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号军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零号军规-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面床那个五十多岁的病人,比萧正阳的病情还要严重,但是他是自费治疗,也知道只能缓解,无法彻底治愈,早早就出院了。

    萧正阳在医院住了二十多天。

    他按照医生的安排,每天按时吃药,按时输液,每天到院子里慢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他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目前的治疗方法,能够让自己的腿尽可能地恢复正常。

    他每天躺在病床上输液的时候,反反复复地在考虑一个问题。

    如果自己的腿是这个状况,没有更好的办法治疗,也无法治愈,只能养着,他该怎么办?

    还能回连队继续做他的指导员吗?

    瑶山站的营房综合治理计划,据说又推迟到明年了。

    到了冬天,水供不上,暖气也供不上,对他的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他可以戒了烟,却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寒冷。

    谢振江不止一次告诉他,如果不能戒烟,如果再受了冻或者受了外伤,他的病情加重了,截肢是早晚的事。

    萧正阳还跟谢振江开了个玩笑,说:“中午为啥不能截?”

    谢振江还是那句话:“我不是跟你开玩笑的!”

    萧正阳嘴上可以跟人开玩笑,但他的内心,却笑不出来。

    他如果不能回连队干指导员了,他还能干什么?

    这段时间,雷鸣空闲的时候,会给他打个电话,问他恢复的怎么样了,啥时候能回去,他都是说,医生还没让他出院呢,他现在还回不去。

    雷鸣就安慰他,让他好好养病,不用着急回去。

    可萧正阳知道,他不可能一直在医院住着,他总有一天要出院的,到那个时候,他该怎么办?

    萧文光和孟云梅来了,方丽就回她父母那里住了,隔三差五地过来一趟,在医院待一会就走。

    两位老人,在这住着也没什么事做,每天就是想着法子给萧正阳弄吃的。

    每天早中晚,他们按时按点,把做好的饭送过来,看着萧正阳吃完了,再拎着饭盒,回凤西路的房子。

    期间,瑶山站的副连长胡小飞,带着杨猛和其他几个战士,又过来探望了萧正阳一次。这一次,他们只是带了一些补品和水果,没有再带钱来。

    萧正阳除了输液、吃药、楼下活动,躺在床上琢磨事,其他的时间,就是看书。

    除了萧正阳和他的父母,其他人的生活,好像都回到了正轨上。

    萧文光和孟云梅,不是第一次来东港,但是他们之前来东港,最长的时间没有超过半个月。

    东港是个地级市,水陆交通方便,经济中等发达,有吃有喝有玩,又是个旅游城市,可对老两口来说,这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更需要的,是左邻右舍都是熟人,是可以到处逛逛,找人聊聊家长里短。

    这一次,为了萧正阳,他们把一切的不适应,都忍下了。

    萧正阳都能猜想到,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生病住院了,他们早就吵吵着要回老家了。

    萧正阳自己,在医院住了这么长时间,也住不下去了。

    以前每次休假,他都嫌时间短,这一次,待了这么久,他觉得有点太长了。

    他曾经怀疑,谢振江这么长时间不让自己出院,是不是为了让自己多花费一些医疗费,虽然这个钱不用自己出。

    但是他看到,病房里来来去去,有好几个友邻部队的病友,来的比他晚,都比他先出院了,他就不再这么想了。

    他和谢振江无冤无仇,人家没必要在他这一只羊身上薅羊毛。

    所以,他也就耐着性子,又住了十天。

    上午十点多钟,他输完了液,正躺在病床上看书,萧文光和孟云梅来了。

    平时,两位老人都是到了饭点才来,今天来这么早,肯定有别的事情。

    萧正阳赶紧放下书,坐了起来。

    “爸妈,怎么现在来了?”

    “正阳,你还没出院,我们……”孟云梅欲言又止。

    萧文光接过了话:“家里……家里有点事,我们得回去一趟,不行的话,过段时间我们再过来。”

    看到两位老人吞吞吐吐的样子,萧正阳就知道,家里肯定遇到了什么麻烦,不然的话,自己还没出院,他们就是想回去,也不会这么着急跟自己说。

    而且,老家离这里一千多公里,来一趟不容易,他们不可能这么随意地就来来回回两头跑。

    他问道:“出什么事了?”

    “没什么事,你不用管了,把你的身体养好,比什么都强!”

    萧文光说的不是那么明白,但是语气却十分坚决。

    萧正阳知道,两位老人不想告诉自己真相,但是,他不能不问清楚。

    穿了衣服下了床,他对两位老人说了声“你们在这等我一会啊”,然后疾步往医生办公室走去。

    腿,酸胀如故。

第11章 势在必行() 
萧正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死磨硬泡了二十分钟,终于说动了谢振江。

    输液先不输了,药继续开,不给萧正阳办出院手续,让他趁这个时间,回一趟老家。

    两年没休探亲假,不是因为萧正阳不想念父母,而是他觉得父母身体都还不错,暂时不需要他的照顾,他可以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他和雷鸣一样,都是先当的兵,然后在部队考的军校,无论从年龄上来讲,还是从学历上来讲,他们和那些从高中直接考进军校的军官相比,都不占优势。

    他没有时间可以荒废,他如果不抓紧不努力,很快就有可能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军事发展的浪潮,军事科技的进步,必然要求军官队伍的年轻化高学历化。

    萧正阳作为指导员,对这一点心知肚明。

    但是,他从军十多年,从战士到军校学员,然后毕业了从排长、参谋、副指导员,做到指导员,身心都已经融入了这个环境,他不想离开部队,不想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他想留在部队,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付出更多的时间,补充更多的知识。

    如果是平时,他得知父母在老家遇到了麻烦,他必定会请事假回去,但是现在,他住院已经住了这么长时间了,领导虽然没说什么,他也知道,会对他的前途造成一定的影响。

    他其实早就想出院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了。

    但是,这一次不是感冒发烧,他实在是回不去。

    住了三十多天的院,然后再请个事假回老家,他开不了这个口。

    谢振江说道:“七天,最多七天,如果你回不来,我就给你们部队打电话。”

    萧正阳信誓旦旦地向谢振江做了保证。

    他清楚知晓,他和谢振江这么做,两个人都是在打擦边球,不出事就没事,一旦出了问题,两个人都会惹上麻烦。

    他进医生办公室之前,也想过了,谢振江完全有可能不同意他的这个方案。

    不同意是正常的,也是正确的。

    但他没想到,谢振江经过一番犹豫之后,竟然同意了。

    晚上十点的火车票。

    萧文光和孟云梅不同意萧正阳和他们一起回去。

    原因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第一,萧正阳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回去,第二,家里出的这件事情,不是一件好解决的事情。

    知子莫若父,萧正阳什么脾气,做父母的比谁都清楚。

    反过来说,父母什么脾气,做儿子的难道就不清楚吗?

    萧正阳不用两位老人告诉他,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从二位老人的语气和神情中,他就能猜到个大概。

    六月的东港,不冷不热,东港的海边,浪花飞溅。

    萧正阳带着两位老人,在第一海水浴场的沙滩上溜达。

    即便三个人都是心事重重,萧正阳还是决定趁着离开东港之前,带他们来海边转一转。

    三十多天,两位老人在凤西路的那套房子和医院之间,来来回回,两点一线,从来没有改变过路线,萧正阳的心里,着实有几分愧疚。

    他跟方丽说过,周六周末休班的时候,可以带两位老人到东港的几个旅游景点逛逛,方丽也同意了,但是被两位老人拒绝了。

    晚上就要坐火车走了,这是萧正阳最后表达自己心意的机会。

    他们下一次再来东港,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正阳,你也老大不小了,你们俩也该要个孩子了。”

    孟云梅最关注的,除了萧正阳的身体,就是这个了。

    萧正阳咧了咧嘴,道:“妈,你放心,等忙过这段时间,我给你生俩!”

    “就知道胡说,部队能让你生俩?”

    萧正阳笑道:“那我就不当兵了,回家生呗。”

    “我把你送到部队,就是为了让你来生孩子的?”萧文光的脸色不太好看,“你好好在部队干,不用听你妈瞎安排!”

    萧正阳又笑道:“你们俩统一了意见再给我下命令行不?”

    “我现在退了,不干了,谁都敢欺负了……”

    萧文光目光看着大海深处,像是说给自己听的,又像是说给萧正阳听的。

    “芝麻大的官……”孟云梅瞅了萧文光一眼,停住了嘴,然后看着萧正阳,“你爸说的也是,以前他没退的时候,那帮人天天跟他好的跟一个娘的一样,现在……”

    “行了,就你话多!”

    萧文光突然收回了目光,瞪了孟云梅一眼。

    回老家这件事情,萧正阳没跟方丽说那么详细,他只是说,家里有点事,他要送两位老人回去,大约一个星期就回来。

    方丽没什么反应,她只是说了声知道了。

    没有反应,有时候也是一种反应。

    萧正阳已经习惯了方丽的这种反应。

    从认识到结婚,然后到现在,他每次都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自己收拾东西,自己拎着包奔赴车站。

    萧正阳也说不清楚,到底是方丽的这种习惯,造就了他的这种作风,还是因为方丽习惯了他的这种作风,才对这种事情没有反应。

    到底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呢?

    因果的事情,有时候真的说不清楚。

    晚上,萧正阳去买了肉、菜和饺子皮,在凤西路的房子里,孟云梅剁了馅,包了饺子,方丽给她打下手。

    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这是老家的规矩。

    他们来东港那天,吃没吃面,萧正阳不知道,但是,今天,孟云梅自己没忘了这件事,包了一顿饺子。

    九点钟,萧正阳带着两位老人,从家里出发去火车站,方丽送到了门口,跟他们道了别。

    萧正阳其实希望方丽能把他们送到车站。

    如果是自己出行,方丽不去就不去了,今天有老人在,他心里是希望方丽能送一送的。

    但是,他也没说出口。

    他们毕竟是三个人一起走,他自己也能照顾着两位老人,方丽去与不去,只有象征意义,没有实际意义。

    而且,凤西路到火车站,虽然只有二十分钟的车程,但是,天这么晚了,方丽送完了他们,还要一个人回来,他也不大放心。

    更不放心的,当然还是方新明。

    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但是过去的记忆,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消失的。

    在火车上,孟云梅偷偷地问了萧正阳一句:“小方是不是嫌我们这次给的钱少,对我们有什么意见啊?”

第12章 挖你祖坟() 
家乡的味道,是熟悉的味道。

    那一望无际的田野,那道路两旁笔直的杨树,那漂浮着水草的沟河,都透着温暖和亲切。

    两年没回来了,家还是那个家,乡还是那个乡,没有变样。

    唯一变化的,是萧正阳的心情。

    思乡情浓,近乡情怯。

    以前每次休假,他都期盼着早点到家,这一次,他的心中,却有许多不安。

    能让父母心神不安,放下正在住院的儿子,着急赶回来的事情,能是不疼不痒的小事吗?

    一路上,萧文光和孟云梅都没有告诉萧正阳,家里到底遇到了什么麻烦。

    萧正阳也没有问。

    或许,每个人的心态都是一样的,遇到麻烦的时候,能躲避一刻是一刻,直到实在无法逃避,实在无法后退的时刻,才会爆发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萧文光放下行李,连水都没来得及喝,就对萧正阳说道:“穿上你的军装,跟我去地里给你爷爷烧点纸去。”

    孟云梅叹了口气,道:“好好跟人家说,你现在都退了……”

    “退了就得受人欺负?谁敢动我爹坟上的一锹土,我让他全家不得安宁!”

    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萧文光的气势瞬间就爆发出来了。

    在东港的时候,他愤怒但是隐忍,回到这个生活了将近六十年的地方,他象一头被人侵犯了领地的雄狮,立刻就开始咆哮起来。

    萧正阳的脸色也变得有些发青,如果是父母和人发生了财物的纠纷,他或许会劝劝自己的父母,以和为贵,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这件事情,他无论如何也不能退让半步。

    萧家庄一共四十五户人家,除了嫁过来的女人,都姓萧。

    朝中有人好做官,家族势大不受欺。

    萧文光这一枝,到萧文光这一辈,整整七代单传,独门独户。

    能活下来已是不易,又怎么能不受人欺负?

    可萧文光就是一辈子没受人欺负,直到现在。

    他十五岁的时候,因为父亲被人打了,拎着一把一米来长的铡草刀,冲进庄西头最大的一个院子,一个人震退了萧宝恒兄弟五个的故事,在萧家庄传了几十年。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萧文光十五岁就懂得这个道理,他现在又怎么不明白?

    他不是个不要命的人,他能做出这种事来,靠的是他的头脑。

    正因为这样,萧家庄他门户最小,却当了一辈子村干部,没受任何人欺负。

    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他现在老了,也退休了,可他的儿子是正儿八经的连级干部,是萧家庄几十年都没出过的军官,他又怎么会窝窝囊囊地受人欺负?

    萧正阳换上了军装,萧文光也准备好了火纸和白酒,他找了个篮子,把东西都放好了,忽然抬头看着萧正阳,道:“正阳,你当兵走的时候,我送你的两句话你还记得吗?”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还有一句呢?”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萧文光直起身子,笑着大声道:“好好好!还是我萧文光的儿子!”

    萧正阳道:“爸,我永远是你的儿子!”

    萧文光收了笑声,严肃起来:“正阳,你是个军官,是个党员,你爹我当了一辈子干部,也是几十年党龄的人,我不封建,不迷信,但是我今天要再教给你一句话,叫做‘不蒸馒头争口气!’”

    萧正阳正色道:“爸,我记住了!”

    孟云梅忧心忡忡地看着两个人,什么话也没说。

    萧家庄的东头坟地。

    萧宝恒带着他的四个兄弟,还有两个儿子,六个侄子,加一起十几号人,穿着孝衣,带着孝帽,拿着铁锹,正在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什么。

    萧正阳一身戎装,拎着篮子,萧文光背着手,两个人并肩来到人群跟前,没有停住脚步,而是直接来到萧正阳爷爷的坟前,把篮子里的火纸拿出来,点上,然后把白酒打开,在坟边上倒了三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