如文学中智慧的最高表现是简洁一样。这不是光靠经验能达到的。没有干过农业劳动的人,以为那只要有力气就行,熟能生巧嘛。其实不然,我见过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农,干起活来仍是拖拖沓沓——当地人叫“猫拉稀屎”,和写了一辈子文章的人还是行文□唆相同。 
  简单的体力劳动,也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智慧、个性、气质与风格……我慢慢地睡着了。在梦里,我真的变成了招贴画《你为祖国贡献了什么?》上的标准体力劳动者,但奇怪的是,我的面孔却非常像海喜喜!
  
十八



  开始出工了,但雪并没有化。 
  我非常喜欢雪。我一生第一次看见雪是在重庆。那天,保姆给我穿好衣裳,我一下床,撩开窗帘,眼前就扑来耀眼的银白色的光。山坡下,昨天还很丑陋的平房,疏疏落落的小竹林,都美丽得和刚刚的梦一样;整个洁净的世界,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唤起了一股冥想的柔情。就在那一刹那,心灵和大自然无间的交汇,纯净的心灵对于纯净的大自然的感应,使我莫名地掉下泪来,使我对大自然产生了难以言传的庄重的虔敬。可以说,是雪让我过早地成熟了,以后成了一个诗人,再以后…… 
  黄土高原的雪绮丽无比。它比南方的雪要显得高贵、雍容、壮阔、恢宏大度;南方的雪使人感到冬天确实来临了,北方的雪却令人想到美丽的春天。雪,才是黄土高原上真正的迎春花。今天我跟大车装肥,就是说把我们前几天砸碎的厩肥运到田里去。田野空阔,雪好似打尽了地面上一切多余的东西。丘垅、渠坝、沟沿、高耸的树枝……所有带棱角的地方,都变得异常光洁而圆润,并且长着如天鹅绒般的茸毛,仿佛晴空下的雪原不是寒冷的,而是温暖的,总使我不由得想把自己的脸颊贴在上面。我跟的不是海喜喜的车,赶车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这个老汉沉默得出奇,也慢得出奇。海喜喜的大车一天拉了五趟,他只拉了两趟,而他赶的牲口却要比海喜喜赶的壮。 
  “傻熊!鞭打快牛。咱们慢慢来吧!”他斜睨着海喜喜耀武扬威地从他车旁超过去,用手掌焐着冻得通红的鼻子这样说。这天,他仅说了这样一句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给我作解释。“鞭打快牛”的意思是:能干活、肯出力的人常得不到好报,总是受到埋怨和批评。他这倒也是一条人生哲理。 
  也好,他这样慢吞吞地赶车,却给了我遐想的时间。坐在他的大车上,如同在梦中轻轻地摇晃。雪,会使我联想到安徒生、普希金、莱蒙托夫…… 
  啊,你,是你造就了普希金! 
  当你飘落下来,我不能想象你来自那铅灰色的云, 
  一定有双纤纤的玉手将你摘下, 
  在那里,满园梨花春荫。 
  啊!给我一片,给我一片, 
  让你滋润我的心。啊,你,是你拯救了章永璘。当你伸过手来,我不能想象你生长在荒野的寒村, 
  你迷人的眸子含有奇异的光焰, 
  在心底,南国五彩缤纷。 
  啊!我要记住,我要记住, 
  你宝石般的指纹。 
  大车车轮顶在一个小土坎上,没有过去。老汉干脆让车停在那儿,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在车辕上歪着脑袋,用手焐着鼻子呆坐着。我很熟悉这种神情。在劳改农场,管这副模样叫“死狗派儿”。“派儿”,不是“派”,以把它和政治上学术上的“派”区分开来。抱着这种态度的人,一切威胁、利诱、说服、动员、批评教育都把他无可奈何,只好随他去。 
  我随他去了。我在想,为什么我对她用了“迷人”这样的词?对她,我应该用“圣洁”、“崇高”、“神圣”、“仁慈”诸如此类的词才是。肚子吃饱了之后,我发觉有一种非常隐秘的东西在撩动我的心弦,我的心,像雷雨过后沾着水露的光闪闪的蛛网,在檐下微微地颤动。 
  我无缘无故地脸红了。 
  她和队上的妇女老弱仍在马号前面翻肥。翻出来的肥污染了白皑皑的雪地,分外扎眼,但却让领导看得很清楚:今天她们干得不错!下午,谢队长见我们大车回来了,高兴地喊了一声:“收工!”农工们像往常一样,零零散散地回各自的家里去。她擦着铁锹,有意在肥堆旁边等我。 
  “歇一歇到我家来一趟。” 
  “怎么?有什么事吗?”我跳下老汉的大车,有点不好意思地问。“‘怎——么’,”她笑着学我的话,有滋有味地咂摸着,“‘怎么’,你‘怎——么’打的炕不好烧哩!” 
  吃完从伙房打来的稗子面馍馍,我才到她家去。现在,我们组里的几个人都各有各的事,他们管不着我,也不注意我。我这样一副尊容,在这样一种时候,谁也不会把玫瑰的颜色和我联想在一起。但走在路上,我还是止不住有些心跳。 
  当我迈着轻捷的步子走到她窗前, 
  透过绿纱窗帘,我看到她窈窕的身影, 
  和覆盖着柔情的披肩。 
  …………莫名其妙地,我脑海中会跳出不知是哪一部诗剧里的台词。当然,她家没有绿纱窗帘。她的窗户和所有农工家的窗户没有两样,也是用零七碎八的玻璃拼镶上的——我估计在这个队搞基建的时候,农场肯定是用低价购买了一批处理玻璃。同时她也没有什么“披肩”,尽管她也许有不少于玛甘泪或达姬娅娜的柔情。她端坐在炕头上,就着挂在墙上的一盏用药瓶子做的煤油灯补小衣裳。尔舍已经睡着了,盖着一床退了色的小被子。“炕怎么不好烧?”我推门进来,问她。但我似乎也明白不是炕不好烧。“‘怎——么——’,”她又笑着学我,声音夸张地拖得很长,“怎——么——,你怎——么——现时才来?”说完,她被自己学的口音逗得哈哈笑了。油灯照着她紧密细小的牙齿,她下齿中的一颗,稍微被挤出了一点。然而这并不损坏她的美,就和蒙娜丽莎的斜视一样,倒构成了她美的一个特点。她的笑声,把尔舍惊动了一下。她当即忍住笑,跳下炕,从锅里端出一碗土豆熬白菜,还有两个馏好的白面馍馍。 
  我也笑了,腼腆地搔搔后脑勺,轻声地说:“现在粮食这样困难,我怎么好老吃你的?你还是留给尔舍吃吧。” 
  “怎——么——”她又忍不住噗哧地一笑。我在她面前不自觉地老说出“怎么”来。的确,对于她,我好似总不能理解。“你不要废话!”她说,“你把心款款地放在肚子里面。人家不是说我开着‘美国饭店’么?” 
  她对我的施舍表现得很自然,对我的怜悯并不使我难堪,而是带着一种孩童式的调皮和女人特有的任性。我也不好问她粮食是从哪儿来的。在这样的时候问这种话无异于盘诘人家。还能从哪儿来呢?大家心照不宣罢了。家家都是如此,唯有我们几个单身农工没有这样的条件。单身农工都在集体伙房吃饭,没有灶具,没有瓜菜调剂,没有……有的却是相互盯着的眼睛。我吃着饭,和她聊天。她说她家是从青海过来的,只有个哥哥,现在在县里一家农具厂当铸工,娶了个本地女子。她跟那女子合不来,就到这农场来当农工,已经有两三年了。但她显然不愿提这些事,却饶有兴味地用热烈的语气回忆她的童年。她说她老家的女子都会绣花,连袜底上都要绣上花朵,等发了工资,她也要给我买双袜子绣上花送给我。我连连说不必了,袜底上绣上花,给谁看呢?她用审视的眼光上下看了看我,不言语了。我怀疑她是在猜测我身上究竟最需要什么。后来,她又说起她母亲。她母亲年轻的时候是老家有名的民歌手——当然她用的不是“民歌手”这个词,曾赶过河州的什么“太子山花儿会”,人称“赛牡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