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聊斋志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名家解读聊斋志异-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世界上也颇负盛名。

《聊斋志异》版本较多,据初步统计,达六十多种。按它们的性质、内
容区分,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抄本。这是在作者成稿后、刻本未出前在社会上流传的抄本。这
些抄本,由于诸家传抄,各有点窜,鲁鱼亥豕,自不能免,卷数、目次也不
一。较早的有康熙抄本、铸雪斋抄本,以及黄炎熙抄本等等,他们大都来源
于稿本,内容比较可靠,后来各家刻本,一般以此为依据。

(二)初刻本。现存最早的刻本,是乾隆三十一年赵起杲青柯亭本,但
此时距蒲松龄殁后,已半个世纪。在乾隆年代所出的初刻本,形式和内容也
很不一致,有截其序者,有去其题词、例言、小传者,有删其短篇者,有分
门别类者。其较重要的,除青柯亭本外,还有王金范本、李时宪本、步云阁
本等等。

(三)译注、图绘本。清嘉、道以后,由于《聊斋志异》的广泛流传,
引起了当时社会上文人学士的重视,相继出现了冯镇峦、何守奇、吕湛恩、
何垠、但明伦等评注本,后来铁城广百宋斋又仿我国古代小说体例,为该书
作图绘。无论评注、图绘,都几乎以青柯亭为底本,而且版本较多,刷印量
较大,对《聊斋》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补遗、拾遗本。当清末各种刻印本大量出现以后,有好事者,又
方搜远绍,符其原稿,以各种传抄本核对,摘出其未刊者,作补遗、逸编、
拾遗而加以刊刻,使蒲氏一生心血,俾遗珠得还合浦。

本文将就上述四种类型的主要版本,试从内容、版本特点、收藏经过等
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供我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参考。
稿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聊斋志异》为蒲氏一生的心血所萃。作者从青壮年时代,就从事资料
的搜集和写作工作,正如他的挚友唐梦赉在序言中所说的:“于制艺举业之
暇,凡所见闻,辄为笔记。”由于作者广泛取材,于是“四方同人,又以邮
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从稿本所记故事情节的时间(最晚时
间是清康熙四十六年的《夏雪》、《化男》篇,蒲氏时年67 岁)和稿本修改
情况分析(除个别篇章、条目有修改外,其余大部分是誊写工整的),当是
作者晚年最后的修订稿本。所以,他的儿子蒲箬等所作的祭文都说:“暮年
著《聊斋志异》。”

本书除《考城隍》篇首行标有“聊斋志异一卷”外,其余各册各页都没
有卷次,由于稿本的历次重装和古代以册作卷的习惯提法,致使本书卷数颇
为混乱,如蒲立德在序中称16 卷,蒲箬等“祭父文”和张元所作“墓表”均
称8 卷。蒲箬、蒲立德等是他的子孙,并还共同生活过一段时期,他们对前
辈写作情况,应该是十分了解的,并且还目睹和长期保存了这一手稿,为什
么对原稿卷数的提法,如此莫衷一是?这只能从稿子的原装和改装,以及我
国古代以册作卷的习惯提法去理解。因此,为尊重作者本意和原稿实际情况,
本书称“不分卷”是比较恰当的。


本稿曾经王士祯批评。淄川人王培荀对王氏评阅经过作过介绍:“《志
异》未尽脱稿时,王渔洋先生士祯按篇索阅,每阅一篇寄还,按名再索。”
(见《乡园忆旧录》)至于王渔洋书评的价值如何?过去就有不同的看法,
如涪陵冯镇峦说:“此书评语亦只循常,未甚搔着痛痒处,聊斋固不以渔洋
重也。”(见《读聊斋杂说》)尽管如此,以渔洋先生当时在文坛所处的地
位而言,有他的书评,无疑能增加《聊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这部手稿能保存下来,也有它一段曲折而又艰辛的过程。稿成后,由于
蒲氏家道贫寒,后裔也“无力梓成”,一直藏在家中,亲朋好友(如唐梦赉、
济南朱氏等)都曾向他借抄过,后来,越传越广,竟到了“人竞传写,远迩
借求”的程度。乾隆三十一年,莱阳人赵起杲刻《聊斋志异》,就是据传抄
本刊刻的。后来传至同治年间,蒲氏七世孙蒲价人(字硕庵),将稿本带往
东北沈阳,其子英灏后供职清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中,曾将半部手稿借给依
克唐阿阅读,依克唐阿因事赴京城不幸染病身故,又适值当时遽遭庚子八国
联军侵华之乱,致使其所带去的半部手稿失亡。民国二十三年《北平晨报》
曾报道过如下消息: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图书馆藏有蒲留仙《聊斋志异》原
稿四十六卷。这是否就是那亡佚的半部手稿呢?可惜一直未能得到进一步证
实。尚存的半部手稿传至民国蒲氏后裔蒲文珊,除《聊斋行乐图》(长六丈)
被其叔父蒲英芳变卖外,原稿在1948 年东北西丰解放后,当地人民政府县长
刘伯涛同志下乡检查土改工作时,蒲文珊乃将此手稿交给他转赠我中央文化
部,归北京图书馆入藏,后又转交辽宁省图书馆珍藏至今。

全书共分8 册,共400 页,除3 篇序文外,尚收文237 篇(重《猪婆龙》
篇,《木雕美人》篇有文无题),除《牛同人》残篇外,其余各篇均散见于
各种刊本、抄本及补遗本中。本书是研究《聊斋志异》的第一手材料,从原
稿可见作者的构思和修改的思想发展过程,同时也可校正各种刊印本的讹
夺,具有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

本书在民国二十二年,曾为伪满袁金铠,用珂。。版选印了其中24 篇,书
名《选印聊斋志异原稿》,后附有史锡华的校勘记一卷。建国后,为了继承
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我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于1955 年据半部原
稿影印出版。
康熙抄本(残)(山东博物馆藏)

这是直接据手稿本过录的本子,分册情况、篇目次序,与手稿本全同。
文中避康熙讳,不避雍正、乾隆讳,纸张变黑发脆,显系康熙间抄本。很可
能是蒲氏生前朱缃家据手稿本过录的。

此本今存四整册,另两残册,共250 篇。与现存半部手稿本重复者两册,
即第一册、第三册(首篇为《酒虫》)。这样,在手稿本仅存半部的情况下,
我们便可以窥见手稿本四分之三的原貌,有较大的校勘价值,对考察手稿本
的分卷问题,也有益处。
乾隆十六年历城张氏铸雪斋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这是现存较完整的早期抄本之一。抄者是历城张希杰,字汉张,号练塘,
铸雪斋是他的斋名。他原籍浙江萧山,落籍历城。少有才华,曾受业于泰安
赵国麟。由于屡试都名落孙山,在人生的坎坷道路上,历尽艰辛,曾撰“铸
雪斋赋”,以发泄其功名不就、郁郁不得志的悲愤。这个本子就是在这种精
神状态下、晚年据朱氏本抄录的。

历城朱氏(也有称济南朱氏),是清初名宦朱宏祚、朱纲的家族,朱缃


与蒲松龄关系密切,在诗词上时相唱和,蒲氏本人还亲自到过朱府。朱氏早
期曾有过《聊斋志异》的抄本,后来亡佚。雍正元年,朱氏又通过张元的儿
子张作哲(字仲明)借得原稿抄录了一个本子,书中有署名“殿春亭主人跋”,
详记此书抄写经过。张希杰与朱氏后裔关系也不错,能借到抄本过录那是很
自然的。

由于朱氏抄本源出手稿,在稿本仅存半部、朱氏抄本又亡佚的情况下,
它无疑是研究《聊斋志异》的重要参考资料。卷首除有原稿三篇序外,还有
渔洋老人王士祯、昆仑外史张笃庆、橡村居士朱缃、练塘渔人张希杰以及寄
庐氏董元度等的题辞,卷末附有殿春亭主人跋和张氏自跋。全书共分12 卷,
收文488 篇,其中有目缺文14 篇,比原稿增补了近一倍,也较后来的赵氏青
柯亭刻本多出49 篇,在文字和各篇的编排次序上,与稿本基本一致。1974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曾据此本影印出版。
旧抄本二十四卷本(山东人民出版社藏)

此书是佚名氏抄写的二十四卷本。在早期流传的抄本中,只有八卷、十
二卷和十六卷本,未见有二十四卷本。这个抄本是1962 年在淄博市周村附近
首次发现的。全书收文474 篇,在文字和篇目上,与铸雪斋抄本比较,均有
不同。文中避乾隆帝“弘”字讳,另据其它材料推断,这个手抄本可能抄于
乾隆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也不排除是清道光同治年间据乾隆本过录,确切
的抄写时间,尚待进一步考证确定。由于它是一个珍贵难得的抄本,为研究
《聊斋志异》,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1980 年由山东齐鲁书社胶版影印出版。
乾隆黄炎熙选抄本(四川大学图书馆藏)

本书亦为早期传抄本之一。扉页左题:淄川蒲留仙先生著,中篆书大字
款:聊斋志异。右下题:榕城黄氏选尤。原书共分12 卷,现存卷一、卷三至
十一共10 卷,每卷目录下均署:“古闽黄炎熙斯辉氏订”九字,据说此书原
为山阴谢桐生收藏,咸丰年间携书入川。内有《猪嘴道人》、《张牧》、《波
斯人》三篇为他本所无。
清初抄本《异史》

这是《聊斋志异》的一个别书名。《聊斋志异》究竟有没有别名?据青
柯亭本“刻聊斋志异例言”记载:“本编初稿名鬼狐传。后先生入棘闱,狐
鬼群集,挥之不去。以意揣之,盖耻禹鼎之曲传,惧轩辕之毕照也。归乃增
益他条,名之曰志异”。可能,从初名“鬼狐传”到定名“聊斋志异”,这
其中还有一个过程。

原书不少篇章后有“异史氏曰”,这是蒲松龄的自称。如在“张诚”篇
后有:“异史氏曰:‘余听此事至终,涕凡数堕。。’冯镇峦评曰:‘柳泉
善堕,柳泉至性为之也。。’”但《异史》是否真是《志异》别名。现在尚
无确凿证据。

本书封面左题:“康熙巳未”;中题:“异史”;右下题:“聊斋焚余
存稿”。各卷卷端书名均题“异史”。前有康熙己未紫霞道人高珩序,首句
题:“史而曰异。。”。继有壬戌唐梦赉序及聊斋自序、高凤翰跋。卷末有
王士祯、张笃庆、朱缃题诗。

全书分18 卷,收文484 篇,虽较张氏铸雪斋抄本少数篇,但该本有目缺
文14 篇,此本独全。文中胤、真,皆避讳缺笔。原书解放后由北京中国书店
购得,后下落不明。
乾隆三十一年赵起杲青柯亭刻本(山东省图书馆等藏)


此书乃现存最早的刊本,但它距作者蒲松龄殁后已整整半个世纪。初刻
者为赵起杲(字清曜,山东莱阳人),续刻乃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其时赵
清曜官浙江睦州州判,采集了郑方坤(字荔芗,闽人,曾官兖州、沂州知府)、
周季和(闽人,曾肄业于济南泺源书院)等人收藏的抄本编排刻印。然工未
竣而赵氏病故,其弟臯亭邀鲍廷博继其业始成。原据底本为16 卷,经过选辑
釐为12 卷,后来赵氏又感未能窥全豹为憾,“再阅其余,爱莫能舍,遂续刻
之”。最后,仍刻为16 卷。可能由于这个原故,致使该本与稿本、铸雪斋印
本,在全书目次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动。

全书共收文425 篇(比铸雪斋本少49 篇,但可补其缺者5 篇),篇目虽
然不算完整,然而重要的名篇,都已囊括在内。在文字上,与稿本相比,个
别地方虽有差异,但总的来说,仍不失其原意,基本相同。因是初刻,对《聊
斋志异》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致使后来的各种印本,纷纷据以评、注
和翻刻。就青柯亭本而言,前后经过几次修改翻刻,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本子,
且较容易混淆,现将几种版本举例如下:

(一)青柯亭初刻本。本书扉页上款题:“淄川蒲留仙著”,中款大字
隶书:“聊斋志异”,下款题:“青柯亭开彫”。卷首有余集序、赵起杲序,
次有高珩序、唐梦赉序,继有聊斋自志、淄川县志聊斋小传、刻书例言、16
卷总目;卷末有乾隆五年蒲立德识语。半页19 行,行21 字,小黑口,左右
双边。

(二)杭州油局桥陈氏重刻本。这个本子行款、边栏和初刻本相同,扉
页题:“乾隆乙己年重镌、青柯亭藏版。”在卷首余集序末页刊:“杭州油
局桥陈氏刊”一行小字,另在唐梦赉序言之后、诸家题辞之前,刊有“得闲
居士鲍廷博的《刻聊斋志异纪事》”,此文详记本书刊刻的经过。

(三)乾隆乙卯重刻本。这个本子行款、边栏和初刻本也完全相同,扉
页上也有“青柯亭藏板”标记,但没有鲍氏“刻聊斋志异纪事”一文,也没
有“杭州油局桥陈氏刊”字样,只是在卷五第九、十两页的版心下刻有“乙
卯重刊”四个小字。

(四)还有一个本子,从内容、形式、字体等方面与乙卯重刊本一致,
只是没有“乙卯重刊”几字而已。

上述几个本子,书的形式大体相同,但内容已有差异,有个别篇目,甚
至彼此不同,如一本有《夏雪》而无《蚰蜒》,而另一本却有《蚰蜒》而无
《夏雪》,还有的本子文目不全,有少文缺目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如不细加
鉴别,是很容易统统误认为“青柯亭本”的。
乾隆三十二年王金范刻本(浙江省图书馆等藏)

此书刊刻时间与赵氏青柯亭本前后只差一年。由于当时交通运输的限
制,赵本未能迅速传播到北方,所以王金范仍称是书“未经付梓”,犹以第
一个刻本自居矣。因此,在本书王升(字约轩)的题辞中,有如下诗句:“聊
斋草创未经修,豕亥传留待校仇。宗孟横山笔削后,于今异志有春秋。”关
于本书的编排刊刻经过,在其自序中,已有阐述,现摘录如下:“第其书浩
漫,亥豕既多,甲乙紊乱,又以未经付梓,抄写传讹,寝失其旧,或前后枘
凿,而神理不相贯注,或头绪繁剧,而宾主不甚分明,犹之名葩襍于芜草,
嘉植蔓于藤萝,实可惜也。辛巳(注:即乾隆二十六年)春,余给事历亭,
同姓约轩,假得曾氏家藏抄本,公退之余,爰择其可观者,删繁就简,分门
别类,手钞而点窜之,几阅寒暑,始得成帙,哦松之暇,聊以自娱,同人怂


恿付梓,公诸同好。。乾隆丁亥孟夏横山王金范书于周村且居书室”。本书
书名在卷端仍称《聊斋志异》,只是在宋允睿跋中称:“名曰摘抄”。而且
在卷八目录书名中,也出现过“志异摘抄目录”之名。全书共分18 卷,收文
265 篇,既然是“删繁就简、分门别类”,所以篇名与目次和稿本、青柯亭
本大不一样。王氏分类,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首列孝为先,次为悌、智、
贞、义、贤,再次为梦徵、勇、情痴、神、仙、鬼、狐、妖等26 门。有的虽
分类不甚恰当,但仍可见王氏按内容分类编排的指导思想。本书流传较少,
以后又有乾隆乙巳重镌王氏分类选刊本《聊斋志异》。

乾隆三十二年闽上洋李时宪刻本

本书传世极稀,现只能据看过此书的人所写的笔记加以整理。据孙楷第
先生家藏《聊斋志异》跋说:“右《聊斋志异》十六卷,乾隆三十一年莱阳
赵氏刊。此本已非初印,然尚是原本。民国二十三年夏,以国币七、八元购
之于文有堂主人者。顷隆福寺书贾送来一本,乃乾隆三十二年上洋刊本。前
载闽人李时宪序云:‘《聊斋》稿藏郑荔芗年伯家,庚戌入都,郑石幢(荔
芗之子)先生出藏本相示,披阅之下,深以一代奇文未有锲梓为憾。自是东
西南北,官辙所至,每有异书必购得之,而此书往来予怀,未尝一日置。丙
戌冬,掌教上洋,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