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三国战略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7三国战略观-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样可以〃使敌人胆寒,自然瓦解〃。) 
  在这个吴蜀关系微妙的时候,孙权向关羽提出了联姻的请求,被关羽一句〃虎女安肯嫁犬女〃回绝了。 
  这个举动颇令人困惑,难道关羽答应结亲,就能够〃两家和好,并力破曹〃吗?孙权会这么头脑简单吗? 
  之前孙权嫁妹,是用了周瑜的计策。现在的结亲,很明显的也是计策。道理很明白,结亲之后,整个荆州形势虽然不会有任何变化,但是孙权方却多了一个人质。关羽当然能够洞悉到这种计谋,所以理所当然的拒绝了。 
  结亲失败了,但是孙权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孙权的结亲计划中,最主要的目的是骄敌。让关羽失去警惕,以为东吴还是像以前一样软弱可欺。 
  当时刘备实力微弱的时候,对东吴是骗,不敢撕破脸皮,得罪东吴。刘备取了益州后,在荆州问题上开始态度强硬。得到汉中,蜀国力量到达了鼎盛时期,刘备、关羽已经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了。可是蜀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东吴之所以低声下气,一味忍让,是因为畏惧魏国的强大力量,是因为只有吴蜀合力才能够生存。而今吴国和魏国建立了同盟关系,势必会把矛头指向蜀国,全力以赴的夺取荆州。 
  不放弃荆州而想〃和〃东吴,实力弱的时候可以靠〃骗〃,实力强的时候就可以靠〃威胁〃。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关羽见到自己如此挑衅的侮辱行为,东吴并没有作出激烈的反应,相反陆逊还卑恭谦辞的讨好他,十分满意。认为东和〃孙权〃已经成功,从此没有了江东之忧,于是尽撤荆州之兵,调往樊城全力对付魏国。 
  之后曹仁、满宠固守樊城,关羽无法攻克,后来徐晃计败关羽,吕蒙暗袭荆州,公安傅士仁,南郡糜芳投降,刘封、孟达停兵不救,关羽败走麦城,被擒请死。荆州终归东吴。            
3.3.3.诸葛亮的战略     
  吴蜀夷陵之战,蜀军大败。 
  这一战败得很惨,诸葛亮听闻联营结寨,叹说〃汉室尽矣〃。这不仅仅是说军力上和人才上的损失惨重,更是指〃隆中对〃战略中的全面失败。完全失去了对荆州的控制,吴蜀联盟已经失败而且还结下了深仇大恨,〃天下有变〃没有出现(曹丕称帝,刘备没有抓住机会,反而去攻东吴还遭到了惨败,魏国也没有像诸葛亮想象的那样出现大的变动,人心安定,国之根本丝毫没有动摇)。 
  这一战,刘备动员了他有生以来的最强实力,七十五万精兵(此后蜀汉所能动员的最多兵力也不过三十万,而且粮食接济一直有问题,后来采取以十万轮换的方法,在兵力上始终不能够与魏国抗衡了)。而此战七十余万精兵全军覆没。并且损失了五虎上将之二:张飞、黄忠。蜀汉的年轻将领,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全部牺牲。导致后来蜀汉奇缺扛大梁的将才。 
  刘备病重白帝城期间,诸葛亮对当前的形势作了深刻地分析,进行了〃隆中对〃以后的战略调整。 
  当时蜀国局面很糟糕,魏国得到刘备死的消息后,发兵五路进攻蜀汉。魏曹真,兵十万,取阳平关。反将孟达,兵十万,取汉中。东吴,兵十万,取峡口入川。蛮王孟获,兵十万,取益州。羌王轲比能,兵十万,取西平关。来势汹汹。蜀汉面临生死存亡的要紧关头。 
  然而诸葛亮轻松地退了这五路大军,甚至都不用从中央派遣任何官员、部队。赵云扼守阳平关力拒魏军;马超、魏延以疑兵骇退羌族、蛮族;利用李严和孟达的生死交情,诈书退孟达军;放弃深仇大恨,派遣邓芝结好东吴。留张苞、关兴各三万军以做策应。轻而易举化解了这次的危机。 
  诸葛亮果然是有鬼神不测之机,他最大的长处就是应处理危机的快速能力。诸葛亮在战术层面上的兵法可算是运用得炉火纯青。 
  仅看诸葛亮的北伐数次撤退,简直是诡异之极。 
  第一次北伐失败,司马懿大军压境,退敌之计竟然是〃空城计〃。第二次受阻于郝昭的陈仓,退兵时候设计斩了王双。第三次因为司马懿的离间之计被迫撤退,但是退兵增灶,退得神不知鬼不觉,让司马懿也找不到机会。第五次因为粮食难以为继,退兵的时候轻松了结了张颌。最后一次人都已经死了,还骇退了司马懿,顺便算计了谋反的魏延。北伐成就,几乎都是被迫退兵的时候做到的。真是令人惊叹。 
  在军事上,这些不择手段都是可取的。问题是,诸葛亮把这一套带到了外交上。 
  舌战群儒,早传为千古美谈。然而对吴蜀联盟抗魏有任何建设性的作用吗?不过逞一时口舌之利而已。不免有强词夺理,更有人身攻击之嫌。还是黄盖一语道破〃大军压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又对诸葛亮说:〃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 
  诸葛亮做事,只求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达到目的,不论其他。诸葛亮到东吴时候,基本上是采取的〃激〃的外交手段。尤其是〃激〃周瑜。 
  其时周瑜已经决定了抗击魏军,诸葛亮心知肚明。可是周瑜不先说出来,是想要诸葛亮开出有利条件。诸葛亮当然不想付出什么代价,直接采取了最有效的一招。故意装成不知道大乔、小乔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又篡改曹操的文章,提出献〃二乔〃以避免将东之祸的主意。周瑜年少气盛,一激就上当了。 
  表面上看似诸葛亮聪明,却因此留下了隐患。 
  周瑜何等精明,怎么会事后还不了解诸葛亮的用心。曹操的文章天下皆知,能瞒得了几时?况且曹操岂是会为了两个女人而放弃天下大业的人,真是笑话! 
  诸葛亮痛快一时不要紧,周瑜的怨气却这样积累下来。 
  诸葛亮似乎热衷于在东吴卖弄这些手段。平心而论,赤壁之战时候的孙刘联盟,抗击曹操的主力是东吴,刘备只是辅助而已。诸葛亮玩弄的这些伎俩,实在是没有诚意的表现,尤其是〃借荆州〃的把戏,可以认定,从头到尾,吴蜀联盟就是诸葛亮对东吴的利用,吴国的反击只是正当防卫。 
  利益只有互惠才是合作基础,当怨气积累在东吴君主身上的时候,也就是蜀国危机的开始了。吕蒙偷袭荆州那么地令蜀国惊讶,诸葛亮的失察和不自觉的挑衅要付上责任的。 
  纵观历史,凭借玩弄阴谋诡计而终成大事者,无。 
  很显然诸葛亮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虽然没有出使过吴国,但很明显诸葛亮对吴国尊敬了许多,也诚恳了许多。虽然不免搞些小花招,比如怂恿秦宓展现才学刁难吴使张温,但是任用邓芝为使节,不卑不亢,坦然面对,已有堂堂大国气度。 
  另外,诸葛亮之〃激〃将不失为一个用兵的好办法,但是长期缺乏和部下的坦诚相待,使将领处于决策中心之外,而只是作为被动的执行者,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培养将领的能力。 
  这也是诸葛亮的特点,爱搞些锦囊妙计什么的,这些小动作除了证明自己高明之外,不会对任何人有任何帮助。与其说诸葛亮通过这些方法建立威望,不如说这是诸葛亮的天性。当年让刘备三顾茅庐已经是玩够多花样了,难道那些设计都是必要的吗?只怕未必。 
  蜀汉后期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与诸葛亮的用人是分不开的。在天才的指导下可以不用任何思考战略、战术,照着做就行了。而且诸葛亮偏偏又事无巨细都要操心,将领们当然没机会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了。 
  想想诸葛亮无论军事战略、战术策划、外交、政治、用人,甚至生活上都如此不遗余力发挥自己的大聪明和小聪明,虽然天赋异禀,又有十年的养精蓄锐,但也经不起这么折腾,早死已在意料之中了。            
3.3.4.蜀国的北伐战略     
  蜀汉后期进行了两次主要的军事活动,一是平南蛮,二是北伐。这两者的关系密切。 
  在当时的蜀汉,文臣对诸葛亮不去理会魏、吴的威胁,劳师远征南蛮很不理解。他们以为〃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只须遣一大将讨之,必然成功。〃 
  然而马谡却言:〃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相比之下,只有马谡能够清楚地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也只有马谡能够在以后贯彻诸葛亮的战略方针,那就是诸葛亮念念不忘的统一中原。诸葛亮是不会选拔只知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接班人的。 
  诸葛亮刚刚平定南蛮,却得到曹丕死,曹睿即位,司马懿要求督师雍、凉等处兵马的消息。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深有谋略,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然而诸葛亮的对策竟是〃先起兵伐之〃! 
  马谡以为〃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不可复远征〃,并且献离间计来处理这个问题。 
  此计大获成功。曹睿新登皇位,最是忌讳大将专权,而且此计正是暗和〃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的意思。于是曹睿〃仿汉高伪游云梦之计。御驾幸安邑〃,司马懿这么精明老练的人也没有能发觉,上了个大当。(司马懿)〃欲令天子知其威严,乃整兵马,率甲士数万来迎〃,导致曹睿误以为〃司马懿果率兵十余万,前来抗拒,实有反心〃。派人质问,司马懿虽百般解释,也仅仅逃脱一死,被削职回乡。 
  可以这么说,诸葛亮北伐战略的成功,几乎必须建立在魏国不重用司马懿的基础之上。而马谡兵不血刃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纵观马谡被杀后,虽然诸葛亮几度出兵祁山,也只能与司马懿相持不下。诸葛亮死后,也有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和兵法思想,但仅靠战术上的运用,获得战术层面上的成功,却始终不能动摇魏国的根本,反而因为多次用兵导致国力衰弱。 
  蜀汉在马谡被杀后,就再也没有人提出有建设性的战略了。整个北伐后期,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在战略层面上没有做过任何的尝试。其实整个北伐所得到的一切优势,无论是军事要地的获得,还是大获全胜带来的士气提高,或者是羞辱魏国畅快,都比不上马谡的那个离间计。 
  战略上的计谋才是最高明的兵法。 
  马谡的错误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诸葛亮的原因。 
  试问天下间像诸葛亮一样既能够在战略上做出判断,又能够在战术层面上良好的指挥的全才能有几个?马谡是属于正统的战略高手,他的作用应该发挥在战略策划上,而不是带兵打战,对具体的战术做出正确的应对。 
  蜀汉的确缺少像司马懿、陆逊那样的全才,但是却不缺乏人才,用人不是一定要用最有勇力和最有智慧的人才,而是要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此而已。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圣〃,但在人才的识别上却是失败的,这一点,远远比不上他的君主刘备,更比不上曹操。            
4.外三篇     
  因为受到演义的影响太深,我经常把演义当成正史来写。其实很容易招致攻击,我却偏偏以演义为本,只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无论史实还是艺术加工,都按自己的思路断章取义。 
  三国的历史很复杂,研究三国的文章也很多,短短一篇小文想将三国说清楚,而且还要观点独到,翻出新意,是绝无可能,也不符合我的初衷。 
  平心静气,以常理揣度。 
  对于历史评论,我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观点影响了别人的思路。我努力表达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但绝不愿意任何人因此而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 
  有人说过,写历史永远是写今天。也不知道对不对。            
4.1.贾诩战略     
  贾诩是三国中最有胆识的谋士。 
  吕布和王允在洛阳杀了董卓,消灭了牛辅部队,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惶惶不可终日,打算解散部队,夺路逃窜。 
  这个时候,贾诩跳了出来,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竟然建议李傕反戈一击。 
  李傕胆子可不小,他是马贼出身,三国中有名的强盗头子,胆大包天之辈。董卓做过的,比如挟天子之类的事情,李傕也做过。在他眼中,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就这样一个亡命之徒,还怕成这样,没交手就要逃命。 
  这也难怪。 
  就形势论。董卓是什么人?国贼!人人得而诛之。十七路诸侯结盟联合征讨的对象。董卓之不得人心,李傕是知道的。杀董卓之得人心,李傕更是明白。为董卓报仇,以天下至不仁伐至仁,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就实力论。对手太强大了。吕布是什么人?武力天下第一,纵横无敌的名将。虎牢关前,几乎是吕布以一人之力挡住了十七路诸侯。谁是吕布的对手? 
  可贾诩不怕。 
  一句话竟然还说服了李傕,反戈一击竟然也还成功了。毫不在乎可算〃胆〃的话,料事如神就算〃识〃了。 
  贾诩行为有些不可思议。在李傕手下,又开始为汉献帝出主意。煽动西凉兵离开李傕,削弱李傕的实力。又挑拨离间,让李傕部下产生猜忌之心,不动声色的搞垮了李傕。 
  然后贾诩悠哉游哉地找上了张绣这个主公。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竟然找上了这个明显没出息的主公,并且还一直忠心耿耿。 
  曹操来的时候,张绣投降。当张绣不满曹操的作为,贾诩就帮助他策划除掉曹操,曹昂、典韦拼了性命才保住曹操。后来曹操几次大军进犯,竟被贾诩轻松化解。 
  而官渡之战前,贾诩居然替张绣决定投降曹操的战略。 
  袁、曹相持的时候,张绣听从贾诩的意见,不顾曾经结下的深仇大恨,毅然投奔实力较弱的曹操。 
  贾诩知道出于形势曹操不得不重用张绣,但他更能看到,曹操在和袁绍的战争中能够取胜。最难得的是,他能够了解曹操的胸襟,知道曹操不会计较杀子大仇,即使时过境迁,曹操也不会刁难。 
  其胆识如斯。 
  那个时候,贾诩还是有赌一把的心理吧,赌的是曹操的胸襟,赌注是张绣和自己的性命。 
  投奔曹操之后,看似从容的贾诩,手心还是捏着一把汗吧。 
  贾诩选择君主,来去自如,颇有春秋战国时候才智之士的作风,〃择其善者而从之〃。观其一生用计,都是一言〃兴邦、亡国〃之策,惊世骇俗。其人更是特立独行,无论道德观、价值观,均大异常人。而贾诩坚持己见,从容不迫,竟能在乱世生存下来,且能位居极品,令人叹服,三国时代真是英雄用武之时啊。            
4.2.鲁肃战略     
  历史上的鲁肃被称为〃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 
  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